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 東漢帝陵南兆域陵墓

根據《帝王世紀》《後漢書》等史料記載,東漢帝陵是分成兩個區的,也就是洛陽北陵區和洛陽南陵區,這裡的洛陽,不是指現在的洛陽市,而是位於白馬寺東的漢魏洛陽城。洛陽北陵區位於黃河以南的邙山,洛陽南陵區位於洛河以南的嶽攤翟鎮一帶。最早對東漢及其他邙山帝王陵做出考證和標註的,清朝乾隆年間的洛陽知縣龔松林先生,就沒有搞清這一點,將原本位於南陵區的帝陵標誌在邙山的漢陵前,顯然是不對的,所以龔松林的碑刻是不可信的。

史料記載,在洛陽北墓區總共有五座帝陵,分別是漢光武帝原陵,漢安帝恭陵,漢順帝憲陵,漢衝帝懷陵和漢靈帝文陵。其他的漢明帝顯節陵,漢章帝敬陵,漢和帝慎陵,漢殤帝康陵,漢質帝靜陵和漢桓帝宣陵均位於洛水南的南墓區。東漢皇陵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十七公里、孟津縣和偃師市交會處的漢魏故城附近。東漢十四帝,除漢獻帝劉協葬在河南省許昌市曹魏故城的張潘鄉古城村、北鄉侯劉懿早卒和少帝劉辯被董卓所廢未建陵外,其他十一帝均葬在洛陽漢魏故城東南和東北兩大陵區。其中,東南陵區有漢明帝劉莊的顯節陵、漢章帝劉褡的敬陵、漢和帝劉肇的慎陵、漢殤帝劉隆的康陵(在慎陵中)、漢質帝劉瓚的靜陵、漢桓帝劉志的宣陵共六帝六陵。東漢南皇陵陵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高龍、寇店鄉一帶。東北陵區有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安帝劉祜的恭陵、順帝劉保的憲、衝帝劉炳的懷陵、靈帝劉宏的文陵,共五帝五陵。陵區均位於今洛陽市孟津縣境內的北邙山上。東漢皇陵從選址、佈局到地宮建制基本上承襲西漢。


河南洛陽 東漢帝陵南兆域陵墓


東漢王朝是我國曆史上政治、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東漢皇陵在陵寢建築、喪葬禮儀、祭祀祖先等方面也有所改變,這些改變,對後代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東漢帝王陵墓從東漢第二代皇帝漢明帝劉莊開始,就分成了南北兩大陵區,北陵區位於黃河以南的邙山之上,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送莊鎮,三十里鋪,劉家井,東山頭,護莊一帶。這裡分佈了五座東漢帝陵。而另一個陵區,在考古界和學術界一直存在重大的爭議,也就是所謂的洛河以南的南陵區,這裡分佈了漢明帝劉莊顯節陵,漢章帝劉炟敬陵,漢和帝劉肇慎陵,漢殤帝劉隆康陵,漢質帝劉瓚靜陵,以及漢桓帝劉志宣陵。

但是這六座皇陵,和這個陵區,至遲在清朝就已經失考,乾隆朝洛陽縣令龔松林,在考證東漢帝陵位置的時候,索性把東漢十一座皇陵,全部認定在邙山之上,所以今天在邙山不少的墳墓前,都可以看到龔松林老前輩立的東漢帝陵碑,只可惜基本都是謬誤的。根據《帝王世紀》和《後漢書》記載,漢明帝永平十四年,為自己選定了陵墓的位置。“帝初作壽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槨廣一丈二尺,長二丈五尺,無得起墳(《東觀記》曰:“陵東北作廡,長三丈五步出外為小廚,裁足祠祀。”)。萬年之後,掃地而祭”,陵墓的位置,“:“故富壽亭也,西北去雒陽三十七里。”這一記載表明,漢明帝選擇陵墓位置的初衷,和他父親漢光武帝是一樣的,第一是薄葬,第二是葬於大河附近,既然父親選擇了黃河之南,那漢明帝就選擇了洛河之南。其後五代天子,均把陵墓選擇在此附近,和漢明帝陵距離不過數里遠罷了。

這個地名早已失考,不過從漢光武帝葬於臨平亭南可以類推得知,富壽亭就是洛河之南的一個地方。因為《帝王世紀》一書,成書於西晉,所以這裡的裡就是晉裡。從漢魏洛陽城的南門,青陽門為圓心畫弧,晉37裡所在的位置,大致在今河南省偃師市高龍鎮高崖村,火神凹村,白草坡村一代,這與之前學者所大致認定的,東漢帝陵南區位於今洛河之南翟鎮,嶽灘一帶的論述有一定出入,但是大體範圍不差。

2009年和2010年,河南省考古隊在這一地區的考古中,有了重大發現,分別在白草坡村發現了一個封土已平,但是陵園,建築遺址可見的東漢帝陵陵園,墓葬規模和邙山五陵類似。以及在火神凹村,發現了陪葬東漢帝陵的東漢開國名臣張禹的墓碑。這一地區遍佈著大大小小的漢冢,雖然沒有發現象邙山五陵一般高大的墳丘,但是這裡是東漢帝陵南兆域的論點,應該是有依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