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的海陆军有什么矛盾?

么么么小涛


答:是不共戴天的矛盾。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日本人都是凶残而团结的,其实并非如此。

师从中国文化,日本的内斗很是激烈。而海、陆军的矛盾,就是日军内斗的典型产物。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要从明治、大正、昭和三代说起;

日本最讲究血统。比如日本漫画讲了半天,最后都会回到血统论(详见三大民工漫画)。我们先来说说日本陆军和海军的血统:

海军—萨摩藩;陆军—长州藩

日本近代史起于明治维新,日本完成农业国度向工业国度的过渡。 但旧有的藩主斗争传统,也随之进入了新生的日本体系。

长州藩

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当时日本有一个狠人叫做高杉晋作。

他起于军事,亲手组建新军,并且依靠它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又以长州藩为基地和幕府对着干。高杉晋作在长州藩练兵、起兵。如果没有高杉晋作的惊人之举,也许明治维新最后也会到来,但至少要推迟一段时间。(可惜此人早死,否则成就可能更高)

萨摩藩

而另外两个狠人,分别叫做大久保和西乡隆盛,他同样起于军事,萨摩藩武士是他们的筹码。长州藩和萨摩藩是幕府的两个主要对手。明治维新人杰基本上全部来自那两个藩,长州藩和萨摩藩的人杰信仰新世界,去推翻幕府。

这两方和当时的日本幕府是死敌,后来长州藩和萨摩藩武士共同起兵推翻幕府,世称倒幕运动。

在明治维新之初,原本是双方共同掌控陆军。

一八七七年,萨摩藩武士忍受不了大久保的无情,发生叛乱。他们请求西乡隆盛领导,并且和大久保之间发生战斗。最终战斗失败,西乡隆盛在失败之夕选择自杀,至此萨摩藩势力在陆军逐渐衰落。(电影《最后的武士》,讲述的便是这段故事)

西乡隆盛的弟弟西乡从道,由陆军转行海军。

为了更好的控制海军,西乡从道便大力培养萨摩藩势力。后来萨摩藩逐渐在日本的海军占牢地位。萨摩藩和长州藩之间,也因为西乡隆盛之死,而结下了梁子。再到后期你来我往,双方的矛盾越结越深。

长州藩陆军和萨摩藩海军,已成为解不开的死结。

旧怨难解,新仇更强烈。日本当时若非正向外扩张,很可能在国内发生内战。而到了法西斯时期的日本,陆军原本实力更强些,但分裂为统制派和皇道派。226兵变后皇道派被打压,海军出身的首相米内光政因此下台。陆军东条英机出任首相。

在海陆军的矛盾中,二战全面爆发 。

陆军从骨子里亲德国,海军则亲英美。

陆军要加入轴心国,海军反对轴心国,要与英美妥协。最后陆军占上峰,打压海军。至此海陆军的关系更加恶劣,甚至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

陆军负责中国和南洋战线,海军负责太平洋及其岛屿战线。

二战日本海军损失最大,全军覆灭,海军指责陆军偷懒,陆军指责海军不打胜仗浪费资源,双方一直扯皮不断。

直到最后日本帝国灭亡,帝国海军和帝国陆军双双殉葬,双方的矛盾才算彻底解决。


(图片源于网络。)


紫禁的sphere


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整个日本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80年间。

纵观世界军事史,陆军与海军之间的竞争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往往也十分之激烈,但日本陆海军之间的已经不算是竞争了,而是已经到了互相仇恨的地步,简直就是世界史上的一道奇特风景线。而日本海陆军之间的矛盾,就要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而其中的主力军虽然是下层武士和平民,但主导这场轰轰烈烈变革的却是幕府时代的两个强藩,萨摩藩和长洲藩。日本很多著名的明治维新时期的代表人物,比如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都是出自萨摩藩和长洲藩,因为出身不同,所以形成了明治政府的两大政治派系。

而日本维新后的新式军队,是以萨摩和长洲为基础建立的,所以日军虽然是一种现代化军队,但其实还具有封建性,他们的前身保留着自战国时代以来强烈的地缘属性。当时,萨摩藩的子弟成为海军、长洲藩的子弟成为陆军。新生的明治政府,最初是没有议会的,完全就是两大藩阀左右日本政局,陆军和海军成为了其政治斗争的筹码和工具。

所以从一开始,日本海军和陆军就并不是纯粹的国家军队,他们的代表着其背后两派藩阀的利益。

而日本军队在组建之后,海军主要学习的是英国、陆军学习的是法国,普法战争后改为学习德国,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代表着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两派之间各自为政,因为海军的发展更加依赖资源,所以在争夺资源上,双方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毕竟实质上他们背后还有藩阀,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

日本海陆军之间,不仅在资源上矛盾重重,在政治上也依然分歧极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时,日本陆军内部分裂为皇道派和统治派,226兵变后皇道派被打压,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治派上台,此时开始陆军亲德国意大利,而海军亲英美,陆军想要加入轴心国,而海军反对轴心国,要与英美妥协。最后是陆军占据上风,打压海军,海军出身的首相米内光政下台,陆军出身的东条英机成为首相,由此日本加入轴心国。

二战全面爆发后,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的战略也泾渭分明,几乎从不相互配合。陆军蛀牙负责中国大陆和南洋战线,而海军负责太平洋及其岛屿战线。中途岛之战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损失惨重,到了后期几乎全军覆没,于是海军把失败归罪了陆军,指责陆军偷懒,而陆军则指责海军不打胜仗浪费资源。

总而言之,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导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从未能够统一协调过,加上当时的首相是陆军出身的东条英机,所以海军在政府支持上要比海军更有优势。


青年折缘


日本海军陆军不和是公开的事实,即便是二战中,日本海军和陆军也多次发生摩擦和争执。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海陆军不和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争执的根源要从明治维新开始,明治维新后,当时的明治政府主力军分成了两大派系,第一派系是以萨摩藩为首的海军,第二派系是以长州藩为首的陆军。当时明治政府的重要人物比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几乎都是出自萨摩藩和长州藩。明治政府新军的基础是源于长州藩和萨摩藩。萨摩藩控制的海军主要学习当时的海军强国英国,而陆军则学习法国,在普法战争以后,又开始效仿德国。海军和陆军的发展,需要庞大资源去支撑,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有限的资源(比如钢铁石油等战略资源)必然会引起相互争夺,这是矛盾产生的根源。具体来说,海军和陆军的矛盾有以下几个:

政治矛盾。军队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冲突是政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作为海陆新军的基础,萨摩藩和长州藩的新军成了当时倒幕运动的主力大军,在幕府统治结束后,萨摩藩和长州藩一跃成为左右日本政坛的新势力,二者都进了中央,开始了轮流执政时期。当初倒幕运动时期,两派就相互不和,到了执政时期,矛盾更加尖锐。说到底,表面上海军与陆军之争,实际上是日本的地方藩阀之争。社会阶层的矛盾。几乎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有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海军成员大多数是“土豪贵族”,而陆军则显得很土很穷了。从军队成员分布来看,日本的海军成员大多数出自富裕贵族和商人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还有西方教育背景。相比之下,陆军成员多来自于普通中下层阶级。贫富矛盾是军队矛盾产生的又一原因,陆军和海军彼此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矛盾闹得严重的时候,二者甚至不通婚,打仗也不配合。

资源之争。前文有说,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虽然明治维新增强了国家实力,但是资源短缺这个短板始终困扰着日本的长足发展。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政治话语权。二战中,海军主张南下对美英开战,而陆军则主张北上对抗苏联。双方各有各的如意算盘,只不过最后谁也没能如愿,以失败告终。


木剑温不胜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对二战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件比较奇葩的事情,那就是日本的陆军和海军自始至终矛盾重重,无法调和,甚至天皇出面都搞不定。

矛盾究竟激发到什么程度呢?陆军造军舰,海军造坦克,谁也不跟谁玩!

这还是轻的!战场上互相倾轧才是重点!

日俄战争的时候,日军攻打旅顺,说好的陆军海军一起上,但是海军把沙俄的海军打跑之后就撤了,当陆军在岸上拼命的时候,海军找各种借口就是一炮不发,导致陆军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开展进攻,直接阵亡4万多人。

还有更狠的!

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起飞后,航母让美军给击沉了,海军航空兵找不到家了,只有请求降落陆军机场,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被陆军机场指挥官当场拒绝,还放话说,如果敢飞到陆军的头顶就开火。

陆军和海军的炮火还延伸到国防预算上。

由于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沙俄的太平洋舰队和大清的北洋舰队,将陆军的气势给压了下来,深受天皇的宠幸,为此,日本海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都远远高于陆军。德国的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这样评价日军,他认为日本陆军的水平相当于一战时期的德国,而日本的海军相当于1940年的英国海军,当日军各类战舰层出不穷的时候,陆军还在使用薄皮大馅的坦克和三八大盖。

还有更奇葩的!

日本二二六事变爆发后,海军坚决要求镇压,但是陆军将领不愿意,甚至偷偷派人给叛军送钱送物资,最后是天皇逼着陆军才把叛军镇压下去。

海军借着装备优势抢先占领青岛,四处张贴“海军所有”的封条,陆军赶到后,就把海军的封条死掉,贴上“陆军所有”的封条,甚至出现一个门口站着陆军和海军两个哨兵的现象。

陆军觉得海军不可靠,关键时候会出卖自己,于是就成了一个“晓部队”,专门搞运输,居然还造航母,“神州丸”、“秋津丸”、“熊野丸”、“山汐丸”,谁能想到这些航母居然是陆军搞出来的。甚至还造出了自己的潜艇。

海军毫不示弱,先后开发了海军专用的特二式两栖坦克、短十二自走炮、九三式装甲自动车。

陆军从德国采购了德国的DB 601水冷活塞发动机,海军一看挺好,就又一次和德国谈判、签合同,把德国人都给搞蒙了。

海军搞出来九六式舰载战斗机,陆军就搞出来九七式战斗机,海军搞出来零式战斗机,陆军就搞出来三式战斗机和五式战斗机,二战期间,陆军搞出来37款、52个品种的飞机,海军搞出来53款,112个品种的飞机,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通用,连螺丝的旋转方向都是相反的,好像两国之间搞军备竞赛一样。

陆军占领新加坡后,缴获了英国非常先进的雷达,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共享,而是严格封锁消息,自己拿回去研究去了。

双方之间的矛盾差点搞到刺刀见红的地步,在全球也是很少见的。

陆军和海军虽然是不同的军种,但都属于一个国家,都向天皇效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仇恨呢?

一、历史原因:陆军和海军的争斗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幕府时代,为了推翻幕府的统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主要由萨摩和长州两大强藩领导,推翻幕府后,两大强藩的领导人入驻中央,轮流执政,争权夺利中不断爆发冲突,梁子越接越大,最后势同水火,日本陆军脱胎于长州藩,海军脱胎于萨摩藩,其实,两个军种的冲突就是两大藩镇的冲突。

二、阶层原因:日本海军多出身于贵族和富商,而陆军多出身于中下阶层,他们将阶层之间的矛盾带入军队,都认为自身才是日本的中坚力量,相互之间瞧不起。生活中互相不通婚,战争中互相不配合,日俄战争中,陆军宁可冒着俄国的强大炮火开展玉碎冲锋,也不愿向海军求救。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损失巨大,尤其是飞机非常奇缺,而陆军不仅不支援,还用大批的飞机搞轰轰烈烈的大阅兵。

三、资源之争:作为岛国,日本资源紧缺,以日本的国力,陆军和海军不可能齐头并进,只能有一个重点发展对象,哪一派得势哪一派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就出现了海军主张南下、陆军主张北上的战略,因为北上进攻苏联就必须以陆军为主,南下对英美开战海军就是主力,最终,海军占据优势,偷袭美国珍珠港,将美国拖入战争,成为了日本的梦魇,虽然陆军在中国东北经营多年,陈兵百万,却一动不动,苏联才没有遭受两面夹击,全力对付德国,赢取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最后的结局就是日本海军损失惨重,日本陆军被遣送回国,谁都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



参考文献:《清日战争》《明治维新的国度》《日俄战争全史》



葛大小姐



日本海陆军的矛盾由来已久,往远了说,幕府时代就形成了。互相瞧不上眼的本州岛的长洲藩(陆军)和九州岛的萨摩藩(海军),纷纷争争多少年了;往近了说,一战后,日本几代内阁首相统御力皆不足,加上日本天生资源的匮乏,造成了海陆军对资源争夺后的横眉冷对、互相拆台。有时甚至置大局而不顾,而内阁首相对此又无能为力。

下面说几件日本海陆军争斗拆台的事,都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场上,严格的说,这几个是二战之前的事。二战的中国战场,早在1931年就开辟了,到了二战开始的39年一直在延续。对中国来说,抗日战争实际上是无法割裂的。而抗日战争无疑又是二战极为重要的一部份。发生这些事件的时期,正是日本裕仁天皇的近卫文麿内阁执政阶段。





日本海军由于退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在没有了条约制约的情况下,又得到了天皇的垂青,于是开始野蛮生长。传统以来的陆强海弱的关系,渐渐变得有点平起平坐的意思了。日本海军再也不肯屈居日本陆军之下了,开始在内阁、军部、枢密院等各重大部门施加自己的影响,与陆军分庭抗礼。日本陆军为此充满了对海军的不满和嫉妒。

37年底,日本军部发起了对青岛的登陆战,命令日本海陆军合力攻占青岛。争功心切的日本海军第4舰队,在航母、巡洋舰、驱逐舰的掩护下,未等陆军的到来。凭借海军运动快、火力凶猛,便自顾自的在石老人一带登陆。随即占领了青岛。彼时,日本陆军渡过黄河不久,正向青岛靠近,陆军一见到海军要撇开它,单独行动,大叫不好,急调陆军运兵舰从海上紧急进入青岛。



但海军已完成了攻占青岛的任务,并纷纷在重要建筑物、设施、码头等处,四处张贴“海军管理”的封条,还设立港湾管理部。陆军见此,毫不理会海军的封条,只管将封条撕毁,重新以陆军的名义封存。由此陆海军之间互不相让、大动干戈。双方竟在同一重要建筑物的门口,各派出卫兵前往警卫,并阻止对方军人的进入。

搞到最后,日本海军泊港的巡洋舰用主炮瞄住了,过来抢占码头的日本陆军坦克,面对着远比坦克炮口径大的海军舰炮口,在口径即正义,火力即真理的无声威慑之下,一向在中国战场上,横冲直撞、孤芳自赏的日本陆军老大,不得不灰头土脸地退出了码头,承认了海军老二的崛起。最后此事虽经军部出面调停,但最终掌握着青岛实权的,还是日本海军。





报仇的机会很快就来了,38年初,徐州会战,海军奉命登陆连云港,军部命令陆军协助海军,在陆地上相机攻击中国军队的后方,当日本陆军通过侦察,得知在连云港方向,有国军主力部队在防御时,便故意慢吞吞的行军,意欲站在远处,看海军老二的笑话。虽然在舰炮和海军航空兵的掩护下,仅有轻武器的海军陆战队,最终勉强攻占了连云港地区。

但在中日双方近战的胶着中,不屈不饶、机警善战的中国陆军,比较专业地给不擅大规模陆战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以重大的杀伤。面对着极为金贵的海军陆战队的巨大伤亡,东京的海军部在弄清此战的原委之后,海相米內光政大发雷霆,在内阁会议上,指着陆相杉山元的鼻子,大骂陆军公报私仇、以邻为壑、变相资敌助战。



不久,陆军东京近卫师团的几个少壮军官,在市区“菊町”酒吧里饮酒,听到不远之处,有几个海军少壮军官在痛骂陆军在连云港之役中贪生怕死,便按捺不住敌对情绪,冲上去殴打了说话的海军军官,引起酒吧内海陆军军官大互殴,当场打死了一名海军大尉。直到宪兵赶到弹压,事态方无进一步的扩大。

由此可见,日本海陆军,无论是在军种之间、还是在军人之间一向积怨颇深,常因一言不合,或大打出手、或互相拆台、或坐看笑话。尤其是在例常的内阁会议上,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海陆军种的本位主义尤为严重。对比一下解放战争中的国军,不独仅国军内部在战时见死不救、互相挖坑之一景。估计,这与东方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渊源。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你好我是迷彩派,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你说二战期间日本海军陆军有啥矛盾?在这里实话实说告诉你,那时候日本海陆军在哪个方面都不对付!

旧日本的海军和陆军两家几乎算得上世仇,双方积怨仇恨也不是攒了了一两天。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开始建立现代化军队,从那时起陆海军两家就不和。因为明治维新的主力是萨摩藩和长州藩,其中萨摩藩发展为海军,长州藩发展为陆军。而海陆军之间的矛盾,除了老一代人之间的阵营仇恨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对资源的争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当时日军伙食上面海军比陆军好得多,西餐牛排黄油面包,陆军基本是饭团子就个盐巴。不仅如此,海军每个海军港口的军部餐厅都会立一个牌子“陆军和狗不得入内”。据说当时日本海军部长为了骂陆军马鹿,专门收集词汇并编写了一部陆军马鹿词典,并且还批量印刷,还在宴会上挨个发放给海军高级官员。

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内斗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当时德国BF-109Z战斗机由于性能优良所以日本军方开始引进。而这款发动机最开始由陆军引进并仿制,并在三式战斗机上采用。然而海军也想要来试试,结果拉不下脸找陆军要。所以海军于是自己引进,结果让德国人赚了双份的钱。希特勒知道这件事后很纳闷的说了一句:“日本海军和陆军是敌人么?”

据悉日本海军在中途岛吃了前所未有的败仗之后封锁了消息,主要原因是为了不让陆军知道。所以等到消息传达出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个礼拜了,而当时陆军高层收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竟然是摆酒庆祝!

这样事情就不一一赘述了,而也正是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内斗才导致了日本的加速灭亡。


迷彩派军事


日本海陆之争由来已久,明治时期长洲藩和萨摩藩两边火拼留下的光荣传统,到了二二六事件里,陆军愣头青干翻了海军大佬,这把火越烧越烈。

到了二战,日本海陆军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战略重心不同和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两方甚至演化到了互相敌视的地步,以至于干出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一台DB601卖两遍的奇葩事情。两边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而研究成果甚至对对方保密

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同一岛上的陆军捏着金鸡纳霜,看着海军兄dei被疟疾搞的死去活来还不肯给药的荒唐事。

陆军:海军马鹿

海军:陆军马鹿

嗯,就这样。


深蓝防务


日本陆军与海军的矛盾愈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其中不乏历史因素。就日本陆军源头来自于长州藩,而旧日本海军来自萨摩藩。在倒幕运动期间,长州藩推崇尊王攘夷的策略,主张武力对抗外国势力,通过激进手段夺取幕府的政权。而萨摩藩则偏向于工业强国,立场在前中期是倒想幕府那一边的,双方立场对立。更重要的是,萨摩藩参与了镇压长州藩的行动,双方结下了较大的仇恨。

图为萨摩藩参与镇压长州藩的战斗


阶层方面,日本陆军当时大多出身于中下等阶层,而海军更多是中产家庭、富豪甚至贵族出身。双方阶层上的天然对立,也造成了两个军种之间的相互对立。它们互相贬低,都认为只有自己是日本军队的中流砥柱,拒绝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因此,在战争中经常能看到日本陆军与海军合不来的奇怪例子。


图为旧日本陆军


在经费方面,陆军与还海军也是天然的大敌。由于当时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一直有限,就算是压榨经费到了极致也难以拿出足够两个军种使用的费用,因此双方为了经费问题经常争斗不休。由于海军舰船装备大多耗资巨大,日本陆军只能使用老旧过时的装备。与大部分西方国家相比,日本陆军能够拿的出手的只有作战意志和单兵素养。因为这个,日本陆海两军接下了更深的怨恨。

图为旧日本海军


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是待遇上的问题。日本陆军当时一般吃的比较差,只能保证基本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无论是食物量还是食物的口味大都只能将就。而日本海军吃得非常好,就算是普通的列兵吃得也比陆军的尉官甚至佐官丰盛。待遇上的不平等自然会让陆军更加看不惯海军。


欢迎大家关注本号,提供更多的军武知识科普。


军情解析


其实,日本在侵华之前,海军和陆军之间就有分歧。但是,侵华策略是裕仁天皇批准的。所以第一批占领中国东北三省的将领中就有东条英机。随后,日本国内右翼分子以武力威胁政府官员。可以说,主张侵略中国和对美宣战都是右翼极端分子控制军队的结果。但是日本海军,对于向美国开战是有顾虑的,主要是因为舰船和飞机都需要大量的石油,钢铝和铜等战略资源。而日本一直是靠进口。

美国对日本的制裁,也恰恰是停止这些军工资源供应。

陆军要打,需要舰船运兵。海军要打,燃料不够。所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针对美国开展,日本海军都表现得不是很积极。这就让陆军抓住了话柄说海军不关心国民。是对天皇的不忠诚。

也就在,海陆军之间斗的不可开交时,作为陆军将领任职首相的东条英机,主动提出两个方案,即北进,还是南下。利用关东军北进,一举占领苏联的西伯利亚油田。随后加强苏联远东的日军军事力量。而南下,就是进攻马来亚的石油和橡胶资源。其实就是从美英手里抢夺资源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