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回忆郑州革命烈士陵园

作者简介:荆建利,1975年7月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自幼喜欢文学。少年时,在山东菏泽《小作家》发表过小说,有散文编入《中国小作家选编》,参加过郑州烈士陵园,郑州市教委,《郑州广播电视报》,《河南广播电视报》征文活动并获奖,成年后接受过《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约稿,并有文章数十余篇散见其版面。参加过《郑州晚报》,《大河报》,《东方今报》征文活动,有获奖作品数篇,并已已结集出版。参加过郑州慈善总会,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二七纪念馆,河南体育总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征文活动,有文章见报,有获奖作品集已出版。省外有文章发表于《随州编钟之声》,《乌鲁木齐晚报》,《江西经济晚报》等报刊。参加过《山东彩票网》福彩征文并有文章入围获奖。

散文随笔:回忆郑州革命烈士陵园

回忆郑州革命烈士陵园


清明节就要到了。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最让容易想起的就是去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的事情。陵园就坐落在我们村子北面。我家和烈士陵园隔沟相望。沟地有解放军练靶场。解放军曾在那里树起靶子打过靶。那时我经常站在沟沿上,脚底下到处可见鲜艳的野花,碧绿的野草。沟地有麦田地,绿油油的。远处的果园,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开得很烂漫。天空也瓦蓝瓦蓝。一群白鸽来回盘旋,响着鸽哨,最后落在邻居家的房檐上。当时我还是小学生,心里有革命英雄情结,对解放军战士,也怀有无限的崇拜之情。平时读的是《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看的是《地道战》,《地雷战》。唱得是《洪湖水》,《铁道游击队之歌》。经常看到郑密路上一辆辆军车飞驰而过,总是驻足观望。白杨树的公路长廊里,能听到解放军的豪迈的歌声。村子里逢年过节组织群众慰问军属,也慰问烈士陵园里的解放军,敲锣打鼓的,孩子们前护后拥,鲜红的对联贴在军属家大门上,场面十分热闹。

幼年时郑州烈士陵园修建英雄纪念碑。我天天都在关注,直到像一根擎天玉柱般,矗立晴天白云下,松柏森然里。80年代中期,烈士陵园里的松柏树里琉璃闪闪,伸出了飞檐斗拱。在后来的学校扫墓活动中,才知道古香古色的是郑州解放纪念亭。烈士陵园还有烈士事迹陈列馆和国防科技园。其中科技园里有大炮 坦克和战斗机。还有一个建筑台,上面有个测量标志,居然和郑州二七纪念塔同一高度。陈列馆能把缅怀者带进那个久远的炮火纷飞的年代。最让我惊叹的是,烈士陵园里还有苏联专家和日本籍的松井烈士的墓地。

散文随笔:回忆郑州革命烈士陵园

我们的村办学校也在烈士陵园隔壁。每天天不亮,天上还有启明星,烈士陵园的里面就传来了解放军的晨练的口号声和步伐声,甚至嘹亮的军歌。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沿着烈士陵园的东围墙才能到达学校。东围墙外是小树林。除了松柏就是高大的杨树。走在小树林里,有时能看到碰跳的小松鼠,还能听到悦耳的鸟鸣,十分惬意。学校里的音乐老师坐在风琴前,踩着脚踏,弹着琴键,亮着歌喉,教着我们悦耳的校歌。歌词里有阳光有春雨,还有烈士陵园这个邻居。有春风有大地,还有英烈光辉事迹,鼓励大家每天努力学习。

学校举行个文艺汇演总是请烈士陵园的解放军前来观看。当然解放军也有表演活动,唱歌,吹口琴,实操演练。成了大家的校外辅导员老师。还让同学们播放云南崂山前线的战场录音。学校也经常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里种植树苗,培育花卉,拔除杂草。在烈士陵园里,看到不少英雄烈士的照片,比如吉鸿昌,彭雪枫,杨靖宇,还有吴焕先。 其革命事迹记录在四将军纪念亭上,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和美好生活。

一到清明节,前来烈士陵园扫墓的各界人士很多。学生,职工,当然还有解放军和公安民警。烈士陵园里,门前的马路上,甚至郑密路上,到处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队伍。举着旗帜,带着花圈,胸前别着白色的花朵。来到纪念碑下,听胸前别满军功章的老红军讲述的革命事迹。听到少先队,共青团,战士们的入队,入团,入党的铮铮誓言。还记得那时的烈士陵园大门对面,是一片宽阔的田地。麦田一片碧绿。清明节又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黄灿灿的。深呼吸可以闻到干净,清爽,甜香的空气。扫完墓的人们沿着田间小路踏青,花花绿绿,星星点点的,在晴空下的高压线塔映衬下,勾勒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给我印象深的是有一年清明节,学校里的一个女同学,在纪念碑下被评为了“二七区十佳少先队员”。女同学是附近劳教所的家属子女,在一天黑夜里发现了学员越狱逃跑,毫不犹豫,不怕威逼胁迫报信给了劳教所,受到了学校,市教委和政府的表彰。多少年后,这个女孩嫁给了村子里一个同班同学。我的脑子里经常闪现黑夜中勇敢的小姑娘。

散文随笔:回忆郑州革命烈士陵园

清明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郑州烈士陵园经常组织“忆先烈”征文活动。有一年清明节,我哥从学校回家,说是学校组织他们去烈士陵园扫墓了。他手里还拿着一份报纸。烈士陵园发的清明节专刊。我打开一看,上面还有中小学生作文刊登。当时我羡慕极了。心想要是有一天自己的作文上到报纸上,那该是多么幸福和骄傲的事情。有了这样的想法。只要学校办理组织参加“忆先烈”征文,我就积极参加。只是头一次参加,我没有获奖。烈士陵园为了鼓舞每个参加的学生,获得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我就是那一个只获得精美笔记本的参赛者。我的姐姐也有一本。我不服气,后来还参加了一次,居然获得了三等奖。捧着红彤彤金灿灿的奖状,心里可幸福了,那竟成了我以后热爱写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烈士陵园的墙外不再沟壑纵横,南三环纵横东西,成了市区主干道。村子也和城市融为一体,大型立交桥长虹卧波,车辆川流不息,到处高楼林立,充满着现代化气息。村民住进了现代高档小区。烈士陵园扩建了,又多了中州英烈馆。只是这里没有了守园的解放军了。昔日的青砖蓝墙没了踪影,围墙也拆墙透绿。近年来还修建了一道花岗石公安英烈墙。墙上有任长霞,竹卫东的名字和照片。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他们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得到人民的尊重,感人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全国。每当我走到烈士公安墙的外面的街道上,心里对英烈都会产生深切的缅怀之情和崇高的革命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