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長城,真的有戍邊禦敵之用嗎?

還是古代皇帝揮霍顯擺,亦或,求一個心理安慰的產物?

餘秋雨在《中國之旅》裡提到對修築長城的態度:

“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

很多人對此表示贊同,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想要真正明白長城的功用,就要理解長城的緣起。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金山嶺長城


壹 · 天註定

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到帕米爾高原之間的中國大陸上,有一條隱形的分界線,將這塊陸地劃分:東南的亞熱帶季風區VS西北的非季風區▼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東南氣候溫潤:水土肥厚,適合耕種;

西北偏乾旱:地廣人稀,適合放牧。

農耕政權與遊牧政權的出現,彷彿是蒼天的蓄意為之。

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青藏高原開始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質事件塑造了中國地貌的基本格局:中國大地的地勢自西向東階梯狀下降,從世界屋脊一直降到了太平洋沿岸。

東南汪洋,西南群山,這讓古代中國最易被入侵的地方,主要來自北面。

東部平原上的人們如果遭受侵略,被迫遷移的路線,要麼是翻越山嶺往西去,要麼來到長江以南的丘陵區,要麼,就拼命守好自己的地兒。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金山嶺長城


貳 · 守護

一定要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侵犯

遊牧部族頻頻入侵南方農耕區的一個重要誘因是:

進入冬季後,草原植被銳減,生計艱難,遊牧部族便頻頻南下放牧,進入較溫暖的農耕區。

問題是,他們就是過來放羊吃草嗎?當然不!

一般來的時候搶一遍,走的時候再搶一遍,帶不走的就砸掉或者燒掉。如果繼續南下,就直接威脅首都,嚴重者改朝換代。

公元前799年,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頻頻侵犯當時中原的西周政權。

為了對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

烽火臺方便傳遞軍情,臺臺瞭望,隨時調兵。

這個還沒有城牆相連的“點式長城”,算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軍事防禦系統。

而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則在這裡留下了“烽火戲諸侯”的悲劇(民間故事,尚缺乏史料考證)。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向楚國展示軍事實力,顯擺了一套攻擊力厲害了的戰車。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齊桓公伐楚》

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 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

楚大夫屈完(注意不是屈原)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

方城(楚長城)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中國第一條長城由此出現。

楚長城遺址,河南省南召縣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攝影:地球旅客@孤城

位於南召縣板山坪鎮華山村,當地人稱其為:周家寨、長寨。由於年代久遠,楚長城已如一段段碎石堆,可能很多人已經意識不到那其實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楚長城的出現,讓整個時代意識到,無論多麼強悍的戰車,在有效的防禦機制下,都會功虧一簣。

於是乎,大家開始紛紛在自家領域邊界修築長城。

在我國許多地方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齊長城——濟南市長清區;魏長城——陝西宜君縣;秦長城——甘肅臨洮縣、寧夏固原市;燕北長城——內蒙古赤峰市;燕長城——遼寧朝陽市建平縣……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拆除了大部分諸侯間的長城,不過特別留下了接壤北部草原的燕趙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驅除匈奴,接下來又讓蒙恬將軍修了長城。

打仗和搞工程,看起來是兩件事,但目的都是

抵禦匈奴

蒙恬將軍一不作二不休,在之前戰國時期的燕趙秦長城基礎之上,修出了西起甘肅、東至遼東,氣勢恢宏,令世人叫絕的“萬里長城”

秦長城遺址,包頭市固陽縣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更神奇的是,這條秦長城,居然與我國半溼潤與半乾旱區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線基本重合▼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無論是從地域,還是從氣候,秦長城都明確建立了農耕與遊牧的分隔線

從此匈奴不敢來犯,有了外部的安寧環境,內部才能發展。

而修長城又不得不消耗巨大的民間人力物力,孟姜女(民間傳說)出現了,農民起義也出現了。

附註:“孟姜女”傳說的演變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

——齊國臨淄城,不哭不鬧

《禮記·檀弓》: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開始哭

《列女傳》: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

——開始崩城

《同賢記》:仲姿尋夫,哭倒長城而認夫屍。

——“城”變成了“長城”。

《樂俯》:秦之無道分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哭倒了秦長城。

終其本意,都是表達百姓對統治階級勞民傷財的不滿情緒。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叄 · 反覆

此後的歲月裡

北部入侵——修築長城——繁榮發展——朝廷內亂——北部入侵……

歷史倒映出一首曲折而跌宕的長歌。

01

陳勝吳廣起義後,中原戰事不絕。

而北方,冒頓(mò dú)率領的匈奴族,逐漸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頓包圍邊境都城馬邑(yì)城,漢高祖劉邦親自出徵,結果圍困在白登山,最後還是靠人給冒頓的老婆閼氏(yān zhī)送了大量金銀首飾,借女人心思說服冒頓撤兵。

“白登之圍”以後,劉邦知道打不過人家,便採取了

“和親政策”安撫邊境,維護安寧,保證中原發展,從此一個個漢室公主和大批金銀細軟被源源不斷地送去了匈奴。

02

公元前166年,匈奴從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突破長城防線,飛將軍李廣鎮守邊塞,抗擊匈奴。

西漢初年,多年戰亂,社會凋敝,正是依託秦昭襄王修築的長城,以及漢文帝提出的屯墾戍邊政策,西漢暫時保住邊疆。

沒有匈奴侵擾,中國歷史才得以出現繁榮的文景之治

03

有了四十年的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才有了時間精力以及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來思考正兒八經對付匈奴的問題。

確切說,有了國力強盛的後盾,漢武帝再也不肯繼續忍讓匈奴的囂張。

公元前2世紀,居住在敦煌一帶月氏族(ròu zhī)被匈奴所敗,向西遷移,在恆河流域建立了貴霜王朝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去聯合月氏族,一起來攻打匈奴。

張騫絕對是歷史上的“奇人”。

公元前139年,張騫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抓獲,並給張騫娶妻,一扣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張騫略實小計,終於從匈奴出逃,一路往西,跑到伊犁的時候,才得知月氏已被烏孫國趕跑,張騫又不依不饒地跑到了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方才找到月氏。

不料月氏已經對新土地有了享受之情,無意回老家打仗,張騫唸了一年,也沒能打動月氏。

公元前128年,張騫決定返程。為了不在河西走廊遇見匈奴,他改走了一條路,穿越青海羌人區歸漢。不料如今羌人區也被匈奴佔領,張騫又被匈奴抓住關了一年。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內亂,張騫再度脫逃,回到了大漢。

張騫出使,未能達到說服大月氏夾攻匈奴,但卻意外打開了“絲綢之路”

不過,絲綢之路來得沒這麼快。

張騫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貿易交流,不可能總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幾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衛青將軍從長城多個關隘出發,深入草原,進擊匈奴,依附長城軍事堡壘,收復河套平原。

接著漢王朝西遷近十萬人屯墾戍邊,並沿著長城修建多個塞城,長城的防禦體系升級,基本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大退匈奴,奪取河西走廊

。漢王朝沿河西走廊建造長城,設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

匈奴遠遁,漢武帝開始著手修繕秦始皇留下的萬里長城,並將其一直向西延伸到羅布泊境內。

陽關烽燧遺址▼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玉門關遺址▼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這一路抗擊匈奴而修的長城,也無意間為絲綢之路的暢通創造了條件。雄關屹立的城牆猶如一道護身符,為絲綢之路這條連結亞歐大陸、溝通古代東西方文明的國際幹道守護千年。

絲綢之路▼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公元91年,漢軍在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這也是匈奴最後一次跟漢朝交戰的機會。從此以後,匈奴政權瓦解,不敢逾越長城,開始西遷。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一支來路不明的東北亞遊牧匈人不斷入侵羅馬帝國,最終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據猜測,這支匈奴人很可能是被漢王朝打敗的匈奴後裔,如果真是這樣,那這支匈奴部族也是相當可以,走哪兒滅哪兒,直接影響了中亞、西亞、歐洲、中東多個地區的格局。

可以說,長城的出現改寫了半個世界的歷史。

不過長城的另一面是百姓的怨聲載道,一直修長城,人民賦稅過重,家人沒法團聚,受不了正準備起義。

好在漢武帝最後兩年停止修築長城,大興水利,力推農業,在沒有外敵干擾的和平里,漢朝也迅速綻放了空前盛世。

長城,一方面作國家領土邊界的象徵,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而言,無異於一道不可輕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一方面,作為遠離行政中心的軍事設施,可為遠征軍隊提供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守

,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功不可沒。

另外,在戰亂平息的年代裡,長城關隘還為邊塞上的民間交易提供了一個可靠且穩定的場所,大大促進了貿易往來。

嘉峪關▼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04

如果說修築長城依舊是中原皇帝一代接一代忍不住的“嗜好”,那麼外來的人又如何呢?

匈奴走後,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支遊牧民族——鮮卑族

公元386年,鮮卑族人拓跋珪(tuò bá guī)一路南下,越過長城,抵達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權

公元398年,拓跋珪在今山西大同建都稱帝,中國進入南北朝對峙格局。

北部草原上的遊牧族也從來沒有消停。

柔然,鮮卑別族的一支部落,開始入侵北魏。

不要忘了,北魏也是是遊牧民族,北魏為進入中原,放棄了遊牧生活,改學農耕文化,發展農業生產。

然而為了對抗另一支遊牧族——柔然,北魏也開始修築長城。從423年到426年,北魏的長城一直從河北赤城以東的山脈,修到了內蒙古巴彥淖爾境內。

長到底有沒有用,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若想在中國建立穩固的政權,就必須保證農業的安定,要保證農業安定,就必須鞏固北部邊疆,而鞏固北部邊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修築長城。

05

公元626年,唐朝建立的第八年,突厥進攻到了今天的陝西,距離長安不過40裡。

硬打肯定打不過,於是唐太宗李世民設下疑兵併發揮個人魅力,跟突厥首領隔水談判,最後達成了“渭水之盟”,本質上就是用物質換取和平,比如多多贈送絲綢給突厥。

其實歷史上這一類的事件已經一演再演,在遊牧部族本可以將中原政權推翻的時刻,他們總會接受中原皇帝的“盟約”,放棄進攻的最好時機。

好像對於他們而言,反正進攻打仗的目的是財物,撤軍締盟的結果也是得到財物,只要結果相同,就不在乎過程了。

只不過中原皇帝可不這麼想。

630年,在養兵蓄銳以後,唐朝軍隊從陰山向突厥發起攻擊,將北部大片區域納入版圖,突厥部族為了生存,也只好俯首稱臣,為大唐戍守邊疆。

同時,唐王朝也在西域設立大量烽燧,為絲綢之路保駕護航,將長安與中西亞、東歐緊密相連。

06

迄今為止,農耕政權對遊牧勢力的抵禦都是通過長城展現出防患於未然的狀態。

如果沒有長城的防護,後果會是什麼樣子呢?舉個例子:

公元1125年金滅遼之後,將遼國的領土收入麾下,直接與北宋接壤。而歷朝歷代留下的長城也劃入金國勢力範圍。北宋幾乎無險可守,成為一塊擺在砧板上的肥肉。

1126年,金兵兩度攻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城下,先是要錢要地,後來直接破城要人,兩個皇帝以及大量皇族、妃嬪與朝臣共三千餘人被擄,北宋滅亡。

宋欽宗趙桓在北部草原度過30年,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有一天金人命令趙桓賽馬球,由於趙桓不善馬術,這名57歲的老人很快跌下馬來,被敵人活活玩死。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07

元朝末年,朱元璋,一位本來參與起義反抗元朝的平民,一路走上了統一中華的道路。

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依靠居庸關,將蒙古勢力趕出了長城沿線,並收復四百年前被契丹奪走的“燕雲十六州”。

1372年,戰無不勝的徐達再次深入草原進攻蒙古,卻遭到了埋伏襲擊。這讓朱元璋意識到,善於馳騁來去自如的遊牧族,始終如野草燃盡又生,並不容易根除。

防禦,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1373年,河西走廊修關城,即如今嘉峪關的前身。

1374年,修雁門新關。

1381年,修山海關。

徐達陸續主持修築32道關隘,西起大漠,東抵渤海,與長城一起守衛明朝北部邊疆的安危。

山海關老龍頭▼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明長城的東部入海處,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的海陸軍事防禦體系

08

1471年,韃靼(dá dá從明朝防範力量最弱的延綏鎮南下劫掠,並佔領河套平原。

都御史餘子俊上奏朝廷:年年征戰,耗損極大,收效甚微,且年復一年沒有盡頭,不如修築長城安定邊疆。

依託長城的重兵防守,韃靼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內地憂患漸漸平息。

然而蒙古人在其他邊界的劫掠依然盛行,明王朝開始大修長城。

每每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有傑出人物從中國的河山間走出。

戚繼光,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其帶領修築的

金山嶺長城是我國萬里長城的精華之所在。

1571年,戚繼光完成長城修築: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總共1017座敵臺。戚繼光把長城的雄姿英貌推向舉世聞名的巔峰。

金山嶺長城▼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肆·意外

1626年,山海關外,女真族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征戰山海關,寧遠城的袁崇煥據守山海關,拒絕撤退,並打響了著名的“寧遠保衛戰”。努爾哈赤在戰爭中受重創,不久後去世。

1642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後一次入關之戰,即使大獲全勝,也無法通過山海關。

1644年,李自成起義進軍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招安守衛山海關的統帥吳三桂。

吳三桂還在招與不招之際,李自成就扣了人家老爸,佔了人家心愛的老婆。一氣之下吳三桂放手山海關,邀請清軍入關攻打李自成。

長城堅不可摧,長城的守衛者卻不堅定。

雄壯如山海關,最終也敵不過人心的動搖。

此後,愛新覺羅·多爾袞率領的八旗鐵騎踏進中原。同年,

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遷都北京,開啟了清王朝對整個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

上下2000年,中國的歷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長城脈絡恢宏展現的歷史。

從華夏民族的祖先開始,一代接一代的炎黃子孫始終不屈不撓地抗擊侵略,守護家園。

也許吧,長城始終沒能真正徹底地阻擋過外來侵略,但是在這個不斷修築、征戰、平衡的過程裡,華夏文明得以在長城的護衛下發展,在金戈鐵馬的碰撞中與世界交匯。

箭扣長城▼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伍 · 尊嚴

無論中國大地如何改朝換代,只有長城,對這片土地的守衛和保護,從來沒有改變。

1933年,日本軍隊開到山海關站東端長城缺口,突然向城內發炮,炮聲隆隆,全城驚駭。

中國軍人誓死守衛山海關之戰,成為“七七”事變前中國軍隊最大規模的抗日戰役——長城抗戰的先聲,書寫了中國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

中國軍人在長城上同日軍激戰▼

長城,中國被誤解最深的古建築,到底有沒有防禦功用?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一聲吶喊能成為新中國的國歌,絕不僅僅是一場空談。

長城,不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唯一保證,卻值得中華大地上每個人最虔誠的敬禮。

……

關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錯過!

各平臺賬號,搜索“地球旅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