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在以上介绍的两个国家中,无论是委内瑞拉,或是哈萨克斯坦,都是利用了本国现有的资源,来实现财富的增长。那么我们不妨来加上一些限制,大胆做个假设:如果当一个国家身处群山之间,与外界交流不畅,没有海运,更没有矿产资源;除此之外,它的国土面积还非常地小,进出口经常受制于周边的其它国家。可就是这么一个要资源没资源,要土地没土地的小国,它却能在多方面的限制下发展得非常好,甚至远超世界上的很多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国家现实中是否存在呢?

——答案是有的!

有这么一个国家,当提到牛奶巧克力时,人们都会想到它。此外,该国金融业与制造业极度发达,知名品牌甚多,其中又以手表的知名度最为广泛,单是为大众所熟知的顶级品牌就高达十余种,如百达翡丽、爱彼、江诗丹顿、劳力士、积家、伯爵等等…

可能说到这,即便不用看标题,大多数人也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是的,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这个国土面积只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八百多万人口,资源稀缺,但却能位列世界第二十大经济体的高度发达国家——瑞士联邦。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一:瑞士与罗马

在讲瑞士的近代史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说说活跃在欧洲大地上的一个古老语言族群——凯尔特人。

时间回到公元前10世纪,当阿尔卑斯山脉群皑皑白雪化作的万千河流,将勃勃生机带向大地时,也将这个族群带进了其它部落的视野。这个族群非常容易辨认,他们标志性的体征,莫过于那掩盖在狰狞兽角头盔下的凌乱红发,以及从腮帮一直遮盖到脖颈的浓密胡须。这个族群的到来对欧洲其它民族来说,或许不是个好消息,因为凯尔特人并不安分,极具侵略性。

较之当时欧洲的其它民族,他们要更为强壮,也更加地暴躁好战。所以他们在人数武器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能凭着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在公元前7世纪从欧洲的北边角落,扩张到了现法国的东部与中部地区。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野蛮暴躁,又容易被激怒的族群在手工技艺与金属制作上有着惊人的天赋,以致他们比当时欧洲的其它族群更快地掌握了铁器,率先摆脱了青铜时代。

公元前六世纪,装备了大量铁制武器的凯尔特人开始扩张。靠着先进的武器,这些罗马人口中的蛮族打败了众多强敌,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土地,甚至于公元前4世纪越过阿尔卑斯山,侵略并几乎夷平了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城。

在凯尔特人最鼎盛的时期,自英格兰起,从葡萄牙一直延伸到里海边,都是他们的活动区域,几乎覆盖了大半个欧洲,范围囊括了如今的瑞士。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但可惜的是凯尔特人在势力最鼎盛的时期却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在罗马人崛起后不断地扩张中,凯尔特人就渐渐处在了下风。在双方的多次较量中,这些刚上阵就如同蛮牛一般胡冲乱撞,没有丝毫纪律可言的凯尔特人根本就不是纪律严明,作战方式先进的罗马人的对手。在多次与罗马人的对战中失败后,凯尔特人只能任由这些曾经被自己鄙视,身材矮小的对手不断侵犯着原本属于自己的领地,之后更是被罗马人驱逐到了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

由于现今的瑞士位置处在阿尔卑斯山以北,所以凯尔特人的其中一支——赫尔维蒂人,并没有遭到罗马人的袭扰。

或许没有恺撒,瑞士的历史可能会改写。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恺撒大帝

公元前58年,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出任罗马共和国的高卢总督。

当时高卢是一个泛称,恺撒赴任的地区叫山南高卢,也就是现今阿尔卑斯山以南,卢比孔河以北的波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就已经征服了这里的凯尔特人,建立起了纳尔博南西斯行省。这里气候适宜,河流众多,罗马人也将地中海沿岸的农作物引进了这里,并修建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连通罗马。随着道路畅通后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亚平宁半岛的风俗习惯也逐渐影响到了这里的居民,自此之后,凯尔特文明逐渐被罗马文明所替代,商业手工业逐渐盛行,到了恺撒上任时,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富饶的行省。

而在阿尔卑斯山北面的大片沃土,则被泛称为山北高卢。山北高卢间分布着不同的民族,凯尔特人许多部落也生活在这里。可惜的是虽然山北高卢地理位置优越,但居住在这里的各个部落间关系却并不融洽。在原始社会向着阶级社会过渡的大背景下,居住在这里的部族由于贫富,文化的巨大矛盾,彼此间经常爆发战争,在被罗马人征服之前,这里如同一盘散沙一般毫无秩序可言。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公元前58年,也就是恺撒上任的这一年,山北高卢的三个大部族因为互相争斗,把日耳曼人带过了莱茵河,这也给了居住在如今瑞士境内的赫尔维蒂部落很大的压力。但别以为这只是个小部落,事实上赫尔维蒂部落非常强大,这个部落中三十多万的人数中有近三分之一能拿起武器战斗。他们的领地与强大的日耳曼人仅隔着一条莱茵河,双方经常会越过莱茵河互相扩张。所以在长久的厮杀下,赫尔维蒂人锻炼出了一身极为强悍的肉体与极高的战斗技巧,即使是在山北高卢这种野蛮而强大的地方,单论战力赫尔维蒂人也是稳居其它民族之上。

遗憾的是,虽然族内战士骁勇善战,但环境的因素却始终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在西南方向,宽阔绵长的勒茫纳斯湖和罗唐纳斯河等诸多水路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障碍,阻碍着他们扩张;西北部又横亘着高大险峻的汝拉山;北部莱茵河对岸倒是理想的居住地,但日耳曼人却先一步占领了这里;东南方向更是不用考虑,跨过了阿尔卑斯山就是罗马人的地盘。

所以早在几年前,他们就认真考虑并接受了野心家征服高卢的计划,决定舍弃这片土地,举族搬迁到紧邻大西洋的河口处,再图霸业。此外,在紧锣密鼓的准备期间,他们还成功地说服了周边的一些部族加入了这个迁徙队伍。

他们原本的计划是打算等准备得再充分一些再动身,但现在日耳曼人已经渡过了莱茵河,在山北高卢地区不断地扩大着他们的影响力,这势必会威胁到部落的存亡。所以在危机感的驱使下,赫尔维蒂人觉得动身的时机已经成熟。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同年,在亲手将十二个市镇,四百多个村落全部焚毁后,赫尔维蒂人带好干粮,拉起板车就与盟友们一同上路了。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车马难行,还有高山阻碍的崎岖小道;另一条是较为平坦宽阔的大道,但需要经过罗马人的行省。

这几乎是条单选题,赫尔维蒂人只能选择了后者。可我们都知道,异族未经允许就随意穿过其它国家的领地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更何况是三十几万人浩浩荡荡过境这种大事,被理解为挑起战争也毫不为过。

所以在赫尔维蒂人还未到达日内瓦时,消息就已经传到了恺撒手里。得知消息的恺撒心急火燎地抛下公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召集了布防在外高卢仅有的一个军团数千人,火速赶到了日内瓦。到了日内瓦后,恺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令人将罗唐纳斯河上连通着两岸的吊桥砍断,并修建防御工事,静候着赫尔维蒂人的到来。

当赫尔维蒂人来到河边后,得知高卢总督就在对岸。他们当然也知道罗马人的厉害,而且在迁徙过程中还要经过罗马人的领地,所以他们并不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与罗马人发生任何冲突。于是在讨论后,他们决定让族内一位很有威望的头领组织了一个使团去面见恺撒,确保能顺利通过。

恺撒接见了他们,在交谈中双方不仅像老朋友一般一见如故,更是充分地交换了意见。表面上看,这次交流似乎进行得相当顺利,但不要忘记,凯尔特人与罗马人之间不仅有着国仇,更与恺撒之间有着家恨。

说到这,凯尔特人大破罗马城且先不提,这里再讲另一段恩怨。

公元前107年,凯尔特人的提古林尼部落在日耳曼人的唆使下袭扰了罗马,并大败前来征讨的罗马军队。此战中罗马人主将副将皆被斩杀,士卒投降比例高达四成。为了侮辱这些视荣誉比性命还重要的罗马人,提古林尼部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罗马人侮辱对手的方式强迫这些降卒钻了轭门。战败消息传回罗马,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这是罗马人自强盛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惨败,若是罗马人就此战后一蹶不振的话,历史的节点怕是要就此改写。

除去这段恩怨,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如果让这些强悍的蛮族顺利到达目的地,对罗马人的首都及行省来说势必会形成巨大的威胁,所以恺撒并不想放他们过去。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此时恺撒的手头只有几千士兵,假如他当场拒绝这些人的要求,那么这数十万暴躁的战士足以将这片区域夷为平地。

所以在互相忌惮下,各怀心思的双方都极力避免引起对方的反感,恺撒甚至设宴款待了使节团的这些人。推杯换盏间,恺撒拍着赫尔维蒂人头领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表示因为事情过于重大,需要各方面沟通协调一下,这期间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若是赫尔维蒂人想要得知事态的进展,就约摸半个月后再来一趟。赫尔维蒂人心里虽然想尽早过河,但人在屋檐下也只能答应了恺撒的要求。

在送走赫尔维蒂人后,恺撒马上命令副官抓紧一切时间扩建工事,就地征兵。到了四月十三号,约定的这天,当赫尔维蒂人使团按照约定的日子再次来到罗唐纳斯河河岸时,迎接他们的不是热闹盛大的欢送会,而是罗马人手中高举的长枪与弓臂上的点点寒光。

得知上当的赫尔维蒂人大为恼火,派出族内战士尝试强行渡河,但皆被打退。无奈之下赫尔维蒂人只得另寻他法,并成功说服了塞广尼人借道,从一条与罗马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道路前往迁徙地。如果换做是其它总督,可能事情至此就结束了,而瑞士又将是另一番光景。可惜赫尔维蒂人碰上的是集才华野心于一身的恺撒大帝。

这位被评为欧洲古典史上四大名将之一的未来帝王在听说这些蛮族准备从其它地方绕道后,迅速回到山南高卢领着集结的五个兵团数万人马就从后面追上了他们,并全歼了尚未渡过阿拉河的提古林尼部落,不仅报了当年的轭门之辱,也报了自己岳父的祖父——当年被斩杀的罗马人副将的血仇。

随后恺撒乘胜追击,很快追上了渡过了阿拉河的赫尔维蒂人,并在居高临下的几番惨烈拼杀下彻底消灭了赫尔维蒂人主力,无奈之下赫尔维蒂人只得再次派来使团谈和,表示愿意归顺罗马,听从罗马人的调遣。恺撒同意了这个请求,并把它们集中到一起清点人数。不数不知道,这支出发时浩浩荡荡,高达三十六万人的队伍在清点完毕后仅剩下了眼前这十一万多一点。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在这些人的去留问题上恺撒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命令这些投降的部族重返自己的领地,并加派兵力,协助他们重建村落,以防范日耳曼人的入侵。这种以夷制夷的方法在后来也一直被罗马的统治者们沿袭下去。在恺撒死后,他的继任者屋大维将这片土地正式划入罗马行省,赫尔维蒂人也在这时开始罗马化,慢慢地与生活在此地的其它民族互相交融,形成了罗马的一部分,戍守着帝国遥远的边疆。

二、战乱之地

并入罗马帝国后,赫尔维蒂人日子轻松了很多,他们的死对头,日耳曼族的阿勒曼尼人在与罗马人的作战中被反复杀退多次后,对这块区域的威胁已经小了很多,于是赫尔维蒂人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可是当腰包逐渐充盈后,娱乐至上、享乐主义逐渐在这块土地上盛行,以至于这个以战力冠绝高卢的民族中大部分人都丢失了尚武精神。

公元259年,久经战火洗礼的阿勒曼尼人趁着罗马帝国内政混乱,无暇他顾,迫不及待地跨过冰封的莱茵河,踏过早已被其它部族冲得零零碎碎的莱茵多瑙河边界,攻占了罗马瑞士的北部边塞,开启了罗马人、赫尔维蒂人与日耳曼人之间反复拉锯,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乱年代。

公元401年,被狄奥多西一世拆分出来的西罗马帝国在与日耳曼民族的分支,西哥特人的战争中频繁失利,而另一边的东罗马帝国又在与汪达尔人、波斯人全面开战,根本无兵可援。国难方殷下,西罗马帝国再也无力顾及遥远的边疆,并将分布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军队全部撤了出来以求自保,拱手让出了山北高卢。失去了罗马人的支持,赫尔维蒂人只能选择臣服于昔日的宿敌。阿勒曼尼人也是在这时才得以占领了瑞士高原的大部,进而扩张到了法国的阿尔萨斯一带。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公元436年,“最后的罗马人” 弗拉维斯·埃提乌斯大败入侵西罗马的东日耳曼人的分支勃艮第人,并带领着罗马士兵一路拼杀,冲进了勃艮第人国都沃姆斯,一阵大屠杀后彻底瓦解了勃艮第王国。三年后,他依照恺撒以夷制夷的手段,将这些臣服的勃艮第人作为同盟者,迁移到如今法国的萨瓦一带来守卫帝国的边疆。可惜的是,公元454年,这位“罗马人最后的希望”在朝堂上被妒其英才的西罗马末代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一剑穿心,当场身陨。在他死后,失去了制约的勃艮第人开始扩张,他们逐渐侵略并统治了瑞士西南部,与占领了瑞士北方与中部的阿勒曼尼人隔界对峙。在长期的文化熏陶,民族融合下,逐渐形成了现今瑞士的德语区与法语区。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可惜日耳曼人带给瑞士人的不是安稳的生活,而是无休止的战争。在日耳曼人统治期间,由于两股势力的不断较量,使得瑞士境内形成了很多小国家,这些王国间互相征伐,互相敌视,但最后又再度被击败了阿勒曼尼人,由勃艮第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全部吞并,随后在一纸凡尔登条约下,瑞士再度一分为二,1033年,瑞士再被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所统一。

在常年的战乱下,别说发展经济,就连夜晚入睡时,听闻窗外踏过路面的沉闷马蹄声,都会让人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但或许正是因为经受了无休止的战火洗礼,才造就了瑞士联邦如今在国际上独特的地位。

三、贫穷小国的战争买卖

真正令瑞士人得以获得实质性独立的是士瓦本战役。公元1499年9月,瑞士人与它的盟友们大败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士瓦本联盟,并让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这位一手将哈布斯堡家族打造成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帝王,签订了一份和平条约。条约中瑞士人的领地虽然名义上仍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帝国已经将它们划出了自己的税收体系之外,这代表了帝国已经默许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体而存在。

这时瑞士人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可能有人会好奇,这个国家只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内陆小国,既无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无良好的经商环境,大部分地区还被高山丘陵所占据,更不利于经济的交流,那为什么这反倒是瑞士发展的黄金时期呢?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当然这又要从当时欧洲的形势说起。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洲各国乱成了一锅粥。在进入中世纪后,这些大大小小的王国为了扩充领土,开始互相征伐,并在不断地吞并交融中再次分裂成许多王国。这些王国的君主们又会依据战功,再分出许多的采邑来赏赐功臣。这些领主们大多有着自己的军队,这也势必会导致中央集权被无限削弱,然后再被壮大后的地方领主覆灭。

随着中央集权的消失,不仅那些怀着野心的大领主会不断地招兵买马,频繁地发动战事扩张自己的地盘。那些只有少量土地,统治着少量人民的领主也常常因为频繁的自卫,或是需要扩张而不断地征兵。但无论是大领主还是小领主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他们募集过来的士兵服役期都很短,而大多领主并不富裕,根本不足以一直维持一支一定数量的常备兵马。在这些士兵们服役期结束离开后,要是突发战事,这些领主们怕是只能引颈就戮。所以为了适应这种长期,高频率,规模又很小的战事需求,雇佣兵行业在欧洲逐渐发展壮大。

14世纪时,瑞士人就因挫败哈布斯堡家族的入侵而声名大噪,这时起就不断有附近的领主或者一些国家来招募瑞士人参加战争,瑞士人的雇佣兵生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但真正形成规模还是在士瓦本战役胜利以后。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由于早在14世纪时,瑞士雇佣兵因忠诚勇猛,毫无畏惧,并且坚守信誉,让雇主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而且这些瑞士长矛兵们在战斗时披着重甲,列成方阵,扛着四米长的长矛,向着敌阵碾压过去的彪悍作风也深得他们的喜欢,所以许多领主国王们也乐意于雇佣瑞士人来为自己作战,这也导致了民间的订单一度激增。

后来各州的高层们意识到了这条财路,最后竟逐渐发展成为由各个州政府牵线搭头,通过大规模训练输送本国闲置的精锐士兵,以雇佣兵的身份参加他国纷争的支柱行业,贫穷的瑞士人靠着战争财狠狠地赚了一大笔。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15世纪末的火器革命,热武器开始崭露头角,属于瑞士长矛兵的时代已经过去。

16世纪初,在察里诺拉战役中,瑞士长矛兵在准备充足的西班牙人面前惨遭重创,在法军失败撤退后,瑞士人贯彻着他们不退缩的传统,在阵型被分隔开后仍然自发组成防御小阵,坚持与西班牙人作战。可惜在火绳枪面前,四米的长矛还是太短了,西班牙人骑着马对着围成一圈的瑞士长矛兵就是一阵乱射,彻底终结了瑞士人的神话。而在1515年的马里尼亚诺战役中,瑞士长矛兵的荣耀更是被法国与它的威尼斯盟友狠狠地踏进了泥里,此次战败后瑞士与法国签署协议,转变为中立国,官方不再向其它国家输送兵源,只为法国服务。自此瑞士告别了大规模的雇佣兵时代。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四、瑞士与三十年战争

虽然瑞士战败了,还损失了连通中欧和南欧之间的辛普朗山口,但他们保住了今日德欣州的大部分和他们在南方所要求的所有领土。

此后,法瑞两国间订立自由贸易协议,瑞士人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大多销往法国市场。因为法国对瑞士佣兵持续的需求,所以直到大革命之前,法国也一直以优于德国与意大利的条件为瑞士的产品保持着主要的市场与极优惠的关税。

但那时瑞士的工业还不发达,他们大多以棉布制造,或是出售土产为主,虽然当时基督教加尔文教派带来的资金与技术使瑞士成为了欧洲国家中银行业起步较早的一批,但因缺乏足够的存款也是一直不温不火。

老天再次给了瑞士人一个发展的机会,17世纪,一场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逐渐升级为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将整个欧洲拖进了战争的泥潭,人们把这场浩劫称为三十年战争。这场残酷的战争让欧洲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经济发展严重遭到破坏。

在战争中,大量难民涌进了瑞士这个中立国,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更带来了大量的知识与技术。此前瑞士最重要的是棉布制造,纺织业虽然也于13世纪开始兴起,但因为缺乏技术,所以出产的产品较为粗糙,市场竞争力很弱。但随着欧洲各地难民的涌入,传入细纺和平纹纺技术后,瑞士的纺织业开始蓬勃发展,渐渐由普通的商品向着精美方向变化,大大加强了百业萧条大背景下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瑞士小镇

而且得益于中立国的身份,瑞士商人得以穿行于交战国之间,为民众们充当货物运转、资金担保的中间人。随着战争的升级,对国内形势感到不安的大量资产纷纷转移到瑞士境内,促进了其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且在这期间,蓬勃发展的国内经济又为瑞士的工业扩张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国外乱成一片,各个国家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中,而这个远居深山里的国家反倒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瑞士的钟表业也是在这时候开始迅速发展。其实瑞士的钟表业并不是诞生于本国。在16世纪末,遭到宗教迫害的雨格诺派教徒为了逃避屠杀,他们从靠近法国的日内瓦向瑞士境内扩散,并沿着汝拉山脉一线蔓延到了瑞士的西北部。这些难民的带来的钟表技术,逐渐与当地的金银首饰业互相结合,瑞士的制表业开始兴起。得益于充足的资金,在三十年内战过后,瑞士人的工业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到了17世纪末,瑞士全国160万人口中有近四分之一都在从事纺织业与钟表业。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制作精美的瑞士手表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也间接地促进了瑞士工业的完善。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征服了这里,其实行的大陆封锁政策曾一度令瑞士为之崩溃,当时瑞士一直在与英国进行自由贸易,并大量自英国进口机织线进行二次加工后再转卖。在失去英国这个主要的货源基地后,瑞士的进出口一度陷入瘫痪。迫于压力,瑞士人逐渐放弃了自国外进口半成品,并将之转变为机器纺织,实现了将原料变为半成品的自我供应,这也使得瑞士的制造业得以再度发展。

1802年,第一座大型纺机厂于苏黎世州建立,随后瑞士人开始在国外大量设厂,依靠低廉的人工,以及廉价的原材料加工出来的成品面料,再进行出口赚取其中的差价。这也标志着瑞士人未来的经济生活模式已经形成,其生产的产品也逐渐由量化向着精细化转变,产品上的附加值更是逐年增加。到了现代,以欧盟作为其面料主要出口市场的瑞士更是将精益求精做到了极致,其出产的面料不仅畅销欧盟,更是巴黎、米兰、纽约时装展上的常客,所以至今为止,瑞士的服装业也是其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五、永久中立国——瑞士联邦

自1814年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瑞士联邦终于有了现代的雏形,会议内容规定,瑞士取得法国三个州,组成由二十二个州合成的独立国家,并由德、法、意、奥,以及在场的其它列强们保证其永久中立地位。

这个会议对瑞士来说不亚于一道福音,这表示这个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小国家在成为永久中立国后不会在往后的战争中被拉向任意的联盟,维护了其必要的发展性,和与各国间关系的友好性。

其实往更深层次分析:当时欧洲战事依旧频繁,但战争无论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所以也必定会存在互相妥协的可能性。而妥协就意味着需要一个安全的,并且在政治立场上是绝对中立的平台,以供双方谈判。还有一点就是当时欧洲列强们私底下会有许多见不得光的交易,其间会需要一个绝对安全,又绝对隐秘的第三方来完成资产的变更清理,瑞士恰好满足以上所有条件。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但欧洲又不只有一个中立国,为什么偏偏只有瑞士会这么特殊呢?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中立国都能充当这样的角色。二战时,比利时、卢森堡等多个中立国家就在希特勒的机械化大军下被迫转变其立场,改为支持德国。但只有瑞士经受住了德国的威胁,将德意志的坦克抗拒在国门之外,维护了其作为永久中立国的政治地位。

可能有人会有疑惑,二战时期那个闪击波兰,不到四十天时间打败法国,拿下了半个苏联,连英国也无力再战的德国会啃不下一个小小的内陆国家?

事实上二战期间希特勒还真的制定了一次“冷杉行动”,准备占领瑞士联邦。得益于当时德国进出瑞士的便利性,希特勒的情报部门不断派出间谍刺探情报。在希特勒眼里,国际条约就是一张废纸,根本没什么用,他需要这个有着大量钱财的资金中转站。

当摸清瑞士国内地形后,希特勒在瑞士边境集结了六个整编师准备强行攻占瑞士。提前得到消息的瑞士人马上动员起来,就好比捅了马蜂窝一样,只有四百多万人口的小国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动员出了五十万大军,在总共的三次动员中全国响应号召的足足有八十五万人!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得益于1848年瑞士联邦内部危机消除后军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瑞士人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于国内各个险要关口处布置了大量的阵地。甚至已经在境内的圣哥达隧道和辛普朗隧道埋上了无数的炸药,只要德国敢进攻,就炸毁这两个唯一连通德国与意大利战略物资的互通通道。以当时的战争环境来说,若是失去了德国的援助,意大利人必败无疑。

除此之外,瑞士人早些年前就在全国各处修建了大量的地下生活设施,与大量伪装得十分隐秘的藏兵洞,如果真的要占领瑞士这个什么资源都没有的贫瘠小国,那么德国必定要在瑞士战场上投入近百万兵力,而且就算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占领了瑞士,也只能得到一个工业、经济被全部摧毁的累赘包袱,同时还要失去自己的意大利盟友,这笔亏本买卖对德国来说是根本无法接受的。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见瑞士如此强硬,德国只能放弃强硬占领的姿态,转而改用交易的手段来谋求利益。瑞士人自然也想尽力避免与德国的正面冲突,所以在二战期间也免不了提供给德国不少的便利,最终才使得德国放弃了进攻瑞士,使这片美丽的土地免受战争的袭扰。

由于长久的和平与稳定的环境,瑞士的制造业得以持续发展,1845年就实现了手表的量产,瑞士每年生产的手表中有95%以上用于出口,2013年出口额就达到214亿瑞郎,按现在的汇率约等于一千四百五十五亿人民币,占了瑞士出口总额的10.6%。此外化学制品、药品及医疗产品、科学精密测量仪器、乐器也是瑞士制造业出口的大头。

而且得益于永久中立国的身份,瑞士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这个国家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所以也就没有配合引渡的问题,也不用去遵守其它国家的法律法规。数百年来,瑞士银行业更是一直遵循着严格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境外资金。

数百年的沉淀下,瑞士的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如今的瑞士银行的储蓄额早就达到了全球总储蓄额的三分之一,而且管理着近2.2万亿美元的离岸资产,其保险业务在规模上更是与银行业并驾齐驱。如此巨额的存款也造就了瑞士“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即使如今瑞士已经签署了《全球自动信息交换标准》,承诺自动向其它国家的金融机构交换资料,以达到打击恐怖融资、逃税漏税、洗钱等目的,但即便如此,数百年的积累仍使得其金融业成为了发展国家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环。

此外瑞士的旅游业也占据着瑞士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数百年未经历战火的瑞士联邦保留着大量的名胜古迹,更是有着“欧洲屋脊“、“世界公园”的美誉,而景色优美的阿尔卑斯山脉群,与高山滑雪项目更是瑞士的一大特色,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之不尽,瑞士人也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撑起了国家发展的重心…

瑞士简史——浴血怒放的玫瑰,从贫穷的山地小国到现今的欧洲第八

风景如画的瑞士

靠着金融、制造、服装、旅游等诸多行业支撑,现今的瑞士得以成为一个高度稳定的经济体,在2018年的欧洲各国GDP排名数据中名列第八,此外它还是全球最富裕、社会最安定、经济最发达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几个国家之一。由于其稳定的国情,独特的政治体制,许多国际性组织的总部都选择设立在瑞士境内,如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国际劳工组织总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等。时至今日,这个永久中立的小国正以自己独特的政治立场参与国际上的大小事务,为全球发展贡献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么纵观瑞士的发展历史后我们不难看出,它的经济模式并不是靠着本国的资源来实现一夜的暴富,而是通过长久的积累,历经诸多磨难后才慢慢发展了起来。他们经历过战争,也经历过贫穷,但无论是雇佣兵时代的坚守信誉,又或是兴起的工业、服务业、服装业中的不断升级产创新,提升服务,在其中我们都不难看出瑞士人在极力地打造着良好的客户体验。在如今中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大背景下,这非常值得借鉴。而他们这种对品牌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对人才培养的力度,才使得“swiss made”这两个英文单词充满了分量。

长久以来,瑞士一直以来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新中国建立之初,瑞士就已经与与中国有着贸易往来,此后瑞士不仅承认了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欧洲国家中也是最早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个。2015年,瑞士加入了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成为首批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随着两国间贸易交流的不断加深,更是有高达上千家瑞士知名企业在华投资。据瑞士海关统计,在2018年上半年期间,中瑞双边货物进出口额增长32.4%,总价值为248.7亿美元,中国也成为了瑞士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两国间多边领域的交流合作在不断地深化,双方间的共同利益必将不断地扩大。在文章的最后也祝愿中瑞双方在务实合作的基础上能不断地扩展加深合作领域,共同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