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显赫一时的沈阳饭店

曾经显赫一时的沈阳饭店

位于沈阳站前的沈阳饭店这座建筑物在1969年前,曾经是沈阳铁路分局用于办公的地方,1970年开始,移交给了地方政府。当时是为了给文革后的沈阳门面——沈阳站前建一个大型的,能够为上下车的工农兵大众服务综合性餐饮机构。

记得当时沈阳的革命委员会刚刚成立,人们开始响应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号召,陆续的从派系斗争中退了出来,开始了恢复生产劳动。可当时沈阳的饭店简直少的可怜,特别是在沈阳站前,能够24小时为广大上下车工农兵服务的饭店几乎没有,令当时在沈阳站上下火车的革命群众十分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沈阳市革命委员会与沈阳铁路分局磋商,才将这块站前的黄金宝地让给了沈阳餐饮服务公司。1970年冬天,沈阳饭店应运而生了。

记得沈阳饭店刚刚开始营业的时候,大概也能由十几个经营不同品种的部门组成,经营着很多在当时一般革命群众家里很少能吃到的东西,从中山路的第一家饺子部开始数,有饺子部、包子部、面条部、回头部、馅饼部、回民部、冷食部、小吃部、中餐部、旅店部等等。我当时一个叫杨学峰的同学母亲在饺子部包饺子(当时是手工包,后来改为机器包)。

有一次我们三个同学一起坐着“摩电”到太原街买笛子和二胡,中午就在饺子部找到他正在那包饺子的母亲,花了5两粮票5角钱,买了一大盘饺子,让我们几个学生吃得是甜嘴巴舌的。一起去的小侠还喝到了一碗免费的煮饺子汤,令他回家后,成了向同学们炫耀自己占便宜的“资本”。

1971年之后,我和一些同学下乡成了知青。每年最令人快乐的时候就是春节和8月份两次放假,因为可以回到家里休息休息了。记得每次临要回家的前几天晚上,大家都很兴奋,躺在青年点的炕上睡不着,一到这时,就开始谈自己如果回沈阳后最想作的第一件事,我的一个至今可能还在联营公司工作的少华同学曾经眨巴着小眼睛说,我下火车第一件事就是到沈阳饭店的饺子部吃一顿机器包的饺子,说完后还吧嗒着嘴巴,好像马上就要吃到似的。现在人肯定理解不了那个时候人的想法,难道一顿机器包的饺子就会成为一个人一种奢望吗,可在当时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里,事实也就是这样,甚至表现的更为严重。

后来从农村回来后,工作地点一直就在太原街,距离沈阳饭店也不算远,有时也经常在开资的时候,和几个同志到那里吃饭,不过80年代的生活要比70年代要好许多了,到沈阳饭店吃饭都是为了换换口味。

我最后一次到沈阳饭店吃饭是1988年的春节前,和中兴大厦的广总在中餐部(现在肯德基楼上)请几个生产家电产品厂家的领导吃饭,这几个家电厂家领导都是广东人,当看到服务员端上的大盘子大碗时,都有些惊呆了,张着大嘴还不时地“哇”!“哇”!喊叫。当时的沈阳人东北人就是这样实惠,结果是一顿饭下来,每个大盘子消耗的还不到三分之一,最后更令人不解的是,竟然都大大方方的甩手走掉了,估计打包的话,能装满中兴超市两个大号包装袋不成问题,当时看是怕人家嘲笑打包小气,现在看来绝对是社会财富的浪费,罪孽呀。不过现在想来,当时沈阳饭店的盛菜容器也是太大了,好像有意在这个城市窗口,让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一下火车就会感到沈阳人“傻大黑粗”风格似的。

在后来进入90年代的时候,沈阳饭店经营开始走了下坡路,这也与餐饮市场的开放扩展还有沈阳饭店自身经营管理体制有关。市场在变化,而沈阳饭店的经营模式不变,导致了它最后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可惜这个地处黄金之地的商业企业了,现在绝大部分的店铺铺面都租给了外面经营,后院也成了一个五金商品市场。

昔日显赫一时的沈阳饭店早已经不存在了,除了中华路一侧有几家不错的连锁餐饮店外,剩下的只是那些不伦不类30年代日本人留下的建筑物,还有围绕这个建筑物楼下乱糟糟的店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