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为何感觉清朝没有呢?

陳京-曾經


怎么没有?只是被人选择性无视了而已。

满清王朝是个中华民族不断坠落深渊的过程,所谓的“盛世”也无法掩盖这个国家落后于民族之林的事实,所以,连带着不少能征善战的大将也跟着倒霉,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上。

最尴尬的是清初,中国历史上往往王朝更迭时涌现的名将最多。但也往往产生一些令人尴尬而很难回避的问题。比如有些将领对人民的屠戮过重,有些则干脆是投靠过去的“贰臣”,让人觉得德行有亏,耻于提起这些汉奸。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人虽然算是个皇帝,但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呕心沥血征战多年,先是一统建州女真,建立“满州王国”,继而威胁到整个辽东,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吹气球式的膨胀,打得明军丢盔弃甲。

我们必须承认,努尔哈赤自己就是个能征善战的大将,他在万历年间的战斗堪称经典,萨尔浒一役,大败明军四路大军,继而席卷辽东,这也是没谁了。

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将,而且还是军功与武力值相当高的那种。早在17岁时多尔衮就跟随皇太极攻打蒙古察哈尔部,并因为硕大的军功得到了“墨里根岱青”的称号,谁不拿这个称号称呼他,男的要夺去刀弓,女的要扒掉裙子。

在皇太极的征战中,多尔衮鞍前马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善凶悍突袭,又擅长动脑子用计谋,出尽了风光。因此,连后世乾隆都忍不住为其平反,还评价曰:“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意思是我大清能开国立业,多尔衮的功劳是最突出的啊!

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还得算上一个,他攻打林丹汗,救援科尔沁,又不断征讨各个蒙古部族,为后金的势力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天聪元年时,济尔哈朗与阿敏等人讨伐朝鲜,简直无人能挡,一路杀到平壤城下,逼得朝鲜国王是割地进贡。

天聪三年攻打宁锦防线,济尔哈朗带军与明军血战良久,五战五捷,最后逼得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营的明军无奈投降。松锦之战,更是九战九捷。

后来济尔哈朗也是除多尔衮以外,唯一受封“叔王”的人,可见其功劳之大。顺治朝济尔哈朗行将就木,还为顺治取云贵而操心不已,惹得顺治嚎啕大哭,直道“苍天为什么不让朕的叔父长寿呢?”

要是说起来,满清这爱新觉罗一家子人几乎统统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之材,尤其是开国八个铁帽子王:多尔衮、济尔哈朗、代善、多铎、硕塞、岳拖、豪格、勒克德浑,此外还有阿敏、阿济格等人,也俱是厉害的很。

“贰臣”们其实也不乏名将,比如“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洪承畴,要说这厮在明朝的待遇也不错,但终是晚节不保,后半生为清朝是出谋划策攻南略西,一会儿弄死高迎祥,一会儿追着李闯打,到61岁了还要披甲往西南攻打李定国,真是鞠躬尽瘁。

洪承畴有了,当然就更少不了吴三桂,谁叫这俩货在汉奸史上极为突出呢?吴三桂的能力就不必多说了,崇祯朝的武举人,关宁铁骑赫赫威名。结果却开了山海关放清兵入关。降清以后,吴三桂顿时仿佛找到人生高峰,那是一路充当南下的急先锋,打的比谁都狠。最后还一路杀进缅甸,抓住了南明永历帝,并将之勒死在昆明。

之后吴三桂并不老实,与另外两个汉奸名将耿精忠、尚可喜一起,给康熙小麻子整了出“三藩之乱”,可惜只是自己想做皇帝罢了,整的毛手毛脚依然是骂名一身。

这种大明培养,为大清造福的汉奸大将很多,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祖大寿、孙可望等等算是厉害点的,其他杂牌杂号全写在贰臣传上了。当然,有些人完全属于迫不得已,也没有做出什么有害于人民的事来,反而是朝廷对不起他,比如祖大寿就个例子。还有袁崇焕杀毛文龙,毛文龙手下几乎全叛了清。

后来雍正年的一等公年羹尧亦算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将,他平定西藏之乱有功,配合各军平定乱事,又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朝的多起叛乱和大型的兵患都因为年羹尧的运筹帷幄而顺利解决。要说的话这人进士出身,长于战略,更像个帅才。

顺带说一下,年羹尧是中国后来历史再现“坑杀”之举的人,他为快速平定青海叛乱,一口气将十万俘虏统统给坑了,当时惹得天下震动,甚至发生了“闻年羹尧名,止小儿夜啼”的事情。

可惜的是,他太会作死了,亦可称为历史罕见的作死小能手。

晚晴时倒也涌现了不少将才,比如抗法的冯子材,又比如曾国藩属下鲍超,这里就说说鲍超。

鲍超是个行伍出身的文盲,大字都不识一箩筐,但是戎马一生,大小500多仗硬是过来了,负创108处。

在跟随曾剃头讨伐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鲍超不断升迁,从小兵一直升到浙江提督,先后两次因为战功受封“壮勇巴图鲁”和“博通额巴图鲁”称号,还封了一等云骑尉。鲍超后来调去做了段时间的湖南提督,因光绪十年的中法战争而调驻云南。死后得了“壮”字谥号。

清末的最后关头倒也涌现了不少大将之才,这些人的生平也许大家更熟悉,也许有些人也不该归到大清朝,但是还是说说为好。

这些人是谁呢?第一个,袁世凯。小站练兵不是虚的,袁世凯开创了中国北洋新军的先河,没有他,就没有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军事上袁世凯也是比较有能力的,他以镇压捻军起家,然后又开始平定朝鲜东学党起义,开始经略朝鲜,继而小站练兵,闹义和团时狠狠的镇压了那群装神弄鬼的拳民。武昌首义后,袁做了内阁总理大臣,最终通电全国,支持共和,成为埋葬清王朝最直接的力量。

后来北洋系的清军将领无不在大清倒台后拉起了各自的大旗,冯国璋、黎元洪、段祺瑞、张勋等等,无不尽显风流。

倒是还有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留美幼童之一、致远号巡洋舰舰长邓世昌。邓大人最可惜的是出生在了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覆灭时代,即便喊出了那声悲壮的“撞沉吉野”也仍然没有得偿所愿。


王司徒老百科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清朝的统治者为满族人,但是清朝的文化还是以我们几千年的汉文化为支柱。既然是以汉人文明为主就肯定有名将,但是为啥却没有像明以前那样能够让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张口就可提起的名将呢?



个人人为造成清朝没有名将的感觉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清朝是少数由少数民族打败我们汉族建立的王朝,我们汉人对其还是有抵触心理的。尤其是清朝初期采取的是民族压迫政策,比如说“留发不留头”政策对江南、岭南等地进行血洗。尤其是扬州等地甚至在反抗过后竟然还被屠城十日。所以说清朝初期这些名将基本上手里都沾满我们汉人的血的。比如说多尔衮,这位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后期天下基本上是他带兵打下来的。让我们去怎么称赞他并记住他呢?难道要讲他怎么样的攻下我汉人河山?难道要讲他是怎么屠杀我们汉人百姓?所以我们老百姓是不会记住此类名将的。当然同时期的大汉奸吴三桂,同样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只是作为大汉奸我们百姓更愿意提起他罢了。



2、 清朝建立后只到末期都奉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跟外人交流。尤其是清中期过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生活,关起了国门也就少了很多对外战争。也就少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侵略与反侵略的篇章。比如说年羹尧,当时也是人尽皆知的上将军,主要战绩是平叛了西藏及青海地区的叛乱,可是也没有发生什么可歌可泣的大事件,结果还是被皇帝以结党营私等罪名处死。这样最终身败名裂的将军满清不会去大肆宣扬他,当然老百姓更不会记住他。



3、 清朝到了晚期,实在是腐朽到了根了。当然作为我们后来人完全就是很铁不成钢了,按当时还算好的经济等其他有利条件却还被别人侵略,除了割地赔款就是割地赔款甚至还被烧了圆明园。当然到了晚期也没有啥名将了。就拿比较有名气的文人名将曾国藩来说。带兵打仗很厉害,杀的太平天国真是片甲不留。以们现在看来还是窝里斗就很强硬,对待洋人他们就软了。当时他攻占南京湘军也烧杀抢夺的事业没少干,曾国藩落到一个“曾剃头”的外号。所以他也不可能作为名将在老百姓口中流传了。(只是从平民名声的角度来说,并不否定曾国藩在其他方面的建树。)


咚咚木子


满清入关三百年,要说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那肯定是睁眼说瞎话。跟随皇太极纵横天下的就有鳌拜索尼,雍正时期平定西北的年羹尧,乾隆时期守卫边疆的傅恒,晚清的左宗棠、刘永福等都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大将。那清朝怎么还给人没有大将的错觉呢?

笔者认为,有几点原因:

1.满清在后人潜意识里就是外族,中原大地一直是汉人的天下,被一个不足汉族百分之一的游牧民族统治了天下,况且满清曾让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因此后人的评价总是贬大于褒。

2.清宫戏盛行宫斗题材,后宫风生水起,前朝不闻不问,造成人们对清朝的印象就只是女人勾心斗角,皇帝醉倒温柔乡的错觉。

3.清朝历史后人提及更多的是晚清的屈辱年代,如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以及签订各项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谓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很符合人性的幸灾乐祸心态,口口相传,人们对清朝就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就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出来保家卫国?

以上是笔者的个人浅见,敢请各位大师指点,补充,如果觉得笔者说的有一点点道理,关爱一下笔者,感谢关注或者点个赞哦~。~

我是史鉴兴衰,一名90后自由职业者,喜欢历史文化,喜欢谈古论今,欢迎各位一起交流,尽情评论、吐槽。


史鉴兴衰


这是由于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得,清朝建国初期,也出过不少能征善战之人,例如努尔哈赤、多尔衮、鳌拜、代善等,他们要么天赋异禀,天生是块打仗得材料,要么是在战争得硝烟中成长起来的,故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一说。而在入主中原之后,清八旗迅速没落,失去战斗力,清王朝统治者又极度不信任汉人,甚至想方设法提防汉人带兵掌权,而女真人入关不过区区二十万人,自然难出名将,再加上清王朝对汉人的奴性统治,导致汉人思想僵化,不光出不了名将,文学家也没几个,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满清误我华夏三百年,是有一定道理得,想想文字狱,与司马昭的道路以目有何区别?



潇湘问天


其实清朝能征善战的战将很多,如曾国藩,左宗棠,洪承畴以及太平天国的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杨秀清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大战将,军事家!之所以感觉不多,是由以二方面原因:

一方面清代进入了热兵器或半热兵器时代,展现军事才能体现在战争谋略、指挥才能和对人民的号召力,冷兵器时代,展现军事才能体现在个人武功和计谋上,二者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说到底是热兵器时代的大将缺少直观感。

另一方面是时间短,缺少文学作品的对这些大将军的生动苗写或者说苗写得的不多。缺乏象三国演义这样描写优秀战将的文学作品!


娄山翠竹


因为汉文化只会歌颂汉家英雄,你看那些评书演义里讲的都是汉人王朝,有元朝和清朝的戏份吗?没有!就连明朝都有《大明英烈传》,那些评书里的戏份无不是汉家英雄战胜番邦夷狄,如杨家将、岳飞传、薛家将之类,像这种异族只能扮演反派,如金兀术。清朝虽然在武力上征服了中国,但在文化上一败涂地,八旗子弟都在戏楼里为三国英雄叫好,所以清朝无名将正常,首先是异族,再加上满清杀戮过多,绝对不是百姓心中的仁义之师,并且清军中大量将领就是汉奸,自然不会有民间艺人做宣传,没有各种评书话本的神化,设名气自然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抵制。清朝收回了自唐安史之乱后失去的西域,这要是放汉唐,肯定大大宣传,比如薛仁贵,但是因为是异族,加上清朝自身劣迹斑斑,这种功绩自然抹杀了,总之,清朝百姓对朝廷就是一种不配合的态度,所以当洋人打上来的时候百姓都是一副看戏的态度


太空远征军上尉


如何理解能征善战的大将?清朝从入关前到一统中原历经近300年,怎么可能没有

能征善战的大将?

随口都能说几个,比如平定西藏青海乱事的大将年羹尧,收复台湾的施琅,平定大小金川的岳钟琪,近代还有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中法战争中击败法军的冯子材刘永福薛福成和刘铭传,甲午战争中的左宝贵,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不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吗?

还有是很多虽然战败,但是也可以称为能征善战将才的邓世昌、刘步蟾等近代将领。

比起其他朝代,不见得清朝能征善战的将领少多少。

至于为何感觉清朝大将少,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都清朝带有有色眼镜,片面的看清朝的历史,另一方面认为近代中的清朝不是传统的清朝,闭关锁国的清朝才是清朝,最后还有一方面是清朝在开国时期的大将,名字太绕嘴,比如像扈尔汗、费英东、鳌拜,不像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常遇春,汤和耳熟能详。


曹小翔xixi


满清不用名将,但满清用二十万可以打败一个亿,满清可以将垃圾明朝三百多万的领土扩张到一千多万,这样的满清还用名将吗?心理变态的抗日神剧民族永远是汉奸辈出的恶心民族


专骂阿Q族


亮剑上有句台词,(孙子兵法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觉悟216195281


就是,一个都没有,皇帝都是科举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