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饶平县浮山镇石壁村:从历史走来的古老乡村

石壁村位于浮山镇东部,由石壁林、石壁卢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耕地面积2692亩,林地2039.5亩,主要农产品有沙果、大树菠萝、美洲南瓜、洋芋。该村现存有古道宽约1.2米,长约200米,俗称毕石路(现属于石壁林地域),路面铺石块(台阶式)作为村道使用,是旧时石壁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这条古道从浮山圩东侧进入,至石壁村处蜿蜒而行直通东山镇,后通往福建省,是饶平通往福建的一条重要古道。

两村同名不同姓

林是林姓居民居住地,卢是卢姓居民居住地。不同姓的居民为何都以石壁作为村名称谓?说来还是十分巧合的。林姓始姐大纵,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从饶邑石壁乡(有称为石八)竹宅(今新塘西石)移来开基。在该村的后头山,树木茂盛,怪石嶙峋,其中一处石洞,长约八丈,洞中有一天然古井,流水潺潺,沿石缝流出石洞,怡似“清泉石上流”之诗意。八丈石洞、石井、石缝的自然景致与其祖籍石壁乡地名相似,故而命名石壁。而卢氏的始祖七十二郎,于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从上善乡岭头村鸭母坑移来开基,由于该村后头山东面的石牙山周围,都有巨大灰岗岩石,形似墙壁,与祖地名(祖居宁化石壁村)相同,故而也叫石壁。两村都叫石壁,为了乡民生活及方便与外部联系,两个自然村均各自加上自己的姓氏“卢”和“林”以区分。

古桥印证原古村

其实,早在石壁两姓村未来此开基前,这里原有一村庄,在现村址以西地域,名为赖厝村,人口约二三百,穿越赖厝村顺着与古道相同方向而行的是一条叫赖厝溪的溪流, 宽约8至10多米, 当时古道必须经过赖厝溪, 天旱时,尚可蹚水而过,但遇下雨特别是山洪暴发,行人便无法过溪了。当时没有集体经济,于是有乡民提议众人捐款修桥。乡贤赖光、刘聪业等人,热心公益积极响应,同时也号召众人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筹集募捐后,便开始建桥。桥是用长约四米, 宽约半米的石条拼接而成, 溪中间用大石块建一桥墩, 石条经桥墩横跨, 现存桥长8米, 宽1.8米。由于山移水改, 早先的溪流已不见,成了一条水渠,但桥仍存在,并且继续发挥作用。在桥面上的一侧写有石刻碑字“明正德十一年劝缘施主赖光刘聪业造”,可知是真实的,这也说明当时赖厝村仍然存在,只是在石壁林与石壁卢两个村来此开基以后,便逐渐衰落,最后,一些乡民外出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也有乡民改姓融入于林或卢氏之中。

石壁卢有个阿婆祠

石壁卢传至五世祖时,世祖原配膝下无子女,便纳婢女朱氏为妾。朱氏虽然为妾,却与世祖公举案齐眉,感情如胶,恩爱有加。朱氏虽是婢女出身,但聪明伶俐、好学好问、见多识广,所以,五世祖公在决定家中乃至村中的重大事项时,都会与朱氏妈商量,听取她的建议或意见。同时,朱氏妈善于处理与大娘(即五世祖公的原配)的关系,大娘也将朱氏妈当作小妹看待, 家庭和和睦睦, 经济也不断发展。没多久, 就生下两个儿子。不幸的是,五世祖因操劳过度生病去世。朱氏妈悲愤之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抚育好孩子,支撑起这个家。说来容易做来难。朱氏妈一切从头开始,白天田间劳作,夜晚纺纱织布,逢圩日时,挑着织好的布匹或其他物品翻山越岭上市赴圩,赚钱银养家糊口。朱氏妈辛勤持家,艰苦劳作,加上儿子长大成人,也能赚钱,家中的生活逐渐好起来。朱氏妈开始想为家乡做一点贡献,她想为村里提供一处可供众人聚集议事,也可为乡民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于是她想到了建一座祠堂。她召集了两个儿子出力,并拿出自己的积蓄作为启动资金,号召众人踊跃捐款,祠堂轰轰烈烈修建好了,历经30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解放后,该祠堂作为石壁村的学校校址,两个自然村小孩均集中在此读书。可以说,是朱氏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的新石壁人。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易地建起了新的校舍,祠堂重新归还卢氏使用,现今是作为石壁卢村红白事的办事场所。虽然祠堂大门上写着“卢氏宗祠”,但历代村民却亲切地称它为“阿婆祠”,以此纪念朱氏妈建设祠堂为乡民子孙后代造福的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现在在祠堂大埕上铺设了水泥板,建起健身广场,祠堂前的池塘也砌起石篱,围起栏杆,沿池塘设有步行道,种花植草,供村民休闲健身之用,石壁村正在美丽蝶变。 (潮州市扶贫办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