“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句话什么意思?

陈多斌


作为两个孩子的宝妈,我是这么理解的,要想让孩子好好的,不容易生病,就不能吃的太饱,穿的太多,具体的度还是需要每个宝妈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判断的,“三分”并不是数字意义上的三分,而且适当的,最难把握的就是适当二字。另外,小儿指的是小孩子,而不是新生儿,新生儿所需要的是按需喂养。

如何把握“三分饥”?


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过度喂养,家里人多,每个人都想喂点给孩子,不知不觉孩子就吃多了,而小孩子很多处于口欲期,只要喂,孩子就吃,就非常容易积食,我两个孩子从小就容易积食,积食产生内热,内热后一点点风就容易外寒,然后就感冒,然后就被开了一堆的消食药。这种现象直到孩子会走路后稍微好点,因为活动量适当增加了,积食情况会相对好一点。

后来发现了反馈式喂养,就是孩子饱不饱,由孩子自己表达,小宝宝不会表达,但是可以观察宝宝的各种情况来判断,可以找个本子,记上宝宝每天的情况,比如,大便次数及性状、尿尿次数及颜色、口气酸不酸、舌苔厚不厚、手心脚心热不热、晚上宝宝睡觉踏实不踏实。

如果发现大多数症状都指向积食时,第二天就要调整饮食量了,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积食,及时调整。往往饮食量减少一天左右积食症状就会消失。

二、不借助药物,没有副作用,而且从另一方面锻炼了肠胃功能,使孩子的脾胃越来越好。也有人是发现积食后,喂点积食小药丸,其实这是药物帮助消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自身脾胃的强健。

如何把握“三分寒”?


这个真的要看自己孩子的体质了,不要看别人孩子穿的多就给自己孩子加衣服,也不要看别人孩子穿的少就给自己孩子脱衣服。越是小宝宝,体温调节能力越差,特别是有的孩子从小就穿的比其他宝宝要少一点(可能是体质偏热),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从小就穿的稍微比别的孩子多一点(可能孩子体质偏寒),那么就按照自己的步伐来减增衣物。

如何减增衣服?可以通过摸颈部温度来判断孩子是否穿的合适。如果温温的,就刚好,如果有点黏热,那就表示穿的可能有点多了,穿多了不要立马就脱衣服,此时孩子已经出汗,可以用汗巾把汗擦去,然后把扣子解开,待汗落之后再脱衣服。另外如果孩子要运动了,可以提前脱件衣服,防止运动中出汗。汗巾可以在出汗时放在后背处,防止出汗弄湿衣服贴在后背上。


我是米小兔,一个二胎妈妈。大家可以关注我,每天给你们分享家庭育儿,夫妻关系,家庭生活等资讯,有问题可以给我私信,我们一起讨论.


米小兔谈育儿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就是说想让孩子平平安安,平时要注意孩子饮食和穿衣,孩子的饮食吃七份胞就行,穿衣比大多半件就行。

三分饥,为什么孩子更健康

带孩子我也是边学习边实践,前几天刚写了孩子不生病的秘籍,不积食不生病,孩子胃很少,他自己没有自制力,有时遇到好吃了,不小心就吃饱了,吃太饱很容易积食,积食就很容易生病,所以古话才说,为了孩子不积食,不生病,孩子吃东西尽量控制七份饱,三份饥就行。

三分寒,又是怎么说

经常一变天,家长就给孩子穿很厚的衣服,总担心冻着孩子,这其它是错误的,孩子正常的火力比大人高很多,孩子穿多了容易出汗,出了汗家长不及时擦干,这样孩子就很容易生病,孩子正常穿衣比大人多一件就行。

希望能帮到您!


王书霞19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句话 是指要想宝宝健健康康不生病,得让他饿着点,得让他冻着点。

一:个人觉得这句话并不完全适合婴儿期的孩子,特别是关于吃方面因为

1:0-6个月婴儿期的孩子,是人一生当中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宝宝一个月就能长好几CM,有的甚至能长10CM左右。这样一个飞速发展期,你要不给他吃饱,怎么长?

2:而且吃不饱就睡不好,没一个小时就饿醒,累死妈妈不说,孩子也折腾的够呛

3:人的生长激素都是在深层睡眠的时候分泌的。宝宝睡不好,分泌的生长激素就少,宝宝就会长的慢。

所以婴儿时期应该按需喂养,宝宝要吃就喂。吃饱了一次睡上三四个小时,这样才好长大。

二:关于穿,这点倒是还好,但也不能把孩子给冻着了,穿的刚刚好才可以。那怎样判断孩子的衣服是否刚好,在孩子没有运动的情况下

1:摸一摸,感觉一下

在孩子的脖子后面,用手指伸进衣服里,摸一摸孩子的颈部、后背,感觉一下

① 感觉温暖,干燥,比较光滑舒服的,说明这时候孩子穿的刚好;

② 感觉有点潮潮的,而且很热,则说明衣服穿的太多了;

③:如果感觉不暖和,还有些凉,说明孩子穿少了要加衣服了。


2:三岁以上孩子就直接问她热不热,冷不冷。

所以虽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我们也需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完全照搬。你们觉得呢?


郭郭亲子


育儿要讲科学,但不能相信“伪科学”!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句话的意思是:宝宝要少吃一点,也要少穿一点衣服,否则容易生病。

貌似这句话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与现代儿科学提倡的“按需喂养”是有矛盾的!只说对了一半,也错了一半!因此“三分饥”这句话,不值得家长效仿。

世卫组织、美国儿科学会和我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对母乳喂养的建议是:0~3个月的宝宝坚持“按需喂养”。

按需喂养是什么意思?就是宝宝什么时候要吃妈妈就得什么时候喂,直到宝宝吃饱为止。你不能说我给宝宝喂“七分饱”,孩子饿的“哇哇乱叫”你将奶头拔出来,当妈的也恐怕狠不下这个心来吧?

为什么要强调“按需喂养”,而不是“三分饥”呢?

1、宝宝胃容量小,新陈代谢能力强,胃容量跟不上生长发育的需要,宝宝消化排空的速度很快,所以0~3个月的宝宝每天需要8~10次喂奶,且每次都要喂饱才行。否则,宝宝睡眠受到影响,身长发育也会迟缓。

2,母乳需要宝宝不断地吮吸以刺激母乳分泌,特别是0~3个月阶段,否则吮吸减少就会导致母乳容易回奶。同时,坚持按需喂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宝宝提供乳汁,更重要的是满足宝宝安全感的需要。

3、“七分饱,三分饥”会大大缩短宝宝睡眠时间,宝宝生长发育主要依赖睡眠完成,睡眠不足就会影响生长发育。后果就是诱发宝宝低血糖、饥饿产生的腹泻、绿色大便,以及喝奶太急产生的肠胀气、肠绞痛。

当然,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宝宝营养不良,以及营养不良导致的肠壁肌和腹肌张动力不足,最终导致宝宝顽固性便秘,便秘又引起宝宝厌食和拒奶等等一系列症状。

这句话的真相是: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确切地说是一句中医养生的话,是明代医学家万密斋说的。万密斋是湖北人,他的《万密斋医学全书》,对后世中医传承影响深远。

《万密斋医学全书》没有白话版本,“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里的小儿应该是几岁的宝宝没有明确的说明,根据我的推测应该是指1~9岁之间的宝宝。

古代人称0~1岁的宝宝为“婴”,9岁称之为“九龄”或者“黄口”。比如说《三字经》里面的“香九龄、能温席”和“黄口小儿”指的是孩子9岁的意思。而到孩子15岁则为“童”,比如《宋史·选举志二》中就说“凡童子,十五岁以下”。

按照这个逻辑推测,“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里的“小儿”应该是指1~9岁的宝宝。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这句话就是对的。反之如果推测错误,这句话就是对现代育儿理念的颠覆,纯粹误人子弟!

我是【爸爸不讲理】,一个爱较真的育儿头条号。如果您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谢谢阅读!


爸爸不讲理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句话应该从两个层面上讲。



一是说小孩子要想健康不生病,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穿得太暖,尤其是婴幼儿。这个问题涉及到“隔辈亲”的老人,就会犯错误。我已经是过来人了,我们老俩口带孙子的时候就有此“毛病”。爷爷最怕孙子饿着,因为男人不会带孩子,只要一哭闹,就喂牛奶喂水,反反复复,结果让婴儿积食,好长时间不吃东西了。奶奶最怕孙子凉着,只要一变天、换季节或一早一晚的时候,她总是将孙子裹得严严的,把孩子捂了一身汗,动不动就会感冒,为此,当奶奶的没少遭儿媳妇的埋怨。



二是涉及到孩子教育层面上的问题。现在不是提倡“穷养”孩子吗?尤其是男孩子。由于一般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两个家庭、四个老人、一对父母,成天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娇生惯养、过分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把孩子养成了“小皇帝”或“小公主”,导致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缺乏自信、懒惰、不思进取等等毛病滋生。这样,丰衣足食的孩子不成器、多败儿、多娇儿。因此,在生活上要适当让孩子受点“罪”,物质上不能太满足,要让孩子从小能体验“苦”的味道。长大后,知道热爱生活、珍惜幸福,善于努力、勇于拼搏。




言劝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一句话出自明代医书《万密斋医学全书》,意思是要想让孩子平安健康少生病,就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


这是经过世代医师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老人家总是担心孩子没吃饱,经常追着喂饭。


天气一变冷,赶紧把孩子的厚衣服拿出来穿,但由于孩子吃得太多太好,穿得太厚太暖和,反而更容易生病,这是为什么呢?


曾经给孩子讲过一个绘本,名字叫《肚子里的小火车》,就是说吃到胃里的食物要通过小精灵的分解变成营养,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但运送营养的小火车是有限的,如果吃得太多,胃里的食物堆积成山,不能及时地消化分解,就会导致肠胃负担过重,造成积食、口中异味、睡眠不好等不良后果。


因此,小孩子喜欢吃某种食物,不能任其一味地吃,要控制每次的摄入量。当小孩子不愿意再吃饭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进食。


保持“三分饥”,让孩子的日常进食量满足孩子的新陈代谢需要,减少孩子肠胃负担。


孩子的肠胃功能还在发育之中,要坚持定时定量的一日三餐,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肠胃内的食物。


吃的食物要以清淡、好消化为主,少吃垃圾食品和过凉的食物。


天气变冷的时候,孩子很容易风寒感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对外来刺激比如冷、热空气反应比较慢,呼吸道发育也未成熟。


如果家长让孩子穿七八分暖,经常受一些寒冷的刺激,可以让孩子产生抗寒能力,增强免疫力,孩子得感冒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让孩子穿上太厚的衣服,紧闭门窗,这会让孩子缺乏对外界天气冷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抗寒能力弱。偶尔出门吹了冷风,就很容易感冒。



中医认为,孩子是纯阳之体,新陈代谢快,孩子活动量很大,穿得太多太暖和必然会出汗,出汗让毛孔处于张开状态,风从毛孔中渗透进来,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


当然,气候变化较大、寒流来袭时,还是应该给孩子增加衣物的,毕竟孩子适应天气变化的能力是要比成人弱的。


“三分寒”的意思是让孩子穿着适度,根据气候、温度变化循序渐进地增减衣服。


我们应该清楚,“三分饥与寒”的说法并不是让孩子一味地挨饿受冻,而是保持适度的原则,合理地调整孩子的饮食,及时增减衣物,这样孩子才能保持健康快乐成长。


有书知道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老祖宗真的太有智慧了,简简单单两句话,就概括了养孩子的核心关键的内容。这就话的直接意思就是:想要孩子健康,就不要让孩子吃的太饱,穿的太暖。老祖宗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孩子不要吃的太饱

小宝宝因为太小,相对来说脾胃较弱,每次吃饭的时候,不要吃的过饱,只吃七分饱就可以了,留下三分。因为孩子饿上一两顿饿不坏身体,但是一旦吃的过多,就会导致积食。那么宝宝吃饭应该怎样来吃呢?

第一,做到少食多餐。在三顿正餐之间可以吃点点心、水果。

第二,白天可以吃饱,晚餐一定要少吃。如果宝宝消化还算比较好,白天吃饱没有问题,但是晚上一定不要吃的过饱,因为晚上运动量比较少,吃的过饱孩子特别容易积食。

第三点,晚餐不要吃的过晚。晚餐一定要和睡觉时间间隔三小时,这样给肠胃消化食物留有足够的时间。

为什么不能穿的过暖

如果孩子穿的过于暖和,会更容易生病。这是因为小孩子都会比较好动,穿的过于暖和肯定是一动就会出汗,出了汗只要吹了风就容易感冒。

所以孩子正确的穿衣法则是比大人多一件衣服或者比大人少一件衣服。具体来说,宝宝不会走路之前,运动的比较少,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会走路之后,运动量比较大,可以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也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如何来判定孩子是否穿够了。可以摸摸孩子的手,手心温温的偏凉就证明孩子穿的衣物正好合适。

所以,老祖宗的这句话是充满了智慧的,想要养好孩子妈妈们照着这句话去做就可以了!


豌豆妈妈育儿


这是一句老古话,但是不得不说,我们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一句话概括了,幼儿时期,把孩子照顾好的核心思想。

简单的概括就是:想要孩子健康,就不要让孩子吃的太饱,穿的太暖。

你可以留意到,早几十年的农村人和城里人,农村人的体质比城里人好的不是一个当次,虽然吃和穿的都缺乏,但是人家能锻炼一身好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



三分饥,能充分锻炼孩子的消化吸收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人都是有保护作用的,如果觉得人体需要营养,需要食物了,你大脑会反馈信息给你,告诉你饿了。然后小儿就会哭闹,要求吃东西,这时候给他吃东西,食物能充分的吸收,又不加重他脾胃的负担,不用怕食积。还能增加脾胃功能的消化能力。

三分寒,这个能充分锻炼小孩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其实很多孩子的生病都是晤出来的,孩子小时候,大多好动,一出汗一吹风,变着凉了。

所以在冬天,都提倡孩子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



想要把孩子照顾好的妈妈们就照着这句话去做吧!


暖暖育儿经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字面意思是,希望小孩安康舒适的话,日常不需要吃得十足饱,也不要穿太多捂得严严实实。

\n

这话确实有道理,首先,吃太饱的话容易引起积食,积食的表现有口臭、便秘等,家长们发现宝宝有以上情况,最好是少量多餐喂食,每餐约七成饱就可以了。

\n

其次,给宝宝裹得太严太厚,尤其在冬天,一不注意的话,很容易捂出个“婴儿捂热综合征”,家长们一旦发现宝宝高热、大汗、面色苍白、哭声低弱、拒绝吃奶时就要适当减少穿着了,否则捂热时间长了,宝宝的体温会迅速升高至41-43°C,很容易引起宝宝(尤其是新生儿)的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n

除了冬天,在宝宝发烧时也很容易因为家长们的爱之切反而让宝宝捂出诱发性热性惊厥,体温上升阶段,宝宝出现畏寒是正常的,当体温不再上升后,身体就会开始散热,这个时候就不必再捂着了。

\n

最后,再提醒一下,如果家长们是和宝宝同床睡觉的话,不要和宝宝挨得太近,给宝宝留个充足的呼吸空间,房间也要保持空气流通才好。

\n

大家平时可以多多参考下宝宝常见病防治与护理的相关书籍。在此,祝愿宝宝们健康快乐成长!


以阅读育儿


俗语“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出自明代医书《万密斋》,意思很简单,它是说要确保小儿平安健康,就不能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


当然也有不少人反对这句话,认为那是古人因生产条件低下,生活贫困而产生的自我安慰。而事实上,育儿专家和医生大夫们是很赞成这句话的!

🍀🍀那么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中医上认为,婴幼儿阳气足,多为纯阳之体,新陈代谢旺,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但胃肠道发育欠佳,负担也较大,日常进食量吃得过饱,就会伤食。伤食则积热,容易生病。而同样,如果穿得过多,内热从生,出汗变多,毛孔时时处于开放的状态,就容易着凉感冒。 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小宝宝。

现在做爷爷奶奶的人大多是过过苦日子的人,往往觉得吃饱穿暖很重要,加上隔代对孙子辈的格外关爱,所以社会流行一种说法叫“我奶奶觉得我很冷”!😂😂

也记得小时候感冒发烧去医院打针,一见面医生先说一句话是,把衣服脱几件在量体温,穿那么多,不烧才怪,😭😭,其实也就是宝妈都知道的发烧不要捂汗!


所以现在宝妈们都要知道这句育儿名言:“要得小儿安,留得三分饥与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