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許昌稱帝后,為什麼不定都許昌,而定都洛陽?

許都青年


“五德終始”致“雒”變“洛”,天命轉換強化曹魏天下

在下覺得曹丕遷都洛陽,政治上的考量很重要,這點可以從曹丕即位後洛陽改名看出。

洛陽曆史上多次改名,最早稱雒邑,周武王滅商後,決定在此建一座城,《左傳》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雒”字的含意是商人在洛河之濱,也就是說,雒邑是周人武裝殖民商人的城市。

不過周朝初年還是半遊牧性質,王都是會遷移的,《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邑雒邑後而去。”描述的就是周人後來又離開。直到周平王東遷,周人才又回到雒邑。

到了戰國,五行學說盛行,根據“水北為陽”的觀點,雒邑居雒水之北,故改名為雒陽。

秦始皇時,他根據“五德終始說”,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因此將雒陽改為洛陽。

到了東漢光武帝,同樣按照“五德終始說”,認為漢尚火德,乃去洛字之水旁,復洛陽古名為雒陽。

曹丕也是“五德終始說”的忠實信徒,他認為魏為土德,“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

雒陽曾用洛陽得三點水之利,可以看做曹魏土德的佳配。因此曹丕即位後,隨即下《改雒為洛詔》:

“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於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

將雒陽改為洛陽,遷都至此。

洛陽長期為東漢首都,曹丕定都於此,象徵已經取代漢朝為正統;而依據五德終始說將雒陽改名為洛陽,更是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天命轉變的概念。所以政治上這種遷都的意義更加明顯。


重舟難過千重山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都城在許昌,然而曹操始終沒有稱帝,因為時機不到,如果稱帝天下群雄攻擊,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曹操在等天下一統,然而天不我我待。霸業未完就逝世。曹丕繼承了他的偉業,迫不及待的當上皇帝。漢朝就這樣結束了,但是是漢朝皇帝讓位的,只有在漢朝故都洛陽比較有說服力,比較權威,故而讓漢朝皇帝在洛陽讓位於曹丕,古代大一統帝都就是洛陽長安,負責一切都是小諸侯,在洛陽就是正統。




福之富也


許昌不是魏國正式建都以前的臨時首都,許昌是東漢朝的首都,曹丕奪位之前一直奉漢為正塑,曹操則一直稱為曹丞相、魏王,生前並不是魏武帝。也就是說,曹丕之前許昌名義上的皇帝一直是漢獻帝劉協。許昌其實是東漢的首都。

因此曹丕要定都雒陽,雒陽與長安是自古以來都城的不二候選都懂的,但是長安太靠近漢中是劉備兵鋒所指。雒陽是東漢首都,因此曹丕定都於此無疑是向天下明告:曹魏是繼承漢室正統,在漢都聽天命延續新王朝國祚,所以蜀吳兩國便淪為地方藩國,正統與不正統也就區分開來。\r曹丕定都雒陽後,改雒陽為洛陽。漢室得赤烏之符,五行國德是為火德。魏室繼承漢室,因此水克火,都城自然改為三點水邊旁,代表以水滅火,徹底澆滅劉氏漢室。

以上均為道聽途說,大家看看笑笑即可。不必較真。歷史都是後人揣測,真相均已流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襄陽煲來噠


三個理由。1、曹丕已經撕掉了遮羞布,改國號為“魏”。新王朝,新國都,常規操作。2、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從洛陽“挾”到了許昌,現在兒子做皇帝,又回洛陽,也是“歸位”。3、許昌地處平原,雖然是“沃野千里”,但是,無險可守,對朝廷不利。洛陽三面環山,北臨黃河,幾朝古都。


清心寡慾


許昌交通太擁堵了 汽車三輪車 電動車 到處停放 違規行駛 逆行 治理不力 在許昌定都出門後寸步難行


虛空888


因為董卓跑路一把大火把洛陽燒了乾淨,天子無處可去,於是曹操奉天子於許昌,許昌只是臨時都城,另許昌地處平原,四方沃野,有利於曹操屯田


Anton2000


你馬上到閻王殿去問曹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