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有什么战略价值吗?

杜达特洛夫斯基


在阿富汗的地图上有一块土地就像伸出的一只长手,与中国的新疆接壤,这个地方就是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全长400公里,其中在阿富汗境内长约300公里,中国境内约100公里。这条长长的走廊曾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通往南亚、中亚和西亚的重要通道,玄奘去天竺取经就是走的瓦罕走廊。瓦罕走廊与其实际用途比起来,更重要的是其战略价值。铭苏先生今天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其历史和战略地位。

一、瓦罕走廊的近代历史

瓦罕走廊在历史上曾是我国的故土,是亚欧大陆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但是,近代随着英国在南亚殖民版图的扩张,英国建立英属印度殖民版图。俄国在征服广大中亚地区,借助《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吞并大清西北大片领土以后,俄国开始将势力伸向帕米尔高原,并同大清在瓦罕走廊和帕米尔高原地区爆发激烈冲突,俄国占领了帕米尔高原大片领土。

当时,英国担心俄国会从中亚南下印度地区,危及自己的英属印度殖民地安全,所以英国三次出兵阿富汗,企图在阿富汗建立缓冲区,并向帕米尔高原地区渗透。俄国为了避免同英国发生冲突,也同意与英国划分势力范围。阿富汗位于英属印度和俄国之间,就成为两国反复争夺的对象,阿富汗实际上就是英属印度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区。

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

但在当时,整个瓦罕走廊地区都是大清的领土,而英国和俄国就背着大清将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以此作为双方东部的缓冲区。而当时大清正值甲午战败,无力西顾,但是还是就两国在中国帕米尔划界一事向英、俄进行了抗议和交涉。

上个世纪60年代,中阿两国对瓦罕走廊地区的边界进行了划界,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全长92.45公里。

二、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

瓦罕走廊位于兴都库什山以北,帕米尔高原南缘,北部与塔吉克斯坦相邻,南部与巴基斯坦相邻,东部与中国接壤,西部连接阿富汗,是这一地区的战略通道。

瓦罕走廊全长4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300公里,中国境内100公里,最窄处约15公里宽。瓦罕走廊地势西、北部较低,东、南部较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一年中除了七八九三个月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大雪封山,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因此这一地区总人口只有1万多人。

瓦罕走廊位于塔吉克斯坦、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四国之间,在古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玄奘前往天竺,马可波罗东来中国都是经过这一地区,可见这一地区在沟通东西方文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瓦罕走廊是阿富汗唯一与中国相连的陆上通道,阿富汗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果能够打通瓦罕走廊的交通,那么有利于解决阿富汗资源外运问题,这将促进中阿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和阿富汗在反恐方面也有合作,由于瓦罕走廊的东段中国境内有边防战士长期驻守,整个瓦罕走廊相对比较安全,这与整个阿富汗的安全形势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守好这一通道,可以阻止不法分子从这一通道进入我国境内,对于维护新疆安全至关重要。

2001年美国借反恐之际出兵阿富汗,由于阿富汗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长期在阿富汗保留军事存在。阿富汗美军的补给一直以来都是难题,由于阿富汗地处内陆,只能通过周边国家将补给物资运入阿富汗。由于美国与伊朗关系不好,只能通过巴基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但是经过巴基斯坦运输的物资经常遭到半路打劫,绕道土库曼斯坦又太远,以至于驻阿美军经常出现补给短缺。美国曾经要求中国开放瓦罕走廊,作为驻阿美军的重要补给线,中国当然没有同意。

阿富汗地处东亚、南亚、西亚、中亚的交汇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而这个瓦罕走廊又是东亚连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重要通道,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铭苏先生


瓦罕走廊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走廊,也是连接阿富汗至我国新疆地区的一条狭长通道,据说通道最窄处仅有15公里。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不怎么起眼的走廊,却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从卫星地图上看,整条瓦罕走廊呈现东西走向,总长约300多公里。瓦罕走廊全段原本都属于我国,但在近代史上被英俄等国强行切断,并将其中一大段走廊划进了阿富汗的领土中,目前也只有不到100公里的路段还处于我国领土内。

历史上,瓦罕走廊是我国西域(新疆)进入中亚的要道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份。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7年左右),唐朝名将、安西都护府长官高仙芝就曾率一支轻骑兵通过瓦罕走廊,攻灭了吐蕃的盟国小勃律王国,从而保持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如今,瓦罕走廊依然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因为这是阿富汗与我国在陆路上唯一相连的通道。众所周知,阿富汗国内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而我国又有巨大的需求。如果打通瓦罕走廊,既可以帮助我国大量进口阿富汗矿产,同时帮助阿富汗大量进口生活用品、工业用品。促进两国的贸易,加强经济合作。

而且,瓦罕走廊是我国与阿富汗之间的缓冲区,对于我国、阿富汗乃至俄罗斯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扼守瓦罕走廊,既有利于保障新疆地区的稳定,也能阻挡来自外部的军事威胁。



历史的荒野


瓦罕走廊是一个大峡谷,北边是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帕米尔高原的高山,南边是巴基斯坦境内的兴都库什山的峻岭。这里的高山平均海拔都有5000米以上,山顶常年积雪,成为中亚地区河流的水源地。这些河流冲刷出来的河谷地带,就是瓦罕走廊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瓦罕走廊都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成为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一个重要商道。

(瓦罕走廊长度400公里)

这个地区历史上曾经数次属于中国,汉代时的葱岭一带,是西域都护府的地盘。唐朝武功最盛,兵锋到达过印度,747年高仙芝曾经攻破小勃律国,即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瓦罕走廊是一条进军通道。后来大食国、吐蕃分别与唐朝争夺西域,很快中原王朝的势力就退出了争夺,直到清朝时再度卷土重来。

明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察合台系汗国分分合合了几百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汗国,最终准格尔汗国终结了这一切,而清王朝凭借征服准格尔汗国,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乾隆以“故土新归”和“新辟疆围”命名新疆,时在1759年。

(乾隆时西北边境臻于极盛)

清朝末年,国力衰微,英国和俄国分别从南北向中亚地区渗透,迫使中国的西北边境线逐渐内移,很多附属国也纷纷被英国、俄国占领。在阿富汗地区,英国和俄国侵略军遭遇了。为了避免英属印度与俄国控制的中亚地区接壤爆发冲突,他们从中国抢来了瓦罕走廊作为“缓冲区”,时在1895年。中国虽然深陷在甲午战争,但也向英、俄提出了严正抗议。

海权时代,丝绸之路早已不通,瓦罕走廊的重要性因此一再降低。此处由于海拔较高,多属于山地,可用于耕作的土地很少,也很贫瘠,因此物产不丰,能够养活的人也很有限。至今这一片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宁夏自治区的面积,也只生活有1万多人。阿富汗是偏远地区,而瓦罕走廊又是阿富汗的偏远地区,在这地生活的也不是阿富汗主体民族普什图人,而是与伊朗人同宗的塔吉克人。

(瓦罕走廊居民:塔吉克人)

在亚洲沦落的19世纪、20世纪,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几乎没有。然而在亚洲崛起的当下,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却越发突出了起来。

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即是通道的作用,这个通道可以是人员通道、能源通道、影响力投放通道。在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时,很多支援物资就是通过瓦罕走廊运抵阿富汗的。美英国家的海上实力非常强大,而海军建设又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随着中国海军不断走向蓝海,冲破岛链围堵,在西北地区开辟陆地通道,也是十分具有战略意义的。

瓦罕走廊远离阿富汗战场,且贫瘠异常,在阿富汗局势最混乱的时候,塔利班也没有控制过这一地区。我们可以在瓦罕走廊设置军事基地,防止宗教极端势力通过这个通道渗透进入中国。由于远离各方势力核心,因此安全形势相对乐观。中国通往中东地区的能源通道有三条通道:西北的中亚各国、西南的巴基斯坦,还有一条就是瓦罕走廊。

(新疆通向中东地区的通道)

如果中国在瓦罕走廊建设军事基地,各种军事物资都会源源不断地运到该地。相应的,各种交通设施,公路、铁路、高铁,都会纷至沓来。阿富汗经济落后,亟需发展,这样的交通系统的建设及其带来的经济收益,将会使阿富汗获益匪浅,远比“炸弹民主”更有吸引力。

(中国在阿富汗援建的大型项目)

相比于西北通道与俄国传统势力的协调,西南通道郫路支斯坦的混乱形势,阿富汗的瓦罕走廊通道在安全形势、政治支持方面存在有一定的优势,而且通过阿富汗与伊朗等中东国家联系路程更短,更为快捷。

这样一条通道将会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投放通道,也可以是中国“一带一路”的立足点之一。在中国通过陆路突破美国战略围堵的当下,瓦罕走廊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意义。


而知而行


翻开地图,阿富汗东部那条长长的“尾巴”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瓦罕走廊是帕米尔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亚与南亚之间的交汇地带,更加是东亚与西亚之间唯一的直接陆上通道。

不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要看如何去经营。


19世纪,占据南亚次大陆的英国不断北进,而北方的沙俄也不断南下,两个老牌帝国的冲突交汇点就是素有“帝国的坟场”称谓的阿富汗。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将清朝在中亚地区的藩属一扫而空,还获得了帕米尔高原大片领地。而英国虽然损失惨重,终究还是将阿富汗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

大英帝国与沙俄,利用清朝忙着甲午海战无暇西顾的机会,各退一步将瓦罕走廊划入了阿富汗王国。

如今的瓦罕走廊,全长大约400多公里,最窄处不过十几公里,总面积大约6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分之三属于阿富汗。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瓦罕走廊,南北两边都是难以逾越的巨大山脉。

虽然这里每年除六七八三个月之外都常年积雪,瓦罕走廊仍旧是东西方古文明重要的交流通道。著名的高僧法显、玄奘都曾经通过瓦罕走廊前往古印度,而古代波斯与古印度的文化也曾通过这里进入西域与中原。

瓦罕走廊,只有一万多居民,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相当贫穷落后。瓦罕走廊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中亚、东亚、南亚与西亚之间的交汇要冲,当年的英国殖民者与沙俄、前苏联,都曾经为了这里而付出惨重代价。因为环境过于恶劣,如今的瓦罕走廊仍旧属于一种真空状态,任何一方的做大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



更加重要的,还是瓦罕走廊的经济战略价值。作为东、西、南、中亚交汇点,如果能够得以经营有效开发,阿富汗与西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就能够得以大规模便利输出,而东亚也可以获得新的内陆市场与更加多样化的原料供应地。

虽然瓦罕走廊是中阿边地,但是对于巴基斯坦也非常重要,对于中巴经济走廊的经略重要性也相当高,属于咽喉之地。对咱们来说,瓦罕走廊如同西部门户,守住这里就是守好门户。

随着这些年西亚内陆局势不定,美国急于从这里脱身,以及中巴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瓦罕走廊的重要性与价值也就越来越凸显。经营得当,就可以减少对于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同时也为广大西部开辟新的出海口。


澹奕


谢悟空。


这问啊,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实在为发问者的智商着急!因为战略价值,永远是联系着战略玩家的。

作为世界近三百年来最多灾多难,又最令人为战抗压能力肃然起敬的国家,在阿富汗的战略玩家,顶级层面始终是四方:阿富汗自己、苏俄、西方大国、东方大国。

接下来让我们从四方角度一一分析“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

阿富汗的生命线路


阿富汗是绝对的内陆国。在历史上,虽然西亚中亚一度也诞生过强大且灿烂的文明,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这块贫脊土地不足以自持。而东方文明是西亚中亚繁荣的关键供给方。特别是阿富汗独立建国后,西方势力的存在与北方压力的不消除,瓦汗走廊成为其与东方大国的陆桥。

随东方大国的经济发展与阿富汗矿藏的发现,这个陆桥的意义更加重大一一真正的经济生命线了。试想,如果没有此走廊存在,阿富汗与东方大国的经贸必须过境他国,对贫弱的阿富汗必将成本高涨。而且充满不确实性。

地缘政治上,也是阿富汗的生命线一一是东方大国邻国。维护邻国的稳定与发展,是东方大国的一贯主张。如果没有走廊的存在,东方大国是不便于对其国家问题进行参与的。

西方的邪恶通道

对东方大国西部心怀叵测并非秘密,而世界皆知几十年来横行中亚的恐怖组织,到底是谁在幕后作崇。瓦罕走廊,就是世界一些大国在阿富汗培训好武装人员后向东输送的通路。

当前,国际局势改变,紫气东来成大势所趋,曾经的邪恶通道有演化为阿富汗生命动脉的可能,因此,瓦罕走廊就成了西方大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急于关闭的生命之门。

所以,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瓦罕走廊将成为中亚的力量汇聚之地,热点中的热点。

俄罗斯的法码

远的苏联时期不说了,与西方大国一样的。当前,虽然中亚各国独立了,但还是俄罗斯的势力区与后院。以传统影响力与上和组织两个途迳发挥影响。但美国入侵阿富汗之后,直接在中亚与俄对冲。瓦罕走廊的存在,使俄罗斯有了从东方引援的理由。

而鉴于走廊对东方大国的战略意义,俄罗斯也足以凭其与东方换取利益。

东方大国的陆桥

中亚的资源、中东的能源、西部的稳定,对东方大国而言,件件都是核心利益。瓦罕走廊,可是最近、最直接的陆路通道!

毫不夸张的说,瓦罕走廊,不仅关系着阿富汗的贫穷还是富贵,也关系着中亚、中东各国的发展命运。将其比喻上“陆上的苏伊士”,绝不过份!


巴山肖鹏


来回答一下今天的问题。

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有什么战略价值吗?

我看了一些答主的讨论,有的从瓦罕走廊的历史来考量。

我认为,探讨“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首先离不开阿富汗作为我们邻国的一个整体的战略价值。因为阿富汗和我们的西北腹地接壤,并且宗教,习俗等相近。所以,近些年来,我们的西北腹地很容易受到来自“三股势力”的极端化思想的入侵。而要保持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其最重要的一个外部因素就是要和阿富汗合作,通过有效管理瓦罕走廊,来遏制这几股势力在我们西北地区的渗透。

所以,瓦罕走廊的首要战略价值就是在反恐这一层面。当然不光是我们,世界各国比如美国也积极地介入到阿富汗的军事部署中来。让西亚的形势复杂化。

所以,我认为,这个地区的战略价值,就是要通过管理它,来实现西北地区的稳定发展。

欢迎探讨。


本来世界观


我来做个简叙。

欧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有个地理、文化和历史分界线,即地理上以300公里瓦罕走廊或瓦罕河谷为界线,北面是帕米尔高原,南面则是兴都库什山脉。文化上以北为中亚东突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南则是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文化为主。从历史上也是沙皇势力南下和英国势力北上的对峙线,即于十九世纪由这两家划定的“三八线”。地理枢纽位置非常重要,可连接西亚、南亚、中亚和东亚。但因为高原山势和气候条件险恶,多为无人区。

从现实地缘政治来讲,瓦罕走廊毗邻克什米尔争议地区巴基斯坦一方,加之阿富汗几十年内战,成为世界恐怖主义衍生地,中国需要九十公里中阿边境安全保障,对走廊实行严格监控。历史上,瓦罕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线路,如果阿富汗国内达成和解,转向经济发展,瓦罕走廊无疑是另一条现成的“中巴经济走廊”,其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不在话下,如此经济上可将阿富汗融入中亚南亚经济圈,战略上将其纳入上合组织,彻底排挤走北约和美国影响力。目前,中巴阿三国已开过数次外长会议,探讨安全问题,这都对阿富汗国内局势产生积极影响。

可以说,之所以阿富汗几十年战争不断,也正如瓦罕走廊历史上地处沙皇和英国争夺分界线一样,阿富汗至今仍是东西方、中南亚文化交织和宗教信仰争取的前沿。只有走向和平,瓦罕走廊的地理和战略优势才能挖掘出来,否则只能封冻,一如高原茫茫的无人区。


西门十所8


瓦罕走廊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的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及其支流帕米尔河,东接我国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整个走廊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公里。 瓦罕走廊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部地势较低。瓦罕走廊属于高寒山区,每年除6、7、8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中阿接壤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8月的瓦罕河谷才渐渐有些春意。

瓦罕走廊在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地区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欧洲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就将这里纳入版图。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就是从这里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从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求佛,归来后著有《佛国记》,在他的《佛国记》中是这样描述瓦罕走廊的“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启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途中经过瓦罕走廊,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后将其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早在汉代这里就被纳入到西域都护府的治理之下,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通过这里攻打小勃律国,此后这里就成为唐朝、吐蕃、大食三方势力争夺西域的重要战略据点。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汗国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被准噶尔汗国作为人质软禁在伊犁的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被释放,然而仅仅两年后他们就举兵叛乱,清军在平叛后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此后清政府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帕米尔地区设官、驻军镇守。

从1810年起英、俄两大帝国在亚洲腹地展开了持续近百年的地缘政治竞赛:1810年日后的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查秘密潜入波斯回见波斯地方王公,试图在波斯扶植一个亲英的政权。仅仅两年后俄军在阿拉斯河击败了英国支持的波斯军队,逼迫波斯恺加王朝签署《古里斯坦条约》:声明放弃对格鲁吉亚、达吉斯坦、明格里等的主权要求。1825~1828年另一次俄波战争又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土库曼恰依和约》:波斯王国被迫将阿拉斯河以北的全部领土(包括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北阿塞拜疆)割让给俄国,由此拉开了俄国南侵的序幕。英国为抢得先机于1838年立即发动第一次阿富汗战争,1841年阿富汗人奋起反抗,1842年英军狼狈撤出阿富汗,撤出喀布尔的1.6万名英国军民中仅1人获救,英阿战争的惨败束中断了英国在中亚的扩张企图。现在轮到俄国人出招了:1864年10月7日沙俄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中国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65年6月16日由米哈伊尔·切尔尼亚耶夫少将率领的1900名俄军士兵用12门大炮攻占了3万大军防守的塔什干城,从而将中亚地区的浩罕和布哈拉两个汗国分隔开来。1868年4月由沙皇任命的突厥斯坦总督康斯坦丁·冯·考夫曼派遣3500名俄军入侵布哈拉汗国重镇撒马尔罕,迫使布哈拉汗国的统治者承认自己为俄国的藩属。1869年冬季一直俄军小分队秘密登上里海东岸的克拉斯诺我沃茨克(今土库曼斯坦巴希),在此建立了一个窥视希瓦汗国的永久要塞。1873年春考夫曼集结起一支1.3万人的大军从塔什干、奥伦堡和克拉斯诺我沃茨克三个方向同时穿越沙漠对希瓦汗国发起进攻,5月28日希瓦都城被俄军攻陷。1875年8月22日俄军展开对浩罕汗国的军事行动,在安集延、奥什等重镇相继陷落后浩罕汗国被改为沙皇俄国治下的费尔干纳省。1881年沙俄又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得以占据伊犁西部霍尔果斯以西的大片中国领土。1884年初俄军攻占了通往伊朗和阿富汗的枢纽——土库曼人驻守的最后一座重要城镇梅尔夫城(谋夫城)。至此沙俄在中亚吞并了相当于半个美国大小的土地,由此建构起一道西起高加索、东至固勒扎(今新疆伊宁)的包围圈,将英属印度直接置于这一包围圈的威慑之下,中亚开始被沙俄视为自己攫取印度洋出海口的地缘通道。英国自然不能坐视俄国对英属印度的威胁,于是英国人的目光再次瞄准了作为英属印度和俄属中亚之间过渡缓冲地带的阿富汗——1878年11月英国派遣3.5万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此战英国仍没能完成征服阿富汗的既定目标,但迫使阿富汗方面接受《甘大麦条约》,阿富汗的内政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国的控制。

正是英俄之间这场大博弈使瓦罕走廊的战略价值凸显了出来:1895年3月11日英俄之间的这场大博弈以签订《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画上句号。在这一协议中英、俄两国就各自的势力范围协商如下:“英国和俄国在维多利亚湖(佐尔-库耳湖)以东的势力范围将以下列一线为界,该线从湖东端附近的一点起,沿上述纬线以南的同一山脊而行,当该线到达纬线以后,便沿该山脉的横向山岭下降,直至阿克苏河畔的克孜尔.拉巴特,如果该地位于上述纬线以南,则从这里再向东延伸与中国边界相接。如果查明克孜尔.拉巴特的位置是在维多利亚湖的纬线以北,则该线应划在阿克苏河畔位于该纬线以南的最合适地点,然后再按上述方向延伸”。这条界限——沿着喷赤河(阿姆河上游)及其支流帕米尔河,现在是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的东段边界。根据协议的这一划分标准:瓦罕走廊被划在俄罗斯帝国之外,从而使其成为沙俄势力范围与英属印度之间的缓冲区。尽管瓦罕走廊只有6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但在当时却是全世界两个最强大的帝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无论谁得到这里都可以使其成为将自身势力范围向中亚、印度、波斯以及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地辐射的重要地缘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经中、阿两国的协商划分了两国国界:瓦罕走廊东部约100公里长的部分划入我国版图,西部约300公里长的部分并入阿富汗。如今瓦罕走廊无论是对中国和阿富汗两国而言或是对周边的亚洲腹地国家而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表面上看这里是联系中、阿两国的通道,实际上可以说是连接东亚和西亚的战略地缘通道,也是沟通中亚和南亚的地缘通道。这里毗邻中巴经济走廊,这意味着守护好这里对中、巴两国的经济及外交合作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由于瓦罕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如今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美国、俄罗斯以及塔利班等极端势力对此地都有些鞭长莫及,如果我国在瓦罕走廊我方一侧设置军事基地就可以有效阻止宗教极端势力向我国新疆地区的渗透。至于阿富汗一侧的瓦罕走廊则可以扮演中阿之间的重要桥梁:阿富汗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而我国在这方面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工业不发达的阿富汗也迫切希望通过对外出口矿产资源改善国家的境况。这就使两国之间存在合作基础,而瓦罕走廊恰恰是阿富汗与我国陆路连接的唯一通道。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这一地区规划公路、铁路、高铁等基础设施将对目前贫穷且经战火洗礼的阿富汗意味着什么,而这又会对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呢?况且正如上文所说的瓦罕走廊绝不仅仅只是连接我国与阿富汗之间的地缘通道,通过这里我国可以打开与巴基斯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联系通道,如果经营得当就可以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获得西部印度洋的出海口,从而减少我国能源安全与对外贸易过分依赖于马六甲海峡的现状。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瓦罕走廊也可以扮演沟通沿线各国的地缘通道角色,因此可以说瓦罕走廊恰恰正是亚洲腹地各国外交的一个战略支撑点,我们不能单纯立足于中阿关系去看待,而一定要将其放置在全球战略环境中去看待。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瓦罕走廊,中国控制住这个通道,可以抵挡南亚和西亚的任何势力,所以无论南亚和阿富汗如何乱,中国始终是安全的。可以说瓦罕走廊相对于新疆的地位,和河西走廊相对于中原的地位一样。


虾果仁


这里就是真宗的瓦罕走廊的入口。瓦罕走廊只有小几十公里是中国的,属于塔什库尔干县地界,有边防军守卫。当年的丝绸之路就走这出葱岭,唐僧也是走这绕道去印度的。这条连接中国和阿富汗,走廊的北面是塔吉克斯坦,南面是巴基斯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