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被誉为明君的汉文帝也有不堪的一面,汉景帝的太子之位是如何来的?

guihang520


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两代帝王汉文帝和汉景帝,在历史上都流传有“不良记录”,可以概括为“文帝阴,景帝狠”,题目所指应该是汉文帝阴杀“四子一后”一事。不过关于汉文帝的“阴”,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汉文帝为了谋求皇位,阴杀四子一后,此事不见于正史,证据不足

按正史记载,汉文帝的四子一后是在他入京前后这段时间,突然相继得病而亡。看起来,这种母子五人集中死亡的状况确实令人生疑。于是后人猜测,死亡案背后有凶手,一种论调认为凶手是窦漪房,理由很简单,谁得利谁就是嫌疑人。

第二种论调认为凶手是汉文帝,理由是他的王后是吕氏族人,汉文帝为了登上帝位,必须满足反吕集团的愿望:清除所有吕氏后人!

我觉得大家可以大胆猜测,仔细寻证,但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以上两条论据。以此认为“汉文帝不堪,汉景帝得位不正”显得过于武断。

不过史学界确实有人认为汉文帝很不堪,不过他们所例举的证据却是另一件事,即有名的“汉文帝阴杀刘长”事件。

二、汉文帝以纵容的方式“阴杀”弟弟淮南王刘长,纯属臆断,显然冤枉了汉文帝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堂专门论述了汉文帝不断纵容刘长,以至于刘长越来越嚣张,最终走上不归路的历程,以此王先生认为:汉文帝是有意杀弟,手段很不光彩!

我无比尊敬和喜爱王先生,但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苟同。

王先生认为,汉文帝存在除掉刘长的动机,那就是刘长作为他唯一在世的弟弟,存在对皇位的威胁。

关于这个动机,我认为有点牵强。我们知道汉文帝能登基,纯属天上掉馅饼,没有半点他个人的努力,完全是反吕统一战线中,功臣派和齐王派之间河蚌相争的结果。这个争斗过程中,刘长从来没有进入过两派的法眼,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人眼中,刘长都不可能成为皇位候选人。一是因为刘长品行、能力哪儿都跟皇位不沾边,差距太大;二是刘长的养母就是吕后,平定诸吕没杀他,就已经烧香拜佛了,怎么会给他掌权,回过来头报复平吕集团的机会?

因而,汉文帝阴杀刘长根本就没有动机!

王先生还分析了汉文帝一步步纵容刘长的过程,以此证明,所有的“宽容”都是给刘长下的套,就等刘长一步步进入深渊。

我认为这个说法更不可靠,就是个人推断。如果汉文帝想杀刘长,刘长都死了无数次了。哪一次杀他都可以明正法典,历史绝不会对汉文帝有半个不字。为什么非得多次宽容赦免,最后在发配途中靠他绝食而亡来“阴杀”他?汉文帝怎么就能算到,一个混世魔王也会有悔意,甚至后悔到绝食自杀?太天方夜谭了吧?

说实话,如果从个人声誉角度,汉文帝当初直接处死刘长,没有人认为他有错,反倒是一味纵容让他留下徇私情的诟病。汉文帝不至于笨到这种程度,逻辑不通。

说到这里,就涉及第三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人觉得汉文帝“阴”呢?我觉得这跟那首蹊跷的民谣有关: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三、民谣背后的真相,皇族兄弟杀机重重,汉文帝被冤千年

这首讽刺汉文帝阴杀刘长的民谣,出自刘长死后的第六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谓民谣不代表民意,而是有人刻意为之。那究竟是什么人编排的呢?目的又是什么?

我个人分析认为,这首所谓的民谣应该出自刘姓诸侯王之手,目的很阴险,充满杀机:号召所有刘姓诸侯王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汉文帝!

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首先民谣出现的时间节点表明,这是有人假借刘长事件说事,如果真是民意,不会在事发六年后才有人站出来说话。

其次,这个民谣显然是针对汉文帝筹措的削藩政策而来。我们知道西汉初年的分封制,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藩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包括贾谊在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多次给汉文帝提出削藩的建议。这无疑动了藩王们的“奶酪”。

本来汉文帝登基,诸侯王们就很不服气,如果再伤害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反抗是必然的。可是汉文帝考虑到实情,一直没有大的削藩举动。但诸侯王们不可能不警觉。民谣恰恰在这个时候流出来,很显然,它的目的就是强行把刘长的死,与削藩联系在一起,告诉所有的诸侯王,刘长之死就是汉文帝刻意为之,就是为了打压诸侯王。所以我们所有的刘姓诸侯王骨肉,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刘恒!

这哪是一首简单的民谣,这分明就是一个战斗檄文,充满杀气的战斗檄文!我觉得世人都被诸侯王们阴险的手段蒙蔽了,真的以为是汉文帝“阴杀”刘长,都没看清背后的真相!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汉文帝的“不堪”证据不足!是大家掉进了诸侯王设置的陷阱,对汉文帝的误解。

个人浅见,诸君共议,拜谢!


寻根拜祖


汉景帝刘启的母亲是窦猗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窦太后,窦太后出身平民,进宫在吕后身边做宫女,吕后把一部分宫女赏赐给诸侯王,其中窦猗房被分到代地。

窦猗房并不是代王刘恒的正室,刘恒在他还是代王时,曾有一位王后,为刘恒生了四个儿子,史记没有记载代王后的姓名,只是知道代王后在刘恒称帝前就己经病死了。



窦猗房到代地后,受到刘恒的宠信,为刘恒生了一女二子,长女刘嫖,后来的馆陶长公主,长子刘恒,后来的汉景帝,次子刘武,后来的梁孝王。

汉景帝刘启上面还有四个哥哥,并且四个哥哥是刘恒的嫡子,本来皇位是轮不到刘启的,但代王后在刘恒称帝前病死,王后所生的四个嫡子在刘恒称帝后的两个月相继病死。



汉文帝刘恒还有两个妃子,但都没有儿子,这样刘启就成为了汉文帝的长子,在刘恒即位的第二年刘启被立为太子,随后其母窦猗房被立为皇后。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代王后是吕氏之女,刘恒登基后,功臣集团(周勃、陈平),要求诛杀代王后和其所生四子,刘恒迫于初登帝位,权势不稳,答应功臣集团的要求,诛杀王后及四子,随后才立刘启为太子。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

刘恒何许人,虽仁厚但绝不懦弱,虽善纳谏但绝非无主见,从刘恒进京当天及登基为帝的表现来看,刘恒绝无可能受功臣集团胁迫,刘恒进京当天,周勃曾要求单独面见刘恒,被刘恒手下官员拒绝,刘恒沉默未说话,显然默认拒绝,入宫当天任命自己的亲信掌握宫廷卫队及京城南北军兵权,等于是夺了周勃的兵权,没过多久汉文帝就逼走了周勃,如此之人,又甘受功臣摆布?显然不会。

汉文帝刘恒与代王后一共生了4个儿子,显然刘恒与王后关系比较好,否则也不会生4个儿子,如果刘恒的王后和4个儿子不是正常死亡,刘恒会善罢甘休?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汉文帝,当然也有不堪的一面。史书记载,刘恒生活甚是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就连一座花费百金的露台都不舍得修,但其实,他甚至不惜赏赐数十亿钱给自己的男宠邓通,甚至还送了座铜山给他,让他想要多少钱就自己造,可见史书所谓简朴其实也就是作秀罢了,否则也不用特意将停建露台的土基作为节俭的表征物留存下来,供后世称道。

“汉文虽爱露台之产,邓氏之钱布于天下。”这可真是一个充满了悲讽感的笑话。

图:邓氏钱成色足,质地优,在古钱币收藏界称为“邓通半两”,这种钱的特点是上下呈凸起状,有人认为这是邓通的炒作行为,所铸钱币比官府铸钱使用更多铜材,以此炫耀自己的财大气粗


史书还讲,文帝修建霸陵,都使用陶制器物,不准用金、银、铜、锡装饰,且利用地势依山开凿,不另兴建高大的坟堆。可是后来在晋建兴年间,有人盗掘了文帝的霸陵,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致使当时的晋愍帝都大为惊叹:“汉陵中物何乃多邪!”手下回答说: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霸陵在诸陵中已经算是很简朴了。

说一套,做一套,是不是历史上所谓的明君圣主,宰老百姓时相对没那么狠,我们就要感恩戴德了?

事实上,被史书夸上天的“文景之治”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当时赋税是很轻,天下也太平,但真正得益的其实是富豪与权贵,他们可以发行货币,垄断盐铁生产,买官,买爵,蓄奴,花钱免罪,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只要有钱有势就行。文帝初期,列侯与诸侯王及他们的母亲妻儿,还有二千石以上的政府高官,甚至可以随意逮捕平民。另外,世人皆称道文景时国家征税仅三十分之一,然而史书中还有一笔记载却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当时在民间,地主对佃户所抽之税竟然超过二分之一!而且是合法的。哈哈,好一个文景之治!

在每一个被盛世阳光普照的天下,都有一帮被晒干了的小屁民。

还有一次,有个老百姓只是偷了刘邦祭庙(高庙)门上的一个玉环,刘恒就为成就自己的孝名,竟要诛灭那人三族,最后还是廷尉张释之秉公持法极力劝阻,刘恒这才将那人斩首了事,并因此而得了个从谏如流、轻刑善政的好名声。

大概皇帝本就是这世上最肮脏的职业罢,所以相对而言,刘恒已算是最开明最仁慈的一个了,因而司马迁夸他“德至盛也”,班固也对他大唱赞歌“呜呼,仁哉!”后世甚至还有人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

这人就怕比,来个稍微仁厚点儿的不容易,那还不得使劲多上点谀词,否则后世的皇帝哪儿还有动力稍微控制一下自己。


千古名将英雄梦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朝诗人李商隐的 这首诗对汉文帝 冷嘲热讽 之余,对汉初大才子 贾谊怀才不遇的遭遇寄予无比的惋惜之情。汉文帝 刘恒自登基 以来,兢兢业业,勤劳节俭,与民修生养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 盛世,不失为有为的一代明君。可他到了晚年依旧逃不脱求仙问道以求长生不老的荒诞欲望,让他光彩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柔弱仁慈的汉文帝刘恒勤于国事,爱惜民力,论品德功绩在历代帝王里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这位爷舍不得吃穿,不喜欢游山玩水,不滥建亭台楼阁供自己享受,他的唯一乐趣就是节俭,后世也就是清朝的道光皇帝能与他有得一比,准确来讲,这些根本算不上是缺点,反而是其优点。对自己如此严苛要求的一代明君,却因为对其宠臣邓通毫无节制的赏赐,不仅让自己一世英明蒙上了污点, 也败坏了朝廷的法度,搅乱了国家经济秩序。邓通只不过是个 划船的黄头郎,一个戴着黄头巾的船夫,能一步登天,全因为刘恒的一个神仙梦。刘恒曾梦见自己升天,升不上去,忽然背后有人推了他一把,回头一看是个 上衣束成带状系在屁股上的黄头郎。 梦醒后,在 未央宫的苍池 边找到了和他梦里见到的 一模一样的 黄头郎,就是邓通, 一问姓名, 痴迷 于神仙之道的 刘恒更是 相信邓通是他的成仙之路上的贵人,“邓”就是登,邓通就是登天之路畅通。 这样,邓通成了汉文帝刘恒最宠爱的人,两人形影不离。

刘恒让相师给邓通相面,得到的答复是邓通会贫困致死。刘恒非但 没 有警醒,反而愈加 宠爱邓通,害怕邓通真的如相师所说会饿死,刘恒 居然赐给了邓通 一座铜矿,让他自己铸造钱币,当时的“邓钱”和吴王刘濞“吴钱”驰誉天下。贾谊就这种状况曾上书要求取消败坏国家法度的私铸货币行为,非但 没被汉文帝刘恒接受,反而招惹了邓通,大才子只能 郁郁而终。而邓通也没逃脱相师的 预言,真的在景帝时活活饿死。

汉文帝 刘恒与邓通的这种暧昧关系,让人很怀疑汉文帝刘恒的特殊癖好,这也是后世推崇汉文帝之人而不愿提及的痛点 。

至于汉景帝坐实太子之位好像并没有多大波折,因为汉文帝为代王期间,王后及所生的四个儿子全部去世,不出 意外的话,身为汉文帝长子的刘启是不二人选,而且刘启和汉文帝 刘恒很像,宽厚仁慈,也深得汉文帝的喜爱,所以汉景帝刘启继位顺理成章。


澹台烛灭


汉文帝原先有皇后,而且生了四个儿子!但是皇后与四个儿子都死了,所以才立刘启为帝,立窦漪房为皇后!有些人认为是汉文帝害死了原先的皇后与四个儿子,这是毫无道理的。

即便汉文帝宠信窦漪房,想让刘启上位,没必要杀害自己的儿子!而且是四个!从汉文帝的秉性来说,他绝对不会连续杀害自己的四个孩子,除非他得了精神病!

史书上记载皇后与四个儿子都是得病死的!即便有人谋害,最有可能是窦漪房,而不是汉文帝!窦漪房是最直接的利益获得者,当然有可能谋害皇后与她的四个儿子!但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也只是推测而已!所以皇后与她儿子的死亡跟汉文帝一点关系都没有!

人家诟病的是汉文帝对淮南王刘长的狠心!其实是刘长“自作孽不可活”。刘长为人飞扬跋扈,目无法纪!根本就没把汉文帝放在眼里,有些事情已经是僭越之罪了!汉文帝念及是兄弟情谊,不忍心惩罚。但是刘长不仅不体谅,反而变本加厉。这如何让汉文帝受得了?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刘长居然挑战他的权威,他自然要惩罚刘长!

因此,刘长的死跟汉文帝没有关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纵观汉文帝的一生,他是一位仁慈节俭,关心百姓疾苦,体恤民情的君主,是值得肯定与褒奖的皇帝!


昼锦还乡


这个问题我看了几遍也没看明白。汉文帝也有不堪的一面,指的是那一面?因为后面问的是汉景帝的太子之位是如何得来的?其意是不是说,汉文帝在立太子这一事上做的不规矩?有让人非议的地方。这大概又是受了宫斗戏的影响。我不知道是否有哪被戏讲的是汉景帝之太子位是如何经过激烈的宫斗得来的。但这种认识应该是对文学形象的文学解读。也就是说,文学编故事的时候,可以随意编造,只要观众认可就行了。如果严肃的讨论历史问题,这样的理解大概就有问题了。

我看汉代这段历史的时候,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文景的上位,都是天命的成分多些,人谋的成分少些。也正因此,才形成文景时期的黄老之治。也就是说,文景自己也觉得,他们的皇位是老天爷给的,而不是自己争来的,所以,他们也不争,按天命行事,顺其自然。前边我们回答过一个关于文帝的问题,他也是因为薄太后的不争,才能当上皇帝的。景帝也是。而后边的武帝就不是了,他是标准的宫斗形式上位,是王太后联合长公主斗败栗妃,才使得汉武上位的,所以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体现出有为的风格,从黄老向儒家过渡。

这里讨论的是汉景帝的太子之位,我们知道,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的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但是,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明显不是正妻。不过,像他自己儿子武帝的母亲一样,不是正妻,也可以通过宫斗的形势上位。但我们看看《史记后妃传》就会发现,景帝的上位不是这个模式。

窦太后,是当时赵国清河观津人。 她是以良家女的身份被选做宫女的。进宫之后当了吕太后的宫女。这些宫女长大之后,就分给皇族的儿孙们当姬妾了。汉代的皇子,小时候是母亲一起住在皇宫里,慢慢长大之后,被封为王之后,就要到自己的国家去了。当然,朝廷也会为这些小王子们配备所属官员和随侍人员。宫女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一年,又有几个王子要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去了。吕太后以例要给这此王子分派宫女。窦太后也在被分派之列。因为她自己是赵国人,想要跟着赵王去,这样,就离自己的老近了。于是,她就给管事的太监打了个招呼,请他把自己分给赵王。谁知这样太监可能事情太多给忘了。稀里胡涂的把她分给了代王。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窦太后知道这个结果之后,心里非常难过,苦着闹着,不愿跟代王去。可是,宫女分配的名单已经报上去了批准,再要改,就不可能了。如果闹下去,主事的太监可能受到处分,于是太监连吓唬带哄的,把她弄到代王的队伍中去了。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窦姬跟了代王之后,那么多宫女之中,代王偏偏喜欢上了她,没多久就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后来有名的长公主刘嫖,汉武帝皇后陈阿娇的母亲。之后,又生下了汉景帝刘启和他的兄弟刘武。

汉文帝刘恒原本是有正妻的,也就王后。而且王后为汉文帝生了四个儿子。可是,在汉文帝被立为皇帝之前,他的王后就已经去世了。而且,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也都没有等到刘恒等上皇帝就先后病死了。汉文帝活了46岁,当了23年皇帝,他被立为帝的时候,也是23岁左右。也就是说,汉文帝的正妻,虽然生了四个儿子,但都没养大。这在古代小孩的成活率很低的情况下,也是正常的。

这个情况,在现代宫斗戏中,当然是可以被演绎成宫斗的结果。但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是,封建时期的家庭斗争中,正妻是占绝对优势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代王的宫中,除了正妻之外,还有他的母亲薄太后。也就是四个孩子的奶奶。所以,汉景帝被立为太子,不是用权谋的手段得来的,而是上天赋予的。等到代王被立为皇帝之后,群臣马上就要请封太子。这时,汉景帝刘启是皇子中最大的。按无嫡立长的规矩,太子只能是他了。

关于立太子的事,《史记文帝本纪》中有详细的说明。汉文帝被立为帝之后,文帝元年正月,大臣们就请立太子。当时,汉文帝一再推辞。这种推辞,在当时是有政治目的的。吕家被除掉之后,刘家的后代还有不少。接位置大概是每个皇族都想的事,刘恒之意有向刘家后人示谦之意,在众大臣的一再请求之下,还是立了刘启为太子。这里的争论是立与不立的问题,而不是立谁的问题,刘启做为第一人选,是没有争议的。

在刘启被立为太子之后,三月份,朝廷有关部门请示立皇后。因为文帝为代王时的王后已经去世。这时,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发话了,让立太子的母亲窦氏为皇后。于是,窦太后因为母以子贵的原因,当上了太后。由此可见,窦太后与薄太后的婆媳关系还是不错的。如果她是一个勾心斗角的人,天性澹泊的薄太后是不会待见她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粗粗浏览了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有的答主表示莫名其妙,不知道题主在问什么。

我倒是没有这种疑惑,《史记》和《汉书》读多了,也会经常到网上看其他网友的讨论,渐渐地就掌握了一些网友列出的“细思极恐”的观点了。虽然这道看上去有些莫名其妙的题目没有题干,但我还是明白了,题主暗示的“不堪”,是指汉文帝刘恒“杀妻杀子”的“往事”。

所谓刘恒“杀妻杀子”,实际上是一些网友对刘恒正妻和正妻所生子女死因的一种推测,这种推测当然有其合理之处,但这种推测更多是基于网友的个人想象和主观臆断,证据链不足,不足以视为刘恒的“不堪”。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

简单翻译下就是:“窦姬到代国之后,成为代王刘恒的王妃,在代王刘恒的所有妃子中,窦姬最受代王刘恒的宠幸,为代王生下了刘嫖,而后又生了两个男孩,即刘启和刘武。在代王没有被迎立为皇帝的时候,代王的王后就死作了,等到代王被立为皇帝,代王王后生的四个男孩也相继病死。刘恒当上皇帝几个月之后,公卿大臣请刘恒册立太子,窦姬生的刘启是刘恒所有儿子中年纪最大的,所以册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刘嫖就是长公主。”

一些网友认为司马迁在记录刘恒正妻四个儿子的死亡上,开了后门。

“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中的“病”,怕是人为的,或是刘恒授意的,或是功臣逼迫的,总之,刘恒和正妻生的四个儿子,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患病被杀死的。

网友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记载刘恒正妻的姓氏,他们怀疑刘恒正妻是吕家女,刘恒是诛诸吕的受益者,所以不能留下带有吕家血脉的子女。

为什么网友会怀疑刘恒的正妻是吕家女呢?因为刘友、刘恢都先后娶了吕家女,刘恒是刘恢和刘友的哥哥,没理由不被吕后联姻的……

至此,可以看出,网友的证据链,严重不足。

事实上,刘邦的八个儿子中,活到娶妻生子的,有七个,七个中,只有刘友和刘恢被明确记载娶了吕家女,从概率上讲,作为刘邦的儿子,娶吕家女为妻,并不是大概率,刘肥、刘盈、刘恒、刘长、刘建应当都没有娶吕家女,这五个人中,刘肥最为年长,没有娶吕家女,刘肥的太子刘襄和刘恒、刘长等人年龄相仿,也没有娶吕家女。

如果仔细分析先后娶吕家女的刘氏宗亲,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或者有求于吕后或者对于吕后有利用价值。

刘友和刘恢都得到了比原本更好的封地,吕后为了绑住他们,把吕家女许配给他们,刘肥次子刘章为了封侯甚至封王,娶了吕禄的女儿,刘盈的儿子刘恭娶吕家女,是因为吕后想用皇后的尊位拴住吕家人的心,琅琊王刘泽娶吕媭和樊哙的女儿,是因为刘泽想靠吕后封王……

而刘恒本就是王,又不图更好的封地,所以没必要娶吕家女。同理,刘襄、刘长、刘濞、刘交等刘氏诸王也没娶吕家女。

司马迁之所以没记载刘恒正妻的姓氏,应当是刘恒正妻的历史地位不重要,司马迁也没搜集到相关的资料,所以就没有记载,这没什么可奇怪的。

司马迁还没记载刘邦父母的名字呢,是不是就意味着刘邦的父母连个名字都没有呢?司马迁还没记载刘盈的名字呢,整部《史记》中都以“孝惠”称刘盈,是不是刘盈就不叫刘盈呢?司马迁还没记载刘邦老丈人和丈母娘的名字呢,是不是刘邦老丈人和丈母娘就都没名字呢?司马迁还没记载陈平大哥的名字呢,是不是陈平的大哥就叫“陈伯”呢?

司马迁写的《史记》,记载的是三千年的历史,对于历史没什么影响的人,司马迁根本就没记他的姓名,这没什么意外的,就连第一个被派到匈奴和亲的刘家女,司马迁都没说她的父亲是谁,没说她叫什么名字呢,要知道,她可比刘恒的正妻重要多了。

另外,刘恒之所以能继承皇位,主要有两点原因,这两点原因,早在刘恒上任前,就被宋义的孙子宋昌讲清楚说明白了:

①非刘氏不能践帝位;②刘恒是汉高祖所有活着的儿子中最为年长的,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按照继承顺序,也应当由刘恒继位。

参考资料:《史记·率天后本纪》、《史记·孝文本纪》


遥望燕园



15140436571


如果说汉文帝的皇位是意外收获,那汉景帝的皇位就是堂堂正正子继父位,而且是嫡长子。刘恒继位前他的原配夫人和其四子皆逝。刘恒一继位就立刘启和刘武的母亲窦漪房为皇后,所以刘启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太子继位为帝并不存在什么争议。比起汉景帝刘启,他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继位更有宫斗的色彩。


酷爱历史的小鱼儿


靠他的母亲得来的。他的父亲汉文帝也很喜欢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