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使用不鏽鋼做子彈?

韋金俠


糾正一下,那玩意兒不叫不鏽鋼,叫做覆銅鋼。顧名思義,就是在鋼製的子彈頭外層再覆蓋一層銅外殼,然後長得像銅製子彈,並且具備一部分同制子彈的性能。說得好聽點我們用覆銅鋼叫勤儉持家,說得難聽點就是窮人有窮人的活法,要是兜裡錢包鼓,誰還想用動不動就把膛線磨壞的鋼製子彈?那肯定會有人問為啥我國現在有錢了還用鋼製子彈呢?其實是依然是為了控制成本,減少銅的使用量。



銅製的子彈其實和鋼製相比在性能上有著多個優勢。首先,銅作為一種有色金屬有自潤的特性。這是啥意思呢?就是你不用塗潤滑油它越用越光滑,去過廣場的小夥伴仔細注意一下那些廣場上的銅像,顯眼的地方都被摸得光滑無比,滑溜溜的,沒有一絲銅綠。這種性能對子彈來說有什麼好處呢?在子彈的上膛和退殼過程中起到一種潤滑的作用,減少對槍械活動部件和槍膛的磨損。

除此之外,銅還有另外一種性能叫做延展性,初中課本上的納米銅可以拉長十倍,延展性十分出色。那延展性又有什麼用處呢?延展性意味著材質相對較軟,可以更加緊密的貼合膛線,增大膛壓,增大彈頭出膛速度,並且同時不傷害膛線。鋼製子彈相對來說就沒有這種優勢了,鋼硬度高,和槍管硬碰硬,子彈是一次性用品,槍管不是,硬碰硬幾個來回槍管膛線就磨平了,極大影響槍械的使用壽命。而且鋼材還會生鏽,不利於長期保存。


但是鋼材有著三個銅死也沒辦法達到的優點,那就是基礎材料鐵儲量大,加工工藝簡單和單價極低。我國是一個銅儲量非常低的國家,鐵資源則相對豐富得多。再加上我國的鋼材產量相當高,而銅的產量則很低,這直接導致了我國銅的價格比鐵高出好幾個檔次。如果可以減少銅的使用量,那子彈的成本將大大下降,於是為了節省成本我國就照著蘇聯的路子開始了覆銅彈的研究,然後覆銅被甲彈成為了我國主要使用的子彈。


上圖▲,這是三枚被拆解之後的9毫米口徑手槍子彈和一枚7.62毫米中間威力步槍彈的彈殼和彈頭。9毫米手槍子彈的彈殼採用國際上通用的黃銅作為材料,而彈頭則是使用的鋼芯加銅覆蓋,甚至都沒有完全包裹,鋼芯有一部分裸露在外。這枚7.62中間威力步槍彈是AK-47突擊步槍所使用的M1943型7.62*39中間威力步槍彈,我國叫做56式步槍彈。很明顯,這款步槍彈的彈殼是鋼材製作而成,而彈頭則使用的是鋼芯覆銅的被甲彈頭,拿在手裡的感覺重量一般,和使用鉛芯的彈頭區別明顯。
我國目前通用的兩款小口徑子彈DBP95型5.8毫米普通彈和DVP88型5.8毫米機槍彈都是覆銅彈。在此之前,我國小口徑槍彈使用的都是F11覆銅材料,但是為了滿足15000發的槍管壽命,DBP95型5.8毫米小口徑步槍彈改用了更軟的H90覆銅材料,算是我國子彈製造和輕兵器工業的一次大膽嘗試。雖然後來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不失為一次勇敢的探索,為我國輕武器發展積累了經驗。


赤焰噠噠噠


不是不鏽鋼,而是硬度較低,材質較軟的覆銅鋼和漆鋼,這一點得首先明確,而我國的這項技術是在建國之初打包在156個大型援華工業項目中,從蘇聯成套引進的,那蘇聯為什麼要製造鋼彈頭呢?原因就是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打的你死我活,兩家最後都嚴重缺少有色金屬資源,特別是銅的儲備量已經不足以支持大規模製造子彈了,所以在二戰中後期,德國和蘇聯都相繼開發出了鋼殼彈技術。


(俄羅斯7.62毫米覆銅R彈)

鋼和銅相比,成本低的多,加工工藝難度也更低,便於大規模推廣生產,但是從技術性能上來說,鋼比銅要差的多。首先銅的延展性比鋼要好的多,在發射藥爆炸後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膨脹而緊貼槍膛,起到密閉的作用,能夠提高發射藥的壓力和彈頭初速度。其次,銅是一種自潤金屬,不僅不容易磨損膛線,在抽殼退膛時也比鋼殼要順利的多,不容易發生卡殼,所以總的來說,用銅質殼的技術指標要比鋼殼好很多,用鋼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


大家都知道,銅雖然不算稀有金屬,但是在地球上的儲量與鐵相比還是要小的多, 銅在地殼中含量只有0.01%,世界上銅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大多分佈在南半球,比如智利、澳大利亞、剛果等,而北半球的美國和歐洲銅儲量也不小,但是我國卻是一個比較缺銅的國家,目前全世界銅已探明的銅儲量大約為7.2億噸,我國只有3000萬噸左右,佔比只有4%,總的來說,我國算是一個比較缺銅的國家,所以我國採用鋼殼彈不失為一個節約成本、利國利民的合適之舉。(世界銅儲量排名)(我國各型槍彈,消耗量大步槍彈都是鋼殼彈,只有手槍彈使用黃銅彈殼)

我國目前採用的鋼彈殼不是不鏽鋼,而是硬度較低的軟性合金鋼,表面一般也會覆銅或者上漆,以此實現與銅殼彈相近的性能。而在60年代的集中技術攻關後,我國目前不僅鋼殼子彈的性能基本追平了其他國家的銅殼彈,而且還擁有一項獨一無二的本領,那就是焊接鋼殼炮彈,我國也由此成為了的世界上唯一大規模使用鋼殼炮彈的國家,這也為我國的國防開支節省了一大筆經費,在戰時也避免了被其他國家從銅資源進口上卡脖子的尷尬,為祖國軍工人員點贊!
(152毫米鋼殼彈)


軍史吐槽君


中國製造子彈使用的是覆銅鋼,而不是簡單的不鏽鋼。這是出於多種方面的考慮而採用的,而且世界範圍內也有很多的國家也這樣做了。

我國是一個相對來說銅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但是像軍用彈藥十分需要銅這種金屬。銅外殼的好處就是延展性好,而且自身具有的潤滑性使武器的可靠性更高。但是成本上也要更高,尤其是我國這種缺銅國。

於是鋼殼彈就出現了,鋼殼彈採用鋼作為彈藥的外殼,但是塗有一層漆或者一層銅金屬,用於提升其潤滑性。我國如今使用的87式步槍彈採用的就是覆銅鋼,在鋼外殼上增加一層銅,既能節約銅金屬,又能達到相對來說較好的使用效果。

而採用這種做法的還有不少其他國家。比如法國,其也是一個缺銅的國家,因此法國給其研發的Famas步槍配備的也是鋼殼彈,再加上當時其已經退出北約,不需要考慮北約標準彈藥的問題,所以法軍至今用的還是鋼殼彈,在使用盟友的銅殼彈時會有一定的問題,容易將銅殼拉斷而無法使用。不過最終,法國換裝HK416作為下一代步槍,而在彈藥方面,也會慢慢捨棄鋼殼彈。


戰爭之王


為啥不用“不鏽鋼”去做子彈呢?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鏽鋼是很硬的材料,彈頭在與槍管高速摩擦時會嚴重的損傷膛線!造成槍管的壽命減短,根據早年間的測試,只需300發的量就會讓膛線出現嚴重的缺損,而且鋼缺乏“自潤性能”,不能與膛線很好的密封咬合,使發射藥氣體推力洩露,也嚴重的影響了子彈的初速…所以,鋼或者不鏽鋼並不適合製造子彈。





凡是看過電影《戰爭之王》的看官都對影片開頭蘇聯兵工廠製造子彈,然後裝箱運到非洲…這個橋段印象深刻!實際上子彈就是那樣製造出來的,彈頭大部分都是圖片裡這樣的“銅盤條”切斷成一小截一小截擠壓成型的,那麼為啥使用銅去製造子彈呢?

主要還是銅質地相比較鋼來說要軟一些,在與膛線摩擦過程中磨損度很小,並且銅的拉伸性能也要比鋼好很多,會產生較高的“自潤滑性能”,彈頭與膛線的咬合非常好,更能充分的利用發射藥的推力。

但是,銅相對於鐵來說地質儲量要少了很多,礦藏儲量也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非洲的贊比亞和南美洲的智利!銅不但可以製造子彈,由於導電性能好它還是電力電子工業不可缺乏的戰略資源,我國和美俄、英法…這些大國都是銅礦缺乏的國家,所以世界對於銅礦資源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

具體到子彈的製造,更是嚴重的短缺!就是因為子彈是極大規模的消耗品,比如:7.62*39子彈的彈頭重7.91克,如果都使用銅製造(銅雖然延展性好但是硬度不夠!擊穿不了較硬的目標),生產一億發就需要791噸的銅,這還只是彈頭,彈殼則是黃銅製造…而每年全世界製造出來的手槍彈、步槍、輕機槍彈加一起可能有幾十億發之巨!這就需要非常高的數量,並且射出去的子彈頭不可能像舊電纜那樣可以回收再利用,銅彈殼雖然可以復裝,但戰場上基本沒人去撿拾,弄不好會丟命!所以,銅的需求量有可能限制了子彈的生產量影響到戰爭的勝負,而且二戰期間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日本在1937年~1945年投降前總共才製造了21億發子彈…這也是日本不敢研製半自動/自動武器的主要原因。


銅缺乏要影響到戰爭的勝負,所以世界上的軍事大國都開始另闢蹊徑,減少子彈的銅用量同時又不影響到數十億發的產量,圖片上就是蘇聯AK47突擊步槍所使用的M1943型7.62*39中間威力彈(我軍稱為56式步機槍彈)它的彈頭採用的是鋼芯外面包一層銅,叫做:被甲。這樣即可以確保彈頭長時間不被腐蝕,又在發射時產生“自潤”,更重要的是減少了用銅量(相對於7.62*51彈)而彈殼則是使用薄鋼板製造,外面噴防鏽漆,雖然鋼彈殼沒有黃銅彈殼那樣延展性高對於拉殼鉤損傷小,但是現代的鋼鐵工業研製的鋼板性能已經比較接近黃銅彈殼了,而不會像早年間使用鋼彈殼由於經受不住發射藥擊發後氣體膨脹出現的炸膛危險。

軍工製造要根據自己國內資源狀況去配置產能,最好可以立足於本國資源,如果不能完全保證就需要另闢蹊徑才行,既不能因為原材料缺乏就可以減少產能甚至停產,也不能因為資源豐富就大手大腳的浪費,任何事情都需有個度才行!子彈製造上這樣的,其他武器裝備也是這樣的。


皇家橡樹1972


確實如此!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子彈都是採用黃銅製造的,而我國的子彈卻是採用不鏽鋼的。其實在二戰時期,中國軍隊採用的子彈也是黃銅的。


黃銅製造子彈有其自身的優勢,比如黃銅的延展特性非常優秀,容易進行加工製造。深受軍工生產廠家的歡迎。但是其劣勢就是成本高。由於中國軍隊的規模大,子彈消耗量巨大,黃銅的消耗量非常驚人。而且中國雖然資源豐富,但黃銅儲量與許多國家比還是略低一些。加之隨著黃銅的價格不斷攀升,就有了更換子彈原材料的方案。這個時候不鏽鋼就進入了我國科研人員的視線。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使得我國的不鏽鋼子彈在各項性能上與黃銅子彈相差無幾。於是不鏽鋼子彈在我國大批量裝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財大氣粗的西方國家,也在逐漸採用不鏽鋼來製造子彈了!


新視界縱覽


槍彈,由彈頭、彈殼、底火和發射藥等四部分構成,我們平常所說的子彈是黃銅做的,還是除了黃銅以外的其他材料做的,事實上討論的是彈殼的材料,而不是專門說子彈頭,其實製作彈頭的材料是覆銅鋼、黃銅等,彈芯則是鉛芯或者鋼芯等材料,要探討構成子彈的所有材料,真的可以寫篇學術文章非常複雜,因此本題探討的僅限於是何種材料製作彈殼,就比較容易展開了。

許國國家軍隊所用的彈殼基本上是由黃銅製作的,黃銅自潤性好,且質地較軟,物理延展性和抗鏽蝕性都極佳,用其製作成槍彈和炮彈的彈殼,在完成射擊以後,在抽殼退膛時較為順暢,不容易發生卡彈和卡殼現象,是許多國家軍隊堅持採用黃銅的最主要原因,自一戰開始一直保持到現在,絕對不會想到要用其他所謂新穎材料取而代之。

但由於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對一些缺乏銅材料或黃銅儲備量嚴重不足的國家來說,在槍彈炮彈彈殼材料上,就採用了鋼彈殼覆銅技術的工藝來節省黃銅的消耗量,或乾脆就不用黃銅,直接在鋼彈殼刷漆,中國就是其中繼承和開發了鋼彈殼的國家之一,此項技術源自前蘇聯的輸入。

中國是鋼鐵的生產大戶,較之昂貴稀缺的黃銅資源,對年產鋼鐵數億噸的大國來說,鋼材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成本不知道要比黃銅便宜多少倍,且加工上根本就不存在問題,因此採用鋼殼彈就節省了寶貴的黃銅資源,成了既節約成本又便於大量生產的有效之舉。

當然,必須要指出,用鋼取代銅來製作槍彈和炮彈彈殼,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由於鋼彈殼覆銅,因此在槍械發射子彈時,就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掛銅”現象,會導致射擊不暢,影響槍械的使用壽命,因此士兵對發射槍彈以後的槍械,要及時進行清潔維護和保養。

綜上,中國在不生產黃銅彈殼,而大量生產鋼彈殼刷漆的彈殼,就是為了節省寶貴的黃銅資源,既節約了黃銅,又節省了成本,同時也避免了戰時進口銅料中斷的潛在風險,但對槍械的射擊和使用壽命等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國平軍史


沒有用不鏽鋼做子彈這麼一回事!不過說回W君小時候的故事了。

先看個圖片

圖片中都是孔的金屬板是加工子彈的廢料。當時家嚴的兄弟單位就是生產子彈的。這是生產彈頭的一道工序,將彈頭直接從金屬板上衝壓出來。這個工藝過後就留下了一個滿是圓孔的金屬板。

當年生產生活資料匱乏的時候,大家都用這種廢料去做院子圍牆的柵欄。

剛剛裝上去的是黃燦燦金閃閃的銅孔板,經過半年的風吹日曬就是鏽跡斑斑的爛鐵板了。

當時的彈殼和彈頭都是用這種材料做的——鍍銅板。

銅在80年代還是相當稀缺的物資,無奈當年要生產太多的彈藥,只能用鍍銅板——節約成本。為什麼不直接用鋼板還要鍍一層銅?


因為銅有自潤作用在嵌入式到槍管的時候可以更貼合膛線,抽殼的時候也可以更加順暢。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啥用不鏽鋼——銅都用不起,還用什麼不鏽鋼啊?


軍武數據庫


隨著軍事知識的逐漸普及,一些專業知識知識不再只是少數軍迷們之間津津樂道的話題了。比如最基本的軍用物資:槍械子彈,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基本結構和材質,也有很多人知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用黃銅做子彈,而只有中國用不鏽鋼做子彈。但是知道這一點的多,卻沒什麼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過通過這篇文章大家知道背後的原因後,可能會感到一絲心酸。

首先,這裡所說的“做子彈”,主要指的是製造子彈殼,因為只有它才能用其他材質做,而子彈頭無論中外,全都是用銅做的。這是考慮到銅的延展性好,當子彈點火,子彈頭被推進槍管裡時,黃銅製造的子彈頭會嵌進槍管裡的膛線,這樣膛線就可以讓子彈在前進的同時轉動起來,就像上螺絲一樣。

為什麼彈殼才能用其他材質呢?這也和子彈的工作過程有關。當底火被打擊時,子彈裡的發射藥點火,燃燒產生高壓,推動彈頭的前進的同時,也撐起了彈殼,讓彈殼貼緊槍膛。為了上彈方便,初始狀態下彈殼和槍膛之間有微小的縫隙,當彈殼被撐起來時,貼緊槍膛,就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而很顯然,因為工作時需要膨脹,彈殼的延展性也就要求要好。如果延展性差,膨脹時就會被撐破,氣體漏出,不但影響威力精度,還會影響射手的安全。但延展性也不能太高,否則會貼的太緊,不容易抽殼。同時強度也要有一定保障,不能隨隨便便就會磕破。而黃銅的延展性剛好不大不小,強度也是不多不少,非常適合子彈的需要,因此從子彈發明後直到二戰時的幾十年裡,所有子彈殼都是黃銅做的。

在二戰時,德國和蘇聯在戰爭的逼迫下開始大規模使用覆銅鋼製造子彈,這種材料其實就是在鋼的表面鍍上一層銅。二戰結束後,新中國也從蘇聯那裡學來了覆銅鋼彈殼的製造技術。但是中國實在缺銅,即使是覆銅鋼也消耗不起,於是中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開發出了自己的覆漆鋼彈殼。現在,中國大部分的子彈都實現了鋼殼化,只有少數子彈還在用銅。但反觀西方國家,它們銅礦豐富,價格低,因此直到現在還在使用銅彈殼。


楠竹一


建國前的人民軍隊限於技術和財力的限制,不具備批量生產武器裝備的能力,僅有的幾個軍工廠也僅具備生產子彈,小型迫擊炮彈,手榴彈,地雷等彈藥和修復機槍步槍的能力。嚴格的說,子彈也只是復裝而已,士兵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之餘還要小心翼翼的收集黃銅彈殼,然後送到後方軍工廠進行子彈復裝,因為彈殼我們生產不了。就這樣還是不敷使用,要靠戰場繳獲,很多時候每條槍只能配備三五發子彈。人民軍隊勤儉節約的傳統和對火力不足的恐懼就是那個時候養成的。

建國後我軍全面汰換口徑雜亂的萬國造雜牌武器,裝備引進蘇聯技術生產的制式輕武器,實現了口徑的統一。當時56衝、56半和56式班用機槍發射的7.62×39㎜彈藥的彈殼還是黃銅的,家父當時在軍隊服役時曾經帶回來一個56半的彈夾,上面還有幾個打過的空彈殼,就是銅的。

那麼我軍是什麼時候開始較大批量生產塗漆鋼殼彈的呢?查閱了相關資料大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改開初期,但當時部隊使用的還是7.62×39㎜的銅殼彈,主要是因為在“備戰備荒打大仗”的年代生產量太多的緣故。真正進入部隊裝備的鋼殼彈是95式槍族發射的5.8×42㎜口徑塗漆鋼殼彈。必須強調的是,此彈彈殼並非不鏽鋼所制,否則就無需塗漆防鏽了。與銅彈殼相比,鋼彈殼硬度高,延展性差,抽殼困難,對槍膛磨損嚴重。95式自動步槍的外貿版本——97式步槍發射5.56×45㎜北約制式彈時曾經發生過拉斷彈殼的事故,不得不通過調整拉殼鉤的形狀和力度解決問題——就是因為其母型95式發射的鋼殼彈和北約銅殼彈的拉殼力不一樣所致。銅彈殼較軟且銅具有自潤滑能力,較小的抽殼力就能保證順暢抽殼,而鋼殼彈就需要較大的抽殼力。

說了這麼多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問題,鋼殼彈便宜,資源豐富;銅彈殼性能較好但價格較高且資源受限。


桃園不結義


目前國際上主流用來造彈殼的材質是黃銅(彈頭、底火等部位不討論,其實給彈頭披甲的材料也是覆銅鋼、黃銅等,彈芯則是鉛芯或者鋼芯),因為相比於鋼,黃銅的質地較軟,延展性和抗鏽蝕性都要比鋼好,所以,使用黃銅造的子彈在射擊時能跟槍管更好的貼合,適配性和自潤性都比鋼要優秀很多(在高溫高壓燃氣的作用下,彈殼是會出現一定程度膨脹的),對減輕槍管的磨損也有一定的好處!


但是我們國家則是大量使用覆銅鋼或者漆殼鋼來造子彈,其實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銅太貴了,我國的銅資源不豐富,可以說是很缺銅(哪怕黃銅僅僅是一種銅鋅合金,我們也要考慮到戰時被限制進口銅的可能性),所以,考慮到資源以及成本的問題,我們才選擇了使用鋼來造子彈,畢竟我們不缺鋼鐵資源,我國的鋼產量在全世界基本上也是穩坐鰲頭的那種,但是我們也不是使用純鋼,而是會在鋼的表面覆銅,這樣一來,也算是勉強能彌補一部分鋼延展性不佳的缺點!

還有,黃銅早就不是唯一的最適合用來造子彈的材料,純銅、白銅、鍍銅鋼、覆銅鋼等材料都是可以用來造子彈的,而且純銅的性能比黃銅還要好,我們在建國初期生產使用的是黃銅彈殼,而在1952年從前蘇聯引進覆銅鋼技術以後,就開始使用這種性能稍差,但是成本更加低廉的材料來製造子彈了,再到後來,就變成了今天這種更加便宜的漆殼鋼!總之,使用鋼來造子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