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愛因斯坦說“宇宙的一切都是設計好的”?

謝京瀚


瞭解了“廣義相對論”的細節,大部分人都會有這一想法。“統一場”也和它有關。



廣義相對論是模擬宇宙演化的工具,科學家在模擬中發現,重要的宇宙參數都是那麼的精確,只要稍微大一點或者小一點,宇宙就不會存在。


在相對論的世界中,時間是相對的,“同時”也是相對的。在我們看來同時發生的事情,在其他觀察者眼裡是有先後順序的。“同時”的相對性能預知未來:在宇宙的某個觀察者眼裡,地球上的"明天"和他們的"今天"是同時發生的。他們的今天結束,地球上的明天也就結束,我們所認為還沒有發生的事,宇宙已經安排好了結果。

而且,宇宙中千千萬萬個規律都是自洽的,能夠互相包容。彷彿有人給出了一個"宇宙終極法則",所有法則都是它的一部分。愛因斯坦希望用"統一場"論歸納所有規律。

歡迎評論!關注作者,分享更多有趣的科學!


飛魚科普


因為你無法回答一個“鑽牛角尖”式的提問:客觀世界中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巧合”?

例如人類DNA,是30億個鹼基組合排列而成。它們的排列必須一個不錯,才能生出一個“不畸形”的人。如果每個人DNA裡的這30億個鹼基的組合都是偶然產生的,要達到一個都不出錯,概率是多小呢?人類基因工程的專家打了個比方:

這個概率就等於天上像下雨一樣掉下字母,落在地上,要一個字母不錯地排成一整部《大英百科全書》。

你說,這個概率有多小?神奇的是,全球幾十億人,除了極少數因基因變異、錯誤而導致的病患和畸形兒,其餘所有人居然都是這個小概率下的“偶然”產物。(所有動物的DNA、植物的RNA也同理)。而如果算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同時要維持這種“不出錯”,那這個“超級偶然”的概率又有多小呢?恐怕我們都很難用10的負多少次方來形容了。

還有,我們能夠觀測到的所有星系,和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態鏈,再到原子、電子層面的微觀世界,都各自依照一套不知從何而來的複雜規律(自有、本有),維持著完美的平衡與和諧。這些看似“巧合”所導致的事實,當然可以用科學去探索、解析其規律,構建科學模型,並據此作出可靠的預測。但你始終無法回答一個問題:

為何這些超級小概率的事件,重重疊加、彼此作用,互為因果,最後卻能在數百億年內一直維持著整個宇宙宏觀和微觀層面上的超級秩序?是不是冥冥中有一種神秘力量,在我們的視野和感知力之外,早就設定好了宇宙所有的運行程序?

這已不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哲學問題了(本體)。

以上聊的是科學,我們再思考一下接近宗教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一個人的命運也存在這麼多巧合?

例如,三樓的陽臺,在12點整,偶爾砸下來一個花盆,結果把路過的張三砸死了。

你當然可以通過統計樓下的人流量、行走速度、陽臺高度等等參數,來計算花盆砸中行人致死的概率。只要你的參數足夠全面、準確,那麼算出的這個概率在數學上就是成立的。但我再問你三個鑽牛角尖的問題:

1、為什麼被砸死的就是張三,而不是走在他身後的李四或是他前面的王五?

2、為什麼張三不早一秒、不晚一秒,不偏左一分米,不偏右一分米,偏偏在這一秒、這個位置從樓下經過,而花盆的墜落為何也不早一秒、不晚一秒發生?

3、到底是不是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早就暗中調度各種因緣,安排好了張三的出門時間、走路途徑、行走速度,以及花盆墜落的時間、角度,推著張三“故意去趕上”這個墜落的花盆?

一句話:你覺得,張三被花盆砸死的這個悲劇,是被預先設定好的嗎?

這些問題雖然鑽牛角尖,卻是現實中刨根問底時不能迴避的問題。

數學概率是一種科學模型,是在假設統計對象的數量“無限大”這一基礎上,進行的一種邏輯推理。但客觀事實,卻是個別、特定的案例。就如同上面這個例子,那就是“張三這個人100%已經被砸死”的特定個案,而不是“樓下行人有0.000001%的可能被砸死”的普遍推理。

科學家,是在摸索自然規律、統計客觀概率方面最權威、認識最深的人。但他們對自然世界的認識越是精密、越是深刻,就越被這種像是“刻意製造的巧合”所困擾。於是,只好提出一個懸而未決的天問,一個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假說:“宇宙間的一切,都是提前設定好的。”

對未知的東西,不論是科學家,還是宗教,都比我們更懂得保持一份發自內心的謙卑和敬畏。


噴子都是玻璃心


愛因斯坦是高手不假,他的獨門絕技叫“相對論”也不假,但是喬峰不是和誰打架都用降龍十八掌的,愛因斯坦也不是到處都在講相對論。

這個故事,我們往前回溯幾百年,抽根菸,慢慢看。

17~18世紀,歐洲存在這麼一種觀點:“自然神論”。這個觀點的核心邏輯是: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的世界,就是個完美的世界。就好像我們買了一塊手錶,三天兩頭出毛病的,肯定是質量不好的手錶。

所以,對我們存在的世界來說,上帝不可能給我們一個垃圾地球讓我們住,那麼地球運轉的邏輯,肯定是完美的。

持這一派觀點的,有個大神叫:牛頓。他的牛一定律是這麼說的:

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什麼意思呢,就是上帝創造了靜止的世界,然後踢出去了第一腳,就有了今天的世界。

此後的物理學就一心研究一件事:上帝創造的世界,到底是什麼規律呢?

寬泛的說,研究方法只有一個:找到上帝創造世界的密碼。

這個最早是由牛頓定律完成的。然而,時間一晃,到了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天。

在英國,一位叫卡爾文的男爵發表新年賀詞,他很開心的說:

物理學大廈已經要建成了,剩下的事情都是毛毛雨啦!無非一點修補工作,還有兩點烏雲……(這段可參考《量子物理史話》)

20年後,開爾文男爵烏鴉嘴言中,這兩朵烏雲引發的量子物理,讓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崩了。

與此同時,愛因斯坦才站了出來,告訴大家:沒崩,看我絕技:相對論。

於是,經典物理學和量子物理學之間,就建立起了一道橋樑。當然,解釋力也變得更強了。上帝邏輯的奧義——就是相對論。

=====================================================================

現在再去看愛因斯坦說這句話:宇宙一切都是設計好的。其實這句話是一句特別得意的自誇:

一切都是上帝設計好的——是老夫找到的規律!

我們還是要理解”愛老爺子“得意的心情的。

這句話有點類似掃地僧逼格滿滿的一句話:

降龍十八掌,果然天下第一!


酒騎風


因為你無法回答一個“鑽牛角尖”式的提問:客觀世界中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巧合”?

例如人類DNA,是30億個鹼基組合排列而成。它們的排列必須一個不錯,才能生出一個“不畸形”的人。如果每個人DNA裡的這30億個鹼基的組合都是偶然產生的,要達到一個都不出錯,概率是多小呢?人類基因工程的專家打了個比方:

這個概率就等於天上像下雨一樣掉下字母,落在地上,要一個字母不錯地排成一整部《大英百科全書》。

你說,這個概率有多小?神奇的是,全球幾十億人,除了極少數因基因變異、錯誤而導致的病患和畸形兒,其餘所有人居然都是這個小概率下的“偶然”產物。(所有動物的DNA、植物的RNA也同理)。而如果算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同時要維持這種“不出錯”,那這個“超級偶然”的概率又有多小呢?恐怕我們都很難用10的負多少次方來形容了。

還有,我們能夠觀測到的所有星系,和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態鏈,再到原子、電子層面的微觀世界,都各自依照一套不知從何而來的複雜規律(自有、本有),維持著完美的平衡與和諧。這些看似“巧合”所導致的事實,當然可以用科學去探索、解析其規律,構建科學模型,並據此作出可靠的預測。但你始終無法回答一個問題:

為何這些超級小概率的事件,重重疊加、彼此作用,互為因果,最後卻能在數百億年內一直維持著整個宇宙宏觀和微觀層面上的超級秩序?是不是冥冥中有一種神秘力量,在我們的視野和感知力之外,早就設定好了宇宙所有的運行程序?

這已不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哲學問題了(本體)。

以上聊的是科學,我們再思考一下接近宗教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一個人的命運也存在這麼多巧合?

例如,三樓的陽臺,在12點整,偶爾砸下來一個花盆,結果把路過的張三砸死了。

你當然可以通過統計樓下的人流量、行走速度、陽臺高度等等參數,來計算花盆砸中行人致死的概率。只要你的參數足夠全面、準確,那麼算出的這個概率在數學上就是成立的。但我再問你三個鑽牛角尖的問題:

1、為什麼被砸死的就是張三,而不是走在他身後的李四或是他前面的王五?

2、為什麼張三不早一秒、不晚一秒,不偏左一分米,不偏右一分米,偏偏在這一秒、這個位置從樓下經過,而花盆的墜落為何也不早一秒、不晚一秒發生?

3、到底是不是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早就暗中調度各種因緣,安排好了張三的出門時間、走路途徑、行走速度,以及花盆墜落的時間、角度,推著張三“故意去趕上”這個墜落的花盆?

一句話:你覺得,張三被花盆砸死的這個悲劇,是被預先設定好的嗎?

這些問題雖然鑽牛角尖,卻是現實中刨根問底時不能迴避的問題。

數學概率是一種科學模型,是在假設統計對象的數量“無限大”這一基礎上,進行的一種邏輯推理。但客觀事實,卻是個別、特定的案例。就如同上面這個例子,那就是“張三這個人100%已經被砸死”的特定個案,而不是“樓下行人有0.000001%的可能被砸死”的普遍推理。

科學家,是在摸索自然規律、統計客觀概率方面最權威、認識最深的人。但他們對自然世界的認識越是精密、越是深刻,就越被這種像是“刻意製造的巧合”所困擾。於是,只好提出一個懸而未決的天問,一個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假說:“宇宙間的一切,都是提前設定好的。”

對未知的東西,不論是科學家,還是宗教,都比我們更懂得保持一份發自內心的謙卑和敬畏。

79 贊 踩 25評論
分享
舉報
飛魚科普 科學領域創作者02-11 22:25 關注

瞭解了“廣義相對論”的細節,大部分人都會有這一想法。“統一場”也和它有關。

廣義相對論是模擬宇宙演化的工具,科學家在模擬中發現,重要的宇宙參數都是那麼的精確,只要稍微大一點或者小一點,宇宙就不會存在。

在相對論的世界中,時間是相對的,“同時”也是相對的。在我們看來同時發生的事情,在其他觀察者眼裡是有先後順序的。“同時”的相對性能預知未來:在宇宙的某個觀察者眼裡,地球上的"明天"和他們的"今天"是同時發生的。他們的今天結束,地球上的明天也就結束,我們所認為還沒有發生的事,宇宙已經安排好了結果。

而且,宇宙中千千萬萬個規律都是自洽的,能夠互相包容。彷彿有人給出了一個"宇宙終極法則",所有法則都是它的一部分。愛因斯坦希望用"統一場"論歸納所有規律。

歡迎評論!關注作者,分享更多有趣的科學!


阿酷說電影


貓先生先給結論吧,愛因斯坦真沒說過如此哲理般的話語,他只是和波爾在關於量子力學不確定性上辯論時,說過,“上帝不擲骰子“;波爾回應,“愛因斯坦,別命令上帝怎麼去做“。

愛因斯坦是一個有經典物理傳統的科學界大神;他的觀點和立場帶有舊時代深深的烙印。這個和牛頓是近代科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一個資深的鍊金術師一樣,都是事實。但因此推論出愛因斯坦是一個頑固的宗教神學論者,或者由科學家向神學論者進行轉化,那只是某些同學的一廂情願。

經典物理界,本質上心中堅定的支持科學決定論,就是支持實在性以及定律因果律。經典物理學家都堅信,只要掌握足夠的參數以及規律,宇宙間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可以由科學的定律來預測。拉普拉斯給拿破崙演示了他的宇宙天體運行模型時,說過,我的理論中,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科學家心中的神就是他們自己,實現這個夢想的工具,就是實證科學。

而根據科學決定論的推斷,宇宙的一切當然是設計好的。貓先生剛才已經舉過例子了,只要我們知曉一切的參數,或者隱變量,那麼宇宙一切均無秘密。往後推斷,人生其實挺可悲的,那不是就是一切都是設計好的嗎。

只是,這個舊時代的榮光已經逝去,量子力學給予了最新的答案,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確定、都可以、可能吧“。大家也不用擔心了,可以放心的說,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貓先生內涵科普


愛因斯坦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相對論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像里程碑一樣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此愛因斯坦也因相對論風靡全球。


除相對論外愛因斯坦還因光電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獎,在證明光在照射金屬時,金屬表面會有電子析出的同時,也證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在傳播時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


愛因斯坦認為上帝不擲骰子

愛因斯坦也是現代物理學兩大基石中另一基石《量子力學》的提出者之一,而愛因斯坦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設計好的”也是出自他對量子糾纏的研究中。


愛因斯坦在量子糾纏的研究中認為:“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也就是提問者口中的“宇宙的一切都是設計好的”。愛因斯坦認為量子糾纏其實不可能存在,只是被提前安排的明明白白罷了。愛因斯坦假設量子糾纏就像把一雙手套分別放到兩個不同的箱子中把其中一個送到南極這樣遙遠的大陸,而另一個箱子留在自己的身邊,當打開自己身邊這個箱子後看到這隻手套是右手的或者左手的就能馬上確定在遙遠南極的那個箱子中到底是左手的還是右手的,根本不用特意去南極打開箱子看到底是哪一隻就可以做出判斷。這只是因為提前安排好的罷了,根本不存在什麼糾纏。





儘管其他《量子力學》提出者用實驗證明了量子糾纏存在的情況下,愛因斯坦還是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並把這種糾纏現象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後來也有科學家們聲稱愛因斯坦直到自己逝去時還在努力的去證明量子糾纏是錯的,宇宙的一切都是被設計好的,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


歡迎關注“遇見H未來”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遇見H未來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我們知道萬物都遵循著既定的規則產生運動變化,一切都符合因果邏輯,沒有什麼是無緣無故的產生的,存在必然合理,變化也符合因果,萬事萬物都在因果鏈條之中,一個結果必然有原因,而那個原因也是另一個因的果,因為一切都符合因果,所以未來的一切變化都是註定的,今日之因他日之果,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逃脫命運的枷鎖,一切都是註定的,一切都是規劃好的,物理學玩到極致的人都會發現這一點,唯物的世界必然會導致上帝的存在,因為唯物的世界具有絕對的真理,在絕對真理的世界必然有全知全能的上帝,因為真理是真實不虛的,絕對的,完全的,所以世界是可知的,可知的,必然可以全知,全知必然全能,上帝不就是全知全能的代名詞嗎?而絕對的真理不就代表著一切存在物都是合理的,一切變化都是有原因的嗎?一切變化都是有原因,那麼只要具備了因,結果不就註定了嗎?如此推論下去,不就萬物都是註定的嗎?很好解釋啊!玩物理玩深的人都會去尋找上帝的存在,這是物理學資深者的標配


幹瀟


愛因斯坦的後半生和牛頓一樣,都幾乎陷入的一種浪漫科學主義和完美主義的色彩,但這也是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精神支柱。

牛頓的後半生執迷於宇宙的第一推動力的研究,比較典型的命題就是“太陽系是如何開始旋轉的”?

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一直希望尋找到宇宙的終極規律,這就是他希望建立起來的“統一場論”並以此解釋宇宙的終極規律。

直到“宇宙大爆炸”理論成型之後,兩位科學家的困惑才能理論上給予基本合理的解釋。

所以愛因斯坦設想宇宙存在一個像牛頓物理學一樣的基本宇宙大法,但他始終沒能找到答案。

歷史上看,兩位偉大的科學家在其後半生均無更大的建樹,甚至晚年的牛頓開始相信了神學,甚至傳說他說過是上帝推動了第一次太陽系運轉。

然而,無論如何,他們都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中的一員。


是那個誰誰誰誰誰


澄清一下概念:

一,任何一個形態或形象,都是在適配條件下成立和產生出來的,這是物質或現象的本質。

其二,適配與被適配,是一種動態的結合,這種動態是無止境的。

其三,宇宙這個概念的成立,嚴格的說並不僅僅是目前人們所探索到的概念內容,它應當是一個適配與被適配無休止的動態結合或分離的狀態,這種狀態成就了各種物質或現象的產生,衰減,消亡或新的物質,現象的產生。

其四,作為適配與被適配的物質,它們都是唯一性的,也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因為它們的“不一樣”屬性,所以才會發生彼此的相互作用即適配與被適配。

其五,愛因斯坦說,宇宙的一切都是設計好的”,這句話是一個唯心說,也是一個理想化的臆想說,其實就是胡說。他缺乏一個根本性的認知,即:一。物質或個體都是唯一性的,二,物質之間為什麼會發生作用或動態存續,那是因為每一個物質都是不一樣的的個體,因為不一樣,所以才會發生彼此作用,才會有新的物質產生,才會動態存續。三:這並不是什麼安排好的事情,而是物質或現象自身的特質使然。

其六,愛因斯坦的這種說法其實就是一個“上帝或神創造,主宰著一切的思想認知,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當我們瞭解了物質或現象的自身特質之後,就不會相信這種論說了。當然,以上論說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介紹,詳細解釋和內容在這裡無法展開,只是告訴大家幾個結論性的概念而已,有機會再給朋友們提供更詳盡的說明吧。


北京得明


沒有目的就沒有設計。

沒有設計就沒有存在。

沒有存在哪有結構?

沒有結構哪來的功能?

沒有功能哪有奇蹟?

沒有奇蹟何需探索?

沒有探索哪有發現?

沒有發現何必發明?

沒有發明哪來的科技?

沒有科技何淡發展?

沒有發展哪裡來的生活。

人類來是求知的,求知從搖籃直到墳墓。

求知才是人生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