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回忆:山东东阿黄河岸边的殷家大院

遥远的回忆:山东东阿黄河岸边的殷家大院

历史还原中的殷家大院

在东阿县鱼山镇黄河岸边的后殷村,有一处存在了百余年的大院,被当地人称为东阿版的“乔家大院”。

后殷村立于明朝中期。殷姓始祖为明嘉靖时期的南京兵部侍郎殷学,二世祖殷三礼有明万历时期的宗人府经历。殷姓族人靠着祖先的荫护,一直人丁兴旺,家道殷实。殷家大院始建于晚清,占地十余亩,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

遥远的回忆:山东东阿黄河岸边的殷家大院

年近八旬的殷姓族人殷际常说,殷家大院的主人叫殷际莲,现在定居北京,他的高祖本来做小生意,在东阿县城(现平阴县东阿镇)卖煎饼,因为做的煎饼好吃,生意越来越红火,慢慢地积累了不少家产。因为是小生意,所以那时候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而已。

殷家的鼎盛开始于殷家两兄弟:殷培塾、殷培厚。殷培厚是殷际莲的祖父。殷际常说,在古代,很多人挣钱后,置办家产,除了修房盖屋,就是购置土地。到殷际莲祖父这一辈,殷家在黄河东的东平有五六百亩地,在黄河北有六七百亩地,还喂养着几十头牲口,并且家里雇佣着长工和短工来耕种这一千多亩地。夏季收成按两成的比例作为长工的报酬,秋季收成按三成的比例作为长工的报酬。殷家除了拥有一千多亩地之外,还有油坊、造纸、皮袄、阿胶、黑枣等产业。后来,在县城里,又相继经营自行车行和杂货铺。殷家生产的阿胶和黑枣一般不在本地销售,全部运送到上海、无锡等地,换回红糖和大米。殷培塾、殷培厚兄弟,靠着自己的苦心经营,一步步完成了财富积累,同时因为乐善好施,赢得了“殷大善人”的美誉。

遥远的回忆:山东东阿黄河岸边的殷家大院

后殷村村东几十米远就是黄河,原来这里是一个渡口。因此,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这些南来北往的人中,也很多是穷人,因为身无分文,经常在渡口附近露宿。殷大善人看到这些,就在靠近渡口的场院里修盖了几十间房屋,专门让那些流浪的穷人住宿,并且,还为穷人免费提供吃喝。对于附近的穷人,殷大善人也不吝啬,他专门让人做了很多棺材,为那些没有钱发丧的穷人免费提供棺材。

“年好过,春难熬”。每年春季,青黄不接,就有很多穷人没有粮食吃。有的穷人就把袋子放在殷大善人门口,想得到施舍。殷大善人从来都不会拒绝,他把粮食装满袋子就转身回家。传说有一位土匪听说殷大善人乐善好施,就打扮成穷人闯到殷培塾家里,自称生活困难,需要给一些钱。殷培塾二话不说,让家人拿出很多铜钱给了土匪。并且询问土匪,这些钱是否够用。这个土匪为殷大善人的善良所感动,转身就出了殷家大门。殷家也教育后代要厚待庄乡邻里,见到穷人就伸手救济一下。特别是对庄乡爷们,都是毕恭毕敬,严格按照庄乡辈分称呼村里庄乡。

遥远的回忆:山东东阿黄河岸边的殷家大院

殷家大院占地十余亩,除了有四个四合院之外,还有两栋三层的楼房和一栋五层的楼房。无论是起脊青砖瓦房,还是楼房,为了防备黄河水,房子地基都是由近两米高的石头砌成。因为地基高,所以,进入青砖瓦房需要登上六七级台阶才可以。在殷家大院的东四合院的瓦房下面建有地下室,专门储存粮食,这在鲁西地区十分罕见。

殷际常接着说,家人都住在两栋三层的楼房里,那栋五层楼房是专门接待客人的。尤其是接待客人的这栋楼,装饰豪华。这几栋楼房,厚厚的青砖墙里修有火道。每年冬天,在一楼烧煤,热气就顺着火道向上走,整个楼都暖呼呼的。

目前,这座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殷家大院虽然已经残垣断壁,但从仅存的几座老屋上,依然能看出当年殷家大院的规模和气派。在一座青砖老屋的石基上,精致的凿出很多拴牲口的石把手。大院后面还能见到榨香油的石头器具埋在土中,一棵巨大的槐树枝繁叶茂,也见证了殷家大院的辉煌历史。(张国庆 曹传喜 文中配图为东阿一中美术教师郝利峰所作)

遥远的回忆:山东东阿黄河岸边的殷家大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