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投资机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转型与投资机遇

改革开放历经40余载,回望40年来中国经济的非凡历程、曲折过程与丰硕成果,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全貌总结概括为一个动态上升的“三化”过程,即“国家工业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住房商品化”的“三化”动态相依、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过程。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动能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化的变革与发展带动的是整个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使得丰富且低廉的劳动力供给优势得以发挥,形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和低价格优势。同时,恰逢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商品流通市场趋于完善,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进一步加速了国内工业化,加快了制造业发展。多年来,制造业始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中国制造业商品出口比例高达90%多。除了实现出口创汇,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更是带动了投资需求,带来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一个高峰在1990年代初,第二个高峰则是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之时。工业化发展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商品出口国。

中国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城市化的快速提升,带动基础建设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也快速提升。国内人口快速城市化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在我国初期工业化阶段,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是全国开工,各地建工厂、兴基建、造房子,尤其是大规模的基建完善了全国基础设施网络,降低市场流通成本,打通地域壁障,形成规模市场。这一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动能也从工业化转变为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则从工厂转变为工业化的载体——城市。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产生了愈益扩大的城市居住需求,房地产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40年来,房地产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自1998年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真正驶入快车道。住宅商品化作为城市化的配套政策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其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提升,更是拉动了基建、建材、汽车、家电、机械等上下游几十个行业,成为我国内需的重要基石。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变。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住房商品化共同催生了中国经济高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以快速提升。

转型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过往几十年的鲜亮成绩单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面对高增长背后的高成本。工业化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带来了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过度膨胀带来的“城中村”现象、城乡发展失衡等局面;轰轰烈烈地发展了多年的房地产也面临着人口红利消失、城市化速度降低以及政策调控带来的多重压力。在投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收益在不断降低,提示着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转型的重要关口。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中国经济需要有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升级和转型,以新旧动能转换来改变传统工业化、城市化中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与城乡失衡的旧轨迹。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已进入到调整和转型阶段。

工业化转型: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发展,人工制造转向智能制造。

工业化的转型方向是由人工制造转向智能制造,并由智能制造带来的从数量型发展到质量型发展的转变。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广泛、深入,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全球传统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智能制造是中国新旧动能转化的重大机遇,我国工业化发展正在努力抓住这个机遇,以科技的力量不断给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工业化的转型升级毫无疑问会进一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带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城市化转型:城市化转向新型城镇化。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教授把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称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如果说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供给,那么城镇化则主要是创造需求。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内需拉动的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历经多年的发展,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9.58%。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80%以上水平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型城镇化”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是中国政府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的“转型”新信号,这也预示着政府行为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区别于以往城镇化历程而发生新的转向。

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功能完善的交通运输、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基建作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地位仍没有改变,是新型城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反过来,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房地产业:由房地产转向文旅和康养产业。

虽然城市化进程仍未结束,未来十年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可期,但其快速成长的主升浪已过。当下,房地产业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通过成功转型实现“活下去”的关键在于找准正确的转型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可以总结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及其他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例如旅游、休闲等。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也是促进内需、拉动消费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带来巨大的养老需求,而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人口数量以及公众的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养生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康养的广阔市场需求背后是这一产业潜藏的巨大商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加之消费升级和政策红利的引领,文旅产业也逐渐成为当前市场需求的宠儿和资本追逐的对象。总体而言,文旅、康养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品需求量在不断上升,房企在选择转型路径时应该顺应政策导向,进一步转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方向,以实现成功转型和应对行业寒冬的目标蓝图。

未来30年至50年的发展动力是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智能化(智能制造)带来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带来的文旅、康养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其中,中国新型城镇化已经迈入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时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宗旨具有很强的内在相容性,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就是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并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总体而言,新型城镇化应以基础设施、养老、养生、文旅(养智)为重要抓手,总结概括为“一基三养”,即基础建设投资+养生养老养智“三养”产业。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完善公共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养老、养生、养智则进一步为城镇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在促进房地产业向文旅、康养、特色小镇的转型。对房地产业而言,这种转变除有利于自身发展之外,也可在更高层面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融合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