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已故京剧名家张学津?

Tan子


张学津先生,马派名家。其父是鼎鼎大名的张君秋大师。出身梨园世家的张学津8岁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十年科班毕业后,到荀慧生京剧团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涯。1969年调入上海京剧院,1982年调回北京京剧院。2012年,只有71岁的张先生患病去世,让人惋惜。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艺术形象和经典的唱腔唱段。

题目所问“如何评价已故京剧名家张学津”,是要给张先生写传记吗?范围太大了吧?似乎只从京剧艺术角度谈谈更恰当。

说说我的看法:

1:马连良先生亲传弟子。

1961年,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李多奎等名家,举办了联合收徒仪式。十二名优秀青年演员分别成了这几位大师门徒,其中张学津、冯志孝拜在了马先生名下并学有所成,扮相潇洒大方,台风俊朗飘逸,唱、念、做俱佳,他的表演绝无单纯“卖艺”的以力取胜,形神兼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逐渐成为诸多弟子中最得马派艺术精髓的一位艺术家。

2:马派中融汇余派神韵。

张学津幼年坐科,师从余派名家王少楼,对余派表演艺术有着深厚的基础。这一点可以从早期张先生的《捉放曹》、《失空斩》以及《大探二》等剧目中的演唱清楚地品味到。这几出戏的精彩视频我都在头条里上传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欣赏领略。余派苍劲、峻峭、挺拔的底功于内,马派潇洒、飘逸、帅俏行之于外,二者在张先生的舞台艺术中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潇洒而不油滑、飘逸而不轻浮、帅俏而不媚气、诙谐而不贫气的表演风格。把马派艺术推进向前了一步。

3:不断创编新剧。

1964年, 20多岁的张学津先生参演了新编现代戏《箭杆河边》,在剧中扮演佟庆奎一角,其中的“劝赖子”一段反二黄唱段,无论是唱腔本身,还是演唱水平,丝毫不逊色于样板戏的名段(本人曾在头条上传该段)。放在今天更是远胜那些“新编剧目”。80年代后又陆续排演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谭嗣同》等。在《画龙点睛》、《青梅煮酒论英雄》等剧中,在保留传统京剧完美因素的同时,根据剧情、人物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极大地提高了人物的表现力和戏剧的渲染力。张先生非常反对那些缺少深刻内涵追求标新立异的所谓“现代派京剧”,曾说过:“这些戏花钱多,却没有唱腔和表演,只有豪华的布景,这些戏没有内涵,即使获奖了,也很快会被人遗忘”。真是一语中的。

4:致力音配像工程。

作为马派弟子,作为音配像总顾问之子,形神兼备的张先生可谓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马连良先生留下的52出戏中,张先生配像46出,以及根据老唱片配像13个唱段。把老艺术家的珍贵资料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京剧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财富。

5:提携后辈传承马派。

张先生曾说过:“我们的眼光不能太功利,太浅陋。保存和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实关乎民族的兴亡”。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提起张先生对马派艺术的传承,真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不仅常与弟子同台演出加以提携,直接示范,台下更是“一磕一”的倾囊相授,一招一式亲自示范,绝无半点藏私保守。记得看过一个视频,已然重病不起张先生病榻上还在为弟子说戏《甘露寺》,纠正“执掌江东七十二合阁”的念法。此时此刻,他心里装的只有京剧艺术。

张学津先生称得上是一位为了京剧鞠躬尽瘁的艺术家。

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明扬51


我家曾与张君秋先生为邻,我随我父曾与晚年头发全白的张君秋先生聊天。

张学津先生回京,与原配黄汝平合演《苏武牧羊》,正值中年,意气风发、嗓音嘹亮、扮相潇洒、台风俊逸,很像马先生剧照的神韵,因略显年轻与马连良先生的唱做,一眼能够识别出区分,嗓音够宽,但尚欠马先生特有的韵味。

其后不久,张学津先生与宋佳结婚,宋佳于1988年初(约2或3月)在友谊医院妇科普通病房诞下一女,宋佳抱着婴儿出院时,一辆普通黑色轿车接她母女时,看到当时的宋佳高挑、青春,着实漂亮!

张学津宋佳结婚不久,曾在广播访谈节目,提起与宋佳共筑爱巢的经过,如,二人如何装配家具等。

张学津先生素装形象绅士,似乎也曾想过多栖发展,曾在一部电视剧(恍惚记得是《虾球传》中扮演一位开明绅士)。

在张君秋谢虹雯担纲抢救京剧遗产的音配像中,张学津是马连良先生的主要配像者,为后世的京剧学习和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这项文化工程功不可没!张学津先生的“做”功,得到充分展示,与马连良先生的声音完美结合。

个人认为,在马连良先生的众多弟子中,张学津先生是继承和发展马派,较为突出的一位。


王晖wedding


爷爷喜欢张学津的表演,从甘露寺到借东风,都是爷爷过段时间就会拿出来听的节目。爷爷评价张学津是得了马连良先生马派的真传,甚至表演上要超过马先生。



后来来了北京读书,才知道马连良在京剧圈的名气之大,完全不输梅兰芳。而作为得马派真传的张学津,也是在当代发扬了马派精髓。


提到张学津,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张派京剧创始人张君秋先生,而且张学津还跟余派传人王少楼学过,在这些京剧名派的熏染下,张学津最后选择了马派,既与张先生的喜好有关,也是最适合张先生的方向。

张学津也不负自己所担的马派天命,将马派发扬光大。

你最喜欢张学津哪一段表演?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回忆十二年前京剧《铁公鸡》的演出。

那是06年中央戏曲频道演出武打京剧《铁公鸡》,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使我赞叹不已,为对搭当个个精彩。

常东、康云翔(以马夫裤子颜色)黑队

张晓波、王鹏飞。 紫队

黃济峰、司鸣。 灰队

董宏利、王大兴。 绿队

刘魁魁、李阳明 兰队

五支队来自五个省、市,奇怪的是常东和刘魁魁的伴相酷似,黄济峰和董宏利相似。这出戏精彩点很多,常东的劈腿和他的急扑身上着火的动作逼真潇洒;王鹏飞的跳腿连续作了十几个;文魁魁和李阳明的空中接鞭丶换骑。剧中每个人都有突出点,他们的动作轻盈、明快、干净、利落,叫人啧啧赞叹。

我是外行人翻出更多的门道,只觉得太好看了,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些演员在舞台上精湛的技艺给观众极大的快乐和享受,这是他们艰苦训练分不开的,太不容易了,这些演员太可爱了!京剧界演员严格要求自使京剧艺术更上一层楼便国粹艺术发展空前高度,希望国人给予大力支持更好的发展!


陈相因631



京剧风光不只是梅兰芳

京剧潇洒还有一个马连良

张学津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

把古老的京剧传承发扬

我在默默敬仰

好一个须生传承人饱经风雨沧桑

人生舞台也是多姿多样

演出了属于自己的《龙凤呈祥》

艺术与人生一起开场

后来者也就是驻足欣赏


荷声茹梦


其实我不懂京剧,只研究京剧史。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可以走进课堂,更能够被传承。希望京剧改革,永远长青。梅兰芳当年也是改革了京剧。


怀疑探索者


张学津台风潇洒大方,演唱舒展酣畅,念白清晰自然,有较强的塑造人物的能力。表演深得马连良神韵,唱腔融“余”、“马”两派于一体。张学津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以《画龙点睛》为例,他不仅在扮相上大胆采用唐装。在演唱技巧上,张学津的吐字、发声更接近于马连良先生晚年的演唱录音。


韩金远书画


他是四小花旦张君秋之长子!北京京剧院著名马派老生!师承马连良大师。我以前经常看他演的戏如《游龙戏凤》等。我是资深的老戏迷。他和演员大宋佳结婚生了一女儿叫楚楚,属老夫少妻!离婚后他又另外娶妻。他唱功流畅!作品很多!患癌症现己去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京剧艺术表演家!


巾帼球迷武汉杨老师A


张学津、马派亲传弟子余派再传人、但是婚姻是他的可悲之处、由共其是和大宋佳与女儿楚楚、我在电視上见过她两人秀、一真不要脸、但是张学津是公认的艺术家,听他的空城计不是马派的路子余派的


培民7


京剧是国戏,是国粹。任何一个京剧演员的去世都是一大损失。培养一个出粹拔类的京剧演员是需很长时间,很不容易。对于张学津在现实来看也是名角。他的去世是京剧界一大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