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把樸素的情感融入到摯愛的教育事業

刘霞:把朴素的情感融入到挚爱的教育事业

黃河新聞網運城頻道訊2019年3月22日,全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啟動大會在太原隆重舉行。聞喜縣明德小學教導副主任、黨支部委員劉霞以入選山西省“三晉人才”支持計劃青年優秀人才的身份,在聞喜縣分會場參加了此次大會。

劉霞從教18年來,把對黨的無限忠誠的樸素情感化作實際行動,融入到自己所摯愛的教育事業上,先後獲得山西省骨幹教師、運城市學科帶頭人、市(縣)教學能手、市優秀志願者、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桐鄉教育先鋒、聞喜縣十佳青年標兵等多項殊榮。

“嫌棄兒”變成了“尖子生”

學困生在教師和同學的眼裡往往是“嫌棄兒”,在集體裡處於被忽視的地位,而這種地位深深影響他們的自尊自信,久而久之他們便對課堂學習和集體產生逆反感。劉霞不失時機給予學困生以肯定和讚揚,讓學困生的自信心在自己的表現和老師的讚揚聲中樹立起來。她曾帶的5(6 )班女學生李夢示,上課老是頭不抬、手不舉,更無謂思考。劉霞採用課堂上要求學生介紹自己,李夢示卻很快舉起長期沉默的手。劉霞抓住時機,及時讓她回答。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很快李夢示在課堂上踴躍發言,有時還表述自己的看法。在教學中,劉霞注意給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會,讓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成功的快樂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她還採用“小教師畫龍”,“大教師點睛”的方法學習,對於一些問題的講解,先讓學生上臺講解,然後老師適當的點評。起初,李夢示因自己學習差沒有一點信心,在劉霞的鼓勵下,她怯怯地邁上講臺,小聲地講解起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她的聲音越來越洪亮了。李夢示欣喜地說:“我下次還想上講臺當小老師,感覺真好!”

就在劉霞看到李夢示有了一大進步的時候,不幸的事兒連連降臨了。前些年,李夢示的爸爸在修理汽車時,由於司機不慎動了方向盤,造成車上物品掉落,正好砸在爸爸的頭上,當場不省人事丟了生命,奶奶一氣之下癱瘓在床,媽媽也患病在身還要照顧4歲的弟弟,年幼的李夢示由於失去親人而悲痛欲絕。一段時間裡,李夢示上課動不動就走神,不時還脫堂誤課,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劉霞瞭解此情後,以母親般的愛投於小夢示,抽空給她做飯、洗衣服,幫她補習功課,為她講解一些道理,使李夢示慢慢地走出痛苦。經過劉霞對李夢示一個多月的調整心態和苦苦的教誨,她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成績提高的很快。後來李夢示又變成了以前那個活潑懂事、品學兼優的小姑娘。

在教學過程中,學困生難免會遇到困難和失敗,劉霞對他們的能力及時作出評價,引導學困生從失敗中尋找改進的因素,促其在轉變中進步。學困生陳浩楠學習成績老是名落孫山,劉霞及時找他們談話,共同分析找原因,如今該生已成為初一年級的尖子生。像李夢示、陳浩楠這樣的學生,劉霞幫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

“孤兒娃”得到了“母親愛”

2013年3月,劉霞帶著領導和同事的信任與鼓勵,自告奮勇參與了學校的結對支教幫扶活動,來到了離家百里之遙的陽隅鄉和薛店鎮的翁村、蘇店和南張等6所偏避小學支教,劉霞把握機遇磨練提高自己。期間,她幾乎是逢大禮拜才回一次家,全身心投入感染和關愛著每個農村娃娃。

“劉霞老師,比我的親媽媽還要親!”這是劉霞曾支教過的蘇店小學3年級學生李曉紅對人常說的心裡話。前些年,李曉紅還不到6歲時,爸爸因在外地某廠打工,因操作機械不慎,致使雙腿粉碎性骨折,造成嚴重殘疾,生活難以自理,年輕的媽媽絕情地拋下她改嫁異鄉他村。從此,李曉紅成了可憐的孤兒,跟著年邁的奶奶度日。曉紅放學回家,往往是飢一頓、飽一頓,穿的也是捉襟見肘。劉霞在日常中,觀察到了他的不幸。

那是一個週末的早晨,劉霞家訪來到李曉紅家裡,目睹眼前的一幕幕,劉霞流淌著心酸的淚花。“大娘,你們的困苦我明白了。這點錢不是很多,您拿著用吧。”“姑娘,我那能收你的錢呀!”“大娘,您太不容易了,說啥也得收下。”說著,硬把300元塞到老人手裡。之後,劉霞三頭兩日來到曉紅家裡,有時還帶上些學習用具和衣物,乾乾家務活兒,給曉紅補習功課,幫助曉紅度難關。

鄉村支教清貧而又平凡,與書本為友,與學生同伴,而傾注了愛卻帶來火熱的情。還記得那個中秋節的上午,劉霞辦公桌上忽然放著一個大布袋,打開一看裡面放著幾顆熱騰騰的玉米,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老師,您為我操心了。這是我家種的玉米,我奶奶挑了最大的煮熟送給您,祝您節日快樂!”一種幸福的熱流立刻傳遍了她的全身。劉霞知道這是李曉紅送的。在中秋節這天,他送給劉霞的不是幾顆玉米,分明是一顆火熱的心。如今,劉霞仍和李曉紅保持著聯繫,堅持每月資助他200到300多元。

“自家孩”好似“沒娘娃”

10多年來,劉霞投身教學改革,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儲存了大量的教學心得,撰寫的論文、設計的教案、先後在國家、省、市舉辦的各項評比中獲獎且發表。在堅持一線教學的同時,劉霞還兼任縣教研員和學校教導處副主任,承擔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研究”、“主題閱讀”、“高效作文”、“閱讀能力提升”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她多次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與教師研討交流,將研討成果融入教學實踐中。並通過QQ群廣泛開展網絡研修、交流,認真整合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課題成果。她撰寫的《抓住特徵,塑造形象》、《向課堂要質量,注重課堂教學》、《我心中理想的數學課堂》、《探索教學新思路,構建有效課堂》等10篇論文,先後榮獲國家教育部、省(市)多項殊榮。

劉霞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擔,常常是專題研討起來,廢寢忘食。雖然家離學校近在遲尺,雖然孩子距離她工作的學校不到千米,而孩子的家長會,“元旦”、“六一”,從未參加過。她覺得作為母親,首先更應該當好一名老師。她曾經在隨筆中這樣寫道:“‘六一’兒童節,同學們的經典誦讀展示和精彩的文藝表演,贏得了領導和家長的陣陣掌聲,眾多家長們拿著照相機和錄像機迫不及待地為孩子留下一個個難忘而精彩的鏡頭。”

在深深的自責的同時,劉霞又覺得自己無愧於教師這個職業,責任高於一切,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是自己對社會的最大貢獻,一定要竭盡全力!(劉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