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也曾经入主中原,但人们却极少像“蒙元满清”一样视鲜卑为侵略者,这是为何?

圣母程心


因为鲜卑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民族属性,这点是蒙古和满洲都没有做到的。



在最早的时候,中原的汉人也是视鲜卑为入侵者的,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鲜卑人和汉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所谓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中,鲜卑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方乱世的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拓拔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极大的发展生产力,北魏孝文帝开始推行汉化改革,虽然后来孝庄帝时期权臣尔朱荣倒行逆施,但是最终经历了100多年的洗礼,鲜卑人已经变得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在文化上,已经彻底融入汉族。

与之相比,蒙古和满洲的汉化历程则十分艰辛。大元蒙古所接受的文化不只华夏一家,因此汉化趋势非常缓慢;满洲为了凌驾于汉人只上,对汉文化也是进行阉割奴化。但是终究是蒙古和满洲本身的文化底蕴不够强大,最终只能被逐步汉化。此外还要考虑蒙元和满清距离现在都比较近,所有蒙满两族的汉化历程终归来说还是有点短,以至于还没有融入汉族,便迎来了民族成分划分的政治举动。但事实上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满蒙两族从生活习惯到袭承文化上都与汉人无异,可以说除了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民族名称不同,大家早就是一样一样的人了。



火器工坊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确实,历来给华夏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少数民族政权被近现代诟病的有很多。尤其是蒙元和满清,一般提到这两个政权许多人基本上是咬牙切齿的痛恨。

蒙元屠杀汉人,奴役汉人,满清屠杀汉人,大搞胡化风,文字狱…………

不过,很多人对鲜卑族却不是那么痛恨(慕容氏这支鲜卑除外,毕竟这是真正吃人肉的恶魔!),尤其是鲜卑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深受好评!

为何拓拔氏建立的鲜卑政权会受到好评呢?

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加强统治以外,还做了一件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事情:鲜卑族举族汉化!

让鲜卑贵族学习汉文化,取汉名,比如他就给自己弄了个元姓,让鲜卑和汉族相互通婚,他自己就娶了几个汉氏族大家的女儿,具体的汉化措施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孝文帝元宏汉化政策实施以后,鲜卑和汉族逐渐融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以至于,以后的隋唐皇帝都带着部分鲜卑血统。

当然,正是因为鲜卑皇族孝文帝引导的改革,促进了名族融合,为后来北魏,北周,隋唐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隋唐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也与汉化的鲜卑族做出的贡献分不开的!





马豌豆


拓拔鲜卑为什么不被如今的汉人视为侵略者,原因其实很简单,有这么几个:

一,历史盲很多,北魏知名度太低。但这真不是原因,原因是下面这条。

二,这条很有意思了,因为北魏根本不是汉族的侵略者啊,尽管严格说,北魏确实主动进攻过刘宋并且取得了一些土地,但是,北魏明明是慕容鲜卑、匈奴、羌的侵略者!北魏灭掉的国家有:胡夏(匈奴铁弗部)、北燕(鲜卑化汉人政权)、北凉(匈奴政权)、北魏打残的国家有:后燕(慕容鲜卑政权)、柔然,西域诸国,而刘宋丢掉的是刘裕当年短暂收复的黄河附近的一些土地,所以汉族人凭什么说北魏是侵略者呢?

三,北魏很快的接受了汉族文化,尽管有过灭佛,但是主体还是汉化了,甚至姓氏都改了,汉族人对北魏的民认同也就更高了。


microkof


鲜卑建立的政权曾经一统北方,定都中原腹地洛阳,后称为“北魏”。之所以鲜卑不会被视为侵略者,大致有三点原因:

第一,自己不把自己当外人。尽管有种种关于鲜卑起源的传说,但是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明确指出“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是黄帝之后,和中原同出一统。北齐来自于东魏,东魏是北魏一部分,这应该是当时官方的流行观点。不管真是黄帝之后假是,至少在鲜卑统治者的官宣里就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黄帝后裔上,这样明显能避免中原百姓的敌视。

第二点非常重要,北魏并没有结束或直接取代哪个中原的汉政权,这一点与蒙元和满清都有本质区别。正相反北魏在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中原收拾残局了十六国时期四分五裂,北魏继前秦之后击高车、破后燕、取胡夏、败柔然,再次统一北方,甚至有南面取宋之志,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局势,缓解了战乱。

第三,就是北魏的主动汉化。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到内蒙古扎赉诺尔,到盛乐,再到平城即大同,最后迁到洛阳,各种矛盾必然疯狂见涨,其中就包括民族矛盾。冯太后及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缓和了矛盾。这一系列汉化改革中甚至包括禁胡语和改汉姓,以及和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主动融合。

基于这几点原因,又是在十六国及北朝胡族更替的大背景下,鲜卑就被反衬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沅汰


鲜卑属于东胡中的一支,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胡之一,东汉后期,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草原,而鲜卑人开始走出东北大山,填满了匈奴退出草原后的权力空白,到西晋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后在中原掀起五胡乱华的序幕后,鲜卑人也开始在北方蠢蠢欲动。而真正南下进入中原的鲜卑人主要有两支,分别有辽西进入中原慕容鲜卑的燕国和从代地(陕西)进入中原的拓跋鲜卑的魏国。

羯人建立的后赵统一北方,残暴帝王石虎进行野蛮统治,石虎死后,后赵大将冉闵,起兵反抗后赵,建立冉魏政权,颁布杀胡令,公开屠杀羯人。此时已经占据辽西的建立前燕的慕容鲜卑南下,击败冉魏,将前燕的疆域扩展到河北、山东一带。后来氐人建立的前秦在关中崛起,前秦在苻坚带领下灭亡前燕。

慕容鲜卑的前燕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利,原来投降前秦的前燕皇族慕容垂等重新复国,建立后燕(还有一股慕容皇族在山西境内建立西燕,后来为后燕所灭),后燕的疆域辐射辽西、河北、山东等地,基本恢复了前燕的疆域,然而只是经历了二代,后燕便被新崛起的拓跋鲜卑打回了辽西老家,又遭遇冯氏兄弟的政变,后燕灭亡。后燕北逃后,残留在山东南部的部分慕容鲜卑建立了南燕,不过很快被北伐的刘裕击败亡国。

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

此后慕容鲜卑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只剩下慕容复们在慨叹。

而另外一支入主中原的拓跋鲜卑,其原来的主要实力集中在塞外草原上,氐人的前秦强大时,他们屈服于前秦,前秦瓦解之后,他们在塞外崛起,开始不断与同为鲜卑人慕容氏的后燕国进行争霸,最终后燕被赶出中原,而后拓跋鲜卑的对手为东晋的刘裕、匈奴的赫连勃勃,当中最强大的对手为刘裕,不过刘裕忙于回南方篡位,留在中原的偏师最终被北魏击败,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最后也被北魏亡国,此后北魏还灭掉了北燕,统一了北方,结束北方乱世,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北方

而之所以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慕容鲜卑,他们在历史上给人留下印象并不坏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他们都是起自乱世,他们的对手也多为羯人、匈奴人、氐人等其他异族人,虽然他们也曾与华夏正统的东晋为敌,但是东晋不是他们唯一的对手,而且作为华夏的正统王朝,东晋给人留下二代印象也并不好,重要的他们几乎没有灭亡和摧毁汉人王朝。而无论蒙元还是满清,他们统一全国时,都对汉家王朝中宋、明进行侵略,灭亡了宋、明王朝并对发宋人和明人进行了野蛮屠杀和征服,

二是鲜卑入住中原,并没有太过激烈的抵制和涂炭汉文明,反而迅速融入汉文化,特别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积极汉化改革,将整个鲜卑民族最终全部溶于汉民族,而蒙元则十分抵制汉文化,入住中原百年,居然仍旧没有完全融入汉文明,而满清则是阉割汉文化,将汉文明进行了有利于满清统治的阉割和改良,并进行剃发易服、文字狱等汉人满化政策。

剃发易服最让汉人不满

三是鲜卑人融入汉文明,鲜卑王朝成为汉家王朝,并承接隋唐盛世。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不仅维持长期的统一,并且通过汉文化复兴,让汉文明的主导权,重新东晋时迁往南方,成功的转移回到北方,并有此后北周、隋、唐进行延续,保证汉文明的星火传递,这样的王朝,让我们生不起恨意。而蒙元王朝和满清王朝,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刻意保持着他们的民族独立性,让国家处在绝对多数的汉民族感觉到格格不入。


大东北的小豆包


鲜卑族作为五胡乱华的主力之一。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理应算为侵略者。之所以没有人这么说,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代久远,现实意义不强。两晋南北朝距今已经上千年了。长久的时间早已经无人关注鲜卑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当年鲜卑在对汉族侵略中造成的杀戮早无人记得。时间的久远,让鲜卑民族已经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现代人对其很难产生明晰的感触,特征不够鲜明,现实意义不大。




2、民族融合强,文化已经彻底同化。鲜卑族虽是外族,但是自从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到隋初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已经微乎其微。再加上之后崛起的新的北方少数民族使得鲜卑遗民与汉民遭受同样境遇。逐渐也就被视同为汉族,甚至连独特的鲜卑姓氏都已经不复存在。

3、五胡乱华过程中,鲜卑杀戮不重。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五胡进入中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大肆杀戮。但是当时主要进入中原杀戮的是匈奴、羯人和氐人。相对而言当时的鲜卑族还生活在北方一代。等到后赵灭亡才大批次迁来中原。而北魏时更是如同收拾北方残局(当时刘宋撤兵,关中在赫连勃勃的夏国手中,此人无比残暴)的拯救者一般。所以史书中对于其的记载多为正面。



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现代人才不将鲜卑族视为侵略者。


历史的拐点


三个原因

第一,宣传少,知名度低

两晋南北朝太黑暗,那三百年里百姓基本上没几天安稳日子过,充满血腥仇杀各种征伐,后续王朝主流宣传下意识的就会略过不谈。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可以自问一下,这南北七国开国皇帝是谁,有啥知名人物?这些最简单的知识点,相信都很少人有能脱口而出吧……

知名度如此之低,又怎么去和清元比呢

第二,为汉化,鲜卑牺牲大

北魏虽为鲜卑王朝,但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汉化政策。开国皇帝拓跋珪离散部落编户齐民,继任太武帝拓跋焘兴太学重汉臣……到孝文帝元宏,更是全面大规模移风易俗,写汉字说汉话穿汉服,为汉化都不惜迁都改姓,拓跋姓都改成元姓了

可以说北魏历代帝王,都在致力于汉化改革,期间虽有龌龊,比如借国史案清洗了一批世家大族,自己取而代之,但其向汉之心,值得肯定!

当然,上面算不得牺牲,只能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反汉化的尔朱荣上台后,借助北方六镇兵力,搞了个河阴之变,朝官被杀近两千户,汉家大姓、汉化鲜卑大族,屠杀殆尽

此牺牲,不得不认!又如何再把他们当做侵略者呢?

第三,汉家鲜卑,已融合

北周之后,反汉化势力烟消云散。鲜卑已经成为历史,彻底融入了汉家血脉,并且创立了隋唐辉煌大世,成为史书荣耀一部分

魏碑,书法中有名的汉字书写体,地位非凡

自己人打自己人,有毛病吧

以上


灵石蕴珠宝


鲜卑人本身就是胡化了的汉人,这是血统上的问题。早在三皇五帝时期,由于黄帝击败了蚩尤跟炎帝的部落,有蚩尤部落逃往北方草原,而有一支黄帝部落的人奉命深入草原去追击这支逃走的蚩尤部落。这个追击的黄帝部落最后演化成鲜卑人。所以呢,鲜卑人虽然不属于汉人,但是同样是属于炎黄子孙,可以看成是被胡化了的汉人。鲜卑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正是有了这种关联性,鲜卑人后来才会想要汉化。

其次是文化方面的问题,鲜卑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立前燕政权的鲜卑慕容,前燕政权是相对比较极端的鲜卑人,他们拒不承认历史,想要自成一派,但是这种逆历史的行为不得人心,最终被消灭,而鲜卑慕容部落也被铲除;另外一部分鲜卑人则是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拓拔氏,拓拔北魏对汉人文化心怀仰慕,对于自己出身炎黄子孙也十分认可,他们决定认祖归宗,并开始汉化,他们最终融入汉族,重新回归故土。


优己


从最初的民族融合形态来说,北魏的鲜卑族由北方南下进入中原地区,在初时对汉人实行血腥的统治政策,夺取汉人的土地和财务,打仗的时候把汉人放在最前面冲锋陷阵等等,总而言之,北魏统治者采取民族对立的政策,大肆屠杀驱逐汉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前,这样的民族对立是常态,当然,北魏政权也遭到了汉人激烈的反抗,从北魏南下,就不得不将巨大的精力花费在如何镇压汉人,并抵御其他少数民族之上,基本上没有发展国内政治经济的空隙。

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这里,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眼光的帝王认为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与汉人的关系,鲜卑族被赶出去直至灭族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后来孝文帝采取的措施大家都很清楚了:迁都,由平成迁到洛阳,以靠近汉人世家大族,获得他们的好感和支持。


易服,把北魏鲜卑族的服饰改换成中原汉人的款式;改姓,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族单姓;推行汉民族文化,教人说汉话,把能说汉话与做官相联系,不会说汉话不让做大官;最后就是通婚,把鲜卑血液与汉人血液融合在一起,使得大家最终达到一家亲的目标。

当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效果是很不错的,他开创了少数民族主动融入汉族的先河,给后世提供了榜样和参考,汉民族则在保留自己核心文化的同时,融入了北魏鲜卑族彪悍的民族性格,鲜卑族的骑术与中原王朝的冶铁技术融合,产生的军事效益也在后来隋唐王朝的统一战争中被放大。

因此,鲜卑族进入中原带给汉民族的是弊大于利的结果,隋唐人物大多具有汉人的细腻,同时兼具北方少数民族的彪悍,隋唐多文治武功之徒,把中华民族的柔情和血腥演绎到了极致,这都与鲜卑族的汉化政策密不可分!

至于说蒙元,则是将民族压抑政策进行到底,没有达到鲜卑族进入中原的效果,被人敌视,倒也在情理之中。


历史三日谈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原因只有一个,汉化。事实上,满清也不能算侵略者,满清的汉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乾隆皇帝是汉诗,书法的爱好者。末代皇帝溥仪汉语,英语贼溜,满文一个不认识。通俗的说,你学我,你就成我了,自己家人还说什么侵略。

话说回来,建立北魏的那支鲜卑是一个高度汉化的民族。鲜卑本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自己游牧的那套肯定没法用,想统治中原,就必须要用中原的法子,于是鲜卑就开始了漫漫汉化路。

其实鲜卑汉化并不是他们多仰慕咱们的文明,目的仅仅是为了控制中原地区,使鲜卑族无需再回到草原过那种餐风露宿,朝不保夕的日子。但是结果是什么,拓跋成元了,鲜卑没有了。

还有一点,咱们也得注意,如果要说鲜卑为侵略者,那们连带着把隋唐也给骂进去了。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后来又改换门庭成为北周,而在此期间诞生出来关陇集团这么一个产物。关陇集团就是东魏汉化的鲜卑世家和汉人世家合作,融合的产物。

建立隋朝的隋文帝,建立唐朝的李渊都出身于关陇集团。隋朝更是以北周为基础建立的。你能说隋唐是侵略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