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人為什麼和其他山東人不一樣,無論是語言,文化還是習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用戶6195373630


首先很多人可能不清楚膠東具體是指哪一區域,很多人一般認為山東半島伸向海里的區域都是膠東半島,也有很多人一般都把青島、煙臺、威海稱之為膠東三市,其實準確的膠東地區是指膠萊河以東,膠萊河北起萊州灣,南至膠州灣入海,以這條河為界線東部的地區都稱之為膠東,其實膠東也是包含濰坊昌邑一部分區域的。



膠東人的確和山東魯中以及魯西南有很多不一樣,不管文化還是風俗語言或者是飲食習慣上都是不一樣的。在古代,魯中以及魯西南所在地區是傳統意義上的偏中原地區,文化影響上更趨向於中原文化,語言上與河南中原地區、皖北地區、河北南部地區都十分相似,飲食習慣、風俗文化也有很多共同點。


而膠東半島偏居東方一隅,在東部半島區域,東夷文化自成一體。因為古代的中國朝代閉關鎖國,不注重海洋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心更集中在中原地區,古代膠東是東夷文化所在地,與魯國地區有很大不同。並且山東雖然稱為齊魯大地,但其實魯文化更加具有代表性,所以在秦國統一六國後,傳統上的魯泛指山東,而齊文化逐漸只泛指膠東半島區域,這就使得後期膠東文化加上海洋文化更加獨樹一幟。

獨特的文化風格即便到了當代也仍然是獨具一格,以我所在的煙臺為例,吃飯稱之為“逮飯”,原因與沿海逮魚文化有關。並且膠東人在長相上也與山東其他地區有些許區別,一直有山東大漢的說法,山東大漢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但其實膠東人長相併沒有像傳統那種寬臉廓。此外在飲食習慣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山東傳統名吃是煎餅卷大蔥,但其實作為地道煙臺人的我在成年之前從來都不知道正宗煎餅什麼樣子,更別說能以煎餅為主食。膠東地區更多的主食是饅頭和麵條等麵食。



山東的魯西南和膠東的文化差異比蘇南蘇北差距還要大得多,但媒體宣傳方面山東比較特殊,例如江蘇省的媒體差不多以南京為基調,哪怕河北河南衛視的價值觀也是以鄭州,石家莊等經濟政治地位為首的城市人口作為主要受眾。單就是山東衛視齊魯衛視等省臺,他既不體現濟南特色,也不表達青島和膠東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價值觀,偏偏以魯西南為基調。如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膠東人,特別是煙臺、威海兩市的人,給人的直觀感覺是跟山東其他地方的人大不相同。膠東人身材普遍高大,臉形偏長,甲字臉比例高;膠東土話自成體系,其他山東人聽不懂。

我覺得造成膠東人與其他山東人有較大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膠東較多地保留了他們起始民族的特徵,後來又率先遭遇了西方文明。

膠東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龍山文化時期的東夷人。東夷人又分成幾個分支,以古青州為中心,向南是淮夷,向東是萊夷,也就膠東人的純正祖先。

隨著歷史的演進,純粹的淮夷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山東青州以西和以南的地方,開發較早,歷史上多戰亂,人口流動頻繁,曾經發生過人口的大規模遷,留下的空白由北方其他地方的人或北方民族填充,因而民族融合程度很高。

而青州以東,也就是現在膠東一帶,開發較晚,相對比較安定,歷史上較少受到外民族的大規模入侵。比如五胡亂華這樣的重大民族融合,基本沒有影響到膠東,從而保持了它的封閉性和完整性,東夷人的血統保持得較好。

現代分子人類學證實:很多膠東男性有一個Y染色體突變,這個突變可能是萊夷人獨有的,而且這個突變越往膠東半島越集中,說明很多膠東人的父系是萊夷人。

龍山母系基因mtdna的N型,極北基因,是泛歐亞白種人特有的,也就是說,東夷人母系基因裡面有白人成分。山東是唯一一個龍山母系N高頻的省份,比例超過51%,膠東地區超過60%,其身材普遍高大也就不奇怪了。

有很多膠東人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雲南,有鼻子有眼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的確是來自雲南,但肯定不是主流膠東人,影響不了膠東人是東夷人的整體性質。

清朝末年,煙臺開埠,讓膠東人率先體驗到了海洋文明,從而使膠東地區實現了對山東其他地方的“彎道超車”。東夷文化加上外來文化,讓膠東人顯得更加與眾不同。

大家可以看看下圖,這是復原的古東夷人容貌。膠東人是不是還有很多他的影子?



不立翁99


東東歷史,請你閱郝桂堯先生《俺是山東人》後再回看你的回答!

當下的山東人歷史上分別為齊、魯兩國,大致上以鄒平為分界點,東為齊,西為魯。

齊以膠東原著民口音為主,即威海、榮成、龍口、煙臺、青島等,以陝西姜子牙帶來的現在淄博、博興口、臨沂、臨朐等為輔。東營、濰坊、濱州則是明以後逐漸混雜了原齊並山西口音。當下東營、濱州囗音最雜,甚至於每個鄉鎮都有區別。

魯西、魯西南地方人的口音較為單純,菏澤、聊城、濟寧較相似。泰安、濟南、德州較相似。


靜若觀音1


我是煙臺人,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山東方言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膠東、冀魯和中原。

膠東方言主要是煙臺、威海、青島等地。

冀魯方言主要是:濰坊、淄博、東營、濱州、聊城、泰安、萊蕪、德州等地,這些有大量的河北移民。

再就是中原,主要是菏澤、濟寧、棗莊等地主要是山西等地的移民。

既然問的是膠東,具體說一下膠東吧

膠東靠海,在古代靠海的地區往往不發達。原住民不多。膠東地區是哪裡的移民,現在不好說了。但是在我老家都流傳著我們是四川人的後代的說法。在有家譜保存完整的,可以表明祖先。我們招遠縣誌裡也有類似的記載,至於是什麼時間遷移過來的移民,大多都說是明朝抗倭和清朝四川一帶遭災遷移過來的。據說我們的腳趾的小拇指還保留著四川人的特徵。

我覺得這個說法是靠譜的,可能是膠東方言是四川、雲南一代的移民跟山東方言的混合變種吧。

其實,膠東方言之間也不一樣,我是招遠人,我聽萊陽方言沒問題,但是棲霞方言我聽的就有些費勁,跟煙臺其他縣市也不大一樣。


東東歷史


兩地的差別首先就在於兩地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海洋與陸地的差別。

膠東半島主要的三個地方:青島,煙臺和威海,都是在黃海與渤海灣沿岸,海洋給膠東人到來了豐厚的自然資源,捕魚與海產養殖業都是當地老百姓重要的收入來源,當地人的飯桌也離不開海產品,同時海洋又給膠東帶去了適宜居住的自然氣候。而魯西屬於內陸,氣候環境相對就要乾燥很多,自然資源相對也要匱乏一些。


海洋與陸地的差別可以說是兩地文化風俗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其他地方,我們也可以明顯看到海洋與陸地環境給居住地社會帶來的不同。

除了地理環境,兩地的人種也有所不同,魯西之地多為中原漢人,而膠東人種則有多種說法,雅利安人,高加索人等說法都存在,雖還沒有直接的DNA證據,但膠東人並不是純漢人是確定無疑的。

在歷史上,魯西之地是孔孟發源地,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在膠東雖然也受儒家思想影響,但早在秦朝,秦始皇就多次來到膠東以求仙丹,膠東也成為後來道教文化的一個發源地,道教在膠東之地也有很大影響。



雖然膠東和魯西的差別也不小,但在世界各地,山東人這個稱謂還是很有號召力,魯西和膠東都是山東老鄉。

你還知道膠東和魯西哪些區別?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在八幾年長島發現一個七八千年的墓葬,是當地一個小孩撿到一個面具被遊玩的一位考古人員發現的。面具是陶的,墓葬人是高鼻樑深眼窩,在當時膠東半島和遼東之間退潮後水淺,尤其是蓬萊到長島之間是大水灣人能走過去,分析是一支白種人從新疆方向繞內蒙南邊沿渤海西南岸往東,來到現在的膠東地區,集中在北部,也就是現在的煙臺威海地區,這也是為什麼膠東這邊種植小麥很早的原因,在當時中原地區還沒有小麥,是種黍類作物的,從古流傳的膠東大漢可能是1有外來基因加入,2較早的種植技術,3靠近海邊有充足的蛋白質來源。在歷史記載中有過描述,萊人善種麥,具體是哪個記載的我忘了,還有就是地名帶萊字的多,蓬萊,萊州,萊陽,萊西等等。西遊記不是還說過東萊國嗎。我是蓬萊人也喜歡這些話題,我感覺從老輩人流傳一些話裡能估計出膠東過去是一個有別於山東其他地區的,比如有個詞:西萊子,這個詞有一點點貶義,是指煙臺地區以西的人,威海老話裡也有這個詞,當然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人,不該有不和諧的話哈😄,只是就這個話題誰便說說供大家一看而已。瞭解歷史才能看到未來。


蓬萊明偉


山東地區的居民裡,膠東人確實和其它山東人不一樣。首先是方言,其次是意識,膠東人不戀家,願意移民他鄉或者外出謀生。再次是身高體格明顯高大。古代山東地區是東夷民族,來自南方,體格矮小,皮膚黑。後來混合了北方南下的東胡部落(萊夷),這些人擅長漁獵和弓箭,有戰鬥力。最關鍵的是還有西方遷來的羌戎,陸續進入山東,他們是高個子的種族。到了周滅商時,姜子牙的部族有功被封到山東,建立齊國,更是人高馬大。在以後的戰亂變遷中,古羌族(齊人)逐漸退到海邊,混合各路居民,形成現在的膠東人。這就造成膠東人與其他山東人的地區差異。


華庭鶴唳


山東,又稱齊魯,原因是現在的山東地區,在戰國時期主要是齊國和魯國所在地。

齊魯兩國大體以泰山作為分界,泰山以東以北為齊國,泰山以南以西為魯國。

齊國是姜子牙的受封之地,土著為東夷人。由於大部分地區處於膠東半島,自古牧海而生,“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因其俗,簡其禮”。所以,齊文化有較濃厚的商業意識,為人處世更豪放不羈。

魯國是周公封地,受到周禮的影響極大。魯文化更注重禮儀,為人處世更加循規蹈矩。

這兩種文化始終在齊魯大地延續發展,其中也有融合發展,但總體上保持了相對不同的文化意識,風俗習慣,包括各自的方言。

到了明清時期,一般把山東分為東三府和西三府。東部三府為登州、萊州和青州,大體是現在煙臺、威海、青島和濰坊一帶;西部三府為濟南府、東昌府和兗州府,基本為現在山東的中西部地區。東部的語言重而濁,發音似乎十分困難,俗話說舌頭根子硬;西部的語言相較於東部更加平而輕,而且,這種趨勢越往西越明顯。

但為什麼在齊文化中,膠東表現得更加明顯,甚至有別於當時的國都臨淄一帶呢?這大概和當時齊國政權建立之時和當地土著的矛盾和征戰有關。齊國政權建立,遇到了當地百姓的反抗,以致發生了戰爭。由於不能和政府的力量抗衡,所以土著逐漸向東遷移集中,以避其鋒芒,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



生活亮亮眼


山東人自古分為三塊,以煙臺,威海,青島為主的萊文化片區,以日照,濰坊,東營,聊城,德州等地為主的齊文化片區,以曲阜,臨沂,棗莊,菏澤等地為主的魯文化片區。萊文化古代屬萊子國,秦朝設膠東郡,漢朝設膠東國,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收到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距離中原隔了齊魯兩個大國,主要的文化衝擊來自齊文化,史記曾記載萊國與齊國爭奪營丘,後來萊國被齊國所滅,但行政規劃,歷來相對獨立,來自文化的衝擊較小,而魯文化則由於行政規劃多次變動,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其本身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文化地區則在秦漢以後很多地方劃入河北一帶,被燕趙文化所侵佔,而齊文化在後來的發展中又收到魯文化的衝擊,從而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片區。行政規劃對於文化認同的衝擊是極其致命的,闢如徐州一帶,古代屬彭國,文化上更接近齊魯一帶,但自從被劃入江蘇,則越來越收到吳越文化的浸染,今天已經完全隸屬於吳文化了。膠東由於其獨特的位置,相對保留了自己的部分文化傳統,仍然能看到上古萊文化的一些影子,對研究古代東萊地區,乃至東夷文化都是一份寶貴的人文財產。


azazel


俺也來拉兩句。山東從語言角度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即沿海地區以膠東為代表,這部分人的祖先大部分是明初從四川、雲南等地到山東的駐軍。語言特點是包含當地土著並混雜雲貴川方言的新山東話。這可以從許多家庭的族譜可以看出他們的來源。

第二是濰坊,淄博,博興,東營,濱州,萊蕪等地,他們的先祖大多是明洪武年間從河北棗強一代被派往山東修築海堤的軍人和民工。例如,淄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姓氏族譜記載均來自於河北棗強一代。他們的語言特點融合了河北和當地土著人的語言特點,形成了以單音節詞為主的風格。例如,桌,椅,缸,碗等都沒有兒化音。同時許多地方lr部分。

第三就是魯西南一帶,主要是山西洪桐移民為主,包括當地的土著語言而形成的語言特點。

手機沒電了,到此結束吧。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