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粮食价格很低,农民该怎么办呢?

北方人162803729


我国的粮食市场并没有完全放开,对主粮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是严加保护的,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制度,每年进口的总量只相当于国产粮食的3%到5%,不会冲击到国内主粮的市场的价格体系。一旦粮食缺口太大,进口配额不够用,采取配合外进口是就要征65%的进口关税,那时候进口的粮食只会对国内市场粮食价格起提升的作用,而不是下降,所以大家不要担心粮价会降得很低。粮价高低是相对的,个人认为,与2018年的粮价比,2019年大豆会明显下降,小麦持平,水稻微低,玉米上涨。

至于说农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当全国人民都在努力解决温饱的时候,农民有了几亩地就不愁吃饭,温饱问题立马解决。那时候农民比城里的工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当社会发展到全民奔小康的阶段,农民那几亩地就“黔驴技穷”了。想和城里人过上大体相当的水平的生活,就只能从土地之外再想办法赚钱。

所以对于农民地还得种,因为首先要吃饭,其次毕竟有一些收入,第三种地也不占多少时间。工还得打,因为“无地不饱、无工不富”。


种田博士后


粮食价格很低,但每年仍然有许多农民在继续种粮食。以我自身为例,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任凭粮食价格涨与跌,我家包括我的叔叔伯伯们,每年都会继续耕种。

其实这后面十年,我们老家这边很少有人种粮食来卖了,基本都是自家种来吃,吃不完的每年给城里的亲戚朋友送点。说实话,我们这边的农民早就没有将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土地身上了,物价飞涨,种子、农药、肥料、人工,这些都是硬伤,结合我们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种地本身就是亏本的。

我的父母平时都扮演着两个角色,农忙时节是农民,农闲时间父亲在城里做生意,而母亲去城里上班,同时照料着庄稼。叔叔伯伯们也基本是这样,反正都有第二职业。另外,我们家多余的土地都租给乡镇上的城镇居民来种,收取几百块钱的费用。近几年,我们地方上许多城镇户口都来到农村租用土地来种植庄稼和蔬菜满足自家的日常生活需要。

我的家乡现在奉行一句话:“土地暂时不能为你带来财富,但能为你带来健康。”


Power泡儿


谷贱伤农,民以食为天,谁不吃饭,但现在经济发展过快的今天,一切向钱看,而忽略了土地和农民,做为一个农民以前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滴血一滴汗从地里刨食吃,多打粮卖点钱和养家糊口,但现在在经济大浪之下,农民迷茫,茫然了,因为土地已经不能再回到以前的日子,以前有粮食就可以,但现在一切没钱不行,种粮一年到头能有啥收入,可以说,小农指望纯种地搞收入,绝对是贪困户,现在有点粮食够自己吃就行啦,以前家家有存粮,现在农家很少有存粮,感谢国家政策的英明,种粮补贴多少温暖种粮人的心,要是象八几年哪样的日子换到现在,我敢肯定的说十户庄稼人九家把地抛下,看现在的农民后代,都以不再农活,因为这道理很简单,一亩地900百个亩产,按天价的天价2元一斤,两茌1800斤,3600元,最不值打工一个月能挣一亩地的总产值,谁还种地干啥,900斤里面还包含种子,化肥,农药,机耕,除过这些还有多,所以请善待老农,民之国之根基,粮稳国人之心之稳,这是本个人的观点,只代表个人,


救主卑微仆人九州孤客


如果粮价很低,农民应该怎么办?


在实际生产中,粮价与农民收入是密切相关的,也是成正比的,粮价高农民就能多收入一些,粮价低可能收入就会少一些。那么粮价低了,农民该怎么办呢?

从目前农民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收益看,产出比不协调,用高投入换取高效益,甚至有些并没有换来高效益。就拿今年来说,有些稻农种植一公顷水稻的卖钱额还没有人家一公顷水稻的产量多。人家一公顷产一万五千多斤,你是卖了一万五千多块钱。你说粮价再低,地种这样你怎么赚钱。(排除灾害区域)

怎么办呢!答案就四个字。

节本增效:缩减生产成本,降低投入,稳定并增加效益。

以上观点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您关心的就是我关注的神农愿与您一起探讨交流,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神农35


在当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农业种糧只能当作一道工序,把农工商学科五业并举,农林付牧渔全面发展,把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农业才能兴旺发达起来,中华才能复兴。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按劳统筹分配、人民民主管理监督。模式可以根据条件结合实际自由选择、不要一刀切。只有这条路线,才是中国农村、农业必由之路,打糧价战、个人承包几十年、都没有成功的先例,这就是历史和現实! 神仙佛祖救不了自己、只有自己救自己,团结结起来,光辉就在前头!


永柏惠远


目前在地里煎熬的,都基本是,五零,六零,七零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八零,九零这些青年人,给谁倒贴,绝无人种地,目前其实农民们都明白,要想在田地里弄出錢来,养活家庭,实比登天难,虽然,种地补贴年年有,可真正到农民手中的,杯水车薪,卖不了几袋好复合肥,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目前农村面临的困境,粮贱己伤了农民们的心,所以,老农民们都嘱咐儿女们,好好念书,好好做人,好好挣錢,我们是没有办法,粮涨也罢,跌也罢,地总得种,家得有人守,得生活呀,谁不盼望后辈们有个美好明天,可是守在农村,真是无出路,只会越活越穷,不管谁说的天花乱飞,可目前农村的现实壮况就是这样,几斤粮,值不了一瓶好水的现实。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1522098879


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农民的辛勤耕耘,我们就不会过上今天的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大部分农民以种地为生,所以,粮食的涨跌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钱袋子。

我们这里这几年的粮食价格确实不如前几年高了,很多比较年轻的劳动者把土地转让给别人,自己出去打工挣钱,因为老百姓觉得种地入不敷出,种子、化肥加上人力机械的投资与粮食所获收益不成正比,有时如果遇上天灾,老百姓付出的辛苦远远大于粮食的收益。



所以,种地本来就没有保障,种地是与老天爷打赌的一件事情,如果粮食价格放到最低,老百姓只好离开养育自己的那一片热土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


现在,我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几乎占了全村的三分之二,留在村里种地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山西人最恋家,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家,不得不改变观念了。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三农张老师


有能力有发展的,是决不能种地的!因为种地就是个鸡胁!

只有我们这些中老年,被市场边缘化,没有出路选择啃泥。

如果八亿农民都选择经商或打工,那会什么样的后果?只能带来社会危机!

生存都需要各自的空间与土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只能吃紫泥!如果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的犯罪律,百分之70以上都是农民!因为生存的条件与经济低及文化低所造成!

所以对农村搞一步跨越的发展,与抛弃农业是危险的!


用户11885670773


农业种植资料和人工成本的年年攀升,而粮食价格不增反降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些不利的因素,农民该怎么办和应对?

我国粮食增产和丰收是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由于国家历年来对农业的重视,首先早先取消的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倾斜政策,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提高,必然会引来粮食增产和丰收,然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的增产靠粮价的提高并不能完全让所有农村人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毕竟农业也是靠天吃饭,农业收入也要面对农资等各项成本的上涨。

再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倾向于有吃得饱向吃得好发展的趋势,他们已对普通的粮食品种依赖下降,此外,国外也有低价粮的进口,从而造成普通品种的粮食价格上涨有压力。

如果说粮食的年年增长而造成库存有一亿吨左右,压力大也不尽然,毕竟我国人口基数有近十四亿,人平均下来并不是很多,而粮食生产周期长,粮食的收成受天气、病虫害等也有不确定因素。

然而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粮食价格下降,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与市场消费量疲软有一定联系,因此,国家会继续采取对种田的补贴政策,同时引导农民转变观点,近几年来实行的农民的承包地三权分置,鼓励农民土地流转,以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降本增效益,提倡种植优良品种,优质优价才能卖出好价钱,提高种田效益,惟有这样,才有更多的农村人脱离农业,各显神手搞二、三产业及其他经营等,从而让农民朋友都走上富裕之路。


和风细雨言


为什么一代代农民脱离土地,涌入城市,再苦再累也不愿回家种地,因为种地没有任何利润。比如今天的小麦,扣除种子钱、化肥钱、浇水钱、收割钱,最后不亏钱就算好的。一些农民朋友虽然在外面打工,但还是在自家的田里面种植了小麦,所以,农忙的时候,请假回来务农的农民工也有不少。六月初的时候,天气挺多变的,不少地区出现了阴雨天气,所以,不少农民朋友都赶在下雨天之前将小麦的收割工作结束掉,农民朋友在面对小麦丰收的同时,也被小麦低迷的价格给吓到了

对于小麦的价格,农民朋友多少都是有一些了解的,在之前的时候,其收购价达到了1.18元每斤,这是历年来小麦最好的收购价格,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农民们还是有钱可赚。但是今年的小麦价格却突然走低,一斤五毛钱都没有人要。各种机器费,人工费,小麦种植成本七七八八加起来,农民其实也挣不到多少钱。就最近几年看来,农民们的生活水平要想靠着农作物提高,实在是痴人说梦。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有田没人种,村落里很少有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以补贴家用。农民工到城里务工,大多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但待遇还很差强人意,而且处处被人看不起。说多了都是泪啊!

现在农作物的价格是波动中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城里的农作物价格却越来越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也就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减少农作物从农民手中到市场的环节,才能使农作物的价格健康起来!现在很多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很多都不会种地,小编也是农村人,同样也不会。不是不去学,因为看不到希望,辛辛苦苦干一年只能混个温饱,那些农村有钱人,有几个全靠种地的收入,除非你是农场主。

好了,过多的牢骚不说了。仅靠国家补贴那点是不够的,还是那句话:吃粮别忘种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