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初汉字简化是为了快速扫除文盲,如今是否可以恢复繁体字了?

老枪荣一沣


汉字简化的目的,是为了书写便捷,提高书写效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气象的彰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扫除文肓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汉字简化目的的全部。

汉字简化后的几十年,人们已经认可并习惯了使用简化字,为什么要恢复繁体字呢!如果恢复繁体字,那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就是社会的倒退。

简化字,古代已有之。唐人颜真卿就创造出不少简化字的,请各位朋友看下图:

上图中的“处”字,有一繁体字“處”和一简体字“处”,源自法帖,是唐人颜真卿所书。汉字改革时,对“處”的简化就是参考了颜真卿的楷书中的“处”。

上图中的三个“岁”字,都是唐人颜真卿所书,这说明在唐代就有简体字“岁”了。

根据以上两例说明,汉字改革在唐代已经开始了,只是那个时候不是官方提出的,而是文人在繁体字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古人当时写的简化字,也是被官方认可的。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还有就是,恢复不恢复繁体字,须官方规定,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建国初期,汉字改革已经立法,既然已经立法,就有立法的道理,怎么能轻易改变呢?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首先我们简单的拿一个字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

这是小篆的舌,舌头的舌,古人造字为什么要怎么造呢?这是什么的舌头?

这是蛇的舌头,因为人的舌头、猪的舌头、鸭的舌头、狗的舌头都是圆的,蛇的舌头是开叉的,所以蛇读若舌,我们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把蛇的舌头来做舌头的象形。

言就是在舌头里面出东西。言一般说只指人说话,阿猫阿狗的话不叫言。

音就是在口里面加多一横。音是指一切音。

这是草书的言。再简化就成了我们今天的言字旁的“讠”了。这样的关系我们一看就都很清楚了。然后我们看谐声的诗,诗词的诗,言字旁一个寺院的寺,寺是声符字,表示它的声音读法,从言字旁表示跟语言有关系。这样我们就很清楚这些字的关系了。

我们看看一些字简化后的问题

小篆的牙,牙是大牙是上下两个相咬的是牙。

小篆的齿,齿是前面的门牙。

所以我们今天看繁体的牙齒、简体的牙齿两个字你能看出什么来?繁体的齿还能看出点东西,牙已经都看不出什么来了。我们说唇亡齿寒,没有说唇亡牙寒的。笑掉大牙,没有说笑掉大齿的,因为牙比齿大个。为什么今天牙齿很多人都不分了,也搞不清楚了,看牙医,牙科医院,那只看牙?齿出了问题不管了?

小篆的声、繁体的聲、简体的声,我们看看小篆的声是一个编钟一样的乐器在左边,然后挂着,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敲打它,然后中间包围一个耳朵的耳,表示敲打出来的声音是要听到耳朵里面去的。繁体字我们还能看出一点东西来,而简体就只有那个挂着的乐器了,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说因为我们是数字时代播放的是数字文件,我们不需要敲打也能发出声音来。这样的解释也很合理。

小篆的酷、繁体的酷、简体的酷,这个简体和繁体没有什么改变,但是我们看那个小篆左边是个装酒的东西,右边那个告是一个上面说舌头的舌中间伸出来,伸出来干嘛?品尝酒的味道咯。所以酷【說文】酒厚味也。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芬芳沤郁,酷烈淑郁。汉魏·曹植《七启》酷烈馨香。酷的本意是味道浓厚、厚重的意思,所以说今天你请我喝的酒真酷,今天你给我泡的茶真酷。后来拿来说残忍、暴虐到极点:~刑。~吏。残~。严~。冷~。~滥。~虐。极,甚,程度深:~暑。~热。~寒。~爱。~似。都有厚重,浓厚的意思。至于今天说你这个人很酷,你做的动作很酷那都是因为源于外来文化“cool”表示帅气的,时髦的,令人羡慕的。跟原来的酷的本意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

我们来看看古人改变汉字犯错和今天简化汉字所犯的错对比一下

繁体字,腳、腿、背、肝、肥、肺、腎等等这些从月字有关的,是从月吗?跟月亮有关系吗?

这是小篆的月。

这是小篆的肉。

发现问题了没有?所以那些个从月的脚、腿、背、肝、肥、肺、肾等等,其实都是跟肉有关系,从肉不是从月,只是后来汉字书写的改变把两个很相近的字写成一个字了。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的脚跟月亮根本没什么关系,还有我们的腿,我们的背,我们的内脏就更不用说了,都是肉啊!

小篆的听、繁体的聽、简体的听,我们来看看小篆左上是个耳朵,左下是个人跪坐在哪里,右上一个什么东西右下一个心字,这个字就是人用耳朵听什么东西装入心里,因为我们古代的人认为心是用来干这个事的,当时的人还没有用脑子这个说法。我们看繁体的听也能看出点东西来,而简体的听,一个口加一个斤是什么意思?希望有文字学家好好给我上一课,反正我看不懂。

小篆的闻、繁体的聞、简体的闻,我们看小篆很清楚无需解释打开门用耳朵听。为什么那么我们今天经常说你闻闻这个东西什么味道?闻东西的味道跟耳朵有什么关系?

小篆的臭xiu,繁体的臭、简体的臭,我们无声无臭,这个臭不是念臭chou,是念xiu,看小篆多清楚,上面是个鼻子下面是个犬就是狗的鼻子,狗的鼻子是嗅觉最灵敏的,这不是很清楚吗?现在还闻吗?臭味相投,是chou吗?应该是臭味相投,xiu味相投,意思是这个人的嗅觉味觉跟你一样,和你品味一样,所以你俩相互投缘。这不是很明白的事吗?

我们看看一些简化后字的谐声问题

時【时】从寺声,標【标】从票声,國【国】从或声,等等一堆乱七八糟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不懂字音和字义后发生的一些问题

举例:

我们就拿这个后字说:

小篆的后。

小篆的司。

发现了没有?后和司就是一个字镜像着写,是一个手做一个动作,下面一个口,为了让声音传播更远所以做怎么一个动作。

看看我们的刘三姐,清楚这个后字,和司字怎么回事了吧?在上古时期是母系社会,后发号施令者为后。司令。懂了吗?

小篆的看字。

看看我们的大圣在干嘛?这才是看字,古人说看是远看,近看是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 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明白了没有?

一个诗词的案例

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它都好说,关键就那个错、错、错。这三个错字,错是错误的错吗?是错吗?看看我们现在很多教材资料都怎么说的?要么就是避而不谈,直接忽略过去,反正他也不知道。要么就是乱说,我们看看这个乱说的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是错误,是错落,更是错责,感情极为沉痛。至于到底是谁错了,是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还是对“尊者”的压迫行为的否定,或者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词中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这枚“千斤重的橄榄”(《红楼梦》语)留给了读者来噙,来品味。这一层虽直抒胸臆,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就很有味外之味。谁错?就他自己错了。

小篆的错。

【說文】金涂也。【前漢·食貨志】錯刀,以黃金錯其文,一刀直五千,與五銖錢𠀤行。

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犬牙交错、纵横交错。是错误的意思吗?人家陆游的三个错明明就是,很复杂,很复杂,很复杂的意思,感情的事也复杂,世俗的事也很复杂,反正各种就是很复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宝宝心里哭啊,宝宝不想长大。

至于到底是小篆好,还是繁体好,还是简体好?上述的例子不是我们今天的人才拿汉字开玩笑,古人也有,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一个社会型的东西,它有约定俗成在里面,既然我们今天已经用了简化字,也大部分情况下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变,相反还书写更简单了,只不过很多时候汉字本来的意思变了,从字形上你也看不出什么线索了。但是我们还是有资料供我们参考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要知道我们的汉字本来是怎么回事,至于用嘛,随它社会怎么发展,明白本意不管它如何的改变都不会有什么影响,字本身只不过是一个带有义的语音单位而已,不管它怎么变,我们学习了知道了它的义就好。土狗和洋狗交配出来一直狗,我们只要知道那是只狗就好。


九砖学士


根據有人說的邏輯,那就不但掃盲有功,成功簡體功勞更大。不是嗎?比如:體 体 ;聽 听;漢 汉等,請有人說給幼稚園或小學生,問他們喜歡書寫繁體字或簡體字?就知道啦!還有,有說是把臃腫的繁體字庫也給整合精簡了,也是一種進步。不是嗎?雖然我是偏用繁體字。簡體字大陸用得好好的,沒有法律問題,沒有工業問題,沒有任何問題呀!就如台灣,香港,你執著,你堅持用繁體字,就用唄!也沒問題呀!不要再糾結,不要再煩這問題是啦!


simon155877756


简化字与繁体字,自两岸交流后,成为议论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来自台湾的人,自认为自己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记得有次大陆学者去访问,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学生,傲漫的语气,使人受不了!

关于简体字推广,对我国十多亿人口扫盲,它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不信!我们来个听写比赛,谁的速度快,现在讲速度的年代,效率就是金钱!

关于简体字,不是大陆解放后才推动的,历朝历代名人都一直在推动文字改革。最简单的例子:我国历代书法家写的草书,不是很多都是用简笔字来替代的吗?台湾人应该知道于佑任先生吧?他就是规范草书的推广者,这里面有很多简笔字与大陆简体字是相通的。

再说, 简体字是大陆解放后才推广的吗?不是的!在解放前,就有文字改革委员会,推行简体字,在杂志上常有特别介绍。

虽讲了很多简体字的好处,但现在时代进步了,人民文化也普遍提高了,与时俱进,伥些修正也是必要的。例如大家常讲的爱字缺心等字,这改正不难,是可以的。再说:我国有大量的古代文献,因是繁体字,而看不懂,别造成象韩国人一样的困惑。

我个人认为:应该繁简体字并用,丰富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梅轩先生


汉字简化如今看来利大于弊


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现代,汉字都是一步步简化过来的。汉字简化的指导思想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

简化的原则是从俗从简。 简化的主要内容是精简字数和减少笔画。 传统汉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繁与乱,繁指笔画繁多,乱指异体纷呈。这两个问题给汉字的学习和应用带来了不便,解决的办法是简化和整理。虽然部分简化了的汉字从字型上难以分辨其正确意义,难以体现其形成的历史过程。 但是汉字简化所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


一、汉字简化优点

第一:汉字简化肯定利于书写。古人所有的繁体汉字已经是适合时代发展的,现在无论做什么都讲究一个效率,汉字的简化不仅有利于国人学习汉字,也让外国人学习汉字变轻松了很多。

第二: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第三: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第四: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第五: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第六: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依旧能够看懂繁体字。

第七: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便于人们阅读。

二、汉字简化的弊端

第一: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来,一直有声音鼓吹废除汉字,改以拉丁字母-这是中共推动简体字背后的意识形态。作为世上最后一种活的表意文字系统,简体字是消灭一种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个步骤。


第二:不利于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造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陆地区在世界的地位日渐重要,故随之采用简体,而并不是什么简体字潮流,所谓大势所趋,追究其根源,仍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力。

第三:简化字违反了六书造字原则,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许多汉字失去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文的过程中失去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现行简化字的推类系统混乱,常有例外的或类推不一致情况,而且什么字依从类推、什么字不依从的随机性很高。结果使汉字系统更繁杂,增加学习者的负担。


第四:汉字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化。例如“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写作“又”,可见繁化的过程也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并非用政治力去强行改造。而自楷书大致定型至今,时间已接近两千年。把“简化”说成是汉字的主要发展途径,是粗疏和太“想当然”的。

第五: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失去了繁体字的艺术感

第六:一字多义,简化后产生的许多类似字形,以及缺乏音义结构等字词,都造成了阅读上辨识的困难。


第七:很多媒体如报纸、网站等被迫同时设立繁体和简体两种不同的版本和/或相关的繁简转换工具,花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对于经济的发展不利。

第八:在电脑处理汉字中,不论繁体还是简体,输入速度均相若。并不见得简体字较有效率。但简化字一字兼代数字的设计,增加了用电脑转换时的难度,使转换结果不太理想。

第九: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有直接关系,在香港、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可见扫盲工作重点在教育的资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简化字。


第十:以形声方法创制出来的简体字,未必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简化字。如“舰”字以“监”作声旁,兼顾古音系统和各地许多方言,简化字写作“舰”,以“见”作声旁,只照顾了普通话,切断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谐声系统时,简化汉字往往不可信。

第十一:即使在大陆,也无法完全废了正体字。不只因为古籍、文言等需要,还有更多被刻在古迹或建筑物上的汉字,皆无法取代。由于正体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则否(因正体字在字义上可完全包容简体字),因此,简体字的出现造成了汉字的累赘,大量增加汉字字数,对学习造成负担。


第十二:港澳回归多年仍继续使用繁体字,也说明了简繁之争的一些现实问题。

第十三:人们在屏幕阅读汉字时,毋须每笔都仔细看清,看到轮廓已能辨别。不论繁简,汉字的显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见得简化字有特别优势。相反,因简化字产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环境里的辨认难度。

第十四:科技可以改进,应发展合适科技来配合汉字的需求,而非强行削足就履。

总之,虽然汉字简化争议很大,但简化字易写易认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毋庸质疑的。而且如果想要重新恢复繁体字的使用,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损耗,可见是不利的,没必要,也没有这个精力。


藤树先生


提问者,你说说你要求恢复繁体字的理由?显得你高大上吗?还是显得你与别不同?还是你心里还存着遗老遗少的古风?

不要跟我聊书法用繁体字写比简体字美!有本事你天天写篆书,那些才是正真的繁体字!

文字是用来干啥的我怕你也搞不懂!

文字跟语言都是用来传播的,有本事你用繁体字和文言文在头条新闻里写文章,看看有多少人鸟你!

当时为啥要用简体字,你都说是为了更多人认识字,扫盲,这就是传播。连这个都不懂就说恢复繁体字,那么跟那个什么小刚有什么区别啊?为了显示自己的无知变得无耻!

你学过行书吗?学过草书吗?为啥你不说恢复行草的繁体字?


摄影佬陈


王书圣,颜鲁公也写简体字,知道是啥原因?所以,简体字古人也在写,而且和繁体字一起用一起写,没毛病!当今有些人或者书家逆时代潮流而动,提倡取消简体字,既不现实,也无意义。相反倒给人书呆子的感觉,如田蕴章的365,就讲到简体字在书法作品不能应用的问题,老朽就不明白了,古人把简体字:如万丶来丶頋丶等等许多简体字混合使用,并无产生简繁混用的歧義,如何會有這麽多的歪理邪説?周恩來總理在了書冩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有好幾個字混用了,能咋滴?!所以事实证明,取消行不通。


高地38


汉字在这个世界上是惟一的,而且是存在了上万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人说自己民族的文字是繁体字,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没有人如此说。只有到了近代,中国国运多舛,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丧失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更有外国人为了破坏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处心积虑提出汉字笔画太繁,学起来太难,实际上任何文字,包括拼音文字,对于外国而言都比较难学,谁会说自己的母体文化难学。只有哪些丧失了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才会这样,而且会找出这样哪样的理由为自己申辩。自实行简化汉字以来,便出现了一种文化史上奇特的现象,哪就是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必须通过翻译成白话文才能读,才能被认知,可悲可怜可惜。人为割裂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联系和历史脉络。看看如今国人语文水平到底沦落到了何种水平,不用说许许多多的国人都应该有深切的体会。所以,恢复古文教育和汉字正体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没有文化的复兴,何谈民族复兴,哪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空中楼阁而已。


夜航船


说这话的人十分无知与幼稚。汉字简化的过程也是进化的过程,文字不断进化才能适应时代。象形文字生存下来的只有汉语,其它的象形文字几乎都死了。就连表音的英语也是不断进化的,现在的英语与五六百年前的英语绝对不一样。

汉字简化当初,一是为普及教育,也是为了规范文字。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字量太大,十分的臃肿,也只能通过简化才能保障其生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简化字的法律地位,要想恢复繁体字,首先要修改法律。我想,将是最大的不可能。

而且,繁体一直在使用,并没有被废除。没有废除,何谈恢复?大学里的古汉语教材都是繁体字,很多新出的文献资料也是繁体字,书法艺术多是繁体字。繁体字一直没有离开过。只是不读书的人以为繁体字被废除了,而且假装富有情怀的样子叫嚷着恢复繁体字!真是可笑!


三农范


汉字简化,分两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民国时期,由于晚清的懦弱无能,使中国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屈辱之中,包括很多文学大家在内,都提出了废除汉字,采用字母文字,作为过渡,采用简化字,逐步实现字母文字的实现。第2个阶段是新中国建国后,新中国的各行各业,进入了高效运作中,大量的公文和文件需要刊发,而当时主要的印制方式是油印,需要手写,简体字字迹毫无疑问比繁体字更清晰,书写更迅速;新中国要开展全民规模的扫盲运动,简化字无疑比繁体字更容易完成扫盲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作为象形文字为基础的中国汉字,远远比字母文字更加先进,已经没有必要转化为字母文字。现在也没有哪个地方,还在采用油印的方式,文字输出主要是计算机打印,而汉字打印是全世界打印速度最快的文字了。而现在已经不需要扫盲了,而且繁体汉字对于大脑发育,是优于简化字及其他字母文字的。

综上所述,采用简化字的前提条件,事实上已经消失了,现有的情况更适合恢复采用繁体字。但是由于我国已经推行简化字,超过半个世纪了,简化字的使用已经深入人心,如果现在开始取消简体字,采用繁体字,会造成很大的不便。现实的就是教育识繁用简,对繁体字进行规范(例如台湾繁体字和香港繁体字标准不同),取消对繁体字使用的歧视(例如公开标识、标语等,可以使用外语,却不允许使用繁体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