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史上看,除乾隆帝外多数皇帝都比较节俭,你怎么看?

三哥7536


一、所谓的清史,主要就是《清史稿》,这是清朝遗臣修的,不免由粉饰成分。

清朝时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此修清史也变得很特殊。

民国三年(1914年),经国务院呈文,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人为总纂,总领清史修撰工作。从参与修史的人员来看,除了这部分人,国学底蕴较深,不少是当世公认的专家学者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他们多是清朝遗臣。

他们大多是清朝正途出身的官宦居多,也有少数旗人因祖父辈荫为官的。

如馆长赵尔巽曾是东三省总督,是清末九大总督之一,位高权重。

柯劭忞,光绪时期的进士,历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等。

王树楠,光绪时期进士,历官户部主事、知县、兰州道、新疆布政使。

缪荃孙,光绪年间恩科进士,改庶吉士,次年散馆一等,授职编修。庚子之变后,随张之洞在湖南推行新政。

这样的人很多,他们绝大多数有在清朝为官的经历和背景,当事者修当朝史,成了修中国古史的特例。

虽然这可以提高修史的速度和史实的可靠性,但是这也是他们对前朝存一种特殊的感情,歌颂清朝、宣扬忠君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就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

所以,我们看到清朝历任皇帝很简朴,这里就有很大程度的美化因素在里面,那些有损帝王形象的东西他们可不会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

当朝者修当朝史,想秉笔直书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断无可能。如《清实录》对道光皇帝是这样赞誉的:

“尧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汤,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汉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万一。”

在清朝修史者眼中,道光皇帝比之尧舜禹不差,唐宣宗的大中之治,明宣宗的仁宣之治只能及道光的万分之一。

毫无疑问,这粉饰的过头了。所以《清实录》、《清史稿》记载的清史,大家要擦亮眼睛来看,不能全信。

二、帝王的简朴是只是相对的

和历史上那些骄奢淫逸的皇帝相比,清朝绝大多数皇帝的确简朴,但是历史比他们还简朴的皇帝也大有人在。

至于和普通百姓相比,皇帝在简朴也比不过百姓。

此外清朝皇帝也有大兴土木的一面,那就是修皇家园林。

比如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即位以后进行拓展,乾隆帝在位期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依旧进行修缮和拓建。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单单一个圆明园,历经清朝多位皇帝,不知道耗费了多少钱财。

又如承德避暑山庄,占地8500余亩,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又如颐和园,木兰围场等。

单是这几个重要工程的修造、扩建、维修等,耗费的钱财不可计数,有人曾估算过,修造加日后不断的改建修葺,不下于10亿两白银。

这样耗费民力的功臣,不比修长城、修大运河耗费的好,之所以让人不易察觉它的奢侈浪费,主要在于他们不是某帝一朝建成的,他们慢慢建成的。

一下子把钱耗光,和逐渐把钱耗光,结果是一样的。


微史春秋


所谓节俭,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最大的比较是拿铺张浪费,好大喜功的乾隆作比较。从努而哈赤到雍正这几个帝王来看,作为开天劈地的君王,年年东征西讨,耗费巨大,所以提倡节俭,充实国力。凭良心讲,他们的日子没有权巨们铺张,最多是建了一个圆明园,也是经历几代君王的改建。尤其是雍正年间,雍正帝厉行改革,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使得大清国库充实,民众生活也是最好的,雍正皇帝自己也以身作则,提倡勤俭节约,最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算得上一代明君。后来对雍正的贬评太多,只不过是雍正得罪了一大批腐朽文人罢了。众所周知,文人贬低一个人是轻而易举的事,也是后人对雍正印象不好的原因。

乾隆前期,由于国库充盈,四海升平,再加上一些拍马的重臣对乾隆大加颂扬,皇帝飘飘然了,结果铺张浪费之风盛行,真可谓"崽卖爷田不心疼,七下江南,把前面祖宗积攒下的家业败个精光。到嘉庆即位时,大清国库早己空虚,不节俭也不行呀,就连妃子们的化妆品都严格限制。但令嘉庆更火冒三丈的是皇帝的钱竟然也被人偷了。内务府的库银被人偷了都不知道,一查,是库兵蚂蚁搬家,差点偷光。再到后来的同治,咸丰等几个皇帝被人打的满地找牙,还不节俭又能咋的,是遇出来的。


车工00


我认为`史`性为`实`!是历史遗留的`影像`。`史`脱离了真实的心性品质,就不是`史`了,就没有了史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指鹿为马,误导后人,就成了臭不可闻的`屎`!长期自私自利思想的侵蚀,很多文人缺失了刚正不阿的骨气,一脸媚态能表现出历史之真相吗?我读书不多,很难答好。我认为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一朝朝一代代,就像一岀出戏剧一样,你方唱罢他登场,上台表演的不过是公子王孙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台下看戏的永远是人民百姓,台上尽情的耍,台下尽情的乐!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


荒原牧云


首先是,清朝对对之前朝代的史书都有一定程度的修改,我们熟悉的《四库全书》就是借着修书的名誉对之前的书记进行销毁,修的书远远没有毁的多。所以清朝的记载多数是不能信的。鸦片战争之后的皇帝,比如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甚至最后一个溥仪。没有一个记载说是节约的,外国人也没有记载,所以之前的记载可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夸张。其次,清朝皇帝所谓的节俭是有很大的问题,在该花钱的地方不花钱,不该花的乱花。皇帝的重要作用不是省钱,而是管理国家。而且皇帝花钱花的都是自己的钱,不是国库的钱,不管他节约还是铺张浪费,说实话和国家关系不是很大。因为皇帝几乎不可能从国库里面拿钱出来花的。如果他们管理好国家的话,比省钱的作用大了去了,没有一个皇帝因为省钱而名垂千古。最后就是清朝的皇帝有记载的是嘉庆和道光比较节约,其他的还真的没说怎么节约。只不过说很忙。而清朝皇帝之所以忙是因为专制主义到了高峰了,所有的权利都到皇帝手里了。权利都到你手里了,事情肯定要做。除非你放权。所以感觉就是很勤政,但是这种勤政对国家未必是好处。勤政之后就觉得没时间花钱,然后就造就了一种省钱的现象。


以史为镜的背后



行之家庭教育


清朝的皇帝大多比较节俭,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如果说除了乾隆皇帝之外都比较节俭,这也不符合事实。象康熙、同治这些皇帝,他们也比较铺张浪费。康熙也曾六下江南,花费巨大,甚至导致一些省难以承受。就算雍正比较节俭,但是他修圆明园也毫不含糊,花费巨大。

乾隆之所以给人奢华的印象,一方面是因为他在位时间比较长,另一方面他爱好比较广泛,为了爱好不计成本。还有就是乾隆承接了康熙和雍正打下的良好经济基础,在位时期又大致稳定,他有钱有时间去奢华。


晓评三国


节俭吗,畅春园是康熙时候建的吧!圆明园也是康熙时期开建,又经他儿子孙子三代建好,为的是皇家享受,浪费多少民脂民膏,收天下古迹为已有。可惜园明圆被烧,很多古迹又被英法掠走。祖宗留下东西都被野猪皮败的快完了。


沃土千万里


清朝的皇帝吃饭都是四菜一汤--单位是桌;老婆不是找的--是排好队选;道光衣服打个补丁500两白银;出行时队伍组成人肉火车,还需要临时修专用御道……太节俭了!例如康熙下江南,在曹雪芹家住了两天,富比王侯的曹家就资不抵债了--后来被雍正吵架追债


呙陦慦见到洋狗就举报


其实说到古代皇帝节俭,就说清朝吧,也可能乾隆奢糜了些,但也是较其它请皇而已。三宫x院W多一女人,把男人宫了,哎!

真正清廉,一心为百姓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毛主席!


老木148736446


官方清史上好多都是骗人的,反正载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