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 光武帝陵」


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县白鹤镇。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又称原陵、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历代皇帝选择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开阔通变之地形,象征其襟怀博达,驾驭万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规。图为光武帝陵石辟邪1992年12月出土。

陵内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园,拔地通天,蓊然肃穆。

相传在十步之外,闭眼直行,伸手可摸到碑文“中兴”二字者,得福佑荫蔽。

相传附耳紧贴石碑上的空洞,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

光武祠位于陵园西侧,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是为纪念汉光武帝刘秀而新建的祠宇,于1997年9月动工兴建。整个建筑为组群建筑,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总投资250余万元,由光武大殿、二十八宿陈列配殿、山门、倒座等组成,构成一鳞次栉比的汉代建筑群落。前临陡崖,后依青山,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殿宇建成后将成为陵区又一重要人文景观。

光武帝刘秀(前6-后57),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太祖刘邦九世孙。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他于南阳郡舂陵乡起兵,与其兄长刘演联合绿林起义军,经昆阳一战消灭了王莽主力。后削平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洛阳。

在位期间,他曾九下诏书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精简官吏等。由公元25-57年共在位三十二年。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曾任南顿令,庙号世祖,谥号光武。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地皇三年,刘秀与其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地皇四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建立大功。


“光武中兴”: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

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文化上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