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仙鶴巷舊事

鎮江自古就有無數的小巷,四通八達,連接城裡城外,巷中居住著眾多的百姓。仙鶴巷為眾多小巷之一,同樣也住著百戶人家。


鎮江仙鶴巷舊事


仙鶴巷也算是地處市中心,離大市口很近,它東起斜橋街,西連雙井路。據老人們講,曾有一對仙鶴,雙雙在巷頭落腳,幾天後飛去,再也沒有回來,仙鶴仍吉祥之照,仙鶴巷故而得名。仙鶴巷居民數代傳承,生機勃勃,古老的小巷,生生不息,這和小巷的名字不無關係。

從小到大,也就是五歲到二十五歲,我的童年和青少年在仙鶴巷度過。小巷伴我成長,童年的記憶,往往是不容抹去的,小巷的一景一物,一人一屋,而今追思起來,是那般的清晰,彷彿就在昨天。


鎮江仙鶴巷舊事


仙鶴巷的東頭有個老虎灶,小巷的西頭也有一個老虎灶,老虎灶說是做生意,實是便民服務。一到冬天,每到傍晚,老虎灶就熱鬧起來,頭爐水也已早早燒好,買水的要排隊,我時常去老虎灶提水,一個銅壺,裝滿水,也就一分錢,不過那時的一分錢,也還是有點用的。

仙鶴巷住著百戶人家,有貧有富,那些三井的青磚老舍,大都為有錢人的私房,大戶人家。房屋的前門在仙鶴巷,後門接磨刀巷,房分前井、中井、後井,每家都有一口老井,同時也用上了自來水。小時候,喜歡養金魚,常到有井人家提水,水井深深,有數百年的歷史,井水清澈,冬暖夏涼。由於井水為地下水,養魚不死。

在我的記憶中,仙鶴巷家境好的富人不少,他們大都是祖輩相傳,有開木行的王太太,有國民黨縣太爺家駒婆婆,有開米行的陸家,做生意的蔣家,辦私塾的韓先生,基督教醫院的名醫張志清。家境貧窮的也有不少,大都是後來從外地遷居到仙鶴巷的,拉大板車的董太爺,紙坊的老闆娘,鐵匠鋪的老潘,修鞋子的丁芋頭,收舊貨的獨眼龍,幫人倒馬桶的五子娘。仙鶴巷的居民,窮富相間,窮人忙餬口,富人忙賺錢,富人和窮人,沒有顯富的,也沒有哭窮的,鄰里相處,相安無事,難見有吵架的,各過各的生活。


鎮江仙鶴巷舊事


仙鶴巷有個巷中巷,在小巷的中間,被稱為穿風巷,小巷南北走向,寬能走一輛板車。每到夏天的晚上,涼風習習,此處很是涼爽,那時是沒有空調的,連電風扇也很難見得。十幾個小孩,男男女女,拿著自家的小板凳,圍坐在巷口,吹著自然的小風,一邊聽故事,一邊望著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三顆。由於入神,小夥伴們,時常也就忘了天已晚,直到大人來催,方拿著小板凳,各自不捨地回家。

第二天,發小們又會從各自的家裡來到巷口,照舊聽故事,納涼,數星星。

那時,仙鶴巷在一起玩的發小有幾十個,小夥伴們年齡相仿,志趣多多,跳繩,玩香菸紙,倒銅板,滾鐵環,鬥雞,掏鳥窩,草堆上摔跤,捉知了,到運河邊釣魚,在梧桐樹下挖知了猴,稻田裡掏螃蟹,毛豆地裡捉螞蚱。鄉村放風箏,由於空曠,沒有電線,風箏飛得很高很高。偶有零花錢,便三兩到巷中的小人書屋,看小人書,一分錢能看一本書,小屋的書有許多。什麼《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說岳全傳》《聊齋》,受小人書的影響,傳統的忠孝禮義之觀念,在孩提時便有了。


鎮江仙鶴巷舊事


仙鶴巷不大,也不長,僅兩百米,巷頭巷尾,街坊大都是老鄰居,彼此熟悉,誰家有個困難,誰家有個難處,鄰里都會出手相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誰家小孩相互鬧彆扭,偶有打架之事,都是大人把各自的孩子拉回家,打也打自己的孩子,罵也罵自家的孩子。在仙鶴巷,護頭的是沒有幾個的。

小巷不大,卻很古樸,巷中老舍,有二三看點,一是巷中的私家花園,新中國成立後為政協辦公地,園前是竹林,中間為西式小屋,屋前是請池,荷花綻放,小魚尾尾。老者陸小波常進出,總是坐三輪車來,三輪車去。那時他好像是政協副主席。亮點二,張志清的四合院,那時常門庭若市,求醫者四海皆有,俗語,小孩不行了,志清一看就活了。話雖然有點誇大,卻說明了張老的醫技,醫品和醫德,在當時西醫沒有幾個,張志清和家父為世交,那文革中父親的罪狀之一,就是重用“美帝國主義的走狗”張志清,當時父親為康復醫院院長,張志清是美國教會培養的兩名中國醫生之一。

亮點三,萬壽廟,在巷中西北角,如今仍有廟宇大殿保留,是省文物保護單位,當年香火很旺,信徒來自四海,超度覺悟,以求得萬壽無疆。

仙鶴巷的巷路有百十米為石頭所鋪,大塊的青石在中間,小石頭的在兩旁,幾百年來,生生不息,人們踏石來又踏石去,路石堅硬,光滑,平坦,便於路人特別是老人行走。

鎮江仙鶴巷舊事

仙鶴巷不大,但店家不少,有米店,麵館,理髮店,幼兒園,小學,中學,有公廁,有小店,有菜場,老虎灶,有紙坊,有修鞋鋪,裁縫店,有煤球店,這些都極大地方便了仙鶴巷的居民。

舊時,巷中居民,一大家子,子女大都三個以上,最多的八個,如今都大了,各奔東西,出了不少能人,國內國外都有。偶爾在路上相遇,都會停住腳,嘮嘮仙鶴巷的舊事,很是親切,話語多多,帶點激動,也常會稱自己是仙鶴巷的人。

仙鶴巷,城中小巷,它迷人之處,就在於它的巷中景色,生生不息,古老而有故事。


鎮江仙鶴巷舊事


家駒婆婆,王太太,四媽,董大媽,蔣家太婆,高太太等,是仙鶴巷的長輩,一幫居民老太,常在一起拉家常,洗衣服,曬被子,董大媽是居民小組長,小巷有個什麼事,都由董大媽召集,樂於辦事,她總是很積極。

家駒婆婆,個不算高,白白淨淨,五官清秀,穿得總是很得體,作為偽縣長的遺孀,三姨太,她為人低調,十分小心,十分節儉,因為自己成分高,不大參與社會活動,但喜歡幫人帶小孩,因為她沒有生過小孩。縣太爺死後,沒有給婆婆留下金銀珠寶,卻留下了紅木傢俱,和不少的古玩字畫。家駒婆婆生性膽小怕事,很少有人知道她有如此多的字畫古董。她怕字畫給她帶來麻煩,心愁而夜不能眠,一了百了,她一把火,悄悄將字畫全部燒了,價值連城啊,太可惜了,而家駒婆婆換來的是物去人安然,文革中,也沒有被牽連到,無人會注意到,這位曾有萬貫家產的小老太婆。家駒婆婆照舊幫人帶小孩,一個又一個。

作為縣太爺的三姨太,雖無人問津,然而還是出事了,殃及到下一代人。家駒婆婆沒有生過孩子,有帶來女兒生的孩子,招飛,身體合格,鎮江地區幾萬人,只合格僅一人,可遺憾之事,因其婆成分高,而未被錄取,人生的命運因此而改變,殊為可惜。


鎮江仙鶴巷舊事


仙鶴巷,富人多,窮人也不少,富貧參半。丁皮匠是外來戶,他在仙鶴巷安家,給仙鶴巷又增一戶困難人家,從雙井路邊西家灣遷來,也算是新的居民。在小巷中段的空地上,在居委會的幫助下,蓋起了一幢兩層樓的紅磚小房,樓上下共六間。丁皮匠補鞋的功夫不錯,靠手藝吃飯,修鞋,補鞋,做鞋,活是一年四季不斷,賺錢養家餬口,老婆則是拉小板車的,幫人運貨,給家裡賺點收入。丁皮匠越窮,孩子反而越多,養了六個。那年頭,學毛選成風,丁皮匠雖不識幾個字,卻常常在晚飯後,一人坐在路燈下,放棄修鞋活,藉著微弱的燈光,朗讀毛選。而後,被居委會發現,被評為讀毛選積極分子。這下,皮匠更痴迷了,走到何處都帶上紅寶書,毛選,有空就讀上幾段。

如今,一切都隨風而去,城市改造,小巷的舊貌蕩然無存,小巷古老的一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一幢幢樓房,居民們都住進了新樓。舊景依舊,讓人懷念,古老的仙鶴巷沒了,而仙鶴巷的名稱仍依然沿用,只是舊貌換了新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