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占领云南后,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占领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恒河平原?

cainiaopro


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加点钱买奔驰”

首先要明确一点,从云南到印度必须经过先缅甸。

我们先假设一下,假设古代在占领云南之后,又接着占领了印度,那占领印度之后我们是不是又得继续占领伊朗,占领伊朗之后我们是不是还要一鼓作气拿下土耳其?

很显然,上面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否则现在整个世界早就全归我们了。

(云南到印度要经过缅北地区)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开西南夷,汉军进兵云南,滇国国王投降,云南正式并入中国版图。两汉时期都在云南设立郡县,将云南划归益州管辖。

(汉朝地图)

不过在占领云南之后,汉军并没有继续南进,而是止步于此。虽然在那个年代,东南亚地区还没有出现国家,但是汉朝人对于这片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真的没啥兴趣,因为当时的东南亚没有任何价值。

可能有人会提出建议,让政府移民一些汉人去开垦土地,种粮食。这个建议虽然不错,但在当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汉朝不缺地,缺人。对于一个农耕文明国家而言,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在汉代小规模移民还可行,大规模移民边疆是不可行的。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大乱,但汉人依旧保持着对云南的影响力,但很长时间内,中央政府对于云南都是采取羁縻政策,也就是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刺史、都督等职务,只要这些首领不造反,按时给中央纳贡,那么中央政府也不会去招惹这些酋长。

今天很多人对于“羁縻政策”都不太了解,我跟大家粗略解释下。

羁縻政策出现的准确时间,今天很难去认定,但这个政策至少在汉朝时就已经比较常见了。到了唐宋时期被进一步完善,元朝正式形成土司制度,明朝趋于鼎盛。

羁縻政策说白了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州县等行政单位,这些州县在名义上隶属于中央,并且要向中央缴纳贡品或者税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州县是处于半独立的状态,这里的长官也都是由当地的部落首领担任的,而且是世袭担任的。

通常情况下,只要这些少数民族首领不闹事,中央是不会干涉其内部事物的。这些地区可以拥有自己的法律、税收、军队。

说的再明白点,在羁縻政策下,这些州县就是国中国,属于朝廷的内藩。而这些州县的首领,就是本地的土皇帝。

可为啥中央政府不直接统治这些地区,而是要施行羁縻政策呢?

答案是:管不过来。

我在上文中写到,人口在古代是非常宝贵的,由于人口缺乏,边疆的开发是十分缓慢的。

举个栗子:

中国早在秦代就占领了岭南地区,可直到隋唐时期岭南的广州、泉州才形成规模。而到了宋代,海南仍旧是发配犯人的蛮荒之地,苏轼当年就是被发配到了海南。

在中国历史上,汉人从中原移民到南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历经了上千年的时间。南方尚且如此,其他边疆地区的开发就更缓慢了。

以云南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的汉人很少。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想在这里长期统治,就必须拉拢一下当地的部落首领,给其官职,封其爵位,令其保境安民,不得反叛中央,这就是羁縻政策的来源。而政府制衡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的办法则是武力打击和经济封锁,这两招需要综合使用,单纯地武力镇压有时候效果并不好。

(两宋时期,云南属于大理国,云南从内藩变成了外藩)

羁縻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朝廷在云贵川推行“改土归流”,这才基本消灭了西南的土司。

羁縻政策在中国施行了上千年,说明了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控制力是有限的,云南尚且如此,位置比云南还偏远的缅甸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在明清两朝,中国都曾经跟缅甸干过仗,但是没干过。明清军队都不太适应缅甸炎热的天气,而且面对缅甸多山的地形,骑兵部队也很难发挥效果。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花费巨大的代价占领缅甸,中原王朝又能得到什么收益呢?


千佛山车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玩笑开大了。从云南到印度,必须经过缅甸,哪里有这么容易。

具体原因大概三个:

第一,地形问题。

从云南想要到印度,必须首先进入缅甸北部地区。

而缅北是地形特别复杂的地区,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和不可攀登的山地。

抗战期间,国军数万大军进入缅北经过野人山等地到达印度,结果死亡人数接近一半。

这还是现代,放在古代更不堪设想。

这里根本就没有路,只能在原始森林中爬山穿梭,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死在路上。

以古代的定位能力,穿越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可能,明白是送死。

直到今天,缅北少数民族武装仍然凭借地形和缅甸政府军对抗。

第二,疾病问题。

缅北有着非常可怕的各种传染病。

当地的少数民族祖祖辈辈得病,体弱的死了,没死的就有了抗体。

但汉人没有这种抵抗力,一旦进入缅北丛林就非常容易死亡。

在清代清军四次大举进攻缅甸,结果病死的比战死的还多。

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主帅傅恒本人染病卧床,最终送命

当时奏折写:(清军)前线三万一千兵,主要因为染病,如今仅存一万三千余。

随意进入缅北怕是九死一生,根本到不了缅甸。

第三,安全问题。

缅北自古至今都是少数民族盘踞,在80年代之前很多地方都是蛮荒之地,到处都是军阀割据拦路杀人抢劫。

当时缅甸的国军孤军,最初的赚钱生意就是为鸦片商队做保镖。如果没有大量的武装保镖,这些马帮商人分秒就被杀光,货物也没抢走。

你进入缅甸,怕是早就成为少数民族武装的刀下鬼了。

其实,抛去强盗不谈,光是野兽也够可怕了。

清末民国初期,缅甸北部仍然有大量原始森林,中缅边境也是如此。

这些森林中有很多大型野兽。

萨沙记得看过一个资料,说是五十年代一个汉人女教师,去边境山寨教授孩子识字看书。结果以雨天路滑,不慎从山上摔下,跌落到一棵大树上。

当时树下就有一只老虎睡觉。好在老虎吃了一惊,顾不上查看就跑了,不然女教师连命都保不住。

所以,古代唐僧宁可从西域绕一个大圈到达印度。至少这条路是常走的,肯定可以走通,也没有传染病。


萨沙


从云南到缅甸,再到印度洋,历史上都有人试过,可惜就连一半成就都未达成。


首先是元朝,1283年,元军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国(缅甸北部),1287年,蒲甘城破,那罗梯诃波帝向元朝投降,缅甸北部成为元朝的缅中行省(1286年-1290年),但之后很快元朝就放弃了这个行省,改为藩属国,只是让当地统治者3年一贡。


然后是清缅战争


历时7年,全盛期的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乾隆帝晚年时曾说过,“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然后是20世纪的日本陆军,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伤最惨重的战役也是发生在企图从缅甸推进到印度洋的过程中。

这就是英帕尔战役。在这场战争前,日本已经占领了缅甸,距离将兵锋推进到印度只是一步之遥,此役中日军由牟田口廉也中将统率,目标为夺取印度东北重镇因帕尔。出征的90,000余名士兵中,只有约10,000人生还,其中战死32,000人,过半数的死者则是因为在败退途中因饥饿或疾病而死。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日军将领完全没有预料到当地丛林恶劣的地形,在2个月的时间里,日军无法利用汽车和牲畜运输给养,用牛马的结果是发现背负的那点粮食,连供应牲畜都不够,于是只能使用最能吃苦,背负最多物资的动物-----人类。也就是日军本身。


于是日军们只有背负着沉重的粮食和弹药作战,等到粮食和弹药用完,他们的结局就注定了。


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样,热带丛林其实非常不适合人类生存,由于树木过于茂盛,所以丛林深处眼光基本落不到地面来,生长在地面的植物和小动物相对较少, 这样无法为很多人提供给养。


另外,过于潮湿的环境也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的登革热等疾病即使是今天也不可小看。



最后, 东南亚雨季是中国人很难想象的,每年的5月至11月,多数东南亚国家进入雨季,天气多变、海风强劲、暴雨频发,当地全年90%的降雨量都会集中在雨季。而且,东南亚雨季的狂风暴雨经常会毫无预兆地出现,艳阳高照随时都可能转换成狂风暴雨,有时甚至会瓢泼大雨与艳阳高照同时出现。这种地形公认是无法作战,也无法移动的。


大概能同时控制缅甸和印度的,只有君临四海的大英帝国了吧,但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技术层次相差了几百年的对手,又有海军提供运输(英国从印度去占领缅甸是靠海运提供后勤保证).


所以热带丛林,和西藏高原一样,在古代基本都是军事力量无法征服的存在。


闭家锁的红枫


怎么不说古中国把全世界全占着了。别指望古代中国人有现代人的眼光,他怎么知道海洋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真的海洋贸易兴起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事情。那时候茫茫的大海对人类来说都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那国会把海洋看的那么重。

我就是云南人,而且还是白族。

云南,大理国的时候,也曾经打到过现在的泰国。但是都没有推进到印度洋和恒河平原。

你们走过那条路没有,走过了,知道有多么多么难!



当时的云南,在中原人王朝的眼里那只不过是个偏远的地区。

当时蒙古人收云南也是为了攻进四川,从云南打到四川相对容易的多,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确实是。

但天府之国的吸引力太大了,云南只是沾了天府之国的光。

当年。日本人来打缅甸也是想从云南打到四川,都是为了四川而已,不是为了云南。


云南从明朝开始都是一个发配犯人的热门好地方,贼配军们的重点旅游地区。

而且云南,就从明朝以后,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奖赏功臣用的。如鸡肋,食之无味丢之可惜。不过,至少比越南强,连主动丢了也一点儿都不心疼。

想想看,中原王朝连云南都看不上。怎么看得上,这么远的印度,何况还不知道那有个平原。

从云南到印度,全是原始大森林,高山峻岭,当年远征军在过缅甸的野人山,就死了不少,成了远征军的恶梦,还别说是古中国连车也没有!

看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就明白,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都搞得都那么造孽,云南比起缅甸到印度还更适于人居的多!

就是现在,你们去旅游看看,这地还是原生态!

要讲打,中原王朝打到印度也没啥问题

当年南明的李定国,败到缅甸。

而就李这些残兵败将,把十五万人,人数是南明的十倍以上,还有战象一千多,枪炮林立,横陈二十多里的缅兵,打的大败,尸横遍野。缅兵被杀一万多,连缅军将牙稞也被杀,而李军因为战败,没有任何重武器,只有长刀长枪之类,近三分之一的士兵只有一条棍棒。

说句不好听的话,南亚人的战斗力真的不行。不管是从古代到现代,真的不行。所谓印度,也就是这二百年英国把十多个小国捏在一起的才有的,印度一直被那个族灭,被这个人种占的,现代也称印度为人种博物馆,印度人的战斗力也就这样!

所以,不是古中国对印度没战斗优势,而且中原王朝对蛮荒之地毫无兴趣。

想想看,明朝对越南的红河平原,湄公河平原,都没什么兴趣,直接丢了。还跑这么远去打印度的占恒河平原,是不是恒河尸水喝多了!

后来的清朝来自于北方,他只对北方感兴趣,南方的更没兴趣,尤其是西南以外的南亚,热而湿,想想看这对于北方来的民族,那是怎样一个恶梦?

解放后,确实,看到那条线可以直通到太平洋。但是有国际法,有联会国。总不能去抢占吧!所以就派了第五纵队,让他们去抢占地盘,打通云南到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可第五纵队们,在缅北除了除了贩毒,抢地盘,互相攻伐,屁用没有!但祸害起中国人来反而是个熟手,绝不手软!


姐总结一下

看历史一定要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不要指望,古人和我们现在一样,知道出海口有多重要。当然,有了这条出海口,云南和整个西南简直是,前途不可估量。但我们不能去苛求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前途要自己去创造!




蓉儿是妹纸


这问题其实并不完全成立。

首先,元明云南的范围都比今天的云南大很多。元代的云南行省,继承自大理国,虽然以大理为中心,但羁縻范围很广。基本上包括了今天缅甸、老挝的许多地区。至于究竟右多大,这也很难说,因为当时云南行省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国界概念,基本上是对山外各种部落的羁縻。我们今天常见的各种元帝国的疆域图,也只是一个大概:

我们可以发现,沿海地区还有一些局部政权存在,以朝贡国的形式从属于大元。这样以来,孟加拉湾沿海的港口和内陆诸部不相统摄,有利于元朝维持自己对整个大西南的控制。分割沿海和内陆往往是帝国羁縻边陲地区的一种手段。

明初基本继承了元朝的体制,又有所发展。简单说,明朝管理西南的三宣六慰理论上一路羁縻到沿海。下图中的黄色区域,标记了明代政府机构理论上宣慰的范围: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在明朝的鼎盛时期,其国家机器是一路延伸到孟加拉湾沿岸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明朝能够直接管理这些地区。谭其骧等的明代疆域图做了一些调整,突出了明朝比较能控制的地区。

但其实边界在这里没有很明确的意义,明朝的影响力由近及远逐渐递减。既不能说统治了孟加拉湾沿岸,也不能说沿海就不是明朝的影响范围了。因此,明朝人自己绘制的地图,其实包括了今天缅甸的大部分地区。比如以下这幅1555年出版的《广與图》:

真正使得明朝云南行省向后收缩的,主要是两个比较偶然的原因:一是缅甸的东吁王朝崛起,二是万历朝鲜征伐。如果只有前者,明朝还有足够的财力军力,遏止缅甸的扩张;但是在朝鲜投入大量兵力以后,明帝国不得不在其他战线上节省开支。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地缘政治的变化。在东吁王朝崛起之前,元明云南行省是整个地区最强的政治势力,其影响力可以说向恒河、孟加拉湾散射,没有一定的边界;但是当东吁王朝兴起以后,东吁和明之间就需要右比较明确、可以共存的边疆。因此,在经历明缅战争之后,大家大体就以横断山脉南缘的山地为缓冲。很快明朝灭亡,三藩进入云贵以后,双方又有所拉锯,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所以小结一下:中国占据云南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向西南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呢?当然是有的,而且一开始就是这样。


在野武將


如果单看地图的话,这一战略实行起来仿佛并不是很难。军队从云南出发,进入缅甸北部,接着以缅甸北部作为跳板,直接进入印度东北部,在坚持一下,继续往西推进,就可以占领印度的恒河平原了,从地图上看这段距离并不算太远。

(中、缅、印地图)

二战的时候,盟军为了对中国军队补给,修建了史迪威公路,又叫滇缅公路。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在枪林弹雨中,史迪威公路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

(二战时的史迪威公路)

2007年,为了借中国发展势头,推动印度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印度方面想要重修史迪威公路,以此连接中国东南和印度东北。这条公路全长1726公里。起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穿越缅甸,终点为中国昆明。

(印度重修的史迪威公路)

古代的西域古国龟兹(今天的新疆阿克苏库车县地区),与敦煌市距离1500公里左右,与从昆明到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距离大致相等。

但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可是从汉朝时就开始经营西域了,每逢王朝盛世,比如像汉唐时期,西域直接就是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了,中原的军队那是一拨一拨的去西域。相反是的,几乎很少有涉及东南亚的足迹,更别说穿越缅甸去印度了。为什么不去占领肥沃的恒河平原呢?

事实上,宋朝以前,中原王朝的势力基本没有到达云南。元朝灭了大理国后,才正式建立起对云南的统治。但是山高皇帝远,统治基本是靠土司制度维系,这些土司一个个都是土皇帝。直到了清朝,实现改土归流后,才彻底将云南行省化,从此云南成了一个正常的身份。

那为什么一直以来,中原王朝都没有大力开发西南呢。其实,对于进军西南,最大的敌人不是当地人的抵抗,也不是辎重运输,而是极度恶劣的环境,病毒细菌,以及各种动植物腐败后释放的有毒气体,古代把这些统统成为“瘴气”。

在古代,岭南、闽越等地一直就是瘴气最为严重的地方,人们可谓是谈“瘴”色变。

例如,柳宗元因为谏佛骨表一是被贬到广东潮州,他认为自己此去必死无疑,提前跟他侄子说“知尔远有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不比于北方的干燥寒冷,草木凋零。南方的湿热、多雨、植被茂盛,非常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特别是那种终年一潭死水的低洼地,更是细菌繁殖的天堂。在医学知识严重匮乏的古代,这是一个比辎重粮草还要严重的问题。清缅战争时,清军就因为很多士兵感染疟疾,减员严重,统帅傅恒也染病致死。

1942年,杜聿明就是抱着相同的想法,他在地图上找了一条最近的道路,带领一万五千远征军,企图走直线穿过野人山回国。

茂密的原始森林内,大树遮蔽了阳光,这里是蚂蟥、蛇等野生动物的天下。至6月初,可怕的雨季来临,肆虐的洪水使得士兵们遭受更多的煎熬。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刘桂英在回忆中表示:这里山吃人,水也吃人!

野人山的泥沼可不会跟人讲客气,即使是体力充沛的小伙子竭尽全力,一天下来也就可以走个四五千米,而且泥沼里的蚂蟥让人不寒而栗,它们会在不经意之间附着于人的身上,吸食人身上的血。蚂蟥可以使人的精神麻痹,有时候还会钻进人的身体内,拽都拽不掉。这里只有人和死人的区别,自杀成了一种常态,上吊的、跳崖的、开枪自杀的…

最开始进野人山时有1.5万人,经过了114天,走出来的只有2000人。

所以,在古代,要想穿越缅甸进攻印度,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一卷青史


我们今天的现代人看着中国地图的时候,总会觉得云南离印度洋的入海口很近,要是早早的打过去在那里获得一个入海口就好了。但这种想法可以说是比较幼稚的,因为即使是今天科技昌盛的时代,我们中国人想要去缅甸的海边,都需要经过崇山峻岭,走上数百公里的盘山公里才能抵达,就更不要提古代的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了。

在过去云贵与缅甸交界的地区,是一片荒蛮之地,交通极为不便,这极大的限制了中国领土向南下扩张的意愿。

从先秦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不断的向四周扩张自己的国家版图,但是在扩张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的南部版图到达了今天的云贵地区之后,就没有继续向南扩张,直到抵达印度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云贵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云贵地区被中原人称之为“烟瘴之地”,认为那里的空气里都有毒气和病菌,根本不适合汉族人生存。

而且由于云贵地区到处都是横断山脉,交通极为不便,想要从这里打通前往印度洋的通道极为困难,历史上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为什么要从新疆那边走过去,就是因为从滇缅根本就没有道路通往哪里。连普通的行人都不能通行,那就更不要提大规模的军队了,如果强行派兵,搞不好这些军队就都要折在茫茫大山之中。

所以当汉族军队打到云贵地区之后,由于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往往都是因为非战斗减员而伤亡惨重,在加上交通问题,很难再继续南下。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中国政权对云贵地区的统治,在大多数时候,中央并没有对那里实施直接统治,而是由基本上都是由当地的土司进行管理,中央则对这些土司进行管理,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羁縻制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云、贵、滇、缅地区的控制,实际上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当时这一片地区是一个穷地方,到处都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中原政权自然也就对这里失去了开拓的兴趣。

历史上滇缅地区国家对中国的臣服,使得中国政权对那里也没有多大兴趣占领那里。

从秦朝开始,中国的国家版图就已经拓展到了云贵地区,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以及交通等问题,就没有再继续南下。等到宋朝以后,赵匡胤在大渡河边玉斧一挥,宋国以此为界,从此宋朝就停止了南下攻略。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元朝,元朝军队打到滇缅之后,也因为气候问题和交通无法再南下,最后两边达成妥协,缅甸、泰国等国家的君主向中原政权臣服,并接受中原政权的册封成为藩属国,年年朝贡,而同样中原政权也承认这些国家对当地的统治。

这样的管理模式,从元朝开始,历经明、清三个朝代,从那以后,中国政权就不再继续南下攻略国家,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南部版图虽然有一些小改变,但是始终没有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一直到英国侵略东南亚之后才渐渐结束。

至于入海口?中国历史上的政权都是大陆政权,他们连东海、南海都懒得开船,还会专门打个通道去印度洋上开船?别逗了!


落下m


中国扩张到这个份上相当不错了,中国扩张的本质是什么?是黄河——长江两河超强核心板块控制四川,广东,东北,台湾等地缘上比较独立的地方,甚至蒙疆藏等极度偏远的地区。

云南再往南是真的无能为力了,越南屡次反叛,中原王朝实在是鞭长莫及。

至于从缅甸方向嘛,那条路更难走,中国不是没试过,元明清三朝都试过(元缅战争,明朝三宣六慰,清缅战争),但是实在是过不去,这个地方的地理和气候阻碍。不是古典时期的中原王朝有能力克服的。元朝能打下云南,明朝能消化掉,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不过越南北部没有控制住确实是个遗憾。


国史拾遗


诚邀,如题。为什么中原王朝占领云南后却不继续推进,吞并恒河平原,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古代的中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当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四方来朝中原的版图极为辽阔,然而当中原王朝衰弱之时,四方属国就会纷纷叛离,中原王朝的版图基本上也只剩下中国本土。这是历代中国实行羁糜控制制度的弊端,也是中原王朝君主对于四方边界不重视的恶果。

实际上这也是为何中国不如侵略印度的原因

的确,印度古代虽然也是文化古国,但是印度统一的时间太少,印度历史上数得着的统一大国也只有孔雀王朝,德里苏丹国,莫卧尔帝国少数几个,其余都是小国林立。所以在同等时期,中国是完全可以吃得下印度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会摆在中原君主的面前。



值得吗?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出海口并不重要,占领印度还得不断从西藏内地增兵,不但有喜马拉雅天堑阻挡,后勤工作也很困难,是以一般的君主对开疆拓土兴趣不大,能够守成就最好了。这也是为何古代中国不去侵略印度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第一地理知识认知缺乏被崇山峻岭热带雨林所阻挡。第二在当时东南亚这些国家地方在中原王朝眼里和野人野地差不多拿来干嘛。至于海权更不用说了,没用。在农业国社会海权根本没有用。一直到民国整个社会阶层都鄙视渔民和渔业生产人员。这种认知下会对海权重视吗?要不是鸦片战争大炮轰开国门。天朝还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农业国家紫禁城的皇帝还是活在闭门鸿图霸业中。综上,统治这种地方投入产出严重不符合性价比。统治者当然没兴趣了,虽然当地藩王多次和中原王朝发生过冲突但是天朝对于直接统治他们兴趣不大。不仅仅缅甸印东地区是这样。越南也是这样,哪怕统治过但是驻军成本太高一样会撤出。保持藩属国关系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