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在我们现在的认识中,属于弄权的宦官。但在历史上为什么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很高?

子衿书法


提起阉人,我们就想到宦官;提起宦官,我们就想到九大奷臣魏忠贤、李莲英、安德海、王振、张让、刘瑾、童贯、赵高、李辅国,这些人被割掉生殖器后,心理上也彻底变态,一旦当权有势,就变本加利地祸国殃民,满足其畸形的精神快感。不过,今天要谈的这个太监高力士,唐代史学家对他有很高的评价:“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高力士原本姓冯,曾祖、祖父、父亲曾任潘州刺史,因牵连岭南流人谋反案,家庭突遭变故,免死受阉割后送入皇宫。小小年纪就饱尝生活的艰辛,因为聪慧,武则天有意培养他。可是后来因为犯了错,被武则天赶出皇宫。之后被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一年之后,又受召回到皇宫,隶属于司宫台。又后来,高力士还结了婚,是幼年流浪时认识的姑娘,因为感念他人品好,姑娘明知道他是净过身的人,仍然要和他生活在一起。

唐开元初年的一天,宰相姚崇拿着郎官的名单向玄宗皇帝奏报人事安排的结果。玄宗端坐在大殿之上,姚崇肃然位立在大殿之下,摊开名单从头念到尾,然后等着皇帝批示。许久不见动静,姚崇抬眼一观龙颜:目视前方,不动声色。以为是自己声音小了,皇帝没听见,于是又重头到尾念了一遍,再看皇帝,还是目视前方,不动声色,姚崇彻底没谱了,尴尬地离开了大殿……姚崇走后,高力士对玄宗说道:“皇上,您怎么这样的态度对待新宰相?您才刚登大位不久,哪能这样跟大臣摆架子?行不行好歺给个回话,哪能这样不搭理人家呢?”,玄宗说:“任命姚崇为宰相,是要他掌管朝政,象五品官任命这样的小事都来奏报,那皇帝要大臣干什么?”。高力士弄懂了玄宗并非傲慢,而是信任,放手让大臣处理国家政务,马上赶到宰相办公的地方,将玄宗的意思告知姚崇。临走前,又语重心长地说:“大人,这是皇上的信任,您可千万别辜负啊!”,高力士两边说好话,目的是为君臣和谐,国家昌盛,太监的觉悟如此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高力士不仅忠心可嘉,在大事上目光如矩,替玄宗拿主意。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做储君,多次用计谄害后,原太子被杀害,恰在此时,武惠妃因心病不治而终。太子被杀,又痛失爱妃,玄宗郁郁寡欢,在确立新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高力士建议“推长而立”,(一)这是封建王朝延续的规则,名正言顺;(二)可确保大唐的稳定;另外一点,大权相李林甫一派都有意立寿王;如果太子的后援团过于强大,则会直接威协皇权,玄宗认为言之有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英明神武,勤政爱民,选贤任能,导致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大唐帝国进入鼎盛状态。到了天宝年间,玄宗不思进取,安于享乐。他向高力士直言:“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李林甫,何如?”,高力士认为不可,坚决地说:“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己成,谁敢复议之者……”,玄宗皇帝不听劝告,宠信杨国忠、安禄山等奷臣,导致安史之乱暴发,国家陷入战乱,自己虽为太上皇,实与软禁无异。身边之前的大臣、宦官纷纷投靠新主,唯恐沾染嫌疑。只有忠心耿耿的高力士不离不弃,始终陪在身边。当年帮玄宗平韦后、太平公主之乱,悉心保护玄宗的安全,有可能被理解为想富贵,而在玄宗下野之后,还一如既往地跟随,只能说明他的灵魂里的忠义本质。有感于此,玄宗对其厚爱有加,以前累官至骠骑大将军、晋爵齐国公、进开府仪同三司。

后来,高力士被贬到黔中道,走到巫州,看见当地荠菜很多,百姓没有吃荠菜的习惯,就挥毫作诗一首,以利当地人度过饥荒:“两斤作斤卖,五溪无人釆。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又后来,79岁的高力士遇肃宗大赦天下,回京途中行到郎州地界,听到玄宗驾崩的消息,悲痛难禁,“号恸,呕血而卒”,遵玄宗遗嘱,陪葬泰陵。





生态渔农石峰


这是一个好问题。

高力士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史学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在今天吃鸡的群众看来,很不可思议。

在人们的意识里,宦官都是像魏忠贤那样的弄权奸臣,结党营私,欺上瞒下,无恶不作的。哪来的贤宦之说。

这个可以有,而且还真有。

既然真的有,那自然就有第一人啦。高力士便是。

高力士(684——762),本姓冯,名元一,广东潘州人。冼夫人第六代孙,其父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长寿二年(693年)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被阉割。圣历元年(698)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后,深受武则天的爱怜,由高延福收为养子,赐姓高,改名力士。



他不但聪颖,善解人意,而且处事果断谨慎。后来,他在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还多次犯颜谏玄宗,遏制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的权力与野心。

在立嗣问题上,他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善于借机陈述正确意见,避免了多次宫廷纠纷。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这一切,都显示了其雄韬武略,所以深得玄宗宠信。官拜骠骑大将军并内侍监(一品),开了自有唐朝以来宦官不过三品的先例,可谓红极一时。

天宝十四年(755年),设立内侍省,有内侍监两名,由高力士,袁思艺担任。安史之乱后,玄宗逃亡蜀地,袁思艺去投靠安禄山,而高力士则侍奉玄宗至成都,晋爵齐国公。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不久迎回长安。高力士因护驾有功,加官开府仪同三司。



玄宗退位,明皇的旧部邀功而宠新主,而唯高力士一人兢兢业业,忠心的留在明皇身边辅佐,后遭贬谪。

公元762年,贬谪在外的高力士得知玄宗驾崩,悲痛绝食七日而亡,终年73岁。遵先皇遗诏陪葬泰陵(今陕西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六组)。他是唐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以后的史家或名士都对高力士的个人品行,对玄宗的忠诚都给予高度评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一些资料,了解这段历史。


豹眼看历史


高力士就是现在广东高州人,他的故居现在还有一颗荔枝树,据说是他亲手栽的,每年还会结很多荔枝.

高力士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史学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在今天吃鸡的群众看来,一个宦官给这么高的评价很不可思议。

真实的原因是:他虽是宦官但与秦大宦官赵高,像魏忠贤,王振,刘谨那样的弄权奸臣,结党营私,欺上瞒下,无恶不作的完全不一样,而且对皇帝李隆基始终忠心耿耿,李隆基斯下叫他“二哥”.高力士参与协助唐玄宗至关重要的两次政变,唐玄宗因此极为信任高力士,乃说出:“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得安稳。”因此,高力士开始权倾朝野,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高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人,也都极尽巴结高力士。太子李亨也称高力士为二兄,至于其余的诸王、公主也称他为翁,驸马们称他为爷。但高力士并没有忘乎所以飞扬跋扈,且“平素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所以久受宠任,于朝廷内外亦无恶名”的大宦官。

安史之乱后,高力士始终陪伴在李隆基左右,即使太子李享在宁夏灵武称帝,其他人纷纷离开李隆基,高力士也没有走.

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大赦又回京,行至郎州时,遇到京城来的其他人,才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后,吐血而死。

虽为太监,但却忠贞不渝,不祸国殃民,而且充满正能量.我想,这是他得到很高评价的根本原因.


历史之笑


高力士虽弄权但不乱政,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远遁蜀地,太子李亨不得圣旨而强行登基,玄宗被迫禅位。有一次肃宗宠信的太监总管李辅国,欺负玄宗而挡道,力士毅然牵马而行,保住了玄宗颜面,在失势的主子手下而不向新主子谄媚,力士不失忠义,史学家不贬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午夜梦醒18


高力士曾兼任大将军,为唐对外战争立下功勋也!


沧海一声笑970918CID


一个以宦官之身,帮助李隆基平定过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一生对李隆基不离不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