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历史
董卓,玩弄权术,放纵士兵在都城烧杀抢掠,视人命如草芥,可以说董卓的出现加速了东汉的灭亡,董卓之前是黄巾军起义,席卷全国!
董卓出现之后,由于其残暴,然后就有了十八路诸侯竖起了反董卓的大旗,才有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董卓进京的罪魁祸首还是在袁绍,由于宦官专权,外戚何进也自己感觉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干掉宦官集团,他们当时也看不起曹操,曹操提出的建议,讲宦官的首脑干掉就可以了,就认为所有的宦官都该杀,这个时候袁绍就建议让四方的军阀进京辅助剿灭宦官集团!
何进被宦官设计骗进宫中,被宦官们杀害,何进的手下就替何进报仇,举兵进攻,见到没有胡子的就杀!宦官也被灭了,只不过杀的人太多了!然后皇帝刘辩和刘协就在混乱中逃出了洛阳城!这个时候董卓也来了,救了二位!这个时候刘辩就表现的很差,战战兢兢不会说话,刘协就表现的很好!
董卓救了二人之后,就回到洛阳城,然后逐步的就权势熏天!
私自废了皇帝,另立了刘协为皇帝,也就是汉献帝!
在洛阳城里,董卓放纵手下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杀害了很多的大臣,手段极其残忍,甚至分解尸体,生吃人肉!简直就是也恶魔!
后来曹操首先竖起了反董大旗,十八路诸侯应者云集,董卓害怕,一把火烧了洛阳!迁都长安!
在长安被王允设计离间了吕布,被吕布杀死!
结束了董卓罪恶的一生!
鹏程日志
如果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拉响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导火索”,那么董卓之乱就像一支点燃军阀割据混战的“雷管”,只听“嘭”的一声,“火药桶”终于彻底爆炸了!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一出场就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虽然被起义军狠狠地暴揍了一顿,但还是对救下自己的志愿兵“士官长”刘备同志进行了深深的鄙视。
接着进军洛阳,效仿尹伊、霍光当“摄政王”废黜了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刘协,因为统治残暴引起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结果双拳难敌四手被迫迁都长安。
最后中了司徒王允的美人计,与貂蝉、吕布谈起三角恋爱,被王允和“吃醋的”吕布联手杀死。
演义中的董卓被刻画成了一名愚蠢的军阀、嗜血的刽子手、残忍的暴君、好色的恶鬼,而历史上真实的董卓究竟什么样子呢?我们结合《后汉书•董卓传》进行一个深度地“角色还原”。
图1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董卓,里坡(饰)
一、成长在大西北的年轻“健侠”
董卓生长在在陇西地区,靠近少数民族西羌的居住区,那里民风彪悍。东汉年间政府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发于此处,为此政府专门设立护羌校尉来指挥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年轻的董卓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史书中说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可以说就是对董卓这类年轻“健侠”的生动描述。如果说《三国志》系列游戏中将吕布的武力值设定为100,那么董卓的武力值至少要70以上。董卓乱政时,越骑校尉伍孚想出其不意对他行刺,却被轻松躲了过去,可见他身手虽然比不了现代的李小龙,但绝对不差。
年轻的董卓与少数民族交朋友还是很够意思的。董卓与羌人的豪帅交朋友,这些少数民族头领来拜访,董卓杀了耕牛请他们吃饭。这就相当于你朋友从事交通运输,为了让你吃好喝好,把谋生的卡车都卖了,这样的“伟大友谊”你能不感激涕零?董卓带兵讨伐叛乱获胜,皇帝的赏赐自己一分不要,全都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用来收买人心,如果不是他后来的黑化,这简直是新时代的吴起、赵奢。一手拉,一手打,靠着“胡萝卜+大棒”,董卓很快成为西北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图2 凉州地图
二、高明的战略战术实践者
董卓除了在大西北锻炼出彪悍的体质与“慷慨”的行事风格外,他的军事才能也通过一次次的领兵作战获得了提升。中平年间边章和韩遂谋反,董卓帅军征讨出师不利,却依然不慌不忙、神色自如。不久某夜天空突然出现长达十余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柱,边章、韩遂军营中战马狂鸣不已,众人以为这是不祥之兆,而董卓趁此良机,突袭边章、韩遂大获全胜。后来孤军深入被叛军包围,董卓命令士兵在河中筑起堤坝捕捉鱼虾迷惑敌人,以此掩护伺机悄悄撤退,居然做到了军队毫发无伤。
董卓初到洛阳时,手下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图3 吕布(?-198),字奉先
后来他又利用吕布杀死丁原,接收了全部京城防卫部队;挑拨吴匡和何苗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吞并了他们的军队,真正实现了兵强马壮。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出师不利,于是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暂避锋芒,同时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不断对各地军阀进行挑拨。不出所料,不久关东联军便开始陷入内斗,孙坚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袁绍、公孙瓒等人也相继爆发战争。如果假以时日,董卓真的“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历史没有如果,不久他被吕布等人所杀。可见董卓战略、战术虽然不及同时代的曹操、诸葛亮等人,但水平也确实不低。
图4 董卓(?-192年),字仲颖
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董卓出身西北地方军阀,不像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家族那样受到世家大族的顶力支持,如何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成为摆在董卓面前的首要难题。
控制首都洛阳后,董卓开始了收买人心、扩充政治势力之路。先是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自己升迁为太尉,掌管了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利用政治上的合法身份,任命中央、地方的大小官职。为了获得更多文人、士大夫的支持,董卓针对“党锢之祸”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党锢之祸”是东汉中后期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宦官集团的获胜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要么被杀、要么被监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董卓上台后利用手中职权积极为陈蕃、窦武以及其他的党人平反,恢复其名誉及待遇,又重点提拔党锢之徒陈纪、韩融等人,就连当朝大文学家蔡邕也受到重用,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至宫廷随从官。
图5 刘协(181年—234年),即汉献帝
一番动作下来,董卓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整个东汉王朝已经基本上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上帝与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董卓专横跋扈、暴虐不仁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屠杀无辜官员平民、焚烧洛阳……种种罄竹难书的恶行使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最终,董卓死于王允和吕布的联合谋杀,尸体被插入灯芯做成了连烧多日的“大蜡烛”。
董卓死了,死有余辜。我们不能只看到《三国演义》中他那暴虐的一面,还要认识到他了不起的一面,凭着不凡的军事、政治才能,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舞台上占据了重要而又极不光彩的一席之地。
历史大学堂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他的事迹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废立天子、滥杀无辜、酷虐朝臣、偷坟掘墓、荒淫无耻,成为很多人印象中,汉末三国时期的头号恶人。
但是,如果我们翻开范晔所修的东汉正史《后汉书》董卓的传,会发现一个和小说、戏曲、各种文艺作品中不太一样的董卓。
在《后汉书·董卓列传》的开始,史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类似曹植《白马篇》中青年游侠那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董卓。
"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这段话意思就是,董卓年轻的时候,武力高强,能征善战。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他十分畏惧,但董卓又十分仗义疏财,和少数民族的领袖们能够打成一片。他经常杀牛宰羊,大摆酒宴,和羌胡的首领称兄道弟。史官给这个时候董卓的评价是"健侠知名"。
可见,此时此刻,无论从为人还是做事的角度看,董卓都不太像此后那个废立天子、滥杀无辜、酷虐朝臣、偷坟掘墓、荒淫无耻的大恶人。
那么,董卓,为什么会成为后来的那个董太师呢?其实,《后汉书》已给出了答案。
因为董卓的出身,是六郡良家子。所谓六郡,是指汉代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六个郡: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征用六郡出身的年轻人从军,或者担任军官,与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打仗的传统。这些人被称为"六郡良家子"。
与这一传统几乎同时产生的,是把持朝廷实际控制权的外戚、豪强地主、甚至儒生们,对"六郡良家子"们的歧视和打压。外戚、豪强地主们大多是出生就含着金钥匙,长期掌握着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大权;而儒生们以圣人自居,严于律人,宽以律己,占领了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的舆论高地。
《三国演义》中许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都是出身于世居中原富裕地区的世家级的外戚、或豪强地主家族,比如说出身汝南"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袁绍、袁术兄弟。他们毫无疑问,不希望六郡良家子这种从草根做起,一步一步积功爬上来的"非我族类"来分他们的"蛋糕",直接或者间接的对他们的社会地位甚至经济地位造成严重威胁。
在汉代,六郡良家子或者其他从边远地区起家靠军功起家,然后受到朝廷实权派的歧视和打压而最后落得悲剧结局的名人很多。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李广家族是典型的六郡良家子。李广,包括他的儿子李敢和孙子李陵,都是西汉抗击匈奴第一线的将领。他们打着最艰苦的仗,面对着最危险的对手,背着最大的黑锅,苦命一辈子,最后得不到该有的荣誉。荣誉属于汉武帝的外戚们:前有卫青、霍去病;后有霍光、公孙贺。
到了东汉时期,出身于世居中原富裕地区的外戚、豪强地主、儒生们的地域歧视范围进一步扩大,所有偏远地区靠军功发家进入朝廷高层的人,都成了他们歧视的对象。比如说,《三国演义》里叱咤风云的万人敌吕布,和未来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刘皇叔,对此都有一把心酸的泪水。他俩一个是五原人,一个是涿郡人,当时都是汉帝国的老少边穷地区。
《三国志》里记载,吕布在与曹操交战失败后,投奔刘备,俩人惺惺相惜,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兄弟,我们俩都是出身边地的贫苦人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一方面他不断的立功,大破西北叛乱的异族人,大破黄巾起义军,另一方面,他不断的被人鄙视。出身豪强、世家勋贵集团的张温、孙坚等人不止一次的羞辱他,还有人要求朝廷调查他,剥夺他的军权。蔓延了百余年的歧视、打压。积累了百余年的仇恨与戾气,最终在董卓身上迎来了总的爆发。
可以说,董卓后来清洗朝廷、鱼肉百官、诛灭外戚、和关东诸侯你死我活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他作为六郡良家子,对那些歧视打压了他们百余年的外戚、豪强地主、儒生们的报复。
而报复的代价,则是整个东汉帝国的崩溃,以及四百年大分裂局面的到来。
煮酒君
一
历史上的董卓和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是不一样的,并且基本上完全被罗贯中给黑化了。
董卓的父亲曾经担任县尉,他年轻的时候好打抱不平,性情豪放,和羌人部落关系比较好。
董卓年长后,在陇西郡府担任官吏,曾经大破匈奴。后来他战功卓著,连续升迁,官拜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合谋除掉宦官,遭到太后阻拦。两人便邀请董卓进京给太后压力,以便能够达成目的。
二
何进被太监杀害后,董卓便杀入洛阳城,另立了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
到这时,董卓希望能够象霍光一样,成为辅佐一代圣主的丞相。袁绍和曹操则希望能够改变汉朝政府的政治格局,消灭掉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的乱象。
董卓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士族集团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抗。
袁绍曹操和孙坚等人组成了反对董卓的联军,在他们的联手进攻下,董卓接连战败,后胁迫皇帝迁都长安。
三
董卓原本是武人出身,看不起当朝的文官。文官们本来就属于士族集团的成员,看到中国不断的侮辱文人,就准备联手除掉董卓。
他们买通越骑校尉伍孚,让他身藏利刃,去刺杀董卓。结果刺杀没有成功,涉案大臣纷纷逃跑。这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刺杀董卓的原型。
司徒王允花重金收买了董卓的义子吕布。
公元192年4月23日,李肃手持长戟刺伤董卓,吕布上前一刀杀死董卓。
董卓的死亡并不代表东汉朝局混乱的结束,而仅仅是一次开始。
新知传习阁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那个肥胖的的董太师。
董卓在里面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生性残暴,嗜血好杀,将东汉王朝弄得乌烟瘴气,同时又将老百姓虐得朝不保夕。可谓是人人痛恨的反面人物。
那历史上真实的董卓董太师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符合演义中的形象吗?
根据有书君掌握的资料来看。董卓这个人,并非一味残暴不仁。
他能成为一方豪强,并能坐据洛阳,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他善于收拢人心,用财帛和义气团结势力,奠定事业基础。
他有卓越的军事能力和强硬的政治手腕,能做一时雄主。
但功成名就的董卓,放纵了自己性格中的残暴不仁、肆意张扬的一面,使得他触犯众怒,与亲信部下吕布的矛盾也为司徒王允所用,最终让他暴尸街头,一番功业付之东流。
我们来看下董卓的出生环境、声名鹊起的手腕与当权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细品一下这位董太师的为人。
一、董卓是典型的官二代与富二代。
他出生在东汉凉州的一个地主豪强家里,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多财富,与周围的羌人部落多有来往。
在这样的家庭中,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又因多与好战勇猛的羌族人来往,因此,董卓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二、董卓在势力崛起之初的手腕与能力。
1、董卓善于抓住机会,收拢人心。还在凉州时,他见羌人很畏服自己,便寻思如何来利用和控制他们,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羌人豪帅,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
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凭着他非凡的才干,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
为他今后势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董卓是个机智多变,有很强应变能力的将领。据史书记载,有一年,董卓率领的东汉军队被敌军围困,眼看着就要被打败,董卓想出一条妙计,将撤军必经之处的渡口,围起来做一个水坝,让敌人误以为东汉军队正在围网捕鱼,放松了警惕。
董卓等蓄水成功之后,就悄悄从水坝下面撤军,并放开水坝,敌人醒悟追过来时,他们的骑兵已被水拦住无法追击。
董卓能够在重重围困下脱身,说明他在军事能力和地理观察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三、董卓初步奠定势力,并抓住进京勤王的良机进驻洛阳后,利用其政治手腕,很快掌稳局势,但其残暴不仁、肆意放纵的一面也让他发挥得痛痛快快。
(一)雷霆手段,坐稳洛阳。
董卓另立刘协为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董卓派心腹大将吕布杀掉执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卫部队。
他控制着大量常规部队,并掌握了洛阳的直属部队,完全具备了左右朝政的军事基础。
董卓除了在中央各部布置亲己势力外,还通过任命太守、刺史等手段安插地方爪牙。
这样,董卓通过层层安置耳目,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
(二)施政肆意,残暴不仁。
董卓掌权后,对亲信违法不究,对普通老百姓严刑酷法。
为聚敛巨额财富,他下令重铸货币,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百姓苦不堪言,董卓自己却饮酒作乐,荒淫无度。
他经常派遣手下士兵四处劫掠,并当着官员们的面,挖取叛卒的眼睛,斩断他们的手脚,官员们瑟瑟发抖,敢怒不敢言。
迁都长安时,他还下令把洛阳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全部焚火烧毁。帝都洛阳,瞬时之间变成一片废墟。
董卓如此残暴不仁,倒行逆施。汉廷君臣百姓皆忧愤在心,朝野上下,群起反抗。
而董卓此时,尚不知危险已近,依然肆意张扬,与亲信吕布也疏于亲近,让司徒王允的离间计得以成功,最终被吕布杀死。
纵观董卓的一生,勇猛残暴是他的一体两面,他的勇猛促进了他的军事成长,残暴让他失去人心。
他的手腕与野心也让他成为一时之雄,然过于肆意张扬也让他折戟沉沙。他苦心经营的一番事业,却只是昙花一现,可悲可叹。
人人欲其死,最后尸身旁只得一蔡邕流泪。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正史上的董卓和《三国演义》的差不多,三国演义在刻画董卓形象的时候,确实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当然董卓与吕布中了王允的离间计,那个是不符合史实的,其他的除了一些细节,基本吻合,那我们来看看董卓进京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吧。
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曾经做过颍川郡纶氏县尉,董君雅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董擢,字孟高,次子叫董卓,字仲颖,三子叫董旻,字叔颖。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出生在颍川。董卓后来随父亲回到家乡,董卓年轻的时候行侠仗义,经常到羌人部落那边游玩,也就认识了很多羌人头的首领。有一次,几个羌人首领来看望董卓。
董卓把他们带回家,然后直接把家里的耕牛给宰了款待他们,羌人很感动,回头之后给董卓送来了上千头牲畜。董卓先是在陇西郡担任官吏,负责治安,当时匈奴人经常过来骚扰,凉州就征董卓为从事,率军大败匈奴,歼敌上千。
并州刺史段颎就把董卓推荐给了朝廷。汉桓帝时期,董卓被任命为羽林郎。董卓武艺高强,有臂力擅射,这一点跟吕布很相似。
公元166年,鲜卑联合羌人入侵,朝廷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州、并州,凉州三地的叛乱,而董卓担任张奂的军司马。公元167年,羌人进攻三辅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董卓、尹端率军大败敌军,斩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董卓因功拜郎中,后来先后担任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来董卓被司徒袁隗征召,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北中郎将卢植被免,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率军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攻打两个月不下,最后被免,冬,凉州北宫伯玉、韩遂、边章起兵攻打三辅。
公元185年,朝廷命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率军出征,董卓被任命中郎将,担任副将,后朝廷让司空张温代替皇甫嵩。张温召见董卓,董卓迟到还言语顶撞,张温参军孙坚建议张温杀死董卓,张温没同意。
张温六路人马,五路失败,只有董卓这一路未败,朝廷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后来还被封为前将军。后来的事情就是三国演义的情节了。
历史简单说
从个性上看,董卓是一个讲义气的好哥们!从做人到品性上面都是。他就是一个带领哥们享尽荣华富贵的人。只是用到治国理政上面就变成了有义气没原则的护短君主,这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董卓本性豪爽,好行侠仗义。对亲朋好友都非常好,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在当地很有威望,大家吵架了,请董卓来,一句话一个屁股,大家就都卖他面子,事情就过去了。这也是他被举荐作为凉州军阀的主因,他与当地的羌人相处得非常好,羌族人都服他这位好哥哥。
董卓对待亲朋好友兄弟姐妹非常好,就算他们犯了错那也是尽量的护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董卓军中就没有不拥戴他的。即便他被杀了以后,也没有几个愿意背叛他的。但是正因为这种护短变成了一种纵容,比如,凉州军所到一处便烧杀抢掠,董卓深知这样做不对,本意也不想这么做,但是他又舍不得责备他们,最终导致民心尽失。
其次,由于护短,这又使得董卓作为领导人不称职。比如,凉州将领与非凉州将领发生冲突,他就会帮着亲信熟人。这又造成朝廷法令混乱没标准尺度,这又造成大量朝臣反对他。这也是后来十八路诸侯反董卓的主因。
优己
董卓这个人很有意思,你可以说他有勇有谋,可以说他乱臣贼子,可以说他昏庸无道,滥杀无辜。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他是那个乱世之中的一个枭雄。
董卓这个军阀一直活跃在西北地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也是董卓这个军阀的力量最大。
为什么说董卓的力量最大呢?
因为皇室里有事情的时候,是想借助董卓的兵力来解决的。那时候汉灵帝已死,朝中的大权落到了宦官和外戚派的手中。
因为宦官和外戚派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外戚派想借助董卓的力量,把宦官集团给灭掉。可以说能想出这种办法的人,脑袋里绝对是进了水的,这明明就是引狼入室呀。你不想想,董卓这样的人,若是被请到朝中来,那你还能把他给送出去吗?
结果董卓真的被他们请来了,董卓一看朝中这个烂摊子,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了,这样的皇室,还拥护它有什么用,不如自己来当个皇帝快活呀。
董卓来到朝中进行了大肆的屠杀,为了彰显自己的威名,董卓竟然有了新立皇帝的想法,这时候他想立一个傀儡皇帝,当做是他的枪,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当时汉灵帝立的皇帝是刘辩,刘辩也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董卓想废了他,立只有几岁的刘协为皇帝,刘协也就是汉朝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
这件事董卓有征求当时的袁绍的意见,因为袁绍家的势力很大,他必须要争取文官集团的认可,但是,废立皇帝,这可是大事,袁绍当然不会答应他了。
董卓很生气,他要用杀戮来征服那些不服从他的人。
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备实力,董卓白天就让士兵大摇大摆的出城,然后晚上在让他们偷偷的溜到城中,第二天接着外出。一连几天都是这个样子,大家都觉得董卓的力量真的是太大了。
通过这个手段,他还真的唬住了很多人。
但是,曹操和孙坚(孙策的父亲)两个人不屈服董卓,他们开始率兵到都城攻打董卓去了。结果,曹操战败,差点把小命给丢在这一次战役之中。
孙坚就厉害了,不但把董卓给赶出了都城,而且还得到了传国玉玺。当时的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后来,这个传国玉玺又跑到了袁术的手中。才有了后来的袁术当皇帝的事情。
董卓把都城里的所有宝贝洗劫一空,又回到了西边,他还挟持了汉献帝。
这期间董卓杀人无数,手段之惨烈,骇人听闻。不过,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被自己的样子吕布给杀害了,并且被灭了族。
董卓暴殄天物,死有余辜,这样的乱臣贼子,留在世上,也只能是祸国殃民,不得不说吕布杀了他,也算是为民除了一害。
史学达人
董卓,祖籍在陇西临洮,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岷县,父亲名叫董君雅,当过颍川轮氏尉,这是一个不大的县级武官,有两个儿子,董卓和董旻,董卓字仲颖,董旻字叔颖。董卓这个人,从年轻时代就很接地气,有市井豪侠的名声,因为临洮和羌人聚居地毗邻,所以董卓当时也和不少羌人有来往,与这些羌人结交时,董卓出手很大方,请到家里吃饭,临时把自己家的牛宰了,招待客人,羌人首领就觉得董卓又义气,又好客,身上有游牧民族推崇的那种气质,于是后来转而送了他许多牛羊,作为回报。
董卓的仕途之路,是从汉桓帝末期开始。因为长期和羌人打交道,董卓从小的技能点就全加在了武力这一栏,史书上说,他善于骑射,左右手都可以开弓,可以做到在马鞍两边都置放箭囊,任意往两边发矢,而且精确度非常高(写到这里,脑子里冒出的董卓人设,是肥胖版的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一开始董卓的职位,是羽林郎,说白了就是中央禁卫军里的一个低级军官,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与羌人一起入侵东汉边陲的并州,汉桓帝连忙任命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州、并州和凉州的战乱,董卓就在张的军中听命,担任司马,这一仗,汉军大获全胜,俘虏了羌人万余,168年,张奂率军班师回朝,恰逢汉桓帝驾崩,这时候宦官集团趁机发动内乱,想打击朝中窦武、陈蕃为首的党人外戚集团,张奂选择站队宦官集团,帮助他们铲除了窦武、陈蕃。这一仗,董卓肯定也在军中并立了战功,因为在事后,董卓被升官为郎中,受赏九千匹缣,但董卓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吏和士兵。这件事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因为参与首都政变并接触到了最高权力,让野心勃勃的董卓了解到,强悍的边军战斗力强过禁军这样承平已久的内地军队,而且,这种“外兵进京”的模式,可以用来帮助边将掌握中枢权力,总之,这个事件,是董卓日后进京擅权种种行为的起因和导火线。
接下来,董卓官运亨通,做过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虽然跟随凉州刺史孟佗出兵疏勒战败,受了牵连,因为后来又抱上了汝南袁氏这条大粗腿,再次飞黄腾达,先后任并州刺史和河东郡太守,然后就是184年黄巾大起义,董卓以中郎将身份再次领兵出征,攻打张宝占据的曲阳县,围攻了两个月没有打下来,结果被朝廷降罪,削了兵权。但这时候东汉朝廷能征惯战的宿将不多,董卓没坐几天冷板凳,185年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率军出击凉州,平定韩遂叛乱,董卓又上阵了,官复原职还是中郎将,辅佐皇甫嵩。
但是,董卓这次运气还不好,战事不顺利,皇甫嵩被免职,取代他的是司空张温,张温和董卓产生了矛盾,张温还差点听从手下孙坚的意思,杀了董卓。但不久后,董卓就打了一个大胜仗,史称“美阳大捷”。
188年,凉州叛军再度攻入扶风,围攻陈仓,这一次,朝廷又重新启用了皇甫嵩,还是原来的搭档,还是原来的味道,左将军皇甫嵩是总司令,前将军董卓是副司令。二人各率兵两万救援陈仓。叛乱平息后,董卓把不少凉州人纳入了自己的麾下,汉灵帝再度重用董卓,安排其去做并州牧。州牧这个官职是东汉末年出现的,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董卓能坐这个位置,应该是灵帝不仅看重他的军事才能,也看重董卓有和北方各异民族打交道的经验。
董卓带着5000凉州军,从陈仓前往并州,走到河东郡的时候,消息传来,灵帝驾崩。董卓就停下不走了,因为他接到了袁绍的密报,要他带兵进京铲除宦官势力,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何进被宦官以何太后的名义骗入宫,然后被诛杀。宦官集团暗杀何进后,立即起草诏书,要求免去袁绍的司隶校尉和王允的河南尹之职,尚书卢植拼死把何进被杀的消息传到宫外,袁绍的弟弟,禁军统领虎贲中郎将袁术率军入宫,袁绍也开始行动了,““绍既斩宦者所署伪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 最后,大宦官头子张让拐着小皇帝、陈留王刘协出逃,被追兵追上,被迫在黄河渡口跳河自杀。
这个当口,董卓带着兵也赶到了。原本董卓的目标是进洛阳协助剿灭宦官势力,到了洛阳,听说何进已死,皇帝被张让拐跑了,于是董卓马不停蹄,一夜未休,直接去迎圣驾。
回到洛阳,各方反宦官势力手中的兵力大概是:司隶校尉的袁绍,能调动的司隶京军和一部分由袁术掌握的禁军,总兵力大约有2万人;董卓的凉州兵5000人;并州刺史丁原的并州军加上当任执金吾后统领的一部分禁军,兵力大约有1万人,和三国演义里的描述不一样,董卓反而是最弱的,然而丁原手下的主簿吕布,被董卓策反了,杀掉了丁原,董卓也顺势兼并了丁原的部队,所谓“谁的拳头大谁的声音响”,董卓这下有资本和袁绍叫板了,而政治上略幼稚的袁绍也发现,董卓仿佛自己从胆瓶里放出来的魔鬼,不但不听自己使唤,还要干掉自己........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肯定就很熟悉,不用我讲了。董卓进京,正式解开了东汉中央政权分崩离析的序幕,也变成了实际军阀混战的开始。
晴天有时下猪
真实的董卓与演义角色差异比较大。他实际上是个深度胡化的军阀(拜火教),他的军队有大量西胡人,他本人与西胡的关系也非常诡秘。所以他的「残暴」有特殊历史背景,招致了关东诸侯的集体恐惧和后世的妖魔化记载,真实情况恐怕很难弄清楚了。具体说:
一,董卓崛起的胡化背景
东汉后期,以灵帝为首开始了一波「胡化」风潮,来自贵霜帝国北部的拜火教僧侣、商人、流亡贵族大量进入中原。这点少为人知,但《后汉书·五行志》却有明确记载。整个东汉朝廷掀起了一波西胡文化潮流,引发了儒家集团的深恶痛绝。
这些西胡人主要是安息波斯人、河中粟特人、大月氏人、西域人。他们是因为受到贵霜帝国南部印度地区的挤压而来到中原的。当时迦腻色迦二世在贵霜全境推行大乘佛教,又打击兼并北部诸侯(原五大翕侯),导致北部帝国的贵族、拜火教僧侣、商人纷纷东迁,其中不乏著名人物,如龟兹支氏。
董卓当时在河湟地区讨伐羌人,敏锐发现这个机会窗口,于是联合西胡人对诸羌形成夹击之势,迅速成长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强的军阀。这种强大是东部诸侯所不能比拟的,相当于半个贵霜帝国加入了董卓集团,何况还有收编的羌兵。
二,董卓的诡秘身世
董卓在上述历史背景中崛起,因此沾染了诸多诡秘的特点,后世完全不能理解,只觉得此人太过异类、暴虐。例如:
董卓军中流行拜火教。他手下悍将李傕就是拜火教徒。《三国志》记载,李傕曾设立一个异端宗教仪式来供奉董卓,这种以活人为神祗的仪式,很可能就是河中的拜火教,后世的安禄山也享受过这个待遇。
《三国志》引献帝起居注曰: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六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又于朝廷省门外,为董卓作神坐,数以牛羊祠之,讫。另外,董卓身边有一批亲信是西胡人。例如其女婿牛辅的亲兵,名为「支胡赤儿」;董卓本人有一个基友,是车师的小王子。董卓相当沉迷胡风文化,爱极了这个车师人,甚至不惜为他杀害朝廷官员。
《后汉书·张谦传》:车师王侍子为董卓所爱,数犯法,谦收杀之。卓大怒,杀都官从事,而素敬惮谦,故不加罪。《三国志董卓传》:其后辅营兵有夜叛出者,营中惊,辅以为皆叛,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支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踰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正是如此胡化背景,引发了中原诸侯和东汉朝廷的集体恐惧。与普通军阀的残暴相比,他们更恐惧董卓的胡化,因为他们有理由相信:董卓集团将会毁灭中原文明。所以,董卓这个人物存在被妖魔化的问题,一时难于查清楚真相。
最后,可以肯定的是,董公本身是豪杰人物,早年就在河湟地区混出名声了。他讨伐羌人,又与诸羌豪杰相交好。后来又与西胡人结成联盟,都显示了他过人的气概和眼界。但由于史料线索疑点重重,暂时难于论定其真实面目。也许,他那个神秘的母亲「池阳君」,本身就是西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