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古县多古桥,据说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和传说……

潮阳古县多古桥,现存散落于各乡村的古桥近百座。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和传说,尤让人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大颠和尚、苏东坡、文天祥、吴复古、大峰祖师等人的名字和潮阳的古桥连在一起。

我怀念家乡的古桥,怀念,是一种心灵的故地重游。

梅峰岩石桥

潮阳最古老的桥是西胪镇梅峰岩石桥,明隆庆《潮阳县志》记载:“唐大颠曾居梅峰岩寺,筑石梁架两山之间,高数丈。”唐大颠和尚居梅峰岩寺,乃于唐大历年间,说明古桥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桥长20米,高19米,桥面由15块石板组成。当我们来到梅峰石桥时,桥畔的古寺已经积淀了1200多年的历史尘烟。在今人看来,这座只有2米宽的小桥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是北山通往榕江平原的重要通道,它还是历代抗击贼寇的要地,因为在桥两头安上弓弩,便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作用。远的不说,就说抗日战争时期,西胪抗日自卫队就以古寺古桥的有利地势,多次击退日寇进犯,虎山一役,击毙以永芳敖幸为队长的日军49名,在潮汕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们行走在古桥上,仿佛听到了子弹穿梭的嗖嗖声、进攻的号角声,不再沉默的山峰在咆哮。此刻,天正下着霏霏小雨,浓浓的雨雾弥漫着整座山峰,空气里到处荡漾着清凉,山坑两岸一片平静,古桥头枕两峰,安稳若闲。诚然,当年勇士们在桥头抗击贼寇的刀光剑影,在桥畔山峰与日寇浴血奋战的隆隆枪炮声,早已化作如烟的往事,消失在雨雾之中,然而,勇士们的精神就像古桥的灵魂一样,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今天我们参观古桥,不仅仅因为它是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道古老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它和周围建筑物的斑斑弹痕,是潮汕人民抗日的无形丰碑。

“复古桥”

潮阳古县多古桥,据说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和传说……

复古桥

北山山下,榕江之滨,有建于北宋年间的“复古桥”,“复古桥”记载了潮州唐宋八贤之一的吴复古和苏东坡的深情厚谊。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广东揭阳人,曾任皇宫教授,与苏东坡为挚交好友,后不满朝政腐败,到潮阳建麻田寺,出家当该寺方丈。当时,麻田山下溪涧密布,民众往来不便,吴复古遂倡议在金沟乡江上建桥。宋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至时称南蛮之地的惠州,复古闻知,专程往访,多年不见,老友相逢,真是感慨万分,吴复古述及在麻田山下建桥一事,苏东坡深表赞同,并应复古之请,亲笔题写“复古桥”三字。

苏东坡一生游览许多名桥,但亲笔题写桥名的寥寥无几,据史料记载,由他题写桥名的只有江西新干县的“惠政桥”和潮阳“复古桥”。苏东坡题桥名之事已经历九百多个春秋,“复古桥”也几经损毁,多次修建,但“复古桥”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贵屿桥

潮阳古县多古桥,据说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和传说……

贵屿桥

潮阳古桥中,最具戏剧性的是建于宋大观二年(1108)的贵屿桥,这座900多岁高龄的古桥,横跨练江两岸,虽然只有20米长,4米宽,但却和明嘉靖学者、大理寺少卿陈北科的名字连在一起。《潮阳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陈北科任大理寺少卿,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为潮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明嘉靖六年(1527)陈北科告老还乡,来到贵屿老家之后,经常在贵屿大桥漫步。他生性诙谐,曾在贵屿大桥旁请峡山乡名卜周不错算命,把周不错抓到大桥下浸水。故事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后被编成潮剧《周不错》和《陈北科》,在潮汕和东南亚一带流传至今。

陈北科在家乡过着粗茶淡饭的布衣生活,一次朝廷钦差来访,见北科府十分简朴,其面积只有潮州传统建筑“下山虎”一半,身为朝廷二品高官,清贫至此,钦差不由得感慨万分。如今,贵屿古桥依旧,陈北科已逝去400多年,然而,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高风亮节,却长存人世。

和平桥

潮阳古县多古桥,据说每一座古桥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和传说……

和平桥

和平古桥,始建于宋建炎元年(1127),为宋代学者、高僧大峰禅师所建。和平古桥是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名人故事为一炉,在海内外影响极大的一处人文景观。

和平古桥在练江中游,距南海湾不到10公里。当我们站在古桥上,极目四顾,北面青山如黛,南面村寨密集,民居的古老建筑和西式楼房混为一体;从桥下乘木船南下,便到南海之滨,这里水域辽阔,烟波浩渺,水鸟逐波,飞雁惊鸿,风光绮丽,美不胜收。宋代诗人翁卷在《野望》一诗中吟道:“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翁卷的诗,用于和平桥的风光再贴切不过了。

和平古桥桥头有南宋丞相文天祥手书的“和平里”石刻。史料记载,文天祥率兵抗元,曾屯兵于蚝坪村,文丞相经常在蚝坪桥漫步,其时,乡民踊跃劳军,出钱出力,文丞相感乡民之德,遂把蚝坪村更名为“和平里”,把蚝坪桥更名为“和平桥”。清代以后,和平乡附近乡民从和平桥下乘船,远走异国他乡,和平桥成了送别亲人的场所。时至今日,潮阳旅居海内外的同胞,仍然十分眷恋和平桥,因为古桥是海内外和平人心目中家乡的象征。好多老一辈侨胞的青少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一位在泰京当教师的老侨胞说,出国之后,除了怀念家乡亲人和古桥风光,其它什么都忘记了。可是今天,当我的回忆再次关联到家乡的古桥时,竟然意外地感受到了如许的思念,思念古桥诗意的风景,思念这里熟悉得有些陌生的父老乡亲,更忘不了大峰祖师为民建桥的济世情怀。

目前,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纪念大峰禅师的庙宇逾千座,和平古桥的身影妇孺皆知。小小石桥,怎么会有如此滂沱的生命?我的目光在大峰纪念馆禅师巨大的雕像前久久凝定,思绪回到了一千多年前,是眼前这位弃官为僧的禅师,耽于豁达的静远,也缭绕着隐忍的烟云,超越官场诡秘的酷冷,在这南国僻壤,用乡野的炊烟与播种评说世道的丰歉,在为民解困的运筹里收获宽慰与坦然。大峰风景区内有一副楹联,写出了大峰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百书歌大德,万峰颂师功。师功千秋颂,古桥万代传。感恩师功,感恩家园,这是潮阳海内外同胞的共同心声。

愿古桥的魅力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