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在清朝末年遭遇列強的侵略,之後會表現的更差嗎?

亞亞X


這樣說吧,明朝面對後金的侵略,跟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性質是一樣的!

尤其對於漢族來講,崇禎帝雖然以身殉國,但是明朝半壁江山還在,南京還有一套班子正常運作,全國還有百萬軍隊。

但是結局大家也看到了,最終還是被清軍給滅亡了,先不管清軍裡面到底有多少是漢族軍隊,單說結局來看,確實是亡了。

那麼問題就很明朗了,清軍跟西方列強比較,哪個戰力更強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吧?

那麼明軍連清軍都打不過,又怎麼能打得過西方列強呢?

所以,這樣比較毫無意義,我們要比較,也得比較如果明朝時期,遭遇的不是清朝末年面對的列強,而是明朝時期的西方國家,這樣對比才有意義,那麼誰贏呢?

這個答案其實也有,明朝的將領並不是沒和列強打過仗,而且還打勝了,當然,我們不提日本侵略朝鮮,被明軍打敗的事,畢竟那時候的日本還稱不上列強。

我們單提明朝最後的一支軍隊,鄭成功的軍隊,他就跟西方列強幹過一仗,結局是全勝!

當時的荷蘭絕對是世界霸主,那時候還沒有英法的事,荷蘭的海軍之強盛,也不是吹的,但是遇到了鄭成功,亞洲最強艦隊,也是傻眼。

不過,實事求是來講,鄭成功最終能打跑荷蘭人,其實運氣成分也比較多,包括天時地利人和,樣樣佔齊了後,才最終勝利的。

鄭成功的艦隊和荷蘭人的艦隊以及守城部隊,實力對比,這裡就不比較了,戰役過程,也不多講,總之那時候中國軍隊還是有實力跟西方軍隊幹一仗的,並且毫不遜色的講,並不會輸!

之所以後來清軍在西方列強面前屢屢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閉關鎖國政策,要知道英國工業革命真正快速發展也是到了18世紀末了,到了1769年,瓦特的蒸汽機才造出來。

從那時候起,清政府徹底沒落了,那時候是誰當政呢?

乾隆帝哦,從乾隆帝即位開始,中國就被西方遠遠地落下了,而且是越落越遠……

其實明軍就是各式火炮,還有火槍,當年李自成攻入京城的時候,崇禎帝手持的就是三眼銃。明代趙士珍還發明瞭多管轉膛炮,這種武器類似於機槍,這支部隊在朝鮮跟日本打的時候,日本的火槍根本拿它沒辦法。

明代《天工開物》中還記載有九頭鳥,這是大型鳥槍,帶支架的,射程200米,威力強勁。

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了大口徑左輪槍,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明代《武備志》還提到一款大殺器,名字叫一窩蜂,類似於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

再有就是類似於古式後膛榴彈炮,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

最牛逼的還是紅衣大炮,號稱大將軍,射程可達1.9公里,努爾哈赤據說就是被此炮射中,最終不治身亡。

不過,很多武器只是設計出來了,並沒有大規模裝配。

而明軍也不是因為裝備不行,或者軍隊戰鬥力差,而是內憂外患雙重夾擊下,且經濟不行,又趕上之前那幾個不理政事的皇帝,最終滅亡。

只是,清朝統治期間,火器這方面竟然沒有大幅發展,實在是讓人惋惜!

所以,如果明軍遇到當時的西方國家軍隊,不一定會輸,但是遇到了200多年後的西方列強,那就贏不了了!


楊角風發作


以明朝未年的表現,表現只有更差沒有差。

大家換位思考下,把後金轉換為西方,把李自成轉換為大平天國。

一對比,更慘!!

太平天國比李自成可鬧得歷害,連根據地都有了,而且還在江南富裕之地,可還是讓內憂外患的清給滅乾淨了,而大明亡了。

明和後金打了這麼長時間仗,把一個弓箭為主的落後的少民地方軍隊打成一個有槍有炮的野戰集團,裝備軍工比大明還好,這戰打的,越看越奇葩。

若遇上西方那些工業革命後洋槍洋炮的,不是打著打著,把西方直接打進核武器世界裡去了!

而且大明比大清的疆土小太多了,國土小,戰略縱深就小,大穩定性自然就大。

明朝的土地卻是在建國之後就不斷減少的。

明宣宗時期丟掉來了安南。

明英宗時期丟掉了河套地區。

明武宗時期丟掉了哈密衛。

而明末又丟掉了東北。

最後只剩下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對於列強來說剛剛好,容易更好的消化了。


清朝中國的國土面積已經達到1300萬平方千米,北方到烏里雅蘇臺,西北到新疆,已可以有效遏制了沙俄的南侵。

不然以明的疆土,沙俄直接穿過東北到長城了,還有葛爾丹,不用等列強了,這兩個都會讓大明先亡,尤其沙俄,讓歐州都頭大。

而有足夠大的領土,就有足夠大約戰略縱深,也有天險來抵禦入侵,使得列強無力徹底消化中國,從而無法將中國全變為殖民地。

而大明除了長城與長江,還有什麼!

再加上,清朝整合了所有統治區域的資源,導致其有能力應對列強入侵。

而大明除了所謂漢地十八省,連十八省的地方士紳都不怎麼睬他,例如:崇禎讓官紳捐款,官紳的那份勉強喲!

所以到清未,腐敗內憂外患如此,也沒有被列強吞完,中心還在,大一統還在。

而明直接會被西方瓜分。



明朝只有六千多萬人口(最高)而清朝四億。人口多消耗的起,敵人來看見人多也要打哆嗦噻!

一個抗日戰爭中國損失三千多萬人,明朝損失的起麼!

別說明朝什麼資本主義萌芽,進入工業化國家之類的話!

沒有自然科學的普及,和自然科學的人才輩出是進入不了工業化的。看下西方自然科學厚積薄發了近百年才進入工業化。

八股文章能造槍炮!能創造提高生產力!

以明朝的社會制度和優則入仕的社會範圍,抑商閉關的歷史環境,沒有外力推動,例如被打的瓜兮兮的情況下,不會主動進資本主義更不用說工業化了。

被打後反應過來就遲,就大明那個小身板再加上佔了這麼好的地方,敵人會給你喘息的機會,在工業化的鋼鐵洪流下,長城和幾條江河加上大明那些喜歡投降武將,愛當帶路黨的文官,想下,都心疼大明!

至少滿清晚期對外做戰,慫是太慫,但氣節還是有的,沒有武將一個投降的,一個文官帶路,甲午海戰雖然輸了,但北洋水師的氣節卻讓人可歌可泣!

再看下明未的大明,幫滿清打江山滅大明的,是大明臣子,連幾次大屠殺都是大明降將乾的。

終上所述,大明確實只有更慘!


蓉兒是妹紙


客觀分析,用最通俗的語言,最簡潔的文字,讓你更全面的瞭解問題,不偏袒明朝更不偏袒清朝。



(萬曆十年大明帝國疆域全盛圖)

我們都知道明末天災人禍,政治腐敗,內亂不止,遼東戰事越剿越盛。但從朱元璋到明英宗再到萬曆皇帝這些期間還是能看出明朝強盛。這裡必須講一下明成祖朱棣,清聖祖康熙曾經評價永樂朝“隆治唐宋”。由此可見在明初期時萬國來朝,威服四海並不是說的自永樂後國力日衰。

首先看到這個問題,我們都會想到武器方面。這個武器肯定是指火器而不是刀箭棍棒。嚴格意義上火器在我國曆史上唐末就已經運用到軍事上了,當時叫火銃,也有叫鳥銃的。一直到元時火器已經在局域戰場上經常可以見到了。但這時候的火器主要是大型火器,也就是大炮。火銃因填藥繁瑣,使用時到限制並沒有被官方所重視。在明前期時火器才緩慢發展。單兵明中期火器已經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但沒有什麼很大的改革建樹。雖然形式多樣化但還是換湯不換藥。加上明朝時期官府對民間的武器發展有很大的限制。明後期比較有代表性的火器就是紅衣大炮了,清初期的紅衣大將軍炮就是以此為基礎改良後的火炮。


當年努爾哈赤就是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所擊傷。但這不代表明末的火器比後金時期的火器先進。努爾哈赤創建八旗時就對披甲,武器進行過升級。到了皇太極建立清朝後,這時候清軍的火器已經具有非常規模,其中滿八旗負責攻堅戰,屬於打前鋒,漢八旗主要負責執掌火器,對敵軍先手進行壓制,蒙八旗主要輔助配合滿八旗,偵查,迂迴包抄支援。這時候清八旗不管是武器,戰術和統籌作戰都比明軍更勝一籌。但滿人數量有限,雖然當時有“清軍不過萬,過萬不可敵”但和明大軍交手時也比較吃力,雖然基本上都是取得勝利,但勝利後短時間內也難休整過來。一直到後來漢軍和蒙軍加入後,清軍才徹底崛起,成為當時唯一可以力挫關寧鐵騎的軍隊。關寧鐵騎的前身是李成梁的遼東鐵騎,在當時還是極具戰鬥力的,後來形成了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



對於待武器這方面清朝和明朝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但明朝的衛所制讓明朝軍隊戰鬥力極具下降。打仗還沒有逃的多。所以後來朱元璋建立的軍戶衛所制漸漸被招募制所取代。而招募來的士兵雖然比明中後期軍戶下父子皆兵戰鬥力強但由於朝廷時常拖欠軍餉,軍官層層剋扣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也不能什麼大的提升。

(清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而清朝一樣,當年驍勇善戰的八旗鐵騎入關後,整日聲色犬馬,過度以來火器,雍正朝一再強申上馬彎弓,但這群已經被養成公子哥的八旗已經在根上爛掉了,所以清統一後的站著都是八旗打前陣,而綠營為主力。綠營到後來也漸漸衰敗,當時百姓戲稱綠營兵打仗靠兩槍,放一槍,抽一槍,也就是火槍和煙槍。慢慢的綠營又被鄉勇所取代。在火器方面清朝比明朝有很大的進步,並不是網上說的打仗靠弓箭。但明清的軍隊在體制上都沒有什麼改變,當然袁世凱北洋軍隊的新軍除外。


(清末北洋新軍)

很多人都認為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於世界的主要原因,其實這樣說是不全面的。閉關鎖國是古代數千年的既定方針。即使在宋朝海貿最開放的時期也不過是開放了幾個港口。明時期確定了閉關鎖國的國策後,只帆不許入海,鄭和七下西洋揚大明國威,但不過是欺小繞大。讓朝廷內外過度沉迷於天朝上國的概念,徹底禁止私人海貿。


(林則徐虎門銷煙)

清朝入關後統治者把閉關鎖國策略發揮到極致,但也不是完全禁止了海貿,只允許廣東的港口進行海貿,但後來被廣東十三行完全壟斷,與列強造成了極大的貿易差,從而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而林則徐虎門銷煙不過是英國的藉口罷了,沒有林則徐虎門銷煙還有下一個藉口打開中國的國門,掠奪原料產地開闢中國銷售市場。


(英國殖民統治者)

看網友有的說明朝時期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了,如果沒有滿清現在美國算什麼。這完全是無稽之談,這句話的搞笑程度就像之前有傳言八國聯軍侵華時找到了明朝的火器,一看比他們的都先進。

凡是有點腦子的都不會相信。這些人不是盲目跟風就是譁眾取寵,要不就是當年上學學歷史的時候只記住了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幾個字,沒有記住後面說的為什麼明朝不會發展成資本主義。


(大清疆域全盛圖)

明清時期,我國的封建專制制度,結合歷朝歷代的經驗與優點,使封建專制制度達到巔峰其中的代表就是萬曆皇帝(萬曆帝雖然不上朝但不代表不理朝政,明帝國的韁繩還是緊握在他手上的)和乾隆皇帝。



如果僱傭關係屬於資本主義的話,那我國至少春秋就出現資本主義了,這樣說兩宋時期資本主義就到底頂峰了。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專制制度,士紳系和皇權集中制就決定了明朝把資本主義的萌芽扼殺在了萌芽狀態。


(光緒帝)

但清光緒時期是有機會成立君主立憲制向資本主義過度的,光緒雖然已經睜眼看世界,無奈沒什麼強硬手腕,性格軟弱又無軍權,到最後還被袁世凱耍的團團轉。所以明清時期根據制度和統治者本身因素都不能進入資本主義。

(明武宗)

明帝國成祖驅敵千里,武宗率軍親征瓦剌(雖然就斬敵十六人)萬曆三大徵,都代表了明帝國的武力建樹。但英宗被俘,也先直取京師,瓦剌俺答入侵河套,大軍直逼大同,劫掠京師,逼迫明朝廷開放邊關也代表了明時期武力慢慢的的荒廢。



(列強瓜分中國及時局圖)


綜上所述,明朝如果延續下去到了1840年,其結果會比清朝更慘。

對明朝來說最好的結局是君主立憲,也成為列強的一員。但西方列強不會給你機會,他們需要的是肥碩的東方市場,而不是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帝國。

居中的結局就是革命,推翻皇權,進入軍閥割據,近代的歷史不過重新演義一遍。



最慘的結局就是亡國了,清朝尚且有莽荒之地可割,而明朝呢?割中原?那可就不是亡國那麼簡單了,就是徹徹底底的亡種了。我中華民族再不會屹立於世界,只能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者遍佈世界各地,最好的結果就是像現在一下國家和地區一樣成西方勢力下的傀儡和小弟!

退一萬步講,大明帝國二百七十六年(不包括南明和明鄭)都搞不定蒙古問題,反而屢次被瓦剌,韃靼欺負,拿什麼搞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列強?

當然,現在說這些不過是笑談了,隨便分析,博君一樂!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唯有這巍巍紫禁城,立於蒼穹,屹於乾坤。笑看百年王朝興衰,靜待東方大國復興!



如有誤筆,煩請斧正!


濟州府一戶侯


如果明朝在清朝末年遭遇列強的侵略,之後會表現的更差嗎?

明朝和清朝其實最大的差別就是他們的統治者是不一樣的。明朝就算是再腐敗也是漢人政權建立的,而清朝卻是少數民族建立的。

  • 有些朋友可能問了,這有什麼區別嗎?

這裡邊區別可就大了。自古以來,有一句話說得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不光是我們漢族知道,少數民族包括清朝的統治者,也是知道的。

而清朝,之所以採取“剃髮易服”等種種政策,就是想要消除自己與漢族之間的差異,最起碼大家表面上看上去都是一樣的,是這樣的手段特別兇殘,不是改變自己,而是改變周圍的環境,用屠刀強迫周圍的環境向著自己改變。但是,就算是統治了清朝兩百年,直到現在,幾百年以後,滿族依然是少數民族。

  • 明朝就完全不一樣了,感覺明朝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典範。

看看明朝的士大夫都幹了些什麼。

明武宗朱厚照可以說是一個比較英明神武的皇帝,但是比較喜歡胡鬧,這樣一個皇帝,士大夫們看不順眼,想怎樣抹黑就怎樣抹黑,還是活的好好地。再看看著名的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想要換太子,但是士大夫們不同意就不能換,就算是30年不上朝,國家依舊是井井有條,這個太子最終還是沒有換。

想想清朝,清朝的那幫狗奴才,敢這麼幹嗎?

當然啦,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的爆發,也與這群士大夫有關,或者說就是他們進行土地兼併造成的。但是最起碼的這一群當時明朝時期的精英人士不會,即使在崇禎最無能為力的時候,也沒有與敵人進行和談,不會割地賠款。

  • 看一下清朝幹了什麼?“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就是把中國都賣給人家列強了,還要給列強數錢,整個就是給列強收錢的,真當這是你們家的。


換了崇禎面對西方列強,肯定是反抗到底。最後八國聯軍殺到北京,崇禎也絕不會投降,肯定說“我們老朱家不行了,英雄好漢們,這個國家就交給你們了”,然後是上吊自殺。

換句話說,清朝只能被列強割肉放血,苟延殘喘;但是,明朝會死在反抗的戰場上,我喜歡這樣的明朝。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這問題真是毫無水平,明末時期大明和當時的西方列強全部打過。分別是1521年屯門海戰和1523年西草灣大戰,此戰之後葡萄牙人慘敗,最後嚮明朝納貢取得了貿易權,在澳門只有居住權,至於澳門後來被租借是滿清時期的事情。1635年,明朝對戰進犯的英國艦隊,最後英軍被擊退,英方可以在廣州進行貿易並賠償白銀2800兩。1633年,大明與荷蘭爆發了料羅灣大海戰,荷蘭艦隊慘敗。後來荷蘭趁明朝滅亡侵佔臺灣,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經海戰、陸戰收復臺灣,所以臺灣永遠屬於中國。終明一朝,面對西方列強從來沒有割地賠款,始終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泡泡魚253721686


這個我想很難回答,畢竟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誰也不知道到底會朝哪個方向發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明朝絕對不會表現的比清朝差,至少明朝面對列強絕對是敢打,敢玩命的打,而不似清朝那樣不敢打,甚至出現稍觸即潰的局面。



清朝我想熟悉的都知道它面對列強的表現,可以說是稍觸即一潰萬里,那是慘不忍堵啊。鴉片戰爭,清朝道光帝居然在英軍只有4000餘人的情況下,先是對英軍示弱答應懲辦自己命令去銷煙的林則徐,並將立主抵抗的林則徐、鄧廷禎等人罷官。後道光帝眼見軍隊抵抗不了英軍,英軍還隨時威脅到了北京的安全,遂居然屈辱般的答應了英軍的議和條件,不但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同時還被迫賠償了2100萬兩白銀,其中居然還包括了1200萬的英軍軍費,這是何等的屈辱,一個國家居然還有支付給一個入侵自己的國家的士兵的軍資,這該如何說呢?非但如此,此後英國對中國的貿易和進口的稅率全有英國做主,這更是喪權辱國啊。



其實清朝對待列強的方法就一個,那就是割地賠款。縱觀晚清的最後五十餘年對待列強的入侵,無非就是一打就投降,然後簽訂不平等條約促使列強退出對清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後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司地區於英,賠償英法軍費各八百萬兩;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北京淪陷慈禧和光緒逃跑,滿清只得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賠償越9.6億兩白銀,允許八國在北京到山海關沿線鐵路駐兵,並拆除大沽口的炮臺。可以說這就是滿清對待列強的態度,那就是以出賣國家的主權來換取滿清皇室的榮華富貴,他們根本就不顧及百姓的死活,只要能保證他們個人的利益,國家的主權對於他們來說真的算不上什麼。



而在真正的歷史上明朝雖然沒有真正經歷過晚期那樣的列強爭相入侵中國的局面。但是在瞭解到一些明朝皇帝所做的事情後,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如果把明朝放在晚清,他們會怎麼做。眾所周知,明朝雖然晚期政治腐敗,百姓更是民不聊生,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明朝即使再腐敗,也從未向外敵退讓半步,也從未向簽訂任何不平等的條約,即使是崇禎末年之時,對於國家的主權也是絲毫不退讓半分。



崇禎6年,即1633年明朝與荷蘭在東南海岸料羅灣發生大規模海戰,其戰爭規模絲毫不弱於鴉片戰爭。此時的大明已經是日落西山,國內面對的是農民起義軍和滿清的雙重進攻,國力已經不再是曾經的永樂盛世可比,而此時的荷蘭雖然未從西班牙獨立,但是其國力可以說蒸蒸日上,正是處於著名的“黃金時代”的開始。但是即使是如此,崇禎帝和大明也從未害怕過,對於主權和土地也從未放棄,但荷蘭意欲侵佔澎湖和對大明強制提出貿易和其他不平等條件的時候,大明非但未退卻,反而英勇的與之對戰,最終以絕對的優勢打敗了荷蘭對於大明的企圖。1639年明鄭艦隊更是擊敗了再度襲來的荷蘭船對,並自此徹底的掌控了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



可以說按照明朝末年的表現,在反觀清末的表現,我想不言而喻,雖然我們不清楚事情到底會朝何種情況發展,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明朝的表現絕對不會比清朝差,可以說至少不會不戰而逃,甚至可能還有勝利的機會,也更不會簽訂什麼喪權辱國的條約。


澳古說歷史


慘不慘。看民智。明末的民智和清末的民智比,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咱們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咱們的發現發明都是先人一步的。明末咱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很多現代科技發明。這也是清朝承認和記載的。如果再給這些發明三百年的發展時間,相信咱們不會落後多少。

中國落後始於康乾盛世,鼎盛時期。西方主動找咱們時,乾隆還自大自滿。原因是什麼?民族壓制,禁錮思想,閉關鎖國,興文字獄,愚化國民,維護統治。這樣的統治方式和思維直至清末,才改。此時為時已晚了。西方已經甩咱們九條街了。

更丟人的是,面對入侵,有的遺民逃跑。有的遺民抵抗,拼死就回國家。這裡不做區分,以免傷及臉面。

兩個民族,兩個思想,兩種統治方式。你問明朝能持續到清末會如何?我想今天的咱們發展速度,應該可以參考。


老衲法號亂來709


明末表現肯定會強於清末!原因:1.明朝對外的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妥協!明朝皇帝雖然有的胡鬧,但都是有民族氣節的,都是把大明朝當成自己的家來守衛的!清朝就靈活多了無恥多了!看清末簽了多少賣國條約,清朝皇帝跑了幾次,京城陷落了幾次?!清朝皇帝是滿族人,從不把國家當成自己的家來守衛!!2.明朝時中國科技水平依然是世界領先或者處在前列,且還在發展,明代火器已經很先進了,甚至清末鴉片戰爭時的火器都沒有趕上明朝最高水平。如果繼續發展二百年,不可限量!!清朝呢?滿族人是落後民族,一是迷信騎兵,二是怕漢族發展火器等科技會推到他,三是怕漢族聯合海外力量反清復明……等等所以閉關鎖國,瘋狂愚民,清末老百姓照片跟傻子有區別嗎?綜上,滿遺如何能與我煌煌大明相比!


無涯9258


歷史無法假設,如果真要假設,也可以分析一下。

如果明朝遭遇清末那樣的危機,結局會怎樣 ?

一樣會失敗。

清於1644年入主北京,它來自東北,且與蒙古達成了和親聯盟的政策,成功解決了存在多年的北方邊患。

在經濟上清承續著明的制度,具有極強的內斂性,統治者長時間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皇帝希望內部社會是男耕女織的狀態,人民無法聚集也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那麼政權就會穩定。

這是明清兩代都認可的社會治理方式。

經濟上拒絕革新,也害怕革新影響政權穩定,那麼這種持續性的穩定必然會導致經濟落後,進而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明的衰落與清的衰落都有相似的經濟因素,所以假設明朝到了晚清時期也會出現經濟下滑的情況。

政治上兩個朝代都在強化皇權專制,國家的安危與統治者個人的政治素養掛鉤,明朝中後期皇帝對政事的淡漠,清朝中後期嘉慶、道光收成度日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皇帝失去政治改革熱情,只求國家穩定,穩定壓倒一切,失去活力也意味著失去生機。

所以從經濟和政治上來說,明朝也好不到哪裡去,清末的政治經濟危機,明也會遇到。

不過明朝比較重視火器,有著最早的可連發的火槍戰車,有早起的噴火武——猛火油櫃,以及較為原始的地雷器。

而清朝更重視弓箭騎射,明朝如果與列強遭遇武器上不會輸太多,短期戰鬥可能不會輸太多,但長期面對西方列強,也必然會失敗。




方聲說


回答這個問題很容易,那就是明朝會不會放棄四書五經和禮

有些評論清朝的文章說因為滿人異族入關,防範漢人,對待先進科技保守

這個先進科技其實指的就是西方文化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明朝的人的保守,遠在大家想象之上

明處朱元璋禁天文,廢明算

明末和明處什麼不一樣,商業確實大發展了,但是商業和文化有關係嗎

明中後期確實西風東漸,但是明朝士大夫僅僅部分人愛好西方文化,僅僅是獵奇

明朝越往後,不是越開放,而是越保守

越往後儒家獨尊色彩越重

前期咋學的,比如農業,水利,格物,造船,軍事製造等可以做官,甚至有三品大員,越往後, 不要說官,就是吏選取更多八股儒生

很奇怪為什麼有人說明朝對待外來東西更開放,因為歷史不是很清晰嗎

從明處火門槍一直到戚繼光改進之前,大明一百五十年沒變

明末紅衣大炮明朝發現威力巨大,卻敵良器,結果拖延十數年,就是保守派上書反對,實際上清朝評定太平天國動亂很短時間內大量進口,明朝後期接受了紅衣大炮,進口量也上不來,就是骨子裡天朝上國思維

明朝有沒有認識到八股缺陷,認識到了,顧炎武明確說,儒生學的沒用的東西

南明總體時間不短,但是涉及到核心的文化,經濟沒有一個改的,快死了,也認識到自己的缺陷,仍然不改,很奇怪有人認為明朝更開放,明朝部分個人對西方文化物品的喜好,不等於說明朝要放棄八股,四書五經,禮法,實際上越是到後期對於儒學的偏執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