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乐亭的支前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乐亭的支前工作

乐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人民积极投入解放战争,参军参战,特别是在平津战役前夕,(1948年)乐亭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集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在拥军支前工作中走在了前列。为消灭蒋家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组建战勤委员会,做好支前工作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在党中央领导下,华北平津一带军民总动员,准备发动平津战役。乐亭遵照上级指示,组建了县、区、村三级战勤委员会,由县长高纯一任主任,武装部长李斌任副主任。全县各区、(八个区)由各区区长、武装大队长任正副主任。四百六十个行政村由支部书记、民兵队长任正副主任。专门负责发动群众,支援前线的具体工作。

战勤委员会动员广大群众为前线服务,将全县20万翻身农民按年龄和性别划分了组织:凡18岁—50岁的男子编成前后远征担架队,每6人一副担架,经过挑选,共编了八个团又两个营。50岁—55岁的男子和18岁—25岁的妇女组成了短途担架队、运输队、慰问团等拥军组织。26岁—50岁的妇女也组织起来,为部队做军鞋、洗缝军衣。全县共组织发动了前方大车1890辆,后方大车7474辆,向天津、唐山一带运送军粮。

1948年10月,为迎接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战勤委员会组织民工50800人,修复以县城为中心、幅射四镇的公路5条,总长80多公里。为保障畅通,群众捐献木料修复桥梁8座。还捐献电线杆和铅丝等物品,修复了县内通讯联系。

在全民总动员中,广大人民群众满怀热情地支援前线,情绪空前高涨,各区男女老幼充分做好了一切迎军准备工作:如让房子,烧热炕,街头门口、家家户户贴满了用彩纸做成的迎军标语,“能干啥就干啥”成了当时群众公认的口号。

一区宁庄村62岁的郭永年老汉给担架队员家里挑水,他说:“人家去抬担架,我们在后方要照顾好出勤者的家属。”各区村的妇女听到组织担架队的消息后,家家忙着给出勤的人做棉鞋,做大衣,抢着帮出勤者家属干活儿。三区裴滩村妇女王素英、石秀兰等挨门串户给家属帮忙,她们说:“能干啥就干啥,头走把东西准备得足足的,免得出门困难。”

会里镇广大妇女主动向上级请求任务,区里把缝扣门儿的任务交给了她们。全村会做针线活儿的妇女100多人参加,广阔而平坦的场地上,铺了20多领席子,席上堆了小山似的一大堆军装,妇女们围坐在四周,紧张地工作,一车车军装送到场里,又一车车地运往前线。一直忙了20多天,完成了上千件衣裳。任务完成后,有的女同志提出:“战士们整天不是行军就是打仗,鞋一定穿得很费,我们要为战士们做军鞋。”于是,全县广大妇女一致响应,掀起了做军鞋的热潮,四区陈渡口村的陈士兰是个既刚强又灵巧的姑娘,那年她才17岁,三天做出高质量的军鞋两双,受到了区政府的表扬。

在那战争年代,还要做到支前和生产两不误,只有搞好生产,多打粮食,才能更好地支援前线。五区黄坨妇女赵惠兰身强力壮,样样农活儿都精通,她号召妇女们走出家门下地劳动,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当时有一首流行歌曲: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谷充军粮……这就是当时翻身农民大搞生产,支援前线的真实写照。

二、运输队送军粮确保供给

解放战争期间,为确保前方军需供给,乐亭县先后动用大车近万辆支援东北野战军入关和打好平津战役。全县以区为单位组织前方运输队和后方运输队。

前方运输队有双套大车1890辆,参加人员3788人,先后七次分别往返于芦台、唐山、胥各庄、秦皇岛等地,共计运送军粮1500万斤。当时冀东虽已大部分解放,但仍有国民党飞机轰炸、扫射,运输队只能昼伏夜行。时值初冬季节,赶车的人们踏冰河,爬泥潭,顶风冒雪,风餐露宿,争分夺秒地艰难行进。充分体现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乐亭城关二街的支前民工毕印桐在去芦台送公粮的路上遭敌机扫射,当场牺牲在滦南县西边,临终前他只嘱咐了同伙一句话:“一定要把军粮送到芦台。”八区何官营村的陈殿喜、祖文兰在送公粮的路上遭敌机轰炸,牺牲在卢龙双望。

乐亭粮食局的年轻干部安太昌(时年23岁)身材高大魁梧而又机智精明,县战勤委员会副主任李斌慧眼识英才,看好了他,任命他为前方运输队第五总队队长,并送他三八式步枪一支,战马一匹,让他负责远征押运军粮,安太昌欣欣然受命,先后六次押送车辆往返于芦台、迁安、卢龙等地。一路上,他总是率队一马当先,尽心尽力,机智勇敢,化险为夷,胜利完成运粮任务,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后方运输队用大车7474辆(单套),参加人员近万人,在本县范围内短途转运军粮。七区薛李庄因男劳力均上前线,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妇女们请缨上阵,吕秀英、李秀英在除夕这天,毅然套上大车前往35公里的滦县送粮,等她们回来时,已是正月初二。她们为支前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赞扬。四区陈渡口村年近花甲的陈文云和陈云才多次带领本村20多辆大车倒短途运军粮,因为他俩赶了多半辈子车,经验丰富,道路熟悉,所以每次出车他俩总是一个头排车,一个末尾车,头排车带路,押住阵脚,末尾车处理临时出现的问题,大家互相关照,确保按时完成转运任务。

送公粮的大路上车水马龙,日夜兼程,翻身后的农民热情高涨,积极为全国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他们唱着流行歌曲:“秋风起呀,河水凉啊,我给解放军送公粮啊……”

孩子们唱着儿歌:“爸爸赶车送公粮,起早贪晚无怨言。爸爸是个翻身汉,赶起毛驴喜洋洋……”

人们说着顺口溜:“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胜利果实要保住,拥军支前劲头足。”

所有这些都是解放战争中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

三、担架队上前线救死扶伤

乐亭人民群众在运送军粮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战地救护,抬担架转运伤员。

1948年4—6月,闫各庄、新寨、青坨等地出动600副担架转运小集战役的伤员。6月在乐营、宴各庄战斗中又出动担架500副。在城北杨各庄战斗中,七区妇女曹素英、曹相芬、曹秀芝带领20余名妇女上前线抬担架,抢救伤员,曹素英不幸中弹,血流不止,仍坚持转运伤员,在“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荣获“支前模范”称号。

平津战役开始后,战勤委员会根据冀东区党委部署,在全县八个区中,组建了八个团另两个营的随军战地担架团。按年龄和性别划分为前方团、后方短途转运队和后勤服务队,后勤服务主要是做军鞋、军袜,缝补洗缀等服务事宜,总人数达到22797人。

前方团由县长高纯一带队,按军事化行动。在战地救护中,担架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救护伤员,他们对伤员亲如兄弟,轻抬轻放,为减少伤员痛苦,快步稳走,用温水给伤员擦洗血迹;用手为伤员接痰;用自己的饭碗给伤员接屎接尿;还用自己的钱给伤员买鸡蛋、买栗子吃。真诚的革命感情温暖着负伤指战员的心,伤员们说:“你们(指担架队员)比自己的父母都强。”

在战地救护中,很多救护队员流血牺牲。庞各庄杜林二村的田继业在天津东泥泊战斗中,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壮烈牺牲。四区邵庄子村邵凤明、韩景福和东徐各庄王春永在抬担架的路上突遭敌人袭击,牺牲在滦南县杨岭,六区走马孚村周秉士因抢救伤员负重伤,回家不久就死去了,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向家里人问:“我救的那个伤员现在怎么样?”

在本县范围内转运伤员的短途担架队也不示弱,只要上级发出指令,随叫随到,城北各村的年轻妇女几乎都抬过担架,当时有一首赞扬妇女担架队的歌:“妇女担架队不简单,不怕苦来不怕艰。走起路来快又稳,抬起担架赛过男子汉。”

一区王庄上村妇女王少芬和男同志刘士福、刘兴文从城北杨各庄把伤员抬到城南庙上村郎君庙临时救护地。一天往返两个来回,不说苦,不说累,还有王庄上的王瑞云,冲破封建礼教和家庭阻挠,把旗袍改成短衣,毅然参加担架队。

那时的担架都是各村木匠用两根长木杆自己打造,长约8尺,每根杆上有两个腿,一个横撑,另一头有一个铆,用时两根杆一合并就成一个架子,用绳子在左右系成网,上面再放一草帘,担架队员用两个小扁担抬着走,必要时可以四人提着猫腰前进,不用或行军时,可以拆开,四人分别扛着走。就是这样简便易行的担架,抬了不计其数的伤员,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由于乐亭担架队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东线野战军后勤司令部第二分部和11纵队等单位奖给的“天津战役有功”、“光荣民工参战队”奖旗四面、锦标一面,大枪24支、手枪两支。除了集体奖之外,234人获得“支前功臣”红星奖章,244人获得建功证,还有45人获得光荣证。天津解放后,乐亭人民敲锣打鼓欢迎支前队伍胜利归来。

(作者呼景山,退休干部;陈士元,退休教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