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村后庙,整齐柴垛,小村子保留着石片当瓦的老房子


这是十分闭塞的卢氏大山深处,曾经的山大沟深,交通不畅。公路通到山里以后,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条件好的人家已经住进了城里,传统的山村样式一点儿也没有改变。村前修了一座小桥,一条大路直通到村子里。村后是一座新修的庙宇。前村后庙是山区农村传统的村落格局。寄托着人们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庙宇是新修的,导航地图上显示这个小村子里有一个姑姑潭的地名。问了岁数大的人,这个庙就是姑姑潭庙,应该供奉的是姑姑潭水神。中国传统信仰里,万物都是神灵,姑姑潭敬水神也是符合常理。名字还在,古庙不存。近几年人们又在原址重修了庙宇,但已经叫做祖师庙了。传统道教认为,祖师为道教中至高的神灵,所以,祖师庙无所不在。

整个村子并没有多少房子,错落有致地随地势起伏,但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一样的。山里人习惯烧柴,整垛的柴火是山里人的必备的生活用品。看看门前的柴垛就知道谁家的男人勤快不勤快。柴垛高而大的,柴禾劈开堆放整齐方便使用的,一定是勤劳人家,他们在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上山打柴。然后劈开成短截,码放整齐,方便随时使用。


这家的柴火垛最为整齐的,向人们说明主人的勤劳程度。最右边应该是最近才从山上扛回来的柴火,还是湿的,就近放在最边上。而中间的是已经劈截成的短截,码放的整整齐齐。最左边的是用粗木头劈开成的柴劈子,这类柴火干透了以后烧起来耐实,火势也旺,是农村最好的柴火。同样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劈好的柴火应经干透,主人用帆布遮起来,防止雨水淋湿。

山区里完整的村子里一般都会有高大的树木点缀。如果树木足够的古老、高大。人们就会认为古树成了精,就有了神灵,同样可以庇佑整村子的人,驱邪治病无所不能。这个核桃树应该不算古老,所以也就没有成精。但也是村子里的标准装饰,除了核桃树,村子里通常也会有柿子树,既遮阴,也挂果,一举多得。

墙虽然刷的粉白粉白,但很明显这是一座传统的旧房子,建在高高的石头台阶上。台阶已经荒废,房子应该是空着的没有住人。台阶上堆放着柴禾捆。他的主人应该住在旁边更加现代一些的新房子里。如果上溯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这座房子的主人也不是村里的小户人家。石头砌的高台,青砖砌的房基都暴露了主人旧时的身份。


从房子的前边转过来,紧挨着高房子是一座低矮的不起眼的小房子。从后边看起来,小房子反而比高房子更有看头。原来小房子的房坡全是石片铺成的。旧时的农村草房很常见,普通人家都是用苇草、麦秸等铺的房坡,条件好些的会有青瓦铺面,而用薄薄的青石片铺成房面,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知道这代表着这家条件太好还是太简单。

紧挨着的高房子气派的多,墙基用青石砌就,石灰勾缝,十分坚固美观。整个山墙也是石头砌成的。这种房子墙体一般都是一尺多厚,除了结实耐用,也十分保温隔热,冬季室内气温不外泄,保温;夏季太阳晒不透墙体,室内十分凉快。住惯了这种房子的农村老年人都喜欢住在农村,城市再好的暖气房都没有农村的土房子舒适接地气。

村后还有一家人,能听到主人正在劈柴。没有去惊动人家,只在外边路上拍了一张照片。是被山墙外整整齐齐挂着的玉米穗子吸引了。农村人都是这样子挂的,既节省地方,还能快熟晾干、凉透。还有一个很奇妙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老鼠偷吃。正常情况下,到了冬季,玉米应该已经脱粒了,但这家的玉米还在挂着,在白墙的映衬下,十分显眼。


因为是山区,路边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完。房坡上流下的雪水已经结冰。公路边的这座房子要新潮的多,新式的墙基和河对岸的老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半墙上青砖配着篮瓦砌的这层格子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竟然镶嵌着三口瓷缸,遮挡了窗口不知道是否影响了室内的光线,单纯从外观上是很好看的。

村子外边的河滩上,几株粗大的柳树光秃秃的,却显的十分有气势,有一种古老的沧桑感。印象中,农家养的黄牛是十分喜欢吃柳树叶子的。农忙时节,乡亲们一般会一次又一次地杀下柳树枝条喂牛,而柳树也十分争气,很快就会重新长出新的枝条。一年又一年,柳树长老了,柳枝依然一年又一年的喂养着一辈又一辈的黄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