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系列之三世纪末危机——看似平常的一年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这一年在晋武帝司马炎二十五年漫长的统治中是不起眼的一年。一般的观点会认为武帝一朝是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孙吴灭亡为节点,之前司马炎是夹在宗室与功臣之间的守成之主;之后他挟灭吴之功而转变成了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专制君主。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在咸宁二年,将前后的一些事情梳理一下就会发现,这一年几乎可以说是西晋朝廷的转折点,也是后来八王之乱乃至五胡乱华的肇始。

看似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其实并不太平,前一年的十一月首都洛阳爆发了瘟疫,死者不计其数。到了正月,本来是要举行新年朝会,届时在京所有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各地封疆大吏、诸侯王都要进京参加。而这时突然传出因为晋武帝生病而取消大会的消息。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皇帝陛下可能也染上了瘟疫。在那个年代,染上瘟疫九死一生,因为全国官员云集洛阳,新年朝会又突然取消,无疑将皇帝病危的消息明明白白地告知了全国。

在现场系列之三世纪末危机——看似平常的一年

晋武帝司马炎

所有官吏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一旦公车晏驾,继位人是谁?难道陛下会将国家社稷交给他的白痴儿子司马衷吗?还是陛下的亲弟——齐王司马攸?“

先是,帝不豫,及廖,群臣上寿。诏曰“每念顷遇疫气死亡,为之怆然。岂以一身之休息,忘百姓之艰邪?诸上礼者皆绝之”。

到了三、四月份,武帝的病情好转,身体慢慢康复。但这场病在晋武帝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让他想起五十年前发生在建安年间的那场席卷全国的大瘟疫。那场大疫在魏晋士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伯祖父司马朗、建安七子中的五人都在那场灾难中去世。

家族的共同记忆和个人亲身经历让正值41岁壮年的晋武帝产生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贾充的密谋

贾充,西晋开国元勋。

他是司马昭的心腹,亲自参与了司马氏亡魏成晋以来所有的大事,更是弑杀高贵乡公的元凶。当年司马炎司马攸兄弟二人争夺继承人的位置,贾充坚定地站在司马炎一边。

咸宁元年为车骑将军,配享太庙。

在现场系列之三世纪末危机——看似平常的一年

贾充

在晋武帝病危时期,河南尹夏侯和找到了贾充,说出了大家的担忧:“一旦公车晏驾,继位人是谁?难道陛下会将国家社稷交他的白痴儿子司马衷吗?还是陛下的亲弟——齐王司马攸?“

贾充用沉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夏侯和要求贾充支持齐王司马攸,说明齐王一方可能已经聚集了可观的力量。在如此重大的时刻,一向以谄媚事主著称的贾充的政治立场居然发生了动摇。

不过随着晋武帝病愈,这一密谋胎死腹中。

会帝寝疾,贾充及齐王攸,荀勖参医药。及疾愈,赐绢各五百匹。初,帝疾笃,朝廷属意于攸。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及是,帝闻之,徙和光禄勋,乃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

晋武帝震惊地发现在自己卧病的几个月中,朝中的大臣甚至是一些宗室成员居然在进行拥立齐王司马攸的密谋!

没想到自己继位已经十几年,群臣居然仍有二心,晋武帝受到的刺激之大可想而知。

这时晋武帝知道,他和齐王司马攸的关系已经接近决裂。

晋武帝的反击

从咸宁二年开始,搁置许久的伐吴计划骤然加快,与此同时晋武帝策划了针对齐王的一系列政治阴谋,包括解除贾充等人的兵权;在宗室与功臣外引入第三股势力——外戚杨氏;大封武帝诸子为王,确立帝系独大的原则从而削减司马氏其他房支的力量。

咸宁六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改元太康。晋武帝终于取得了和父祖一样的功业,威望达到顶点。作为朝廷重臣,齐王司马攸完全没有参与这次军事行动。

在现场系列之三世纪末危机——看似平常的一年

太康二年西晋疆域

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将齐王司马攸排挤出权力中心。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晋武帝命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要求他立刻赴任不许逗留。如果说之前兄弟二人面子上还算过得去,那么这一次矛盾就彻底公开了。

诏命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许多人甚至是当初坚定在晋武帝一边的大臣都坚决反对这个决定。晋武帝没想到支持齐王的人居然如此之多,被激怒的他坚决要求齐王离开洛阳。

朝臣们群起反对,强烈抗议,其规模和声势让人想起东汉末年的清议风潮。

但晋武帝不为所动,运用帝王的专制权力强行放逐齐王司马攸,并对抗议的大臣给予出乎意料的严厉处分,一大批大臣被免官和流放,晋武帝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这场大风波以齐王司马攸在三月份暴病而亡划上了戏剧性的结尾。齐王虽死,留下的却是一个彻底撕裂的朝廷。

这场关于齐王司马攸地位的大风波,严重破坏了西晋政治中的权力结构。武帝去世之后,继位的惠帝司马衷由于智力低下,缺乏掌控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失去了皇权的仲裁与平衡,原本尚能维持表面和平的官僚集团迅速卷入了疯狂的内斗当中,武帝苦心维持的政治平衡轰然崩塌,伴随着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西晋原有的权力结构也土崩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