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工作人员诱导客户存款有哪些套路?如何防范存款变理财产品或者保险?

贷款教授


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老人去银行存定期,一年后有时想提前取发现当初被忽悠买了保险,提前退保损失很大,或者买了不保本的理财产品,亏损严重,那么如何识破银行工作人员的套路,防范存款变理财产品或者保险呢?


不要轻信营销人员的忽悠

有的银行工作人员为了营销业绩和个人收入,会拼命的推销理财和保险产品,巧舌如簧,告诉你这款产品利率比较高,刻意回避风险,对是否是银行存款含糊其辞。

如何自己分辨

第一,因为我们现行金融制度是分业经营,也就是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都不能混业经营,所以银行即便是销售保险、基金、信托、资管类产品都属于代销产品,出现这些字样肯定不是银行的存款,如果是存款,那么一定会有“存款”字样。

第而,从印章上区分。如果是银行存款,回单上只有银行公章,而代销产品,可能会有银行公章,但一定会有其他公司的字样或公章。

第三,如果是理财产品或者保险产品,必须有录音录像系统记录整个销售过程,银行工作人员也会口述相关信息,而如果是银行存款,则没有这么复杂的过程,直接在窗口办理即可。


鑫财经


我来举几个真实的例子,来说说银行是怎样诱导或欺骗客户,将存款变保险,或存款变理财的。


1、存款变保险


A有2万元去银行存2年期定期存款,银行员工说,现在普通2年期存款利率太低了,我们银行现在搞活动,5年期存款利率5%,还送一份人身保险。A听了感觉很吸引人,于是买了这款5年期存款。


2年后,A有急事要提前支取这笔存款,到了银行之后,银行员工说不能提前支取,你买的是保险,不是存款,需要满5年才能支取。没办法,A只能跟朋友借了钱度过难关。还好5年后钱顺利取出来了,如果当初存的是10年、20年就惨了,要知道现在银行卖的年金险期限都很长。


这件事发生在邮储银行。


2、银行卖“假理财”


B是某银行的私银客户,有一次去银行买理财,支行行长告诉他,有个客户之前买了1年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4%,现在他急用钱,要转让这款理财产品,之前的收益都不要了,相当于你买了这款产品,年化收益率就是8%。


B很信任这个行长,于是把100万打到了他的个人账户,让他代为购买,因为是银行“内部理财”。结果发现,这款产品就是个虚构出来的“假理财”,钱被支行行长自己挥霍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民生银行。


3、理财变基金


C去买银行理财,银行员工却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告诉他,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10%以上,保本保息。C没有风险意识,于是听从银行员工的话,买了这款理财产品。


结果半年过去,产品不仅没有10%的收益率,反而亏损了很多。


这件事情发生在很多银行。


银行员工为了谋私利,经常推荐客户买保险、买基金,从中拿到高额提成。投资者可千万要小心,保险期限太长,收益率没有想象的高,基金风险太大,可能赚很多,也可能亏很多。


不过今后上述这些现象可能会大幅减少。根据规定,银行无论卖自营的理财产品,还是代销的理财产品,都必须进行录音录像,即“双录”,要向客户介绍产品风险,不得承诺保本保息,也不得诱导或欺骗客户买超出风险能力的理财产品。


希望今后银行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吧。


小斯笔记


银行工作人员营销任务重、压力大,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客户也会表示理解,但是变相套路客户存款就只能是不可原谅的责任了,属于欺骗行为的性质,客户发现被骗就可以找银行协商退款,更可以直接投诉。


银行工作诱导客户的存款套路

一是过分强调收益。理财的目的之一,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取得收益利息,存款之所以是理财人数最多的方式,得益于存款的安全稳定,保本保息,但是存款不是理财收益率最高的理财方式。银行工作人员就一直强调某种理财产品或者某一款保险收益率有多高,和定期存款相比,高出百分之多少,一年收益高多少钱。

二是礼品对比。银行不知道从何时起,刮起来一股礼品风,不送礼品的银行明显得比起送礼品的银行客户少一些,迫使银行礼品统一。银行工作人员有时候就会跟客户打礼品这张牌,如果办存款,可能会得到一袋大米,价值多少钱,如果办理财产品,同样期限可能会得到一个价值更高的锅子,如果办保险还有什么礼品。总之就套路客户往理财保险方面钻。

三是渐进式渗透。第一次客户去存款,可能大堂经理或者工作人员特别热情,先打热情亲情牌,给客户好感;后来发现客户经常来存款,就视为潜在客户,开始介绍一下保险理财产品,试探客户的意愿;一次不行就多次,反复游说,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理财产品和保险的好处,用渐进式、持久战攻坚客户。



客户如何防范存款变其它产品

一是了解存款业务流程。为了不着银行工作人员的套路,必须要了解存款业务的流程,即使存款需要填单去柜台存现金,也要看清一般写着“存款凭条”几个字,说清楚存款期限、金额,给银行工作人员银行卡或者存折存在上面,也可以直接开存单,没有过多的节外生枝,就是银行柜员清点完毕存上即可。

二是识别业务单据。理财产品和保险更多的是一本十页左右的合同,又是抄写风险提示,又是各种签名,又是提供各种产品让客户选择,或者工作人员直接推荐一款他感觉适合你的产品,就记得一点:存款顶多一个存款凭条确认签字,而理财产品和保险就是合同或者保险单。

三是不与大堂大厅人员过多纠缠。理财产品或者保险的办理之初,更多的是大厅工作人员(理财经理、大堂经理)与客户的交涉,直到营销成功打动客户了,才到柜台办理这一步,为了防止各种套路,存款变相成为保险和理财产品,客户还是少于大厅的银行工作人员纠缠,叫个号等着柜台办理存款,轮着自己去柜台就是了,柜员一天忙的要死,没时间跟客户介绍多余的业务。



客户来银行存款是对银行的一种信任,银行工作人员不能因为网点或者个人的理财、保险任务完不成而有所倾斜,使用欺骗、诱导、变相套路客户的不择手段,让客户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存款转其它产品的角色转换。客户发现受骗上当后直接去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权利。


财富公元


首先说说套路对象:一般被套路的对象都是一些农民或者文盲一类的没什么文化的人,当然有时候银行人套路太深,一些大学生被套路也很正常。

套路1,客户想存定期存款,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客户提出了保险的方式为定期,客户就买入了工作人员所说的定期,实则为保险,一年后才发现被骗了。

套路2,客户分不哪些是清理财产品,一听收益高,就心动了,到时候亏了钱就该后悔了。

套路3,客户分不清存款期限,很多年后想起来去取钱,发现就剩下很少一部分了。

如何防范

1、 首先要读书,,,有文化才能少被忽悠。

2、 然后是对各种理财产品或者保险类产品要分清,购买时候头脑保持清醒,毕竟是自己的钱,就算是银行也不能轻易相信。

3、 随时查看自己的银行资金动态,一旦发现不对劲,要及时和银行取得联系,及时止损。


家族财富密码


题中说法很容易引起误解,“银行诱导客户存款”?我觉得题主想要说的是银行诱导去存款的客户,把存款变成理财或保险。

就这一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银行员工的忽悠招数:

一、打收益牌。储户来银行存款,对于收益本来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因此银行员工利用保险或理财收益高的特点,来忽悠储户。他们往往片面夸大理财或保险的收益,把收益拿来与银行存款利息做比较,而对理财或保险的流动性弱点绝口不提。储户在银行员工的诱导下,很容易一时糊涂,光注重收益而忘记自己的实际需求,以致上了银行员工的当。

二、打感情牌。这类银行员工情商比较高,平时与客户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博得了客户的好感。客户来银行时,往往对这些银行员工充分信任。银行员工会利用客户的信任,对客户提出要求:“行长又给我下理财任务了,大姐能不能帮个忙买一点?”"我保险任务没完成的话要扣奖金,大爷您能不能配合一下?“等等,最后还会加一句”放心,不会让您有损失的!“。而实际上,如果你自己一旦在理财或保险协议上签了字,话就变成这样了:“您自己在协议上签字确认的,我们没有责任!”

三、偷天换日。这种银行员工的行为则比较恶劣。他们会故意把储户的沉默当成默许,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把存款变成理财或保险,而不对储户道出实情。这些员工的操作是:对储户喋喋不休地营销,如果储户不吱声,就迅速把理财或保险协议递给储户,储户以为签的是存单,而实际签的是协议。大多数储户对银行给的回单都不会认真阅读,导致发现时木已成舟。

上述三种手段,在监管部门“双录”的要求下,最后一种已经很少也能用,而前两种银行员工依然屡试不爽,所以我们要学会识别和防范。

第一,不要贪图高收益。要知道只有存款的利率是确定的,其他理财产品或者保险的收益都是“预期收益”,银行员工说的再高再好,也都只是画饼给你。所以如果你追求的是安全而不是收益,就不要听信银行员工的诱导。对于银行员工的口头承诺(有时为了促成销售,他们会拍胸脯保证收益或者安全性),更加不要信以为真,他们这是在违规销售,到最后你无凭无据,难以维权。

第二,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存款的流动性最高,可以随时支取。而理财产品或者保险都是有固定期限的,在这段期限内无法支取。如果你预计自己将来可能要用钱,要么存款,要么购买活期理财,但千万不要购买保险。

第三,在办理过程中要留意办理程序,及时发现银行员工的欺骗行为,不要“被保险”或“被理财”。即使我们躲过了银行员工的狂轰滥炸,也还有最后一道关要过,千万不要掉以轻心,那就是观察整个业务流程,以防银行用最后一招。

首先,看签字材料。存款只需填一张存款单,只是薄薄的一张纸;而理财产品和保险的签字材料厚厚一叠,除了签名外还要抄写风险提示。

其次,看操作流程。存款在银行柜台可以直接办理;而理财或保险需要去理财经理处完成风险承受能力的评测,然后去柜台或者在理财经理处直接购买,全程还要录音录像。

再次,看回单。办完业务后,银行会给你回单。储蓄给你的是存单,而理财或保险打印的是业务受理凭证。在收益方面,存单上写明的“存款利率”;受理凭证上写的是“预期收益”。

我是空谷寒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空谷寒潭


我在邮政储蓄银行存钱时常常是存钱有礼物,积分,2倍3倍的形式诱导你,等到拿礼物时,又要查你的全部存款,这样暴露信息,所以我不再在邮政存钱了


liufu68


这种情况多发在农村,县域,城乡结合部;主要针对50岁以上的人群。防范:认真看合同;录音留存证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