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就業悄然興起 “重出江湖”並不容易

2019-04-01 16:32 | 浙江老年報

“银发”就业悄然兴起 “重出江湖”并不容易

今年50歲的餘大榮,2016年退休後到知味觀味莊做服務員。

上週六中午,位於杭州楊公堤的知味觀味莊內,等待就餐的食客已經排起了隊。味莊C區大廳,有12張小桌,每位服務員一般需同時服務3桌。50歲的餘大榮來往於餐桌間,為顧客提供服務。

在味莊,跟餘大榮一樣,50歲以上、退休後再就業的服務員有近10人。目前,味莊服務員總人數在100人左右。

近年來,大家到餐館吃飯,可能普遍有這個感受,“阿姨叔叔級”的服務員越來越多。這當中,也出現了退休後再就業的“銀髮族”。

實際上,在許多發達國家,六七十歲再就業的情況並不少見。作為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中國,這一趨勢也正在逐漸顯現。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就業“高齡化”並不意味著消極。企業在用工過程中,逐漸找到了“銀髮族”的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用工缺口;“銀髮族”通過再就業,既實現了自我價值,也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專家表示,老年人力資源的釋放,恰恰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新一代老年人隨著文化水平、身體素質的提高,為退休後再就業也提供了較好的人力資本。

針對老年再就業問題,浙江已有所關注,並嘗試突破。去年,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浙江省稅務局出臺《關於試行職業技工等學校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在繼續就業期間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達到退休年齡繼續工作期的工傷處置盲區。

然而,從目前來看,企業與求職者雙方需求的對接仍缺乏有效渠道,對“銀髮”人力資源的開發,仍未引起足夠重視。

專家認為,鼓勵有工作能力的“銀髮族”與年輕人錯峰就業,形成互補,對個體、家庭和社會,都是有利的,也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的體現。政府應當關注並研究老年人力資源的再開發,梳理開發適合銀髮族就業的崗位。同時,出臺相應政策,為退休再就業提供應有的保障。

餐飲業“銀髮”員工開始“冒頭”

54歲的陶妙雲是杭州本地人。2015年退休後,她想著自己身體還不錯,能繼續給家裡作點貢獻。今年,已經是她在杭州知味觀味莊工作的第4個年頭了。

“因為不用交五險一金,一年拿到手的錢比原來在超市上班的時候還多一點。”陶妙雲說。

據報道,截至今年1月,韓國龍仁市總人口數超過103萬,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達到12%。為滿足老年人再就業的需求,龍仁市政府今年計劃投入93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500萬元,再為老年人新創造3000多個工作崗位。為了緩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問題,韓國政府一直想辦法鼓勵老年人再就業。

實際上,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退休後再就業的趨勢也已逐漸顯現。

從28歲到50歲

杭州知味觀味莊餐飲有限公司總經理董順翔做餐飲行業幾十年了。前段時間,紀錄片《風味人間》展現的一道南宋名菜“蟹釀橙”,就出自他手。

2008年,杭州美食在聯合國亮相。董順翔作為聯合國中國美食節代表團的行政總廚,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美食。

“我記得原來的說法是天堂美食,自此之後改為美食天堂,這也說明杭州對飲食文化的重視。”董順翔說。

但是,隨著近年來杭州餐飲業的蓬勃發展,也出現了新的問題。

“早10年前,我們招聘服務員,對年齡的要求是18至28歲,最近這幾年,要求是18至40歲,實際招聘過程中,如果合適的話,年齡還可以再放寬。”知味觀味莊企管部經理李冰峰說。

目前,味莊的服務員中,年齡最大的已超過50歲。

“目前服務員大概在100人左右,當中四五十歲的員工佔到30%到35%左右,50歲以上、退休後再就業的服務員有近10人。”李冰峰說,關鍵是,即便放寬對年齡的要求,仍然無法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

“年輕人留不住,離職率比較高,基本上今年招多少人,就離職多少人。”李冰峰說。

在董順翔看來,這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繫。過去,城鄉差距大,人口會從欠發達的地區流向發達地區。但現在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人口外流少了,許多人更願意留在家鄉發展。這就導致服務行業能夠招收到的員工,基數就大大減少了。

對此,已從事餐飲行業二十五六年的李冰峰也深有感觸。20世紀90年代初,杭州餐飲從業人員大部分是杭州本地人。逐漸地,外來務工人員的比例不斷增加。到了近幾年,杭州本地人的比例又開始回升了。

“當然,行業本身社會認同度不高,也是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的原因之一。”李冰峰接觸過不少求職者,其中不乏一些寧願少拿幾百元,也要找一份更“體面”工作的。

耐心細心贏得顧客信任

如果不考慮“顏值”問題,實際上,在用工過程中,董順翔和李冰峰都更傾向於年長者。

因為自身從事餐飲業,董順翔出國時,難免犯“職業病”,他會觀察各國的餐飲業服務人員,“日本還有歐洲的一些國家,他們的餐飲店,不少都有年長的服務員,無論是個人形象、還是服務素質,都非常高。”董順翔認為,能否提供高品質的服務,跟年齡無關。

當然,要培養出這樣高素質的服務員,並不容易。

“服務員門檻確實不高,但要做好不簡單。”李冰峰說,即便是年輕的服務員,接受培訓時都做得不錯,但實際到崗位上,還是會打折扣。

“年齡偏大的服務員,會比較有耐心和細心。比如倒水,他們會提醒顧客,當心燙。”李冰峰說,平時大家會說這個人比較“背”,其實在服務業,“背”是優點,意味著會更關注顧客的需求,這是年長者從事服務行業的巨大優勢。

“相對年輕人,可能精神上更容易緊張,反應沒那麼快。但我認為,通過耐心、細心,是可以彌補這些不足的。”李冰峰說,以他個人來講,他對服務人員的要求,比起高顏值,更在意服務的舒適度。

但是,董順翔和李冰峰也坦言,作為傳統服務業,“顏值”不得不考慮。如果使用更高比例的中老年服務員,目前還是有所顧慮。

企業的擔憂主要來自傳統觀念的影響,一方面是社會對服務員這一職業的認知,另一方面是中老年群體自身,相對來說,大多數中老年人對外在形象的在意程度要低於年輕人。

作為百年老店,如果能有氣質優雅、服務又好的“銀髮”服務員,也不失為一道風景,但實際情況是,即便有符合這一要求的中老年人,大多也不願意從事餐飲服務,“我們有這個想法,但各方面還不成熟。”

行業協會:餐飲業用工一直較緊缺

據浙江省餐飲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省登記註冊的餐飲企業有近21萬家。

“我們這個行業的特點是人員流動比較大,所以用工一直都比較緊缺。”省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戈掌根說,過年期間,不少餐飲店的總經理都要上手端盤子。

省內餐飲企業中,味莊無論從規模還是知名度,都是比較靠前的。味莊面臨的用工缺口,在其他中小餐飲企業看起來更為嚴峻。

針對餐飲行業中,服務人員高齡化的趨勢,協會表示目前尚未有相關調研。

“银发”就业悄然兴起 “重出江湖”并不容易

各大招聘會上,很少看到“銀髮族”的身影。潘海松 攝

熟人介紹單位留用

退休人員再就業面窄路狹

企業有需求,退休人員也願意再就業,為什麼仍然存在用工缺口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退休後再就業的途徑,大致有這麼3種情況。一種是原單位仍然能提供合適的崗位;一種是平時積累的人脈,通過熟人介紹;還有一種就是通過招聘會或中介機構。

我們也找到了分別通過這幾種途徑就業的銀髮族,對他們進行採訪。

熟人介紹上崗 熱門的還要拼關係

金顯根退休後,和老伴一起從麗水到杭州幫兒子帶娃。他閒不住,總想找點事情做。於是,讓兒子託人幫忙留意適合的工作。

“不管錢多錢少,不至於閒著。”62歲的金顯根說。因為年輕時學過水電,於是他先跟著一位做裝修的親戚做起了水電工。忙起來的時候起早貪黑,一個多月下來,覺得吃不消,於是辭職了。

金顯根的兒子對老爸的需求,還是很上心的,想辦法託人在工地上,找了一份倉庫管理員的工作。

“這份工作比較輕鬆,我只要保管好工地物品,對使用情況做記錄就行。”金顯根說,因為離家遠,工地還給他安排了住宿。

到目前為止,金顯根在杭州不少工地都“流轉”了一遍,“一個工地結束了,我就去另一個繼續做,因為也有了經驗,找起來並不難。”

像金顯根一樣,通過熟人介紹上崗的還有60歲的鄭林春。

鄭林春是溫州人,年輕時一直在外經商。55歲那年,子女都成家了,鄭林春也就提前退休了,“忙慣了,一下子閒下來,我又沒什麼愛好,日子挺無聊。”

前幾年,村裡辦了個汽配廠,聽說要招保安,鄭林春想去應聘。結果,和女兒一說自己的想法,女兒堅決反對,“我女兒覺得,我也不是生活過不下去,他們都能養我,出去工作會被人笑話。”

鄭林春三天兩頭給女兒做思想工作,最後,女兒好不容易點了頭。

“當時保安這個崗位蠻俏的,村裡想做的有好幾個,因為我和辦廠的老闆熟悉,才能順利上崗。”鄭林春說。

招聘網站上發帖 聯繫的多是餐飲行業

杭州人陶妙雲雖說動了再就業的念頭,但一下子上哪去找工作,著實沒有頭緒。

“我們幾個要好的小姐妹在一起聊天,說起這件事,有個小姐妹說,電視上不是經常在播‘58同城’可以找工作,讓我去看看。”陶妙雲說。

雖然電腦用得不是太順暢,在女兒的幫助下,陶妙雲在網站上發佈了自己的求職信息,“我當時想找朝九晚五的工作,結果聯繫我的基本都是餐飲行業。”

知味觀在杭州名氣比較大,接到電話時,陶妙雲雖然對工作時間不太滿意,但還是答應先試試看,“後來還有一家火鍋店聯繫我,我說我找好了,還一直給我打電話,想讓我去。”

到今年,陶妙雲在知味觀工作已經是第4個年頭了。不過她覺得餐飲服務工作強度偏大,打算不做了,“如果有強度小一點,朝九晚五的工作,我還是想做的,但是沒有途徑,很難找。”

主流招聘平臺難覓“老人”蹤影

退休人員願意再就業,但記者發現,除了熟人介紹、自己主動找中介,目前還沒有適合退休人員的招聘會。

春節過後,杭州有不少大型招聘會。記者到杭州人才市場舉辦的招聘會上逛了一圈,發現各行各業的招聘信息都有,但絕大多數崗位都是針對年輕人而開設,只有小部分崗位對年齡的要求是在40週歲以內。

“我們要招聘的是大學畢業生,往屆應屆都可以。”在一家沒有寫明年齡要求,招聘客服、銷售等崗位的企業攤位前,記者詢問工作人員,對方表示,他們沒有想過招聘中老年人。

相應的,在招聘會上,記者也幾乎看不到銀髮族的身影。

隨後,記者在搜索引擎輸入“老年人”“退休”“招聘”等關鍵詞,跳出來的大部分鏈接都是廣告。而進入這些招聘網站,因為無法通過用工年齡進行職位搜索,所以老年人很難從這上面獲取需要的信息。

在搜索中,記者找到了一個名為全國離退休人才網的招聘網站。據此前報道,這是由一位退休後再就業的老人個人創辦的,面向退休老人這樣的求職者,以及對這個群體有需求的用人單位。記者翻看了一些企業發佈的用工需求,基本上以技術崗位為主,機械工程師、生產管理顧問、會計等。

也就是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退休再就業意願的,很難通過現有的主流招聘平臺,獲取有效的就業信息。

職能部門:招聘會仍以年輕人為主

據不完全統計,浙江全省一年有四五千場招聘會。這當中,畢業生招聘會1000場以上,除了針對畢業生,每年春節後也有針對農民工的招聘會。每週,在省人才市場也會有常規的綜合類人才招聘會。但這些招聘會中,都沒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

一名相關人士表示,他也關注到越來越多老年人有參與工作的需求,但工作難找的情況:“國家層面沒有相應政策和制度保障,相關工作確實難以開展。”

“银发”就业悄然兴起 “重出江湖”并不容易

招聘會上有些年齡稍長的,是為子女找工作做參謀。 潘海松 攝

高齡再就業 制度未完善 浙江有突破

浙江省人才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詩達說,他去新加坡旅遊時跟了一個當地旅遊團,導遊是位60多歲的退休老人,他和導遊聊了很久,發現這在當地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在國內,實際上真正實現再就業的“銀髮族”並不多。陳詩達認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

“退休再就業的這一群體,不在勞動法保障範疇之內,這就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陳詩達說,如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只有“職工”才屬於工傷事故的主體範圍,退休後已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也不再是工傷保險條例所保護的對象。此外,退休再就業簽訂的勞動合同,與企業之間形成的是勞務關係,不受《勞動合同法》調整的,比如老年就業不能享受帶薪年假、未籤勞動合同雙倍工資、解除勞動關係經濟補償金等福利待遇。

因此,要讓更多人實現退休後再就業,首先需要國家出臺完善相應政策,保障老年人的相關權益。

近幾年,浙江有關部門也開始關注到退休後再就業的需求。

去年,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浙江省稅務局出臺《關於試行職業技工等學校學生在實習期間和已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在繼續就業期間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一定程度上填補達到退休年齡繼續工作期的工傷盲區。但是,意見並未覆蓋所有退休再就業人員。根據意見,納入試行參保的超齡就業人員暫限於未享受機關事業單位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人員,且男性不超過65週歲,女性不超過60週歲。

陳詩達建議,退休後再就業,務必要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在相關制度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退休再就業遇到勞動糾紛,可以通過民法調整,如到法院進行起訴,來維護自身權益。”

有觀點提出,退休再就業會搶了年輕人的飯碗。對此,陳詩達表示,這一觀點並不正確。

老年人再就業的崗位和年輕人的崗位並不會重疊,“這也要求就業部門應積極開拓適合老年人的崗位,老年人體力和創新能力也許不如年輕人,但他們的工作經驗、生活閱歷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陳詩達還說,退休再就業反而會增加更多工作崗位,“銀髮族再就業後,經濟收入高了,自然會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從而會產生更多就業崗位。”

老年人力資源的釋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曉婷看來,老齡社會的到來必然帶來就業結構的轉變。老年人力資源的釋放,也是必然的趨勢。鼓勵有工作能力的銀髮族就業、幫助他們就業,對個體、家庭和社會,都是有利的,也是積極老齡化的體現。她分析,老年人再就業的趨勢逐漸顯現,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現代人更健康了。2016年,浙江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4歲。還有一個健康期望壽命的概念,人的健康期在延長,失能期在延後。

家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家庭小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子女的生育期延遲、兒童照料的不斷完善,都將促使一大批年輕老人勞動力的釋放。

還有精神上的需求,驅散孤獨感,渴望實現自我價值。

隨著新一代老年人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也為退休再就業提供了較好的人力資本。

“老年人力資源的釋放,恰恰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溫飽不發愁了,要操心的事少了,留給自己的時間就多了。”劉曉婷說,如果不對這段“空閒”時間作出安排,一方面是對人力資源的浪費,還有可能導致一些社會問題的產生。

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退休年齡和最早可以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可以是不同步的。退休後,可以繼續就業,繳納養老保險繼續積累,這樣越晚領取養老金,領到的金額就越高。也就是說,退休不等同於退出勞動力市場。像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福利改革的共同趨勢是工作導向。有工作能力的人,你去工作才能獲得福利,當你沒有工作能力的時候,就能享受到國家提供的完善而體面的照護服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如何鼓勵老年人就業?劉曉婷認為,政府應關注並研究老年人力資源的再開發。首先,梳理開發適合老年人就業的崗位;其次,為老年人再就業提供崗前培訓和就業幫助;同時,通過社會政策幫助企業降低用工風險。針對就業歧視,政府也應有所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政府主要幫助的還是有就業意願,有工作能力,但難以就業的群體。”

至於老年人就業是否會減少年輕人就業機會,劉曉婷表示,失業更多的是結構性矛盾,目前尚未有強有力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就業會擠佔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記者手記:勤勞,不丟人

在尋找退休後再就業的採訪對象時,我們被拒絕了好幾次。一位幫忙聯繫的朋友說,對方有顧慮,說得再直接一點,覺得有些丟人。他認識的一位阿姨70多歲,雖然在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但算不上是一線的操作工,是技術型的工匠。即便如此,在朋友之間,對於自己在工作的事,她仍然諱莫如深。阿姨說,身邊的同齡人,大多過得很“滋潤”,不是在旅遊,就是在去旅遊的路上。另一位阿姨也說,身邊的小姐妹基本上沒有退休以後再工作的,大家聊起天來,感覺自己有點異類。

至於為什麼丟人?分析下來,基本上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經濟上的,一個是家庭關係上的。

經濟上的,大家都是一個企業退休的,退休工資知根知底,如果再出去工作,可能會被猜測家裡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有什麼困難。好面子的中國人,總是不太願意自己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家庭關係上,最常見的猜測是“是不是孩子不孝順,還要你出去賺錢”。包括有的子女,出於這個原因,也不太支持父母退休後再就業。當然,裡面也有對於父母再就業勞動強度、權益保障方面的擔憂。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退休後從事公益服務、老有所為的群體,我們很樂於點贊。那麼退休後再就業,同樣也是實現自我價值,同樣也是為社會創造價值。

對子女來說,應當給父母多一些支持,父母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幫忙帶娃。對社會來說,應當一視同仁,勤勞不分年齡,勞動不分貴賤。勤勞,不丟人。

(原標題《“銀髮”就業悄然興起 “重出江湖”並不容易》,原作者 俞琪 餘曉葉。編輯向冬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