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在许昌称帝后,为什么不定都许昌,而定都洛阳?

许都青年


“五德终始”致“雒”变“洛”,天命转换强化曹魏天下

在下觉得曹丕迁都洛阳,政治上的考量很重要,这点可以从曹丕即位后洛阳改名看出。

洛阳历史上多次改名,最早称雒邑,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在此建一座城,《左传》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雒”字的含意是商人在洛河之滨,也就是说,雒邑是周人武装殖民商人的城市。

不过周朝初年还是半游牧性质,王都是会迁移的,《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营周邑雒邑后而去。”描述的就是周人后来又离开。直到周平王东迁,周人才又回到雒邑。

到了战国,五行学说盛行,根据“水北为阳”的观点,雒邑居雒水之北,故改名为雒阳。

秦始皇时,他根据“五德终始说”,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将雒阳改为洛阳。

到了东汉光武帝,同样按照“五德终始说”,认为汉尚火德,乃去洛字之水旁,复洛阳古名为雒阳。

曹丕也是“五德终始说”的忠实信徒,他认为魏为土德,“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

雒阳曾用洛阳得三点水之利,可以看做曹魏土德的佳配。因此曹丕即位后,随即下《改雒为洛诏》:

“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于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

将雒阳改为洛阳,迁都至此。

洛阳长期为东汉首都,曹丕定都于此,象征已经取代汉朝为正统;而依据五德终始说将雒阳改名为洛阳,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天命转变的概念。所以政治上这种迁都的意义更加明显。


重舟难过千重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城在许昌,然而曹操始终没有称帝,因为时机不到,如果称帝天下群雄攻击,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曹操在等天下一统,然而天不我我待。霸业未完就逝世。曹丕继承了他的伟业,迫不及待的当上皇帝。汉朝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是汉朝皇帝让位的,只有在汉朝故都洛阳比较有说服力,比较权威,故而让汉朝皇帝在洛阳让位于曹丕,古代大一统帝都就是洛阳长安,负责一切都是小诸侯,在洛阳就是正统。




福之富也


许昌不是魏国正式建都以前的临时首都,许昌是东汉朝的首都,曹丕夺位之前一直奉汉为正塑,曹操则一直称为曹丞相、魏王,生前并不是魏武帝。也就是说,曹丕之前许昌名义上的皇帝一直是汉献帝刘协。许昌其实是东汉的首都。

因此曹丕要定都雒阳,雒阳与长安是自古以来都城的不二候选都懂的,但是长安太靠近汉中是刘备兵锋所指。雒阳是东汉首都,因此曹丕定都于此无疑是向天下明告:曹魏是继承汉室正统,在汉都听天命延续新王朝国祚,所以蜀吴两国便沦为地方藩国,正统与不正统也就区分开来。\r曹丕定都雒阳后,改雒阳为洛阳。汉室得赤乌之符,五行国德是为火德。魏室继承汉室,因此水克火,都城自然改为三点水边旁,代表以水灭火,彻底浇灭刘氏汉室。

以上均为道听途说,大家看看笑笑即可。不必较真。历史都是后人揣测,真相均已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襄阳煲来哒


三个理由。1、曹丕已经撕掉了遮羞布,改国号为“魏”。新王朝,新国都,常规操作。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从洛阳“挟”到了许昌,现在儿子做皇帝,又回洛阳,也是“归位”。3、许昌地处平原,虽然是“沃野千里”,但是,无险可守,对朝廷不利。洛阳三面环山,北临黄河,几朝古都。


清心寡欲


许昌交通太拥堵了 汽车三轮车 电动车 到处停放 违规行驶 逆行 治理不力 在许昌定都出门后寸步难行


虚空888


因为董卓跑路一把大火把洛阳烧了干净,天子无处可去,于是曹操奉天子于许昌,许昌只是临时都城,另许昌地处平原,四方沃野,有利于曹操屯田


Anton2000


你马上到阎王殿去问曹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