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官員服裝是什麼樣的?

歷史一書生


元朝官員的衣冠基本上承襲宋金制度。尤其是在款式上,大量的使用漢製衣冠的交領。

雖然和之前的契丹人一樣,蒙古人也是一個以遊牧為主的草原民族。但是蒙古人因為征服了更廣闊的世界,所以在服飾審美上就有了更加大氣、華麗的特點。蒙古男子的正裝服飾主要以袍服為主,袍服領子多樣,以交領右衽居多,也有圓領和方領、對襟,也有傳統的“胡服”,也就是交領左衽。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裝束,至大德以後則各任其便。所以元代漢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漢族即所謂“南人”的服飾大體與宋代無別。而所謂的“蒙古裝束”也就是辮線襖、褡護、比甲。這些服飾與漢人傳統衣冠差不太多,所以在明代基本上都被繼承了下來。而也正是這個原因 ,這些元代出現的服飾在清朝“剃髮易服”的社會運動中被目為漢人的衣冠而遭到禁止。

大元朝的“官人每”,在平日裡穿著的和平常人差不多,只是衣服的質地更加高檔,比如在大元朝西征的時候,從波斯帶來了織金技術,從而織出了更華麗的布料。最典型的就是“納失石”,也就是織金錦。而且在紋飾上大元朝的設計更加大膽,奔放,而且對後世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滿池嬌”和“柿蒂紋”。

“滿池嬌”是一種宮廷服裝圖案的名稱,最初是描繪的是池塘中的花、鳥景色,之後就是指各種圖案集中在一切的樣式。“滿池嬌”曾經是大元朝貴族階層專用紋飾,常見諸於其織品服飾和金銀漆器之上,元朝典章制度曾明文規定平民百姓禁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需要,織著“滿池嬌”圖案的布料也就變成了普通的奢侈品。

比如這幅元劉貫道所繪的《元世祖出獵圖》描繪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和愛妻察必皇后以及幾位侍從,赴塞外戈壁狩獵的情景。居中身著紅衣白裘、騎乘黑馬者,即為元世祖。左右兩側的侍從 ,有的膚色黝黑,有的高鼻深目,當然是來自西方的色目人。右前方三人,一騎者背後蹲踞著一頭獵豹 ,豹口以皮索圈住。另兩人的手臂上,則分別站立著白海青和鷹隼 。尤其重要的是這幅畫的人物服飾穿戴描繪都很精細,像忽必烈織金雲龍的雲肩膝襴紋辮線襖和嵌寶石鬧妝帶飾、隨行人員織金胸背和肩紋的海青衣等等。可以說十分真實的告訴了後人,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代,最體面的一群人是這樣穿戴的。

《元世祖出獵圖》

至於朝堂之上,天子於朝會時皆服袞冕。文武百官則戴貂蟬冠,穿漢制朝服,上穿青羅衣,交領大袖,領口袖口皆以皂綾鑲邊;下著赤羅裳、赤羅蔽膝;腰繫黃綾大帶、銀妝革帶;掛大紅織錦綬、左右玉佩;內襯白紗中單(交領大袖);足穿白綾襪、朱履朝鞋。尋常公服之冠,皆用幞頭,制以漆紗,展其雙腳。男子的公服之衣也是大袖,盤領,右衽”。其職位級別,皆在服裝的顏色及紋樣上表示。

總之元朝衣冠制度與宋朝制度相仿。

元世祖袞冕復原。

元代士大夫容像。

元朝皇帝常服及官員祭服(朝服樣式相同)。


陳大舍



個人覺得其實元朝是一個比較包容共存的朝代,或者說是人家根本不care你這些雜七雜八的。


正文

這個“馬背上”的民族,不僅靠著勇謀豪爽征戰了歐亞大陸,還用開明的觀念與政策使蒙漢民族和諧共處。這也造就了元代獨特的服飾文化,彼此融合且富有特色,直到今天也對周邊國家的服飾文化形成產生不小的影響。

|壹:關於“馬背上”的民族發家史|

元朝帝王群像

首先,讓我們簡單聊下元代的發家史。

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國(大蒙古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而元朝真正的建立是由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正式建立。國號“大元”取自《易經乾篇》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大元帝國疆域圖

|貳:真正的元代服飾從何開始?|

全面推行蒙古族的習俗、文化和風尚,也接受來自異國他鄉的各種新奇風尚與奇裝異服。正因如此多元的社會文化,造就了元代的民族融合,而元的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一開始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至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蒙漢融合,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冠服制度。

|叄:“馬背上”的天子與文武百官究竟怎麼穿?|

作為元代統治階級的蒙古人,對多民族文化有著很強大的接納度。也因蒙漢民族的共存,元代服飾既承襲了漢族服裝制度,又兼顧了蒙古民族特點。

元代的男子公服“質孫服”由此而來,漢人也稱“一色衣”, 是天子百官與平民男子日常所穿長袍衣制的統稱。元代公服多從漢族習俗,“制以羅,大袖,盤領,右衽”。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

質孫服原是軍服,便於乘騎等活動。後來得到普遍推廣,文武百官在內宮大宴中皆可穿著。

這種服飾的等級差別主要體現在質地的粗細上,而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須完全統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天子夏服與冬裝有15個等級,百官的冬服有9個等級,夏季有14個等級,都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另一種元代統治者穿的袍子,為交領窄袖,腰間打成細褶,用紅紫線橫向縫納固定,使穿時腰間緊束,便於騎射。這種袍元代稱作“辮線襖”。

辮線襖

蒙古人也酷愛帽飾。

比如“元代公服之冠,皆用幞頭,制以漆紗,展其雙腳。”,“幞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烏紗帽,這是文武百官日常進宮所須佩戴的。幞頭的話漢族人戴的較多一些。

而蒙古族長期以來,夏戴笠,冬戴帽。“笠帽”,也稱“瓦楞帽”,是元代蒙古族男子常戴的一種用藤篾做的帽飾,有方圓兩種樣式,頂中裝飾有珠寶。元朝皇帝的服飾,基本都是戴這種藤篾做的瓦楞帽。

元代男子的另一大特點就是他們的髮型,因為遷徙遊牧的蒙古人編髮樣式比較特殊,文獻記載相對較多。

宋末趙蚣《蒙韃備錄》說“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塔頭,在囟門者稍長則剪之,在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也就是說,包括最高統治者在內的所有人,都要編髮。但與大清帝國的“剃髮”不同的是,大元帝國對“髡髮”“辮髮”沒有強制要求,百姓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肆:“馬背上”的女人們的流行服飾|

說完天子百官,接下來說說他們背後的女人吧。

先從貴婦說起吧。元代貴族及貴族已婚的女子,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

貴族女子的服飾還有一大特點,她們婚後要把頭頂當中至前額的頭髮剃光,戴一種特別的頭飾——“罟罟冠”(也叫姑姑冠),姑姑冠高二尺左右,因末梢部位形似鵝鴨而得名,戴時略有不便,出入廬帳須低頭,並且十分忌諱他人觸碰。

此冠以木條、鐵絲作框架,用樺樹皮圍合縫制而成。下為圓筒形,上為“Y”形,再用紅絹、金錦或青氈包裱,上面再加飾翠花、珍珠。地位高的人更在冠頂插野雞毛,使之飛動。戴這樣高的姑姑冠坐車時需將野雞毛拔下,交給侍女拿著。后妃們騎大象時也戴插有野雞毛的故故冠,穿寬長曳地的大袖衣,形如漢族的鶴。

當時深宮裡的貴婦也擁有一顆設計師的人,對前朝遺留下來的服飾特點也與自己民族的服飾進行了改造。比如忽必烈的皇后不僅改制了太陽帽,還設計出了比甲,比甲原是漢族穿在裡面的背心,後慢慢演化,開始內衣外穿。

果然,不論身處何時,天下之人皆有愛美之心。

隋唐半臂元代 改良後比甲
明代 改良後比甲

最後,在皇家貴族中還是以蒙古族服飾為主的,勞苦的百姓們就沒有什麼太多的硬性要求拉~~

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指正哈~


4Him男生研究所


元朝漢人是指契丹人,第三等!宋朝國南人才是第四等最下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