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长城,真的有戍边御敌之用吗?

还是古代皇帝挥霍显摆,亦或,求一个心理安慰的产物?

余秋雨在《中国之旅》里提到对修筑长城的态度: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很多人对此表示赞同,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想要真正明白长城的功用,就要理解长城的缘起。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金山岭长城


壹 · 天注定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到帕米尔高原之间的中国大陆上,有一条隐形的分界线,将这块陆地划分:东南的亚热带季风区VS西北的非季风区▼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制图:地球旅客@孤城

东南气候温润:水土肥厚,适合耕种;

西北偏干旱:地广人稀,适合放牧。

农耕政权与游牧政权的出现,仿佛是苍天的蓄意为之。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开始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质事件塑造了中国地貌的基本格局:中国大地的地势自西向东阶梯状下降,从世界屋脊一直降到了太平洋沿岸。

东南汪洋,西南群山,这让古代中国最易被入侵的地方,主要来自北面。

东部平原上的人们如果遭受侵略,被迫迁移的路线,要么是翻越山岭往西去,要么来到长江以南的丘陵区,要么,就拼命守好自己的地儿。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金山岭长城


贰 · 守护

一定要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侵犯

游牧部族频频入侵南方农耕区的一个重要诱因是:

进入冬季后,草原植被锐减,生计艰难,游牧部族便频频南下放牧,进入较温暖的农耕区。

问题是,他们就是过来放羊吃草吗?当然不!

一般来的时候抢一遍,走的时候再抢一遍,带不走的就砸掉或者烧掉。如果继续南下,就直接威胁首都,严重者改朝换代。

公元前799年,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频频侵犯当时中原的西周政权。

为了对付犬戎,周王朝建立起

烽火台方便传递军情,台台瞭望,随时调兵。

这个还没有城墙相连的“点式长城”,算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军事防御系统。

而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则在这里留下了“烽火戏诸侯”的悲剧(民间故事,尚缺乏史料考证)。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向楚国展示军事实力,显摆了一套攻击力厉害了的战车。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

楚大夫屈完(注意不是屈原)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

方城(楚长城)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中国第一条长城由此出现。

楚长城遗址,河南省南召县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位于南召县板山坪镇华山村,当地人称其为:周家寨、长寨。由于年代久远,楚长城已如一段段碎石堆,可能很多人已经意识不到那其实中国最古老的长城。

楚长城的出现,让整个时代意识到,无论多么强悍的战车,在有效的防御机制下,都会功亏一篑。

于是乎,大家开始纷纷在自家领域边界修筑长城。

在我国许多地方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齐长城——济南市长清区;魏长城——陕西宜君县;秦长城——甘肃临洮县、宁夏固原市;燕北长城——内蒙古赤峰市;燕长城——辽宁朝阳市建平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拆除了大部分诸侯间的长城,不过特别留下了接壤北部草原的燕赵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驱除匈奴,接下来又让蒙恬将军修了长城。

打仗和搞工程,看起来是两件事,但目的都是

抵御匈奴

蒙恬将军一不作二不休,在之前战国时期的燕赵秦长城基础之上,修出了西起甘肃、东至辽东,气势恢宏,令世人叫绝的“万里长城”

秦长城遗址,包头市固阳县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更神奇的是,这条秦长城,居然与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基本重合▼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无论是从地域,还是从气候,秦长城都明确建立了农耕与游牧的分隔线

从此匈奴不敢来犯,有了外部的安宁环境,内部才能发展。

而修长城又不得不消耗巨大的民间人力物力,孟姜女(民间传说)出现了,农民起义也出现了。

附注:“孟姜女”传说的演变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齐国临淄城,不哭不闹

《礼记·檀弓》: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开始哭

《列女传》: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开始崩城

《同贤记》:仲姿寻夫,哭倒长城而认夫尸。

——“城”变成了“长城”。

《乐俯》:秦之无道分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哭倒了秦长城。

终其本意,都是表达百姓对统治阶级劳民伤财的不满情绪。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叁 · 反复

此后的岁月里

北部入侵——修筑长城——繁荣发展——朝廷内乱——北部入侵……

历史倒映出一首曲折而跌宕的长歌。

01

陈胜吴广起义后,中原战事不绝。

而北方,冒顿(mò dú)率领的匈奴族,逐渐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包围边境都城马邑(yì)城,汉高祖刘邦亲自出征,结果围困在白登山,最后还是靠人给冒顿的老婆阏氏(yān zhī)送了大量金银首饰,借女人心思说服冒顿撤兵。

“白登之围”以后,刘邦知道打不过人家,便采取了

“和亲政策”安抚边境,维护安宁,保证中原发展,从此一个个汉室公主和大批金银细软被源源不断地送去了匈奴。

02

公元前166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突破长城防线,飞将军李广镇守边塞,抗击匈奴。

西汉初年,多年战乱,社会凋敝,正是依托秦昭襄王修筑的长城,以及汉文帝提出的屯垦戍边政策,西汉暂时保住边疆。

没有匈奴侵扰,中国历史才得以出现繁荣的文景之治

03

有了四十年的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才有了时间精力以及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来思考正儿八经对付匈奴的问题。

确切说,有了国力强盛的后盾,汉武帝再也不肯继续忍让匈奴的嚣张。

公元前2世纪,居住在敦煌一带月氏族(ròu zhī)被匈奴所败,向西迁移,在恒河流域建立了贵霜王朝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去联合月氏族,一起来攻打匈奴。

张骞绝对是历史上的“奇人”。

公元前139年,张骞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抓获,并给张骞娶妻,一扣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张骞略实小计,终于从匈奴出逃,一路往西,跑到伊犁的时候,才得知月氏已被乌孙国赶跑,张骞又不依不饶地跑到了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方才找到月氏。

不料月氏已经对新土地有了享受之情,无意回老家打仗,张骞念了一年,也没能打动月氏。

公元前128年,张骞决定返程。为了不在河西走廊遇见匈奴,他改走了一条路,穿越青海羌人区归汉。不料如今羌人区也被匈奴占领,张骞又被匈奴抓住关了一年。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内乱,张骞再度脱逃,回到了大汉。

张骞出使,未能达到说服大月氏夹攻匈奴,但却意外打开了“丝绸之路”

不过,丝绸之路来得没这么快。

张骞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贸易交流,不可能总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几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卫青将军从长城多个关隘出发,深入草原,进击匈奴,依附长城军事堡垒,收复河套平原。

接着汉王朝西迁近十万人屯垦戍边,并沿着长城修建多个塞城,长城的防御体系升级,基本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退匈奴,夺取河西走廊

。汉王朝沿河西走廊建造长城,设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匈奴远遁,汉武帝开始着手修缮秦始皇留下的万里长城,并将其一直向西延伸到罗布泊境内。

阳关烽燧遗址▼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玉门关遗址▼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这一路抗击匈奴而修的长城,也无意间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创造了条件。雄关屹立的城墙犹如一道护身符,为丝绸之路这条连结亚欧大陆、沟通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国际干道守护千年。

丝绸之路▼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公元91年,汉军在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这也是匈奴最后一次跟汉朝交战的机会。从此以后,匈奴政权瓦解,不敢逾越长城,开始西迁。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一支来路不明的东北亚游牧匈人不断入侵罗马帝国,最终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据猜测,这支匈奴人很可能是被汉王朝打败的匈奴后裔,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支匈奴部族也是相当可以,走哪儿灭哪儿,直接影响了中亚、西亚、欧洲、中东多个地区的格局。

可以说,长城的出现改写了半个世界的历史。

不过长城的另一面是百姓的怨声载道,一直修长城,人民赋税过重,家人没法团聚,受不了正准备起义。

好在汉武帝最后两年停止修筑长城,大兴水利,力推农业,在没有外敌干扰的和平里,汉朝也迅速绽放了空前盛世。

长城,一方面作国家领土边界的象征,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而言,无异于一道不可轻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一方面,作为远离行政中心的军事设施,可为远征军队提供依托,使其进可攻,退可守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功不可没。

另外,在战乱平息的年代里,长城关隘还为边塞上的民间交易提供了一个可靠且稳定的场所,大大促进了贸易往来。

嘉峪关▼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04

如果说修筑长城依旧是中原皇帝一代接一代忍不住的“嗜好”,那么外来的人又如何呢?

匈奴走后,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支游牧民族——鲜卑族

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珪(tuò bá guī)一路南下,越过长城,抵达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权

公元398年,拓跋珪在今山西大同建都称帝,中国进入南北朝对峙格局。

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族也从来没有消停。

柔然,鲜卑别族的一支部落,开始入侵北魏。

不要忘了,北魏也是是游牧民族,北魏为进入中原,放弃了游牧生活,改学农耕文化,发展农业生产。

然而为了对抗另一支游牧族——柔然,北魏也开始修筑长城。从423年到426年,北魏的长城一直从河北赤城以东的山脉,修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境内。

长到底有没有用,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若想在中国建立稳固的政权,就必须保证农业的安定,要保证农业安定,就必须巩固北部边疆,而巩固北部边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修筑长城。

05

公元626年,唐朝建立的第八年,突厥进攻到了今天的陕西,距离长安不过40里。

硬打肯定打不过,于是唐太宗李世民设下疑兵并发挥个人魅力,跟突厥首领隔水谈判,最后达成了“渭水之盟”,本质上就是用物质换取和平,比如多多赠送丝绸给突厥。

其实历史上这一类的事件已经一演再演,在游牧部族本可以将中原政权推翻的时刻,他们总会接受中原皇帝的“盟约”,放弃进攻的最好时机。

好像对于他们而言,反正进攻打仗的目的是财物,撤军缔盟的结果也是得到财物,只要结果相同,就不在乎过程了。

只不过中原皇帝可不这么想。

630年,在养兵蓄锐以后,唐朝军队从阴山向突厥发起攻击,将北部大片区域纳入版图,突厥部族为了生存,也只好俯首称臣,为大唐戍守边疆。

同时,唐王朝也在西域设立大量烽燧,为丝绸之路保驾护航,将长安与中西亚、东欧紧密相连。

06

迄今为止,农耕政权对游牧势力的抵御都是通过长城展现出防患于未然的状态。

如果没有长城的防护,后果会是什么样子呢?举个例子:

公元1125年金灭辽之后,将辽国的领土收入麾下,直接与北宋接壤。而历朝历代留下的长城也划入金国势力范围。北宋几乎无险可守,成为一块摆在砧板上的肥肉。

1126年,金兵两度攻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先是要钱要地,后来直接破城要人,两个皇帝以及大量皇族、妃嫔与朝臣共三千余人被掳,北宋灭亡。

宋钦宗赵桓在北部草原度过30年,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有一天金人命令赵桓赛马球,由于赵桓不善马术,这名57岁的老人很快跌下马来,被敌人活活玩死。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07

元朝末年,朱元璋,一位本来参与起义反抗元朝的平民,一路走上了统一中华的道路。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依靠居庸关,将蒙古势力赶出了长城沿线,并收复四百年前被契丹夺走的“燕云十六州”。

1372年,战无不胜的徐达再次深入草原进攻蒙古,却遭到了埋伏袭击。这让朱元璋意识到,善于驰骋来去自如的游牧族,始终如野草燃尽又生,并不容易根除。

防御,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1373年,河西走廊修关城,即如今嘉峪关的前身。

1374年,修雁门新关。

1381年,修山海关。

徐达陆续主持修筑32道关隘,西起大漠,东抵渤海,与长城一起守卫明朝北部边疆的安危。

山海关老龙头▼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

08

1471年,鞑靼(dá dá从明朝防范力量最弱的延绥镇南下劫掠,并占领河套平原。

都御史余子俊上奏朝廷:年年征战,耗损极大,收效甚微,且年复一年没有尽头,不如修筑长城安定边疆。

依托长城的重兵防守,鞑靼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内地忧患渐渐平息。

然而蒙古人在其他边界的劫掠依然盛行,明王朝开始大修长城。

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有杰出人物从中国的河山间走出。

戚继光,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其带领修筑的

金山岭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

1571年,戚继光完成长城修筑: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总共1017座敌台。戚继光把长城的雄姿英貌推向举世闻名的巅峰。

金山岭长城▼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肆·意外

1626年,山海关外,女真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征战山海关,宁远城的袁崇焕据守山海关,拒绝撤退,并打响了著名的“宁远保卫战”。努尔哈赤在战争中受重创,不久后去世。

1642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关之战,即使大获全胜,也无法通过山海关。

1644年,李自成起义进军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招安守卫山海关的统帅吴三桂。

吴三桂还在招与不招之际,李自成就扣了人家老爸,占了人家心爱的老婆。一气之下吴三桂放手山海关,邀请清军入关攻打李自成。

长城坚不可摧,长城的守卫者却不坚定。

雄壮如山海关,最终也敌不过人心的动摇。

此后,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的八旗铁骑踏进中原。同年,

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开启了清王朝对整个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

上下2000年,中国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长城脉络恢宏展现的历史。

从华夏民族的祖先开始,一代接一代的炎黄子孙始终不屈不挠地抗击侵略,守护家园。

也许吧,长城始终没能真正彻底地阻挡过外来侵略,但是在这个不断修筑、征战、平衡的过程里,华夏文明得以在长城的护卫下发展,在金戈铁马的碰撞中与世界交汇。

箭扣长城▼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伍 · 尊严

无论中国大地如何改朝换代,只有长城,对这片土地的守卫和保护,从来没有改变。

1933年,日本军队开到山海关站东端长城缺口,突然向城内发炮,炮声隆隆,全城惊骇。

中国军人誓死守卫山海关之战,成为“七七”事变前中国军队最大规模的抗日战役——长城抗战的先声,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中国军人在长城上同日军激战▼

长城,中国被误解最深的古建筑,到底有没有防御功用?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一声呐喊能成为新中国的国歌,绝不仅仅是一场空谈。

长城,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唯一保证,却值得中华大地上每个人最虔诚的敬礼。

……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

各平台账号,搜索“地球旅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