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為什麼要拜年?拜年風俗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有什麼含義?

秦秦天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殘害百姓。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閉戶,躲藏家中,直至天曉。第二天人們開門見面,便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怪獸吃掉 。後來就演變成後來的“守歲”和拜年習俗。

據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謂正旦,……潔祀祖禰,進酒降神畢,……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官府僚屬亦往來拜賀。《後漢書·吳良傳》:(良)初為郡吏,歲旦與掾吏入賀(太守)門下 。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有"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的記載 。到了宋代,拜年已經成為民間祝賀新年、交流思想、增強家族團結的一種形式,也是上層社會聯絡感情、擴大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 。

據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4]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 "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民間親友之間的拜年大多是出於真心實意,希望親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層社會拜年則更多是一種禮節性的交往 ,並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

實際上,外國人過聖誕節也相互祝賀節日快樂,這應該是最求美好生活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因此,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節日期間都有互相祝賀或道喜的習慣,這或許就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共性吧!(本文資料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