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科舉制是皇權專制的根基?

畫點水墨人物畫


不能錯誤理解古代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維持一個國家穩固發展之必須條件。培養人才,量才取用,任人為賢。是符合社會發展。世界現代各國,也包括我國的學校制度,與古代科舉制實屬同道。怎樣才能證明有才,必須要有一把尺子。能過五關,斬六將,才是真才實學。濫笛充數是庸才。任人為親才是封建專權之產物。古代有科舉制培養人才,也用民間比武舉薦人才,這都符合立國之本。是進步,開明。如果一個國家廢除科舉制,那就不能培養人才,也不能識別人才真偽。有伯樂方能識別千里馬。學校培養人才,報考錄取制度是正確的。這也給莘莘學子以報効國家,人民的唯一之路。任人為親敗國,任人為賢興國。


無憂草2775


說科舉制是皇權專制的根基可能不太準確,應該是科舉制強化了後來的皇權專制制度,成了後期封建專制政權的文化思想根據,科舉制既有提高士人的文化素養,加強對進入官場的士人的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一方面,同時,也有窒息創新思維,壓制百家爭鳴的一面,它將文化思想教育納入儒家的“德政”思想和“三綱五常”的倫理體制中,為封建統治服務。

其實,“科舉”一詞含義比較豐富,廣義的科舉指分科舉人或設科取士,大體意同於“貢舉”,漢代就有了,而狹義的科舉指進士科舉,它始於隋朝,隋煬帝於帝大業元年(605年)創立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的開始,而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宣告科舉制的結束,科舉制大約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300多年。

而皇權專制在秦始皇時期就有了,“始皇帝”創立了皇帝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這主要體現為:第一,決策由皇帝個人專斷獨裁,聚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掌管軍政權、政權和財政等大權;第二,帝位設定為終身制,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皇帝的職位是終身性的,誰也不能取代;第三,實行皇位世襲制,而且通常是嫡傳長子繼承製,皇長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

皇權專制經常與中央集權統一在一起,皇權專制是相對於民主機制來說的,而中央集權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的,中央集權的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中央集權是一種政權管理方式。

皇權專制與中央集權的緊密結合,造成了中央和地方政權皆必須服從皇帝一人;皇權專制往往與中央集權制是互相強化的,專制主義皇權強時,中央政權也強,反之,也都削弱。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專制主義是針對皇權和相權而言的,中央集權是針對中央和地方來講的。

秦朝就已形成了比較強的皇權專制和中央集權制,皇帝直接管理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是專制的集權的。


唐代也屬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體制,皇帝掌管門下省、尚書省和中書省,而三省下設六部。


可見,秦朝、唐朝專制的基本體制是一樣的,只是皇帝下面的三個機構有所不同,或是太尉府、丞相府和御史大夫機構,或是門下省、尚書省和中書省,但佔據政權的寶塔尖上的同樣是皇帝。

漢代有分科舉人或設科取士,大體意同於“貢舉”,但是秦代沒有,所以,不能說科舉制是皇權專制的根基;隋開始創立進士科,狹義科舉制正式開始,但真正實行開來,並得到發展的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而科舉制真正對鞏固皇權專制影響比較厲害的也是明清時期,所以,要研究科舉制對於皇權專制的鞏固,就應該特別關注明朝和清朝前期。

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有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以"四書五經"為準,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參照朱熹《四書集註》。這才真正是從思想文化方面服務於皇權統治。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而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當然,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不管怎樣,科舉是士人進入官場的途徑,而殿試等是朝廷為了選拔官員而進行的政治措施,科舉制成了明清兩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最重要的措施,也成了強化皇權統治的不可替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措施。


文城觀點


恰恰相反,科舉制度是對皇權專制的一種稀釋,是對宗族血緣關係的嘲諷,或者叫做“摻沙子”;科舉制度為無數平頭百姓架起了一部“通天梯”。

說來也許是一次偶然,也可能是機緣巧合。當年的女皇帝武則天為了在朝廷裡抗衡關隴集團也就是“門閥家族”越來越做大的勢力,全面實施了科舉制度,為以後的封建王朝開創了文官選拔制度的先河。

從此,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陳勝吳廣們也無需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怒吼聲。一個社會從此有了人才流動,而且還是向上流動的機會。

隋文帝廢止了前朝的九品中正制,煬帝開設了進士科。唐代則完善了一整套選拔進士、秀才、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科目的考試。

皇帝臨時下詔設科考試,定期由吏部(後由禮部)主持的進士科的常科。宋代以後各朝的科舉制只有進士科,考試都用儒家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

科舉考試在當時以及在以後的一千多年中,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一直領先於其他整個世界——這種方法避免了以血緣關係論親疏的皇權專制,也避免了人為因素太多的“九品中正制”。

每當捧起《聊齋志異》,讀著那些潦倒落魄的秀才進京趕考,荒郊野外遇到了美若天仙般的女郎,問寒噓暖,夜夜伴讀;秀才高中以後故地重遊,卻不見仙女只見一堆白骨。


閒看秋風999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科舉考試所選拔的人才一定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唐太宗會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考試的內容也是四書五經,主題思想是家國天下。社會精英都成了統治工具,或正在為做統治工具而拼搏。封建專制自然更加堅固。


和古人談心


不能這樣說。

現代的公務員制度,就是科舉制的發展和推廣。

而公務員制度,是當今社會通用的。

這說明科舉制度是有對國家立竿見影的治理效果的。

不僅僅是用於皇權統治,也可以用於民權統治。

它本身是中性的,制度儘管不同,使用的效果也是相近的。


河東來


皇權專制的核心是民本而不是科舉制,農業社會最好的制度就是皇權專制。生克之道,皇權如何控制百國?帝王依靠將軍,將軍黃袍加身;依靠外戚,外戚專權;依靠太監,太監專權。帝王該如何自保?帝王克精英,精英克百姓,百姓生帝王。帝王利用精英和百姓的矛盾,取才於民,依靠百姓制約精英,乃陰陽五行生剋之道。由此帝王不敢胡作非為,怕人民倒向精英,精英更不敢胡作非為,怕被幹掉。皇權專制的核心是民本,一旦丟失民本,改朝換代也就不遠了。


殘月103


還有一點任命制


朱忠廷333


根基是皇權天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