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要拜年?拜年风俗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含义?

秦秦天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残害百姓。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闭户,躲藏家中,直至天晓。第二天人们开门见面,便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怪兽吃掉 。后来就演变成后来的“守岁”和拜年习俗。

据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亦往来拜贺。《后汉书·吴良传》:(良)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太守)门下 。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的记载 。到了宋代,拜年已经成为民间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

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4]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民间亲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层社会拜年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交往 ,并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实际上,外国人过圣诞节也相互祝贺节日快乐,这应该是最求美好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因此,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节日期间都有互相祝贺或道喜的习惯,这或许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性吧!(本文资料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