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自己的福是从何而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从何而来?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59集10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从何而来?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三《说苑》。

在这里边讲了这样一个典故,说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也就是楚国的宰相,全城的官吏百姓全都来祝贺,但是最后来了一个老人,他来吊唁,不是来祝贺的,是来向他吊唁的。孙叔敖他不仅没有生气,而且很谦虚地向他说:“楚王不知道我德才不佳,以致使我忝居高位,而受官民们的责骂,现在大家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难道是有什么道理要讲给我听吗?”

老人说:“有。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给他讲了三句话。身分显贵但是对人傲慢的,百姓会离开他。像魏征大人曾经写过说:“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如果一个人傲慢了,不仅人民百姓会离开他,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都离他而去;职位很高而独揽大权的,国君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满足的,灾祸会跟着他。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从何而来?

孙叔敖听了之后非常受教,他再给这个老人行礼,又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我还希望听到更多的教诲。”老人就说了这句话,说:“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怎么样才能保持自己的高官厚禄?爵位很高,但是态度却愈来愈谦恭;官愈做愈大,但是内心却愈来愈谨慎;俸禄丰厚,就要更加小心,不敢妄取。如果你谨慎地坚守这三条,就能治理好楚国了。

爵位愈高,代表我们的责任愈大、担子愈重,如果不谦恭谨慎,就会失去人心,没有助缘,自己做什么都很难成功;官位,官愈大要愈谨慎;得的俸禄(现在我们说的工资)愈来愈丰厚,那就更加珍惜自己的这些俸禄,不敢去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一旦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锒铛入狱了,所有的这些也就一同失去了。古代的这些皇帝、大臣都能够学习这些教诲,所以他们为人处世的时候特别地小心谨慎、谦恭有礼。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从何而来?

譬如说赵匡胤在登基这一天,他带著文武百官跪拜他的母亲,感激他的母亲抚育、教育的恩德,所有的臣子也都祝贺皇帝、祝贺他的母亲。结果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杜太后,在整个过程中都很严肃,这些臣子们看了就觉得气氛好像怪怪的。母以子贵,这个儿子当了皇帝,做母亲的应该很高兴才是,为什么这么严肃而沉重?

于是就有大臣给太后讲:“您的孩子这么有成就,当了皇帝了,您应该高兴,怎么反而好像非常沉重?”杜太后怎么说的?杜太后说:“假如他当了皇帝,能好好地干,那百姓都会支持他;假如他当了皇帝,就像前面这五个朝代的皇帝那样,我希望他连这个皇帝都不要做了。为什么?这五个朝代,他们做了皇帝之后,就开始骄傲奢侈,最后被推翻了,而且不仅仅自己被推翻,他的子孙都被杀了。所以假如不好好当皇帝,还骄奢淫逸,以后连想做个小百姓的机会都没有了,有什么好高兴的?”

你看看,这个杜太后她很会抓住教育的时机,你看在皇帝登基,大家满心欢喜庆祝的时候,她抓住这个机会点,说出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相信赵匡胤他一生都会铭记在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生都会按着母亲的教诲来做事。所以这样的话,才不至于导致迅速的灭亡。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从何而来?

我们看一百三十八:【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五《文子》。

意思是说,生来就显贵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贵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来自我反省观照,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

『富贵不以明道自鉴』,明什么道?一定要深信因果,明白自己的福是从何而来。中国古人说“福田靠心耕”,“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我们生活显贵富足,那要感恩祖宗的德荫,还要努力积功累德,把祖先的德行给延续下去。如果德不配位,那就会给自己招致灾难,你看我们的位子很高、享受很多,但是没有真才实德能够配得上自己的享受,那古人说就多有奇祸。

所以要把自己的这个富贵延续下去,要更加努力地积功累德。譬如说我们有钱了,要多行布施,财布施得财富;而且不仅仅要帮助人的生活,更要提升他的教育,从精神上扶贫,把这个钱拿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汉学后继的人才,这也给自己和儿孙积累了无量的功德。

要明白自己的福是从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