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把大部分研究生的名额留给了保研的同学,对此你怎么看?

余仲文


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单位要统筹做好推免招生和统考招生工作,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关于推免的表述是这样的:所有推免生均享有依据招生政策自主选择报考招生单位和专业的权利,推荐学校所有推免名额(除有特殊政策要求的专项计划外),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凡按规定可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但不得只接收推免生。”

可见在相关政策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由原来的推免生不得超过50%变为了不得只接收推免生。实际在此之前,也并非所有高校都按照50%的比例来实行,部分但总体维持在50%左右。

但教育部的规定只规定了整体情况,对具体专业并无明确限制,所以很多高校的热门专业接收推免生比例非常高,有的甚至达到100%。

教育部规定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是对高校的认可。也就是说今后对高校接收推免生的比例将不再有严格的限制。

这个政策可以结合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其中有规定加强本科教育过程管理,比如加强平时考察,取消清考,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等,也就是说会挤掉本科生教育过程中的水分,不光是看期末考试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取得推免资格的学生整体质量会较原来进一步提高。

正常情况下,推免生本就是高校里综合素质最突出的那一部分,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而且推免的学生多来自985,211等一流高校。目前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共366所,但大部分推免的比例不超过10%,最好的高校也少有超过30%的,这就相当于优中选优,生源质量有保障。如果按照50%的比例规定,就可能会导致部分高校没办法接收最优秀的学生,同样会导致部分优秀学生没办法进入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有同学可能觉得会限制和减少考研同学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有这个可能。虽然不能说考研的同学也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但是总体上来说,肯定与推免生有很大差距,毕竟考研的同学绝大部分是没法被推免,或者本科高校相对不理想的同学,一方面整体综合素质没办法跟推免生比,另一方面在本科阶段接受的科学训练也没办法相比。985,211高校推免比例高,不光是因为成绩好,还有就是平台更高,接受的科学训练的机会更多更完善。绝大部分同学有机会在本科阶段就进入实验室接受科学训练,优秀者甚至在本科就发表高水平论文。这是很多考研的同学无法比拟的。


考研的同学也不必太紧张。从上面两个图表可以看出,首先各校推免的比例并不高,不可能完全覆盖研究生名额,另外,近年来各高校也有研究生扩招的趋势,比如2018年全国一共增加了3000多个硕博点,只要努力,还是有很大机会考进名校的。


象牙塔里讲故事


实话讲,我是一名自己考研从一所普通学校考到985.211学校的,这所学校我所学的这个专业在全国排名很靠前,在刚刚考试完之后,我很为自己自豪了一番,毕竟目标实现了,毕竟还是那么厉害的一所学校。

但是开学以后,这种兴奋慢慢的变成了焦虑。因为大家考到这,都很厉害,有的比我厉害很多,而那些直接保研的学生,在学科成绩上以及综合能力上,也都在全班中高等,这缘由于他们在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一直保持努力学习的状态,他们因为高考成绩优秀,平台高,接触的资源比一般的学校要好的多,所以成为优秀的人,并直接被报送,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班级内是24人,报送人数是9人,15人为考研考取的,大家在一起上课学习还是很快乐的。保研是原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是有助于科研的延续性的,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价值,更好的做好科研和课题,所以我个人觉得可以理解。



大野泽的风


推免生,保送研究生

推免生: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

推研按时间排序是:交叉、本系直博、本系直硕、外推、工硕。一般来说推免有推免外校和本校。学校在全国排名越靠前,如985工程,211工程该学校的保研名额也越多!

每年推研的时间为大四上学期9月初到9月末。推免时间一般是每年的9月初开始。

例如这张图,是我同学软件工程在大四上学期(9月)收到了来自“复旦大学”的学术学位硕士的推免!

这就说明他不需要参加2018年12月份的研究生考试了,就可以2019年9月直接入学(复旦大学)

名校到底拥有多少保研名额!

这是2017年全国高校保研率的排名,我们可以看到排在全国前20的学校,都是名校。都是985,211类的高校!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大学的部分学院和专业基本上完全被保研名额占据。比如:复旦大学的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基本上全部都是保送生!复旦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有一句名言:考上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平均都考了2-3次。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推免生所占的名额也占到了50%!

这说明越是好学校,他们本身保研率就高,导致这些名校的研究生专业录取名额越来越被推免生所占据!每年的考研人数在逐年增加,但是高等学府的大门却没有敞开!因为高校的录取人数却没有增加!

这种现象的原因

原因之一:导师更愿意选择自己本校或者其他同层次大学的学生。(其实很多高水平大学比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等等的研究生不少来自于双非的大学)

因为研究生导师主要来培养学生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换言之,大多数理工科是在实验室里和老师一起做实验,做科研)

这时候,导师更愿意招学习能力强,有优秀的英文能力的学生。但是筛选出这些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选985,211毕业的大学生,所以保研率高和专业推免生占比高,就是这样来的!


如何对待这种现象

看待这个问题要分人:

我认为一本以上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更有利。

(1)985,211大学的学生本来就保研率高,既得利益阶层的最高层!

(2)非211,985的一本学生,这些大学有低于10%的保研率,加上这些同学学习能力也很不错。如果在本科阶段认真学习,有一些科研实习经验,在考研的大军中也很占优势!

但是对于很多二本学校及其以下的学生来说,就不是很有利。

(1)这些学校保研率本身就不高

(2)这些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很优秀,又是考研大军的主力军,但是在考研上优势不足。需要很努力地备战考研!

无论选择是什么,都要保持努力

无论你是什么学校毕业的,985,211,普通一本,二本,民办高校,

未来的出路绝不是考研一种,但是既然选择了考研,希望大家勇往直前!取得高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大学生生活


题主的问题其实并不够准确,名校研究生确实有较大比例是保研生,但所谓“大部分名额”这个说法并不符合实情。


上面的统计数据是部分“双一流”大学的2018年保研率,除了北大这种顶级名校保研比例超50%之外,其他学校,以30%左右或以下为主。

这些数据,应该是这些学校的内部保研率。实际的研究生招收中的保研生比例与这些统计数据相比,会有一些出入,不过出入应不太大。

何况,教育部有明确规定:研究生招生单位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招生总数的50%。这是一条红线,尽管名校离这个红线越来越近,但多数名校还有一定距离,并没有真正跨越。

之所以名校给很多人留下招收的大部分研究生都是保研生的印象,是因为,在实际的招生中,名校招收的保研生比例在不同专业之间差异较大,某些专业保研生比例很高,甚至全部是保研生,比如北大的国发院,它的金融专业,通常就不要考研生,全部是保研生(北大其他学院的金融专业还是招收一定比例的考研生的);但名校的某些专业保研生比例其实也并不那么高,比如北大工学院,其保研生比例通常在50%以下。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名校某些热门的专业考研难度特别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保研生比例很高,而某些冷门专业考研则相对容易得多,除了本身竞争相对小一些,还因为保研生比例相对不大。

事实上,名校研究生确实很多来自保研生,这种选择是研究生“择优录用”原则衍生出来的自然的理性行为的选择。招收研究生,本来就是希望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把好关,选拔更有学术研究潜力的学生,这是搞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保研生是相对比较优秀的存在,也相对更有研究潜力,所以往往更符合研究生的招生要求,名校招生的理性选择,当然是尽可能多地招收保研生。不但是名校,其实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同样有这样的期望。

当然,名校一味地希望招收更多保研生,也并非完全是好事。不同学校,学生能保研的比例是不一样的,甚至很多普通大学根本没有保研资格,让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保研的机会,根本没有资格在保研这个舞台上公平竞争,从这种角度来说,这会造成公平性的问题。

正因为有公平性方面的考量,国家才在保研之外设置了全国统一考试这种招收方式,让任何努力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考研这个途径实现读研。

保研更多地体现效率,而考研更多地体现公平。公平和效率,应该兼顾。所以,保研和考研的比例,应该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之内,不可顾此失彼。名校把太多名额给保研生也是不可取的。


燕园博雅教育


一、保研学生特点

一般名校保研的名额中的大部分是留给了本校本学院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来就是通过严酷的高考考入名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一般名校里面的保送研究生名额其实也是挺高的,有的班级能有十几个名额,而这些能够保研的学生,一般都是各个专业里面学习成绩靠前的那些学生,他们的专业课成绩一般都是比较高的也是比较优秀的一批学生。


因为一般保送研究生都是保送到本学院,学院里面的老师一般都认识这些学习比较拔尖的学生,如果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在自己门下做研究生的话,导师和学生之间也是相互了解的,可能有部分优秀的本科学生,就有在某些老师门下做过一些研究项目,在研究生的时候再让他们和老师合作,也是能够轻车熟路的。

从其他学校保送到名校的研究生,一般至少也是211工程高校,这样的学生其实也是这所学校里面精英中的精英,这样子机会也是比较少的,所以这样的学生一般都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名校也是比较喜欢看到这样的保送研究生的。


二、考研学生特点

那些考研的学生,虽然也有可能考上名校研究生,但是也许他们以前是从普通学校毕业的,他们能够考上名校的研究生仅仅能够代表他们在考研的时候比较努力,但是并不能代表他们平时学习的状态,这也是一个很有风险的事情。


饕餮视听


感谢悟空小秘书/头条教育联盟的邀请。

关于推免生,小西聊到不一样的内容。看到其他答题人发的统计表格,显示部分院校的推免比例不高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没有看懂这其中的内涵...

这个让小西想起了之前看到的"某度已死"的报道,某个自媒体作者质疑百度的搜索内容,某度回复自家内容占比不足10%,但是该作者一句回问才是关键。我们关注的仅仅是搜索第一页、二页的内容,只有公布前2页的数据才算准确。

小西举这个案例的用意,你懂了没?

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其他985高校不是每个学科/专业都是国内顶尖的,总归有个强弱之分,如小西的母校中南大学强势学科就是冶金、材料、矿类、数学、医学等,之前学科评估C的力学、地质学相比就没有那么出色。

如果一个211院校冶金专业的学生,成绩不错,获得了本校的推免资格,可能会选中南。可一个地质学的本科生,有计划的话,他更肯能会选择南京大学的地质学(A+)。因此,在推免过程中同一个院校的不同学科推免比例有差异,甚至有内部协调名额的情况发生(除艰苦专业,教育部发文要求比例不高于50%)。

上图是部分名校的保研率(前20名),你有什么发现没?

换个角度说,在调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985高校支持校外调剂的不多,但是校内跨专业调剂还是支持的,毕竟不少冷门专业招生有点难。不同的学科整体平均下来推免比例就不会显得那么高。

在你选择报考某个学校研究生时,大部分都是选择报考专业在校内、国内极为不错的,仅仅为了一个985/211平台选择推免到该校最冷门学科的人不多吧。毕竟,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本科不同,学科发展、导师实力的影响很大。是不是这样想的人更多些呢...

因此,小西建议你报考某个学校的研究生,不要被学校整体的推免率迷惑,琢磨好你自己专业过往3年的推免生比例,小西就知道某些热门专业推免率占比近8成的。上图是某985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目录,招60人,其中推免生44人、夏令营合格13人、统考3人。若是你报考这个专业,统招才3个人,难度不是一般高啊。

最后,小西想说名校都会尽量将推免指标分配给该校的部分专业(如上图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2017年部分学院推免生比例远高于50%),给予最好的生源和经费,让强者更强,在国内、国际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带动学校排名的提升。

您觉得小西说的有道理吗?...

▼关注帅小西De头条号。小西陪你聊大学、考研、读博,收获不一样的教育和人生。

帅小西De


自古以来,肥水不流外人田。

老祖宗说的话,还能有假!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段时间的高校新闻考研新闻:16所985院校“瓜分”清华研究生名额。

这里指的名额,就是保研名额,也就是让人羡慕的“推免生”!


有人说,那清华本科保研的同学同意吗,这么多高校来抢!

抱歉,这根本不关清华本科的事情,这个名额要说影响,也只影响每年国考的考研生!

清华本科的保研生,只要人家想走保这条路,基本上都是能保的!



没有那么多的公平!

你想想,如果你是清华北大那样的名校学子,你想保研,但是现在一群其他非名校的人要跟你公平决斗,咱们考试,然后公平分名额!

作为名校学子,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我是不是傻,为什么要下场累死累活跟你决斗!”

于是,直接画一个圈,你本科非名校,直接结束战斗,我走保送名额,干嘛跟你公平决斗,搞笑!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玉帝和如来佛祖对话谁厉害,玉帝说了很多,如来就一句话怼过去,你被猴打过!


无奈吧!

你说,我会这个,我会那个,我还会这个!

人家就一句话,你本科非985/211。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就这个道理。



结语:

一环套一环,高考连着大学,然后连着研究生!

就这样,大鱼海棠里有一句话:“我们永远无法弥补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

所以,羡慕也没用,只能加油上!


红烧肉加碗饭


要从两方面看,一是学校的角度,一是学生的角度。

从学校角度来看,肯定非常欢迎。看看名校的推免生比例,像清华,北大,人大,武大,南大等学校18年的推免生比例都达到了百分之四五十。有些专业的推免生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南大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推免生甚至是百分百。北大工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等专业也达到了百分百。而且,据统计,双一流高校接受的推免生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双一流。所以,普通学校的学生想上名校只能抢剩下的一半名额,但这一半名额里有多少是冷门专业,有多少是很少人报的专业没有具体统计。


好学校这么做,从学校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学生想选好学校,同样,学校也想学好学生。而且,推免生考察的是整个大学期间所有课的综合成绩,相对考研只考一门专业课来说,更全面。而且,很多推免生都来自本校,老师知根知底,对一个学校来说,研究生的最好生源就是本校,对每个高校都成立。

更重要的是,来自本校的推免生可能从大二到大三就开始进了老师课题组了,等到研究生入学时已经完全进去状态了,研究生三年能出很多成果。快赶上一般的博士生了。像我们学校,普通的二本学校,物理专业有老师的学生大三就进课题组了,结果毕业时三篇sci,推荐到中科院继续读博,还有几个进课题组早的,都有sci。为什么,因为比其他学校来的梦多做两年,能更好的进入状态。

从学生角度来说,主要是从参加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来说,肯定觉得有些不太公平,为什么推免生占了这么大比例,凭什么他们就能不用参加考试。没有绝对的公平,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起点低,你就必须承受这种代价,只能靠更多努力去克服它,除非你能改变这种环境,要不就得去适应它,至少,还有百分之五十的名额留给我们。想想像我们这种普通二本院校,会不会也很委屈呢,为什么每年报我们学校的学生这么少,连招生名额都没报满。

保研和考研,一个照顾到学校,一个照顾到考生,全是比较公平的了。对个人来说,要想改变,唯有奋斗,至少还有向上的可能,不是?


一叶知秋有仙则名


刚刚18年考完研,个人觉得,保研有它的必要性,但确实需要控制比例,而且应该透明化,公布具体的招生信息,而不是遮遮掩掩。

对于统考生来说,考研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每个学校似乎都有自己的标准,更可气的是,很多学校都不公布详细的招生信息,有很多专业不招统考的,但还是在招生目录中显示有名额,最后招的都是推免生,报统考的都成为炮灰。对于这些考生,该是有多无辜,真正努力考研还是十分辛苦的,不同于高中那种集中式学习,考研是自己逼自己,面对各种压力,如果最终发现自己踏下的第一步注定是输,失去的时间,又算什么呢?

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三年或四年前的高考,很多都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18岁之前,很多思想,环境,资源,我们都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所以高考,其实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很多人希望成年后,通过自己能力来争取好的教学资源,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学校的有些专业,路是完全堵死的。作为一个二本生,我完全可以理解高校老师可能对我们的偏见或者是歧视,但是不应该完全忽视统考生的诉求,不透明信息,用夏令营等各种方法,来阻止统考生的希望之路,这是不公平的,起码从道德上,这是令人失望的。

所以我觉得,无论考研还是推免,都应该统一规则,像高考一样,严格规范,不要每年出现奇葩泄题事件,不应该让每个学校制定自己的规则,给考生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才真正谈得上公平!


知识的杠杆


生活君一贯的风格,直接上干货!

研究生教育实质是一种职业教育,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大学通识教育。在这个前提下,很多事情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把研究生院看成一个公司,那么他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私心? 想得到哪些利益?

公司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价值,不是仅仅看你的学历和能力,还有很多背景潜在的资源价值。你能否熟悉和直接上手,有没有人脉,能否带来免费的资源,甚至是能不能给本科带来好的生源和声誉,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名校的学生有天然的优势,无法忽视。

还有就是一个选人的成本问题。为什么很多好的单位招聘时只要985以上学生,就是为了减少选人的成本!这不是潜规则,这是利益最大化,也是成本最小化。名校的毕业时免试直推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省精力,大家可以互换资源,看看那些上MBA的学生就明白了。

至于公平与否,这不是绝对的。毕竟人家能上名校,至少当初付出的成本和精力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要高的多,如果一视同仁,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公平呢?

与其觉得被歧视,还不如自己努力,优秀到别人无法忽视,自然没人会阻挡你进入名校读研的步伐。

还有一点,名校学生的视野熏陶以及眼界,不是普通学校能比拟的,成功往往不能忽视这些因素,而这些并不在考试范围内,单纯的用分数来评估,是一种最低级的方式。要知道很多世界名校是申请制,并不考试,是不是更加的不公平呢?

强大自己,不抱怨,走出适合的道路,寻找努力的方向,人生不单单是学习和上研究生,这仅仅只是起点而已,走多远,路还长着呢!

我是生活君,关注交流,头条号:生活对我说,我在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