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古縣多古橋,據說每一座古橋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和傳說……

潮陽古縣多古橋,現存散落於各鄉村的古橋近百座。每一座古橋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和傳說,尤讓人感興趣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大顛和尚、蘇東坡、文天祥、吳復古、大峰祖師等人的名字和潮陽的古橋連在一起。

我懷念家鄉的古橋,懷念,是一種心靈的故地重遊。

梅峰巖石橋

潮陽最古老的橋是西臚鎮梅峰巖石橋,明隆慶《潮陽縣誌》記載:“唐大顛曾居梅峰巖寺,築石樑架兩山之間,高數丈。”唐大顛和尚居梅峰巖寺,乃於唐大曆年間,說明古橋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橋長20米,高19米,橋面由15塊石板組成。當我們來到梅峰石橋時,橋畔的古寺已經積澱了1200多年的歷史塵煙。在今人看來,這座只有2米寬的小橋算不了什麼,但在那個時代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是北山通往榕江平原的重要通道,它還是歷代抗擊賊寇的要地,因為在橋兩頭安上弓弩,便能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作用。遠的不說,就說抗日戰爭時期,西臚抗日自衛隊就以古寺古橋的有利地勢,多次擊退日寇進犯,虎山一役,擊斃以永芳敖幸為隊長的日軍49名,在潮汕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我們行走在古橋上,彷彿聽到了子彈穿梭的嗖嗖聲、進攻的號角聲,不再沉默的山峰在咆哮。此刻,天正下著霏霏小雨,濃濃的雨霧瀰漫著整座山峰,空氣裡到處盪漾著清涼,山坑兩岸一片平靜,古橋頭枕兩峰,安穩若閒。誠然,當年勇士們在橋頭抗擊賊寇的刀光劍影,在橋畔山峰與日寇浴血奮戰的隆隆槍炮聲,早已化作如煙的往事,消失在雨霧之中,然而,勇士們的精神就像古橋的靈魂一樣,永遠記在人們的心間,今天我們參觀古橋,不僅僅因為它是一處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一道古老的景觀,更重要的是,它和周圍建築物的斑斑彈痕,是潮汕人民抗日的無形豐碑。

“復古橋”

潮陽古縣多古橋,據說每一座古橋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和傳說……

復古橋

北山山下,榕江之濱,有建於北宋年間的“復古橋”,“復古橋”記載了潮州唐宋八賢之一的吳復古和蘇東坡的深情厚誼。吳復古,字子野,號遠遊,廣東揭陽人,曾任皇宮教授,與蘇東坡為摯交好友,後不滿朝政腐敗,到潮陽建麻田寺,出家當該寺方丈。當時,麻田山下溪澗密佈,民眾往來不便,吳復古遂倡議在金溝鄉江上建橋。宋紹聖年間,蘇東坡被貶至時稱南蠻之地的惠州,復古聞知,專程往訪,多年不見,老友相逢,真是感慨萬分,吳復古述及在麻田山下建橋一事,蘇東坡深表贊同,並應復古之請,親筆題寫“復古橋”三字。

蘇東坡一生遊覽許多名橋,但親筆題寫橋名的寥寥無幾,據史料記載,由他題寫橋名的只有江西新幹縣的“惠政橋”和潮陽“復古橋”。蘇東坡題橋名之事已經歷九百多個春秋,“復古橋”也幾經損毀,多次修建,但“復古橋”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貴嶼橋

潮陽古縣多古橋,據說每一座古橋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和傳說……

貴嶼橋

潮陽古橋中,最具戲劇性的是建於宋大觀二年(1108)的貴嶼橋,這座900多歲高齡的古橋,橫跨練江兩岸,雖然只有20米長,4米寬,但卻和明嘉靖學者、大理寺少卿陳北科的名字連在一起。《潮陽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陳北科任大理寺少卿,他剛直不阿,清正廉潔,為潮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明嘉靖六年(1527)陳北科告老還鄉,來到貴嶼老家之後,經常在貴嶼大橋漫步。他生性詼諧,曾在貴嶼大橋旁請峽山鄉名卜周不錯算命,把周不錯抓到大橋下浸水。故事妙趣橫生,令人捧腹,後被編成潮劇《周不錯》和《陳北科》,在潮汕和東南亞一帶流傳至今。

陳北科在家鄉過著粗茶淡飯的布衣生活,一次朝廷欽差來訪,見北科府十分簡樸,其面積只有潮州傳統建築“下山虎”一半,身為朝廷二品高官,清貧至此,欽差不由得感慨萬分。如今,貴嶼古橋依舊,陳北科已逝去400多年,然而,他剛直不阿,清正廉潔的高風亮節,卻長存人世。

和平橋

潮陽古縣多古橋,據說每一座古橋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和傳說……

和平橋

和平古橋,始建於宋建炎元年(1127),為宋代學者、高僧大峰禪師所建。和平古橋是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名人故事為一爐,在海內外影響極大的一處人文景觀。

和平古橋在練江中游,距南海灣不到10公里。當我們站在古橋上,極目四顧,北面青山如黛,南面村寨密集,民居的古老建築和西式樓房混為一體;從橋下乘木船南下,便到南海之濱,這裡水域遼闊,煙波浩渺,水鳥逐波,飛雁驚鴻,風光綺麗,美不勝收。宋代詩人翁卷在《野望》一詩中吟道:“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翁卷的詩,用於和平橋的風光再貼切不過了。

和平古橋橋頭有南宋丞相文天祥手書的“和平里”石刻。史料記載,文天祥率兵抗元,曾屯兵於蠔坪村,文丞相經常在蠔坪橋漫步,其時,鄉民踴躍勞軍,出錢出力,文丞相感鄉民之德,遂把蠔坪村更名為“和平里”,把蠔坪橋更名為“和平橋”。清代以後,和平鄉附近鄉民從和平橋下乘船,遠走異國他鄉,和平橋成了送別親人的場所。時至今日,潮陽旅居海內外的同胞,仍然十分眷戀和平橋,因為古橋是海內外和平人心目中家鄉的象徵。好多老一輩僑胞的青少年是在苦難中度過的,一位在泰京當教師的老僑胞說,出國之後,除了懷念家鄉親人和古橋風光,其它什麼都忘記了。可是今天,當我的回憶再次關聯到家鄉的古橋時,竟然意外地感受到了如許的思念,思念古橋詩意的風景,思念這裡熟悉得有些陌生的父老鄉親,更忘不了大峰祖師為民建橋的濟世情懷。

目前,在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紀念大峰禪師的廟宇逾千座,和平古橋的身影婦孺皆知。小小石橋,怎麼會有如此滂沱的生命?我的目光在大峰紀念館禪師巨大的雕像前久久凝定,思緒回到了一千多年前,是眼前這位棄官為僧的禪師,耽於豁達的靜遠,也繚繞著隱忍的煙雲,超越官場詭秘的酷冷,在這南國僻壤,用鄉野的炊煙與播種評說世道的豐歉,在為民解困的運籌裡收穫寬慰與坦然。大峰風景區內有一副楹聯,寫出了大峰在人們心目中的份量:百書歌大德,萬峰頌師功。師功千秋頌,古橋萬代傳。感恩師功,感恩家園,這是潮陽海內外同胞的共同心聲。

願古橋的魅力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