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初漢字簡化是為了快速掃除文盲,如今是否可以恢復繁體字了?

老槍榮一灃


漢字簡化的目的,是為了書寫便捷,提高書寫效率,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新氣象的彰顯,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掃除文肓只是一個方面而不是漢字簡化目的的全部。

漢字簡化後的幾十年,人們已經認可並習慣了使用簡化字,為什麼要恢復繁體字呢!如果恢復繁體字,那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就是社會的倒退。

簡化字,古代已有之。唐人顏真卿就創造出不少簡化字的,請各位朋友看下圖:

上圖中的“處”字,有一繁體字“處”和一簡體字“處”,源自法帖,是唐人顏真卿所書。漢字改革時,對“處”的簡化就是參考了顏真卿的楷書中的“處”。

上圖中的三個“歲”字,都是唐人顏真卿所書,這說明在唐代就有簡體字“歲”了。

根據以上兩例說明,漢字改革在唐代已經開始了,只是那個時候不是官方提出的,而是文人在繁體字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古人當時寫的簡化字,也是被官方認可的。這也是社會的進步。

還有就是,恢復不恢復繁體字,須官方規定,不是老百姓說了算的。建國初期,漢字改革已經立法,既然已經立法,就有立法的道理,怎麼能輕易改變呢?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首先我們簡單的拿一個字來看看漢字的演變過程

這是小篆的舌,舌頭的舌,古人造字為什麼要怎麼造呢?這是什麼的舌頭?

這是蛇的舌頭,因為人的舌頭、豬的舌頭、鴨的舌頭、狗的舌頭都是圓的,蛇的舌頭是開叉的,所以蛇讀若舌,我們古人造字的時候就把蛇的舌頭來做舌頭的象形。

言就是在舌頭裡面出東西。言一般說只指人說話,阿貓阿狗的話不叫言。

音就是在口裡面加多一橫。音是指一切音。

這是草書的言。再簡化就成了我們今天的言字旁的“訁”了。這樣的關係我們一看就都很清楚了。然後我們看諧聲的詩,詩詞的詩,言字旁一個寺院的寺,寺是聲符字,表示它的聲音讀法,從言字旁表示跟語言有關係。這樣我們就很清楚這些字的關係了。

我們看看一些字簡化後的問題

小篆的牙,牙是大牙是上下兩個相咬的是牙。

小篆的齒,齒是前面的門牙。

所以我們今天看繁體的牙齒、簡體的牙齒兩個字你能看出什麼來?繁體的齒還能看出點東西,牙已經都看不出什麼來了。我們說唇亡齒寒,沒有說唇亡牙寒的。笑掉大牙,沒有說笑掉大齒的,因為牙比齒大個。為什麼今天牙齒很多人都不分了,也搞不清楚了,看牙醫,牙科醫院,那隻看牙?齒出了問題不管了?

小篆的聲、繁體的聲、簡體的聲,我們看看小篆的聲是一個編鐘一樣的樂器在左邊,然後掛著,右邊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東西敲打它,然後中間包圍一個耳朵的耳,表示敲打出來的聲音是要聽到耳朵裡面去的。繁體字我們還能看出一點東西來,而簡體就只有那個掛著的樂器了,當然我們現在可以說因為我們是數字時代播放的是數字文件,我們不需要敲打也能發出聲音來。這樣的解釋也很合理。

小篆的酷、繁體的酷、簡體的酷,這個簡體和繁體沒有什麼改變,但是我們看那個小篆左邊是個裝酒的東西,右邊那個告是一個上面說舌頭的舌中間伸出來,伸出來幹嘛?品嚐酒的味道咯。所以酷【說文】酒厚味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漢魏·曹植《七啟》酷烈馨香。酷的本意是味道濃厚、厚重的意思,所以說今天你請我喝的酒真酷,今天你給我泡的茶真酷。後來拿來說殘忍、暴虐到極點:~刑。~吏。殘~。嚴~。冷~。~濫。~虐。極,甚,程度深:~暑。~熱。~寒。~愛。~似。都有厚重,濃厚的意思。至於今天說你這個人很酷,你做的動作很酷那都是因為源於外來文化“cool”表示帥氣的,時髦的,令人羨慕的。跟原來的酷的本意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

我們來看看古人改變漢字犯錯和今天簡化漢字所犯的錯對比一下

繁體字,腳、腿、背、肝、肥、肺、腎等等這些從月字有關的,是從月嗎?跟月亮有關係嗎?

這是小篆的月。

這是小篆的肉。

發現問題了沒有?所以那些個從月的腳、腿、背、肝、肥、肺、腎等等,其實都是跟肉有關係,從肉不是從月,只是後來漢字書寫的改變把兩個很相近的字寫成一個字了。這樣我們就能知道我們的腳跟月亮根本沒什麼關係,還有我們的腿,我們的背,我們的內臟就更不用說了,都是肉啊!

小篆的聽、繁體的聽、簡體的聽,我們來看看小篆左上是個耳朵,左下是個人跪坐在哪裡,右上一個什麼東西右下一個心字,這個字就是人用耳朵聽什麼東西裝入心裡,因為我們古代的人認為心是用來幹這個事的,當時的人還沒有用腦子這個說法。我們看繁體的聽也能看出點東西來,而簡體的聽,一個口加一個斤是什麼意思?希望有文字學家好好給我上一課,反正我看不懂。

小篆的聞、繁體的聞、簡體的聞,我們看小篆很清楚無需解釋打開門用耳朵聽。為什麼那麼我們今天經常說你聞聞這個東西什麼味道?聞東西的味道跟耳朵有什麼關係?

小篆的臭xiu,繁體的臭、簡體的臭,我們無聲無臭,這個臭不是念臭chou,是念xiu,看小篆多清楚,上面是個鼻子下面是個犬就是狗的鼻子,狗的鼻子是嗅覺最靈敏的,這不是很清楚嗎?現在還聞嗎?臭味相投,是chou嗎?應該是臭味相投,xiu味相投,意思是這個人的嗅覺味覺跟你一樣,和你品味一樣,所以你倆相互投緣。這不是很明白的事嗎?

我們看看一些簡化後字的諧聲問題

時【時】從寺聲,標【標】從票聲,國【國】從或聲,等等一堆亂七八糟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不懂字音和字義後發生的一些問題

舉例:

我們就拿這個後字說:

小篆的後。

小篆的司。

發現了沒有?後和司就是一個字鏡像著寫,是一個手做一個動作,下面一個口,為了讓聲音傳播更遠所以做怎麼一個動作。

看看我們的劉三姐,清楚這個後字,和司字怎麼回事了吧?在上古時期是母系社會,後發號施令者為後。司令。懂了嗎?

小篆的看字。

看看我們的大聖在幹嘛?這才是看字,古人說看是遠看,近看是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 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明白了沒有?

一個詩詞的案例

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紅酥手,

黃縢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

歡情薄。

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

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閒池閣。

山盟雖在,

錦書難託。

莫、莫、莫!

其它都好說,關鍵就那個錯、錯、錯。這三個錯字,錯是錯誤的錯嗎?是錯嗎?看看我們現在很多教材資料都怎麼說的?要麼就是避而不談,直接忽略過去,反正他也不知道。要麼就是亂說,我們看看這個亂說的一連三個“錯”字,連迸而出,是錯誤,是錯落,更是錯責,感情極為沉痛。至於到底是誰錯了,是自己當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終“與婦訣”,還是對“尊者”的壓迫行為的否定,或者是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詞中沒有明說,也不便於明說,這枚“千斤重的橄欖”(《紅樓夢》語)留給了讀者來噙,來品味。這一層雖直抒胸臆,但又不是一瀉無餘,其中“東風惡”和“錯,錯,錯”幾句就很有味外之味。誰錯?就他自己錯了。

小篆的錯。

【說文】金塗也。【前漢·食貨志】錯刀,以黃金錯其文,一刀直五千,與五銖錢𠀤行。

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犬牙交錯、縱橫交錯。是錯誤的意思嗎?人家陸游的三個錯明明就是,很複雜,很複雜,很複雜的意思,感情的事也複雜,世俗的事也很複雜,反正各種就是很複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寶寶心裡哭啊,寶寶不想長大。

至於到底是小篆好,還是繁體好,還是簡體好?上述的例子不是我們今天的人才拿漢字開玩笑,古人也有,但是不管怎麼樣這是一個社會型的東西,它有約定俗成在裡面,既然我們今天已經用了簡化字,也大部分情況下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不變,相反還書寫更簡單了,只不過很多時候漢字本來的意思變了,從字形上你也看不出什麼線索了。但是我們還是有資料供我們參考的,所以我們要學習,要知道我們的漢字本來是怎麼回事,至於用嘛,隨它社會怎麼發展,明白本意不管它如何的改變都不會有什麼影響,字本身只不過是一個帶有義的語音單位而已,不管它怎麼變,我們學習了知道了它的義就好。土狗和洋狗交配出來一直狗,我們只要知道那是隻狗就好。


九磚學士


根據有人說的邏輯,那就不但掃盲有功,成功簡體功勞更大。不是嗎?比如:體 體 ;聽 聽;漢 漢等,請有人說給幼稚園或小學生,問他們喜歡書寫繁體字或簡體字?就知道啦!還有,有說是把臃腫的繁體字庫也給整合精簡了,也是一種進步。不是嗎?雖然我是偏用繁體字。簡體字大陸用得好好的,沒有法律問題,沒有工業問題,沒有任何問題呀!就如臺灣,香港,你執著,你堅持用繁體字,就用唄!也沒問題呀!不要再糾結,不要再煩這問題是啦!


simon155877756


簡化字與繁體字,自兩岸交流後,成為議論的熱點。特別是那些來自臺灣的人,自認為自己是中國文化的正統,記得有次大陸學者去訪問,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學生,傲漫的語氣,使人受不了!

關於簡體字推廣,對我國十多億人口掃盲,它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信!我們來個聽寫比賽,誰的速度快,現在講速度的年代,效率就是金錢!

關於簡體字,不是大陸解放後才推動的,歷朝歷代名人都一直在推動文字改革。最簡單的例子:我國曆代書法家寫的草書,不是很多都是用簡筆字來替代的嗎?臺灣人應該知道於佑任先生吧?他就是規範草書的推廣者,這裡面有很多簡筆字與大陸簡體字是相通的。

再說, 簡體字是大陸解放後才推廣的嗎?不是的!在解放前,就有文字改革委員會,推行簡體字,在雜誌上常有特別介紹。

雖講了很多簡體字的好處,但現在時代進步了,人民文化也普遍提高了,與時俱進,倀些修正也是必要的。例如大家常講的愛字缺心等字,這改正不難,是可以的。再說:我國有大量的古代文獻,因是繁體字,而看不懂,別造成象韓國人一樣的困惑。

我個人認為:應該繁簡體字並用,豐富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梅軒先生


漢字簡化如今看來利大於弊


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現代,漢字都是一步步簡化過來的。漢字簡化的指導思想是“約定俗成”、“穩步前進”。

簡化的原則是從俗從簡。 簡化的主要內容是精簡字數和減少筆畫。 傳統漢字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繁與亂,繁指筆畫繁多,亂指異體紛呈。這兩個問題給漢字的學習和應用帶來了不便,解決的辦法是簡化和整理。雖然部分簡化了的漢字從字型上難以分辨其正確意義,難以體現其形成的歷史過程。 但是漢字簡化所帶來的好處是有目共睹的。


一、漢字簡化優點

第一:漢字簡化肯定利於書寫。古人所有的繁體漢字已經是適合時代發展的,現在無論做什麼都講究一個效率,漢字的簡化不僅有利於國人學習漢字,也讓外國人學習漢字變輕鬆了很多。

第二: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簡化。除中國大陸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都在簡化漢字,是大勢所趨。

第三:中國大陸規定的簡體字基本源於民間業已流傳的寫法,其中一些來自古體,並非憑空創造。

第四:漢字的簡化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和漢字的數目,因而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同時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有利於普及教育,且廢除繁體中的異體字便於民眾交流。

第五:中國大陸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等專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體,繁體典籍很容易找到。

第六:大部分受簡化字教育的中國大陸人在閱讀繁體字時並未出現明顯理解困難。依舊能夠看懂繁體字。

第七:在電腦、手機、PDA等數字設備,文字大小有限,簡化漢字因筆畫較簡單,顯示較清楚。便於人們閱讀。

二、漢字簡化的弊端

第一:漢字簡化後,不利於對中國五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繼承,推廣漢字簡化之後,很多現代中國人無法再直接閱讀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書以簡化字重印,亦往往會出現歧義,使讀者誤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來,一直有聲音鼓吹廢除漢字,改以拉丁字母-這是中共推動簡體字背後的意識形態。作為世上最後一種活的表意文字系統,簡體字是消滅一種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個步驟。


第二:不利於中國大陸、港澳臺等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日本等外國使用的漢字也進一步脫節,造成人為的“書不同文”。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陸地區在世界的地位日漸重要,故隨之採用簡體,而並不是什麼簡體字潮流,所謂大勢所趨,追究其根源,仍是來自中國政府的政治力。

第三:簡化字違反了六書造字原則,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與邏輯性。許多漢字失去表義的結構,使學習漢文的過程中失去以表義結構推測字義的學習途徑。現行簡化字的推類系統混亂,常有例外的或類推不一致情況,而且什麼字依從類推、什麼字不依從的隨機性很高。結果使漢字系統更繁雜,增加學習者的負擔。


第四:漢字的發展並非只是簡化。例如“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寫作“又”,可見繁化的過程也一直在漢字中進行,並且在漢字發展中佔了不少比重。這主要是為了辨義的實際需要,自然而然發展而成的,並非用政治力去強行改造。而自楷書大致定型至今,時間已接近兩千年。把“簡化”說成是漢字的主要發展途徑,是粗疏和太“想當然”的。

第五:從書法美觀的角度出發,很多簡化字的設計不夠嚴謹,同時對於篆書、隸書等書體,簡化之後失去原先書體的特殊美感。失去了繁體字的藝術感

第六:一字多義,簡化後產生的許多類似字形,以及缺乏音義結構等字詞,都造成了閱讀上辨識的困難。


第七:很多媒體如報紙、網站等被迫同時設立繁體和簡體兩種不同的版本和/或相關的繁簡轉換工具,花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對於經濟的發展不利。

第八:在電腦處理漢字中,不論繁體還是簡體,輸入速度均相若。並不見得簡體字較有效率。但簡化字一字兼代數字的設計,增加了用電腦轉換時的難度,使轉換結果不太理想。

第九:簡化字與掃除文盲沒有直接關係,在香港、臺灣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文盲人口比例遠遠低於中國內地,可見掃盲工作重點在教育的資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簡化字。


第十:以形聲方法創制出來的簡體字,未必能兼照各種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區的人難以理解這些簡化字。如“艦”字以“監”作聲旁,兼顧古音系統和各地許多方言,簡化字寫作“艦”,以“見”作聲旁,只照顧了普通話,切斷了聲旁與方言和古音的關係。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諧聲系統時,簡化漢字往往不可信。

第十一:即使在大陸,也無法完全廢了正體字。不只因為古籍、文言等需要,還有更多被刻在古蹟或建築物上的漢字,皆無法取代。由於正體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則否(因正體字在字義上可完全包容簡體字),因此,簡體字的出現造成了漢字的累贅,大量增加漢字字數,對學習造成負擔。


第十二:港澳迴歸多年仍繼續使用繁體字,也說明了簡繁之爭的一些現實問題。

第十三:人們在屏幕閱讀漢字時,毋須每筆都仔細看清,看到輪廓已能辨別。不論繁簡,漢字的顯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見得簡化字有特別優勢。相反,因簡化字產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環境裡的辨認難度。

第十四:科技可以改進,應發展合適科技來配合漢字的需求,而非強行削足就履。

總之,雖然漢字簡化爭議很大,但簡化字易寫易認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是毋庸質疑的。而且如果想要重新恢復繁體字的使用,這也是一種無形的損耗,可見是不利的,沒必要,也沒有這個精力。


藤樹先生


提問者,你說說你要求恢復繁體字的理由?顯得你高大上嗎?還是顯得你與別不同?還是你心裡還存著遺老遺少的古風?

不要跟我聊書法用繁體字寫比簡體字美!有本事你天天寫篆書,那些才是正真的繁體字!

文字是用來幹啥的我怕你也搞不懂!

文字跟語言都是用來傳播的,有本事你用繁體字和文言文在頭條新聞裡寫文章,看看有多少人鳥你!

當時為啥要用簡體字,你都說是為了更多人認識字,掃盲,這就是傳播。連這個都不懂就說恢復繁體字,那麼跟那個什麼小剛有什麼區別啊?為了顯示自己的無知變得無恥!

你學過行書嗎?學過草書嗎?為啥你不說恢復行草的繁體字?


攝影佬陳


王書聖,顏魯公也寫簡體字,知道是啥原因?所以,簡體字古人也在寫,而且和繁體字一起用一起寫,沒毛病!當今有些人或者書家逆時代潮流而動,提倡取消簡體字,既不現實,也無意義。相反倒給人書呆子的感覺,如田蘊章的365,就講到簡體字在書法作品不能應用的問題,老朽就不明白了,古人把簡體字:如萬丶來丶頋丶等等許多簡體字混合使用,並無產生簡繁混用的歧義,如何會有這麼多的歪理邪説?周恩來總理在了書冩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中,有好幾個字混用了,能咋滴?!所以事實證明,取消行不通。


高地38


漢字在這個世界上是惟一的,而且是存在了上萬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人說自己民族的文字是繁體字,學習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也沒有人如此說。只有到了近代,中國國運多舛,許許多多的知識分子喪失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更有外國人為了破壞中國文化的完整性,處心積慮提出漢字筆畫太繁,學起來太難,實際上任何文字,包括拼音文字,對於外國而言都比較難學,誰會說自己的母體文化難學。只有哪些喪失了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才會這樣,而且會找出這樣哪樣的理由為自己申辯。自實行簡化漢字以來,便出現了一種文化史上奇特的現象,哪就是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書籍必須通過翻譯成白話文才能讀,才能被認知,可悲可憐可惜。人為割裂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聯繫和歷史脈絡。看看如今國人語文水平到底淪落到了何種水平,不用說許許多多的國人都應該有深切的體會。所以,恢復古文教育和漢字正體字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沒有文化的復興,何談民族復興,哪隻會是“水中月,鏡中花”,空中樓閣而已。


夜航船


說這話的人十分無知與幼稚。漢字簡化的過程也是進化的過程,文字不斷進化才能適應時代。象形文字生存下來的只有漢語,其它的象形文字幾乎都死了。就連表音的英語也是不斷進化的,現在的英語與五六百年前的英語絕對不一樣。

漢字簡化當初,一是為普及教育,也是為了規範文字。通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的文字量太大,十分的臃腫,也只能通過簡化才能保障其生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簡化字的法律地位,要想恢復繁體字,首先要修改法律。我想,將是最大的不可能。

而且,繁體一直在使用,並沒有被廢除。沒有廢除,何談恢復?大學裡的古漢語教材都是繁體字,很多新出的文獻資料也是繁體字,書法藝術多是繁體字。繁體字一直沒有離開過。只是不讀書的人以為繁體字被廢除了,而且假裝富有情懷的樣子叫嚷著恢復繁體字!真是可笑!


三農範


漢字簡化,分兩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民國時期,由於晚清的懦弱無能,使中國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屈辱之中,包括很多文學大家在內,都提出了廢除漢字,採用字母文字,作為過渡,採用簡化字,逐步實現字母文字的實現。第2個階段是新中國建國後,新中國的各行各業,進入了高效運作中,大量的公文和文件需要刊發,而當時主要的印製方式是油印,需要手寫,簡體字字跡毫無疑問比繁體字更清晰,書寫更迅速;新中國要開展全民規模的掃盲運動,簡化字無疑比繁體字更容易完成掃盲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深刻的瞭解到,作為象形文字為基礎的中國漢字,遠遠比字母文字更加先進,已經沒有必要轉化為字母文字。現在也沒有哪個地方,還在採用油印的方式,文字輸出主要是計算機打印,而漢字打印是全世界打印速度最快的文字了。而現在已經不需要掃盲了,而且繁體漢字對於大腦發育,是優於簡化字及其他字母文字的。

綜上所述,採用簡化字的前提條件,事實上已經消失了,現有的情況更適合恢復採用繁體字。但是由於我國已經推行簡化字,超過半個世紀了,簡化字的使用已經深入人心,如果現在開始取消簡體字,採用繁體字,會造成很大的不便。現實的就是教育識繁用簡,對繁體字進行規範(例如臺灣繁體字和香港繁體字標準不同),取消對繁體字使用的歧視(例如公開標識、標語等,可以使用外語,卻不允許使用繁體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