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把炮弹推进炮膛内,为什么不会滑下来?

清风徐来2318070


早期的火炮采用炮口填装火药弹丸的方式,先把火药装填入炮膛,在炮筒尾部接出引线,装填弹丸、碎石甚至铁蒺藜,点火引燃火药爆炸发射弹丸。

最开始的炮弹是实心弹丸,内部没有火药,完全依靠动能攻击敌人。如同高空丢板砖。后来人们觉得加大板砖威力不足,遂在弹丸中装填火药增大杀伤力。炮弹发射出去弹丸引线在空中燃烧,落地爆炸杀伤敌人。


这种炮口填装的方式因为炮口斜向天空,除非是在山头朝下射击,不然并不存在题主所说的炮弹滑落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装载穿甲,爆破,破甲等功能性弹头出世,火炮炮弹的填装方式由原始的炮口填装改为后膛填装闭锁。

当火炮装弹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题主所说的这个炮弹装入炮膛后滑出的尴尬情况,不过这个问题完全不是问题。让炮弹稳定在炮膛中主要由炮弹弹体上的弹带和炮栓解决。


弹带,是大多数线膛炮炮弹的必备品,几乎所有的后膛填装炮弹都有弹带,而且弹带不止一圈,会有多圈,多采用尼龙、紫铜等材料。就像给炮弹套上了防滑链。炮弹发射时,弹带会自然脱落,不会影响射击精度。炮弹装入炮膛之后弹带会和膛线紧密接触。将炮弹牢牢卡在炮膛,还可以增加炮膛密闭性,提高膛压。

除了弹带之外,炮栓也可以保证炮弹的稳定。炮栓就像中性笔上笔帽和笔上面的卡榫。炮弹推入炮膛后会由炮栓卡住不会滑出。

目前,手动锁闭火炮已经逐渐退出战场的舞台,但由于手动装填火炮的稳定性和机动性,在一些重型火炮上面仍会应用。现在火炮多使用自动锁闭,炮弹送入炮膛之后,利用弹簧机械结构自动锁闭炮膛,节省了手动锁闭炮,提高了火炮射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坦克炮和一些小口径的机炮早已经实现了自动填装,锁闭,射击,抛壳等步骤,火炮的射速得到巨大提升,炮弹滑出炮膛这种问题早已经不是问题了。


军武小咖


火炮在平射时不存在这个问题,主要是大迎角射击才会出现炮弹滑落的风险,这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弹带,一个是炮闩挡弹板,弹带负责卡入膛线,起定位固定作用,炮闩挡弹版则起到保险作用,防止不慎滑落,具体细节请听吐槽君继续往下讲。


什么是弹带?弹带的作用是什么?

在炮弹的中部和底部我们通常能看到一条或者几条缠绕在弹体表面的带状物,这就是传说中的弹带,弹带一般是由软质金属或者尼龙材料制造而成,用的最多的是紫铜带,依据炮弹种类的不同,一般有一条宽的或者两条细的,最多可以同时存在三条。

在炮弹送入炮膛后,弹带由于材质较软,就牢牢的卡在炮膛的膛线上,这样有三个作用:

第一、密闭炮膛,防止发射药气体外溢,可以增加火药利用效率,让炮弹获得更高的初速。

第二、弹带嵌入膛线后,随着炮弹在炮膛内推进,带动炮弹旋转,最后在出膛后被挤压脱落,提高炮弹的稳定性和准确度。

第三、就是题主提到的问题,弹带牢牢卡在膛线内,炮弹就被固定住了,也就不会滑落出膛。

如果不慎滑落还有炮栓挡弹板

送弹手在将炮弹送入炮膛后,如果力度不够,弹带卡的不够紧,还是会有几率滑落,所以在炮闩上一般会安装有一个挡弹版,挡弹板一般是都是弹出状态,就是下面这个玩意儿。

挡弹版相当于一个弹簧滑扣,炮弹送入炮膛时会被压住陷进去,不会妨碍送弹,炮弹送入炮膛后又会被弹簧顶出来,而炮弹不慎滑落时,就会被挡弹版挡住,送弹手就能再次用推杆进行二次送弹,直到炮弹卡牢固定。


而将炮弹送入膛后,如果是分装弹,就再将发射烟筒送进去(定装弹省略这一步),然后将炮闩关好(有的会自动复位),就完全锁死炮膛了,炮弹也就再也没有逃生的希望,瞄准手就可以安全击发,一炮轰出去了。


军史吐槽君


人类历史进行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自从火炮发明一来,这种火力强,射程远的武器几乎参与了每一次战争。直到现在这个导弹横行的年代,火炮依然是各国军队的主要武器。火炮可是一款我国发明的战争利器,原理是利用火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将弹头抛射出去攻击敌人。根据史料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1163年的火石炮,不过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火炮是元代大德二年的火炮文物。



早期的火炮采用炮口填装的方式,先把火药装入炮膛,布置好引线,再把圆形弹丸,甚至是铁链,碎石从炮口装入,点燃引线火药爆炸抛射弹丸。最开始的炮弹使用的是实心弹丸,内部没有爆破药,依靠动能攻击敌人。后来出现了使用引线引燃爆破药的弹丸,炮弹发射出去弹丸引线在空中燃烧,落地爆炸。这种炮口填装的方式因为炮口和地面有一定角度的原因,除非是朝下射击,不然并不存在题主所说的这种炮弹滑落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携带爆破,穿甲,破甲等功能性弹头的出现,火炮的填装方式由原始的炮口填装改为为后膛填装。当仰射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题主所说的这个炮弹装入炮膛后滑出的尴尬情况,不过炮弹滑落的问题在现代技术面前根本就不是问题。目前世界上很多大口径榴弹炮,依然使用的手动填装,炮栓闭锁,拉绳射击的方式,而保证题主所说的炮弹稳定在炮膛问题主要由炮弹弹体上的弹带和炮栓解决。

弹带,是大多数线膛炮炮弹的必备品,几乎所有的炮弹都有弹带,而且弹带不止一圈,会有多圈,多采用紫铜,尼龙等软质材料,炮弹发射时,弹带会自然脱落,不会影响射击精读。炮弹装入炮膛之后软质材料会和膛线紧密接触,作用有三个。弹带除了帮助炮弹牢牢卡进炮膛之外,还能增强炮膛封闭性,增加火药使用效率;软质材料嵌入膛线,带动炮弹自转,增强炮弹弹道稳定性。


除了弹带之外,炮栓也有保证炮弹位置的作用。以早期的手工填装榴弹炮为例,如果使用定装药,炮手将炮弹放在炮膛口,如果口径小,炮弹轻,那炮手直接用力一送,炮弹就进入炮膛了,再用力拉动手柄,锁上炮栓。如果口径比较大的炮弹,一个炮手扛着炮弹放在炮膛口处,另外一个炮手用送弹棍将炮弹顶入炮膛。口径再大一些的话,送弹棍也搞不定了,比如二战德国的古斯塔夫列车炮,吊车将炮弹吊装在炮膛口,然后用一辆专门送弹的坦克,将炮弹顶入炮膛。
目前,手动锁闭炮栓早已经成为历史,目前火炮多使用自动锁闭,炮弹送入炮膛之后,利用弹簧机械结构自动锁闭炮膛,节省了一步手动锁闭炮栓。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坦克炮和一些小口径的机炮早已经实现了自动填装,锁闭,射击,抛壳等步骤,火炮的射速得到巨大提升,炮弹滑出炮膛这种问题早已经不是问题了。不过,因为优秀的可靠性,手动填装的火炮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国陆军中。


赤焰哒哒哒


前膛装填时代的火炮,可以理解成一个桶,炮尾封闭,先填进火药,再装炮弹,自然不会漏下来。

到了后膛装填的时代,为了保证炮膛的气密性,炮栓被发明出来,并且不断改造以提高性能。

对于怎么不让炮弹落下来,现在陆军中小口径火炮的主要解决办法是自动闭锁炮栓,可以理解为一个弹簧门,送炮弹时炮弹压住炮栓,将炮弹推上膛,炮弹进入炮膛后,炮栓自动弹起,封闭炮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装填炮弹的画面,装填手将炮弹前段放进炮膛后,是一下把炮弹推进去的,就是采用自动闭锁炮栓的原因,不一下推上去会夹住手。

而大口径炮弹和海军舰炮,这就不是人能一下把炮弹推进去的重量了,采用的也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把炮管放平,装弹机将炮弹推进去以后,关闭炮栓,再抬起炮管射击。比如战列舰的巨炮就只能在射击后回到固定角度再进行装填。


Latosolicredasfir...


因为弹丸上有一道(或两道)神奇的紫铜环,叫弹带,弹丸装入药室(炮膛)时,弹带会接触身管的膛线起始部,因为紫铜软,而炮身管多为坚硬钢材,在膛线的挤压作用下弹带迅速变形,牢牢的卡在膛线内,因此弹丸不会下滑。



大-脸-猫_


第一步,装弹手把炮弹放进去,炮管尾部内侧有个小支架,会挡住炮弹往下滑;第二步,送弹手用送弹棍用力把炮弹顶到位,这时炮弹上的铜质弹带会卡在坡膛处,炮弹不会下滑;第三步,装弹手把药桶用力装进去,这时药桶底部凸起的环会把炮闩释放,炮闩同时上升,完成关闩动作,装弹完成。如果必须退弹,则先开闩,取出药桶,然后用退弹棍(头部是中空的环,避开引信)从炮管伸进去往外顶,退出炮弹。


小游说说


我们100高实弹射击遇到撞针硬度不够哑火,退弹后弹壳退出来了,弹丸留在炮膛里,火炮技工把弹壳前端锯掉一段,更换撞针重新装填击发,把炮弹打了出去。


挣工分175


炮弹底火或者药包后面是炮闩,不完全推进去会有滑落情况发生!但炮闩有闭锁机构负责卡住炮弹,完全推进去会有卡簧声音,而且不完全推进去炮闩也不会关合上,需要用手或者用装填杵用力往里推,完全到位后才能击发!


浜斐


本人对炮弹不懂啦,不过什么东西都有逻辑性,要么炮弹进膛有卡住装置,要么属于有相吸的成分,应该是这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