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各地级市名讳出现、历代建制及市域形成--德州

山东各地级市名讳出现、历代建制及市域形成--德州

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立鬲县,属齐郡,并筑有鬲县城(古鬲城,现位于商河县怀仁镇古城村南一公里处),改古黄河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瑞。

西汉高祖(公元前201年)韩信取鬲城,从齐郡分置平原郡(治平原县)。

高祖前206年置安德县,属青州平原郡,取“德水安澜”之意,意喻“太平祥和之州”,治所在今山东陵县城东南,辖平原、鬲、安德、高唐、乐陵、祝阿等19县。

新朝王莽(公元9年)定安公国,治安德县。

东汉光武帝(公元25年)废定安公国,称安德侯国,属平原郡。

三国魏文帝(公元220年)降安德侯国为安德县,属冀州平原郡。

西晋为平原国(治平原县)安德县,武帝(公元265年)安德县改为安德公国。

西晋灭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占领,此时德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后燕等国。

北魏太和(566年),平原郡治迁安德县,更名安德郡,属冀州,后一度并入渤海郡。

北齐年间,安德县、郡治迁移到今陵县城位置--时称临济(齐州)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安德郡为德州,仍治安德县,德州之名始于此,以后时废时复。

开皇九年(589)安德县移治今山东陵县,仍为德州治。

开皇十六年(597),析安德县置将陵县(故址在今陵县赵寨镇),属德州。

炀帝(607年)改德州为平原郡。

唐高祖(618年)改平原郡为德州,复为平原郡。

武德四年(621),改平原郡为德州,领安德、般、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六县。

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改德州为平原郡。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改平原郡为德州。

五代十国战乱时期,德州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德州属河北东路的永静军(今景县)。

景祐元年(1034年),将陵县治迁到运河边上的长河镇(今德州市区),属永静军,金属景州。

元宪宗三年(1253年),将陵县划属河间府,是年升为陵州(去掉名字中的“将”字)。

至元二年(1265年)降为陵县,次年复置为州,属河间路。

洪武(1368年)降陵州为陵县,省陵县与安德县合并为德州,州治由安德县(今陵县)迁至陵县(今德州市区)

1380年在安德县旧治复设县,称陵县;此为史称的德陵互易。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德州为散州,属济南府。

1913年降德州为德县。

1946 年析德县城关区置县级德州市。

1950年5月,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区合并组成德州专区,辖德州市及德县、陵县、临邑、平原、禹城、济阳、齐河、商河、乐陵、宁津、德平、庆云、吴桥、南皮、东光、盐山16县。

1952年陵县与德县合并称德县,县城设在陵县城。

1952年10月,将东光、吴桥、宁津、庆云、盐山、南皮六县划归河北省,将河北省的恩县、武城、夏津三县划入。

1953年11月,德州市的桑园镇和德县的八个村划归河北省吴桥县。

1954年,德州市由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县级),由德州专区督导。

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销,德州市及夏津、平原、齐河、武城、德县、禹城、恩县七县划入聊城专区,临邑、乐陵、济阳、商河、德平县五县划入惠民专区。同年撤销恩县、德平县。

1958年12月,乐陵、临邑、商河、济阳四县由惠民专区划入聊城专区。同时:撤销武城县,并入夏津县;撤销乐陵县,并入商河县;撤销济阳县,并入临邑县;撤销德县,并入平原县、德州市;撤销禹城县,并入高唐县,齐河县;

1960年,商河县改名乐陵县。

1961年7月从平原县分出,复置德县。

1961年9月恢复设置德州专区,辖德州市及夏津、平原、德县、齐河、临邑县、乐陵县;同年10月恢复禹城县、武城县、济阳县、商河县;

德县复称陵县。

1965年宁津、庆云自河北省恢复划入德州专区。

1967年2月改设为德州地区。

1988年9月1日,撤销乐陵县,设立县级乐陵市,属德州地区。

1990年1月,商河县的奎台乡划归乐陵市管辖,济阳县,商河县由德州地区划归济南市。

1993年9月,撤销禹城县,设立县级禹城市,属德州地区。

1994年12月,撤销德州地区和县级德州市,设立地级德州市,县级德州市设立德城区,德州市辖德城、平原、武城、夏津、齐河、禹城、临邑、陵县、乐陵、宁津、庆云11个县市区。

标注:黑体字为德州市历代建制,下划线部分为德县,陵县历史沿革也即德陵互易专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