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楨殺了大太監安德海後,慈禧是怎麼報復他的?

羽評郡主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丁寶楨和安德海之間並無仇恨,這場鬥爭一方是慈禧太后,另一方是同治皇帝、奕訢和慈安,另一方面安德海已經惹了眾怒,實屬該死,因此慈禧實在沒有報復丁寶楨的必要。

安德海為何如此遭人嫉恨呢?在他被誅殺之前,他就幹了一件大事:陷害奕訢。當時安德海是慈禧的御前太監,為人狡猾,恃寵而驕,借慈禧的名義要中飽私囊,被正直的奕訢反對,因此安德海設下圈套,向慈禧進讒言,挑撥慈禧和奕訢之間的關係,製造各種矛盾,想讓慈禧打擊奕訢的勢力。

慈禧本來就對奕訢有所防範,又想要大權獨攬,奕訢平時做事也不是非常小心,有時不拘小節,得罪了慈禧,也加重了慈禧的疑心。因此慈禧相信了安德海的讒言,而他們之間的矛盾被蔡壽祺得知,蔡壽祺認為有機可乘,於是上了奏章彈劾奕訢,慈禧因此削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

安德海此計的成功,讓他自鳴得意,以為可以通過慈禧為所欲為,他不知道的是,他這麼做等於是干涉國柄,除了招致奕訢的憤怒之外,還招來了同治皇帝的厭惡,同治向慈禧告狀,慈禧居然偏袒安德海,斥責同治,同治因此下定了要殺掉安德海的決心。

安德海此時可謂春風得意,便請求慈禧給他一個機會出去玩玩,慈禧就答應他讓他去廣東給同治皇帝置辦大婚所用的龍衣。慈禧將此事告知同治,同治假裝同意,暗地裡卻用密詔讓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做好殺死安德海的準備。

丁寶楨名望很高,當年就曾正面針對過僧格林沁。據說他升任山東巡撫之後,曾去北京拜見同治,同治看到他敢想敢幹,就和慈安秘密商議,慈安也覺得丁寶楨可以信賴,便命令丁寶楨殺掉安德海,丁寶楨慨然允諾,回到原地,現在安德海既然出了京,那機會自然來了。

安德海出了京城之後,自稱欽差,身穿龍衣,帶著龍鳳旗幟,還帶著伺候他的妻妾、標兵、女樂等人,十分囂張。

丁寶楨在接到同治的密信之後便立刻準備行動,他秘密叮囑德州知州趙新,時刻上報安德海的不法行為。趙新是個老油條,他既怕得罪丁寶楨,又怕得罪安德海,所以他最終用夾單密報,這樣的話,如果丁寶楨不參奏,那麼夾單就不能存卷,安德海就不會知道這件事。而如果丁寶楨參奏,那麼一切就由丁寶楨承擔。

丁寶楨一面參奏安德海,一面派東昌府的知府程繩武追趕,程繩武跟在安德海後面,三天都不敢動手,丁寶楨讓總兵王正起書率兵追趕,直到泰安才擒獲了安德海,押解到了濟南。安德海不知死期將至,口出狂言,但在場的官員沒有人敢動他,只有丁寶楨認為,朝廷此刻沒有下旨意,為免夜長夢多,就在當天晚上將安德海以及隨從二十多人一律誅殺。

丁寶楨在處死了安德海之後,才上疏奏報朝廷說安德海種種不法之事,請旨定奪。慈禧得到奏疏之後,十分驚駭,只好和慈安一起召見了恭王奕訢、軍機大臣和內務府大臣,研究該怎麼辦。群臣此刻眾口一詞,認為祖制說太監不能出都門,應該就地正法。

清朝的祖制家法確實有這麼一條,這是吸取明朝太監干政的教訓。這個家法慈禧自己也是知道的,因此當慈安、同治以及奕訢和眾大臣抬出了這個理由,因此慈禧也不敢公然跟大家作對,但是她仍然扣發了上諭,奕訢據理力爭,慈禧無奈,只得發下上諭,讓地方官員不用審訊,可以直接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其實這個時候安德海已經死了五天了,然後還被拿出去曝屍三天——慈禧在八天後,為了抬高自己,又連接發了兩道上諭,反覆強調太監不可招搖生事,並且說明安德海實屬罪有應得,這是慈禧以守為攻,賺取名聲的手段。

安德海死後,確實是大快人心,慈禧深知玩弄權力的精髓,知道對手乃是慈安、同治和奕訢。尤其是慈安和奕訢是她的心腹大患,這次的失敗告誡她不可為所欲為,她自然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將矛頭對準名譽很高的丁寶楨了。


潯陽鹹魚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可以說是晚清最為人熟知的政治事件,他以巡撫之身敢誅殺連一品大員都不敢輕易得罪的慈禧寵宦安德海,至今為人所漸漸樂道。1869年慈禧寵宦在毫無聖旨的情況下,違反滿清先祖所定下的“宦官不得私自出宮”的祖製出宮遊玩,更甚者還非但不收斂反而是乘機沿途大肆向地方官員索賄,而地方官員因安德海是此時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的寵臣,所以大多都只能忍氣吞聲的給予賄賂。地方官的這種做法也無形中的助長了安德海的囂張氣勢,他越發的不知收斂,最終他的這種做法惹怒了當時的山東巡撫丁寶楨。



8月2日,丁寶楨遂命泰安縣令何毓福以太監不得私自出宮,且其所作所為不合體制的理由捉拿安德海,而後送往濟南由他親自審問。後丁寶楨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將安德海的所作所為上報給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詢問到底該如何處置。當然此時被慈禧得知後,作為自己的寵臣她當然會極力保全安德海的性命,但無奈的是同治帝和慈安太后都力主將其誅殺以平民憤,而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也都同意就地格殺,最終慈禧無奈只得同意。



8月6號,軍機處向丁寶楨發出密諭,稱“安德海乃私自出宮,並且有種種不法行為,如嚴懲恐難平民憤,更難維護先祖祖制,所以若證據屬實則無需再審可就地格殺。而其隨從也可自行處置,無需再請旨”。之後丁寶楨接此詔諭後,在再三確認屬實的情況下,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

其實在看了以上的具體的細節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並非是丁寶楨自己私自殺掉安德海,他是在同治和慈安的同意下,軍機處的密諭下才殺了安德海。也就說丁寶楨是奉了朝廷的諭旨的,安德海的死是經過朝堂上的討論之後才決定的,而丁寶楨只是執行命令的人,他是聽從朝廷的命令罷了。那麼你說慈禧會去報復一個聽從朝廷法令的官員嗎?再者安德海的死雖與丁寶楨有關係,但是根本原因卻不在丁寶楨,而在同治和慈安。



說白點,這就是皇帝和兩宮太后之間的博弈罷了,生前的安德海藉助著慈禧的寵信,在皇宮中那是為所欲為,可以說連同治帝都不放在眼裡,而且更是時常離間同治和慈禧母子之間的關係,對於慈安安德海更是不放在眼裡。可以說慈安和同治對於安德海都沒有好印象,他們本來就想對他除之而後快,但一直都是苦於沒有藉口。而丁寶楨上奏安德海擅自出宮恰好給了同治和慈安的藉口,於是當然就要“借題發揮”啦!更甚者由於安德海生前也從未把百官放在眼裡,碰到他們那也是趾高氣揚的,百官也巴不得他早死,就這樣在這些大佬的操作下安德海走向了人生的最後一刻。



只能說安德海的死不怪任何人,只是因為他自己,他過於蠻橫,也過於恃寵而驕,更是不知收斂,只能說他的情商實在是太低,如果他能如李蓮英那般的會做人恐怕他不至於會落的個如此下場,他的死不在於他的貪財,而只在於他的目中無人。

不過也許很多人都不明白,再如何安德海也是慈禧身邊的宦官,正所謂“打狗也要看主人”。不管怎樣一個臣子居然敢殺了自己主子的奴才,就等於是打慈禧的臉,那為什麼到最後慈禧徹底掌權卻不報復丁寶楨呢?其實丁寶楨和慈禧這裡兩個人都不是簡單的人物,一個是屹立在官朝屹立數十年不到的封疆大吏,而另一個則是到後面執掌滿清五十餘年的老佛爺。丁寶楨知道安德海對於慈禧的重要性,所以雖然他十分想殺掉安德海,即使他知道滿清的祖制宦官私自出宮可處以極刑,但是他依然上報給同治和兩宮太后,並在奏摺中特意寫到“其境內發現一位自稱是安德海的人,由於不清楚到底是不是,而這是皇家的事所以就由皇上明斷。”其實丁寶楨就等於是將自己置身度外,安德海的死完全就有朝廷上的那些大佬來決定,而最終即使安德海死了跟丁寶楨關係也不大了,因為我這是聽旨殺人。



而慈禧更不傻,她其實知道安德海是死有餘辜,即使安德海的確是她的寵臣,但是最終要殺安德海也是慈禧自己同意的,如果她在之後報復完全就是聽旨殺人的丁寶楨,你讓百官會如何想?你讓天下人如何想?而在當時慈禧的地位並不穩固,即使是慈安和同治死後,光緒形同傀儡皇帝,她的地位依然不是很穩固,因為這天下說實在的還是光緒帝的。所以無論如何她也不會因為一個太監的死來去報復一個滿清政治地位極其高的丁寶楨這樣的封疆大吏,她非但不會去報復,反而還會對其特殊對待,藉此來向天下人和百官彰顯自己的寬宏大量,“你看丁寶楨這個曾經殺掉我寵宦的人都能被我重用,你們這些曾經跟我沒仇的大臣不是更能受我重用嗎?所以跟著我幹吧。”。



而事實上也的確慈禧掌權後,丁寶楨非但沒有被報復,反而官當的是越來越大。先是在光緒二年被賜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後更是被賜實職署理四川總督,同時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其死後更是享盡殊榮,先是追贈太子太保,並追諡“文誠”,後慈禧太后更是允許山東、四川和貴州三省為其建祠祭祀,同時更是被允許入祀滿清為忠臣所建的“忠良祠”。


澳古說歷史


同治年間,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監安德海藉口為同治皇帝採辦龍袍材料為由,出宮南下。不過他一路耀武揚威,到處招搖納賄,所以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只不過沿途的官員都知道他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紅人,所以誰也不敢阻攔。

可是,當安德海一行來到山東泰安府時,卻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扣押了下來。丁寶楨經過調查後發現,這安德海竟然是私自出宮(清朝的祖制嚴禁太監出宮)。

丁寶楨一面審問安德海,一面隨時向上稟告如何處理。當時執政的是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慈安是正宮太后),慈安不顧慈禧的面子命令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以儆效尤。丁寶楨得到命令後,立即將安德海與他的隨從們一併處死了,然後寫了奏摺上報朝廷。慈禧太后雖然有所不悅,但也只能裝著若無其事。

最出人意料的是,她非但沒有怪罪丁寶楨殺了安德海,還重重賞賜了他,誇他秉公執法。自此,丁寶楨一路高升,不僅做到了四川總督,死後還獲贈太子太保。那麼,老謀深算的慈禧太后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其實,其實安德海的死也確實怪不得丁寶楨,此人平時在宮內仗著慈禧的寵愛,欺上壓下,惹得朝廷眾多官員不滿,早就有人慾除之而後快。當時的慈禧太后雖然對於安德海的死有所不滿,但為了避免與慈安太后交惡,所以只能順水推舟重賞了丁寶楨。此舉既撇清了自己與安德海的關係,也籠絡了人心,以示自己處事公正、不徇私情。


歷史的荒野


丁寶楨殺了慈禧的心腹大太監安德海後,慈禧的報復簡直像報答——因為丁寶楨不僅沒被報復後來竟然後來還官運亨通,並受到慈禧的賜字恩賞。慈禧是氣傻了?還是喝高了?還是以德報怨的高尚情操呢?都不是!我們先來看看作死哥——安德海。



安德海之死——作死的作。

安德海聰明機敏顏值高,在辛酉政變時,他秘密聯絡,精心安排,使恭親王與兩宮密切合作,一舉挫敗贊襄政務八大臣(顧命八大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使兩宮打破祖制實施垂簾聽政。故而,年輕的安德海封賞甚厚,深受慈禧喜愛,竟滋生驕狂的性情。而且他還協助兩宮(主要是慈禧)對恭親王的打壓,六爺(恭親王)一下子失去了議政王和相關差事。心寒的鬼子六(六爺)再也不六了,然後兩宮讓奕訢(鬼子六)任軍機大臣。慈禧對兒子同治皇帝有點很鐵不成,小皇帝經常挨吵,安德海也時常勸說小皇帝理解媽媽的苦心。慈禧越發喜歡安德海,不僅准許他娶了19歲的戲神(花旦)馬賽花(不是馬賽克哦),而且還賞銀千兩及綢緞百匹。



圖為丁寶楨

此刻安德海得罪了皇帝、恭親王以及慈安太后(看不慣他的小人得志樣)。1869年,安德海央求著慈禧要下江南,以給皇帝做龍袍和採購婚禮(皇帝大婚)用品為由。幾經請求,反覆保證後,慈禧才同意安德海出宮。這安德海一出宮就瘋了,一路康熙、乾隆下江南的陣勢,帶著大小太監宮女還有妻子,浩浩蕩蕩出發了。一路上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耀武揚威、招權納賄、敲詐勒索,到山東後被巡撫丁寶楨請示慈安太后後就把安德海砍了。原因是祖制不許太監出宮,而安德海不僅出宮,反而還以欽差名義胡作非為,他也根本沒有欽差的手續。

慈禧為什麼不救安德海?

1869年八月二日,抓獲安德海,當即審訊,並上報軍機處及太后。八月六日,軍機處密諭下到濟南。八月七日安德海伏法。只用五天,就把不可一世的安德海給宰了。安德海臨死前可能會想,同樣是違反祖制,為什麼兩宮能垂簾,自己不能下江南呢?跟太后比?誰叫你是個不男不女的臭太監呢?

從上面福垊分析慈禧不救安德海,主要有三:第一、丁寶楨出手太快了。第二、慈安太后、皇帝、恭親王一心要除掉安德海。當時雖然是兩宮同治,但慈禧地位很明顯不如東宮慈安,更何況慈禧這時很孤立呢。第三、安德海出行前可是向慈禧打包票的——低調而厚道!可誰知一出宮就瘋!

可慈禧不報復丁寶楨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報答丁寶楨?

殺死自己的心腹太監,慈禧自然非常生氣。慈禧惹不起皇帝、慈安、恭親王的鏘鏘三人行,還惹不起一個小小的巡撫嗎?當然不是!還為什麼不報復丁寶楨?主要是丁寶楨是個幹吏好官,深孚民望,受朝野一致好評。孤立的慈禧此時,需要幫手,需要丟卒保帥 ,需要以德報怨的高尚情操。丁寶楨自然安然無事,而且丁寶楨在殺安德海之後,工作上更無可挑剔了。可那也不至於報答丁寶楨啊?



要知道後來皇帝駕崩了、慈安駕崩了、恭親王徹底靠邊站了,而慈禧此時可是權傾天下,就連新皇帝也是“兒皇帝”(其實是侄皇帝、甥皇帝),這時說丁寶楨的事豈不是更易如反掌。他再是幹吏好官,慈禧還不是隨時隨地給他來個莫須有的罪名啊!可為什麼不但不報復還要報答呢?



有種說法是:民間傳言慈禧跟安德海有一腿還是假太監。雖然慈禧讓安德海結婚以證清白,但丁寶楨直接讓安德海裸體曝屍,堵住悠悠眾口。而且清朝末年,局勢動盪,像丁寶楨這樣又能幹還忠心的好官,自然是慈禧拉攏的對象。給人感覺慈禧能對“仇人”以怨報德,唯才是舉,更何況他人呢?自然大家就對慈禧更加忠心了,而慈禧權力也就更穩固了。而丁寶楨因為“對不起”慈禧,工作只能更賣力,並受到慈禧的重用和褒獎,親自手書——國之寶楨。由此足見慈禧手段和心胸,頗有劉邦封雍齒的風範。


福垊


根椐小說寫作內容來看,丁寶楨處死安德後,慈禧並未當下處理丁。由於宮外及民間紛言語傳說慈禧與安德海有暖昧關係。安德海有假太監之嫌。故而丁寶楨殺掉安德海而裸體暴屍三天,以讓民眾識別太監之真假。從中也為慈禧挽回外面一些風言風語的懷疑。一般太監是不能出宮的。安雖爭得慈禧的同意一路南巡,但並未遵循慈禧的告戒,一路張揚,高調得很。沿途官員都以欽差大臣的規格奉迎甚至巴結。當山東巡撫丁寶楨抓捕了安德海,立即派人快馬進京向慈安請示懿旨。宮中慈安與安德海是有糾紛的。處決安公公的懿旨剛到,慈禧的懿旨也隨著到來。這就出現了難題。而丁寶楨剛正不阿,當機立斷,立馬下令,從後門將安德推出去斬首,而自己前門去迎接慈禧的懿旨,此時安德海已是身首異處了。從中也可看到丁的正氣,機敏,敢作敢作的氣度。


cz424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是在山東巡撫任上,當時清朝有“內監不得隨意出宮,違令者斬”的死命令,安德海之所以能出宮,而且是大搖大擺的出去,其實是慈禧太后對安德海看重的一個側寫。(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安德海之所以被慈禧太后器重,最重要的還是安德海這個人作為太監,卻是有一定的政治頭腦的,比如說在1861年辛酉政變期間,慈禧太后當時並不佔有絕對的優勢,而是相反,由於親自參與了咸豐帝遺詔的起草工作。

反而是肅順成為了顯赫一時的輔政八大臣之一,同時在這八個人裡,肅順還是老大,而肅順一向但是慈禧太后干預朝政,一再打壓東宮的政治氣焰,是慈禧太后走向前臺最大的威脅,在咸豐帝去世前後,雙方的矛盾達到了高潮。


肅順早對後宮尤其是慈禧太后有戒備之心,因此派人專門監視後宮的一舉一動,慈禧太后身邊的宮女太監很多人都是肅順的眼線,唯獨這個安德海,在恰當的時間,選擇了站在少數的慈禧太后一邊,充當了慈禧太后與在北京與洋人斡旋的奕訢的聯繫人。

安德海做的這些工作對於慈禧太后扳倒實力派的肅順,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因此當慈禧太后勝利後,第一大功臣安德海受到的恩寵是顯而易見的,但安德海卻是狗仗人勢,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尾巴翹上了天,得罪了很多人,包括西宮太后慈安、恭親王奕訢。

丁寶楨也曾被安德海讒陷,如今送上門來了,安德海路敲詐勒索到了山東,丁寶楨不慣他的毛病,直接抓了起來,而且是向慈安及奕訢請示殺不殺,安德海當然活不了,慈禧太后並沒有過多糾纏安德海的死,更不可能因為一個死人遷怒正當年的大臣,因此丁寶楨在山東巡撫任上,還是妥妥的!


歷史三日談


相傳,大太監安德海淨身的時候沒有處理乾淨,經常和慈禧膩歪在一起,最後慈禧還生了一個孩子,且不說這件事情是真是假,但至少能看出安德海深得慈禧的信任,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被丁寶楨給斬首。

(慈禧劇照)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安德海以籌備同治皇帝的婚禮為由,下江南採購商品,但是清朝規矩“六不許”,使得慈禧最後只能在口頭上承諾安德海出京。

最後安德海在經過山東德州的時候,被知州趙新留住,稱他沒有公文,不予放行,最後還上報了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在得到慈安太后的命令之後,決定處斬安德海,奈何慈禧太后立刻下旨,快馬加鞭,雖說打狗也要看主人,但是丁寶楨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前門接旨,後門斬首”,最後安德海在西門外的丁字街被斬,慈禧也只能嘆氣。

(安德海被斬)

那麼如此受寵的安德海被斬,慈禧有沒有報復丁寶楨?

慈禧有句話是:“說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他一輩子不痛快”。

然而一貫信奉這樣的觀點的慈禧,這一次卻並沒有報復丁寶楨,讓所有人都以外。

慈禧太后還說丁寶楨殺的好,安德海太沒有規矩,顯然這並不是真心話,因為慈禧也知道這和慈安太后脫不了關係。

(丁寶楨)

後來慈安太后去世,慈禧獨掌朝政,依然沒有對丁寶楨進行報復打擊,還讓丁寶楨做了山東巡撫,足足做了7年。

接著因為丁寶楨政績突出,升官去做了四川總督,光緒皇帝非常欣賞丁寶楨,在光緒接見丁寶楨的時候,慈禧太后還賜了四個字“國之寶禎”,也大為讚賞丁寶楨。

慈禧太后的做法讓人驚訝,其實主要是丁寶楨為官清廉,在山東時做出了很多政績,百姓愛戴。

(丁寶楨)

在四川的時候更是整頓吏治、懲治貪腐、盜賊、使得四川大治,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而且四川多年的財政赤字被扭轉。

慈禧就算要報復總得有個好點的理由,公元1886年,丁寶楨去世,享年66歲,慈禧太后還賜美諡“文誠”,很多地方還建立“忠良祠”。

慈禧太后一反常態的做法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反過來想想,慈禧實則就是大清的“皇帝”,要掌控朝局,必然需要收買人心,安德海再好也都被斬了,是個明白人都能想的通。

如果慈禧真的意氣用事,殺了丁寶楨,就這樣的人你覺得有能力執政近六十年嗎?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毛筍應邀答題:

安德海。(?一1869)清末宦官,直隸南皮人。自宮為宦,人稱小安子。同治初,受慈禧太后寵幸,幹予國政。同治帝,恭親王及一些正直大臣鄙視之,在宮內,挑撥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恭親王關係,擾亂朝政。1869年,得太后默許,私自出京(太監私自出京必誅)往南方採辦同治帝大婚龍袍及其它物件,乘船緣運訶南下,一路張揚跋扈,旗上畫三足烏,妨效王母娘娘,一路打秋風,招權納賄。在山東德州,被山東巡撫丁寶禎以"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末聞有命,必詐無疑"為由拘捕。此時,太后有恙,同治帝和恭親王密令丁寶禎驗明正身,立斬。並裸體暴屍三日。

傳說安德海是假太監,與慈禧太后有染,丁寶禎為了替慈禧正名,故將安裸暴三日,證明安德海是真太監。

就憑這一點,慈禧不但不降罪於丁寶禎,還擢升他為四川總督。

丁寶禎是一位清官,在四川任內,一到年底將一隻貼上"總督府"封條的空箱孑託下人去典當,朝奉一看封條,立即給銀子。節後,丁寶禎再將空箱孑續回。


毛筍56561098


慈禧能縱橫清末40 餘年,牢牢地把權柄握在自己手裡,絕對不是簡單的莽夫悍婦。丁寶楨誅殺安德海事件,也絕非偶然,背後實際上是奕訢和慈禧的權力博弈。在這個事件中,丁寶楨只是刀,而非權力博弈的一角。由於丁寶楨是個實幹家,所以慈禧在最終勝出後,不但沒有報復丁寶楨,而且還相對重用丁寶楨。

當咸豐臨終前,將“御賞”和“同道堂”這那兩顆印章交給慈安和時為懿貴妃的慈禧,就註定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無法逆轉的改變。“後宮不準干政”這條祖訓實際上就徹底被廢除了。所以輔政八大臣中,無論肅順再怎麼厲害,他都不具備決策權了。

而安德海作為慈禧的寵幸太監,他在“辛酉政變”中,在兩宮與奕訢的聯合上居功至偉。這也是安德海後來敢於如此囂張的資本之一。但是在處理完肅順之後,奕訢與慈禧的矛盾實際也在暴露。奕訢在內依靠慈安,在外依靠漢臣與洋人。如果不存在慈禧這個角色,他極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攝政王。但是慈禧畢竟時候同治的生母,所以慈禧很早就暴露出了對權力的熱情。

同治大婚在即,這也就意味著同治大婚之後就要親政了。一旦同治親政,理論上慈安和慈禧都必須“歸政”同治。安德海以採辦同治帝大婚用品的名義出宮往江南而去。慈禧其實並非不知道安德海“擅出宮禁”此舉是“違反祖制”的。但是“後宮干政”同樣是“違反祖制”的。而如今“後宮干政”這條實際上已經被僭越了。慈禧就是要為自己“後宮干政”合理合法,故意放安德海出去做試探的。如果安德海安全歸來,那麼也就意味著“祖制”形同虛設。自己就有膽量繼續賴著權柄不交了。但是奕訢千等萬等,也是盼著後宮交權,不再幹政。同治4年(1865年),慈禧借御史上奏參劾為由,褫奪恭親王奕訢的議政王銜。所以機會難得,必須要打擊慈禧的囂張氣焰。

同治8年(1869年)8月6日,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安德海“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8月7日,丁寶楨隨即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當時的軍機處的負責人是奕訢,密諭是以同治的名義發出的,但實際上,奕訢敢於決斷,發出這道密諭,是得到了慈安和同治的默許的。所以經此一役,慈禧老實了很多,按兵不動了很多年,但是這筆賬慈禧是記下了的。

時間到了光緒11年(1885年)慈禧的機會終於到了。中法越南戰爭,清廷不敗而敗,慈禧就藉著御史奏參恭親王對外交涉不利,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以醇親王奕譞代替恭親王奕訢的著名的“甲申易樞”。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以及其班底全部被撤換。而此刻,恭親王奕訢被徹底逐出了權力中心。而此刻奕訢昔日的兩個重要盟友慈安和同治都早已死去。而慈禧用了自己的妹夫以及侄子替代了奕訢和同治,徹底掌握了大清的權柄。

但是權力場上只有利益,沒有敵人。光緒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運動”徹底宣告失敗,李鴻章成了徹頭徹尾的背鍋俠,被髮配到了嶺南去做了兩廣總督。慈禧被迫重新啟用恭親王奕訢。

而慈禧對於丁寶楨,則也是要用到所用之處,與恩怨無關。光緒2年(1876年)原四川總督吳棠病重開缺,當時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赤字巨大,丁寶楨臨危受命,擔任四川總督一職。慈禧為體現朝廷對丁寶楨寄予厚望,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丁寶楨督川十年,體恤民情,實心辦事,深受民眾愛戴。


炒米視角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晚清人物。(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慈禧太后沒有報復丁寶楨。

丁寶楨殺慈禧太后寵愛的太監安德海一事在晚清可謂一件膾炙人口的事件,人們紛紛稱讚丁寶楨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其實,殺安德海並不是丁寶楨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同治皇帝和恭親王奕訢等人。

安德海被處斬後,慈禧太后並沒有怪罪山東巡撫丁寶楨,這也為自己贏得了好的名聲。但在辛酉政變過後慈禧太后與奕訢的矛盾開始越來越大,奕訢設計處死安德海可謂打了老佛爺一個響亮的耳光,天下誰人不知安德海是慈禧太后寵幸之人?安德海之死想必讓慈禧太后對奕訢更加沒有好印象。恭親王奕訢在滿人中威望較高,還與李鴻章等地方督撫關係極好,這對要攬權的慈禧太后來說無異於一個絆腳石。因此,安德海死後,慈禧太后曾找藉口數次打擊奕訢,但對丁寶楨卻是一直器重。

光緒二年,丁寶楨由山東巡撫調任四川總督。丁寶楨在四川省大力改革,與原來的四川總督吳棠的做法完全相反,引起了成都將軍恆訓、川省臬司方濬頤、川省藩司程豫、川省鹽茶道蔡逢年以及朝中御史吳鎮、朝中軍機大臣王文韶、禮部尚書恩承、左都副御史童華、刑部尚書翁同龢等人的聯合打擊。這些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來勢洶洶,歷經數年。光緒五年時朝廷下旨指出:

  • “丁寶楨平日勇於任事,操守尚好……四川吏治廢弛,風氣浮靡,該督到任後,竭力整飭,不避怨嫌……丁寶楨著加恩賞給四品頂戴,署理四川總督。”——(《清德宗實錄》卷九十七)

雖然多次遭遇官場打擊,但丁寶楨依然不倒,這離不開慈禧太后對丁寶楨的支持。


更多歷史類原創精彩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