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易虧本?這種理財“坑”最多

銀行理財易虧本?這種理財“坑”最多

最近經常有人諮詢我買如何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並且說2018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虧損出來,也有很乏風險。於是我便上網進行搜索了一下,發現許多類似的文章

銀行理財易虧本?這種理財“坑”最多

銀行理財易虧本?這種理財“坑”最多

相信大家也看到過許多類似的報道,看起來似乎銀行的理財產品的風險也逐漸高起來,但如果你仔細閱讀後就可以發現,虧損的只有兩種情況:1、購買的基金理財產品。2、業務員忽悠老人購買基金類理財產品。

許多投資者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保本收益,所以儘可能去選擇收益類較高的理財產品。再加上很多銀行員工賣基金類產品則可以拿到更高的提成與績效。所以便更願意向投資者推薦基金類產品。而這類基金類產品則是含有

高風險的股票基金、指數基金和混合基金為主。而將那些“不賺錢”且低風險低收益的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藏起來,並不希望投資者進行購買。從而導致很多不懂或年級較大的投資者“受騙”。

所以,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問清是否含有股票、指數和混合基金。如果含有其中一種,則需要謹慎選擇。

高收益必然面臨著高風險,在如今經濟放緩的2019年最求穩中求勝才是明智之舉。

結構化理財產品的興起

2018年在銀監會的影響下,“結構化理財產品”逐漸興起,目前市場上所宣傳的特點在於收益高於普通理財產品且風險係數較小。

以下這張圖可以清晰的瞭解結構化理財產品的構成

銀行理財易虧本?這種理財“坑”最多

一般情況下,只要理財產品名稱中含有:指數、漲跌、期權等字樣的都屬於結構化理財產品。

說白了,這種結構化理財產品就是將低收益低風險的理財收益去搏更高的利潤。如果賭對了,那收益率絕對高的驚人,如果錯了則有可能影響到本金的安全。這主要還是以管理團隊的專業性而決定。

目前可以發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大多是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其規模和團隊的風險防範意識和風控手段還是很強的,如果投資者想搏一搏,可以適當性的選擇結構化理財產品,但如果您是希望保本收益則建議不要進行購買。

銀行理財易虧本?這種理財“坑”最多

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老話,我們已經度過了悲慘的2018年並進入了經濟放緩的2019年,一定要讓我們的投資腳步慢下來,在追求保本的同時得到更高的收益才是2019年投資最好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