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就业悄然兴起 “重出江湖”并不容易

2019-04-01 16:32 | 浙江老年报

“银发”就业悄然兴起 “重出江湖”并不容易

今年50岁的余大荣,2016年退休后到知味观味庄做服务员。

上周六中午,位于杭州杨公堤的知味观味庄内,等待就餐的食客已经排起了队。味庄C区大厅,有12张小桌,每位服务员一般需同时服务3桌。50岁的余大荣来往于餐桌间,为顾客提供服务。

在味庄,跟余大荣一样,50岁以上、退休后再就业的服务员有近10人。目前,味庄服务员总人数在100人左右。

近年来,大家到餐馆吃饭,可能普遍有这个感受,“阿姨叔叔级”的服务员越来越多。这当中,也出现了退休后再就业的“银发族”。

实际上,在许多发达国家,六七十岁再就业的情况并不少见。作为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中国,这一趋势也正在逐渐显现。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就业“高龄化”并不意味着消极。企业在用工过程中,逐渐找到了“银发族”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用工缺口;“银发族”通过再就业,既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专家表示,老年人力资源的释放,恰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新一代老年人随着文化水平、身体素质的提高,为退休后再就业也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本。

针对老年再就业问题,浙江已有所关注,并尝试突破。去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出台《关于试行职业技工等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继续就业期间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达到退休年龄继续工作期的工伤处置盲区。

然而,从目前来看,企业与求职者双方需求的对接仍缺乏有效渠道,对“银发”人力资源的开发,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专家认为,鼓励有工作能力的“银发族”与年轻人错峰就业,形成互补,对个体、家庭和社会,都是有利的,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体现。政府应当关注并研究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梳理开发适合银发族就业的岗位。同时,出台相应政策,为退休再就业提供应有的保障。

餐饮业“银发”员工开始“冒头”

54岁的陶妙云是杭州本地人。2015年退休后,她想着自己身体还不错,能继续给家里作点贡献。今年,已经是她在杭州知味观味庄工作的第4个年头了。

“因为不用交五险一金,一年拿到手的钱比原来在超市上班的时候还多一点。”陶妙云说。

据报道,截至今年1月,韩国龙仁市总人口数超过103万,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达到12%。为满足老年人再就业的需求,龙仁市政府今年计划投入9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500万元,再为老年人新创造3000多个工作岗位。为了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韩国政府一直想办法鼓励老年人再就业。

实际上,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退休后再就业的趋势也已逐渐显现。

从28岁到50岁

杭州知味观味庄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顺翔做餐饮行业几十年了。前段时间,纪录片《风味人间》展现的一道南宋名菜“蟹酿橙”,就出自他手。

2008年,杭州美食在联合国亮相。董顺翔作为联合国中国美食节代表团的行政总厨,向世界展示了杭州美食。

“我记得原来的说法是天堂美食,自此之后改为美食天堂,这也说明杭州对饮食文化的重视。”董顺翔说。

但是,随着近年来杭州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早10年前,我们招聘服务员,对年龄的要求是18至28岁,最近这几年,要求是18至40岁,实际招聘过程中,如果合适的话,年龄还可以再放宽。”知味观味庄企管部经理李冰峰说。

目前,味庄的服务员中,年龄最大的已超过50岁。

“目前服务员大概在100人左右,当中四五十岁的员工占到30%到35%左右,50岁以上、退休后再就业的服务员有近10人。”李冰峰说,关键是,即便放宽对年龄的要求,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年轻人留不住,离职率比较高,基本上今年招多少人,就离职多少人。”李冰峰说。

在董顺翔看来,这跟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过去,城乡差距大,人口会从欠发达的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但现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口外流少了,许多人更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这就导致服务行业能够招收到的员工,基数就大大减少了。

对此,已从事餐饮行业二十五六年的李冰峰也深有感触。20世纪90年代初,杭州餐饮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杭州本地人。逐渐地,外来务工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加。到了近几年,杭州本地人的比例又开始回升了。

“当然,行业本身社会认同度不高,也是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的原因之一。”李冰峰接触过不少求职者,其中不乏一些宁愿少拿几百元,也要找一份更“体面”工作的。

耐心细心赢得顾客信任

如果不考虑“颜值”问题,实际上,在用工过程中,董顺翔和李冰峰都更倾向于年长者。

因为自身从事餐饮业,董顺翔出国时,难免犯“职业病”,他会观察各国的餐饮业服务人员,“日本还有欧洲的一些国家,他们的餐饮店,不少都有年长的服务员,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服务素质,都非常高。”董顺翔认为,能否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跟年龄无关。

当然,要培养出这样高素质的服务员,并不容易。

“服务员门槛确实不高,但要做好不简单。”李冰峰说,即便是年轻的服务员,接受培训时都做得不错,但实际到岗位上,还是会打折扣。

“年龄偏大的服务员,会比较有耐心和细心。比如倒水,他们会提醒顾客,当心烫。”李冰峰说,平时大家会说这个人比较“背”,其实在服务业,“背”是优点,意味着会更关注顾客的需求,这是年长者从事服务行业的巨大优势。

“相对年轻人,可能精神上更容易紧张,反应没那么快。但我认为,通过耐心、细心,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的。”李冰峰说,以他个人来讲,他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比起高颜值,更在意服务的舒适度。

但是,董顺翔和李冰峰也坦言,作为传统服务业,“颜值”不得不考虑。如果使用更高比例的中老年服务员,目前还是有所顾虑。

企业的担忧主要来自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是社会对服务员这一职业的认知,另一方面是中老年群体自身,相对来说,大多数中老年人对外在形象的在意程度要低于年轻人。

作为百年老店,如果能有气质优雅、服务又好的“银发”服务员,也不失为一道风景,但实际情况是,即便有符合这一要求的中老年人,大多也不愿意从事餐饮服务,“我们有这个想法,但各方面还不成熟。”

行业协会:餐饮业用工一直较紧缺

据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省登记注册的餐饮企业有近21万家。

“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是人员流动比较大,所以用工一直都比较紧缺。”省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戈掌根说,过年期间,不少餐饮店的总经理都要上手端盘子。

省内餐饮企业中,味庄无论从规模还是知名度,都是比较靠前的。味庄面临的用工缺口,在其他中小餐饮企业看起来更为严峻。

针对餐饮行业中,服务人员高龄化的趋势,协会表示目前尚未有相关调研。

“银发”就业悄然兴起 “重出江湖”并不容易

各大招聘会上,很少看到“银发族”的身影。潘海松 摄

熟人介绍单位留用

退休人员再就业面窄路狭

企业有需求,退休人员也愿意再就业,为什么仍然存在用工缺口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退休后再就业的途径,大致有这么3种情况。一种是原单位仍然能提供合适的岗位;一种是平时积累的人脉,通过熟人介绍;还有一种就是通过招聘会或中介机构。

我们也找到了分别通过这几种途径就业的银发族,对他们进行采访。

熟人介绍上岗 热门的还要拼关系

金显根退休后,和老伴一起从丽水到杭州帮儿子带娃。他闲不住,总想找点事情做。于是,让儿子托人帮忙留意适合的工作。

“不管钱多钱少,不至于闲着。”62岁的金显根说。因为年轻时学过水电,于是他先跟着一位做装修的亲戚做起了水电工。忙起来的时候起早贪黑,一个多月下来,觉得吃不消,于是辞职了。

金显根的儿子对老爸的需求,还是很上心的,想办法托人在工地上,找了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

“这份工作比较轻松,我只要保管好工地物品,对使用情况做记录就行。”金显根说,因为离家远,工地还给他安排了住宿。

到目前为止,金显根在杭州不少工地都“流转”了一遍,“一个工地结束了,我就去另一个继续做,因为也有了经验,找起来并不难。”

像金显根一样,通过熟人介绍上岗的还有60岁的郑林春。

郑林春是温州人,年轻时一直在外经商。55岁那年,子女都成家了,郑林春也就提前退休了,“忙惯了,一下子闲下来,我又没什么爱好,日子挺无聊。”

前几年,村里办了个汽配厂,听说要招保安,郑林春想去应聘。结果,和女儿一说自己的想法,女儿坚决反对,“我女儿觉得,我也不是生活过不下去,他们都能养我,出去工作会被人笑话。”

郑林春三天两头给女儿做思想工作,最后,女儿好不容易点了头。

“当时保安这个岗位蛮俏的,村里想做的有好几个,因为我和办厂的老板熟悉,才能顺利上岗。”郑林春说。

招聘网站上发帖 联系的多是餐饮行业

杭州人陶妙云虽说动了再就业的念头,但一下子上哪去找工作,着实没有头绪。

“我们几个要好的小姐妹在一起聊天,说起这件事,有个小姐妹说,电视上不是经常在播‘58同城’可以找工作,让我去看看。”陶妙云说。

虽然电脑用得不是太顺畅,在女儿的帮助下,陶妙云在网站上发布了自己的求职信息,“我当时想找朝九晚五的工作,结果联系我的基本都是餐饮行业。”

知味观在杭州名气比较大,接到电话时,陶妙云虽然对工作时间不太满意,但还是答应先试试看,“后来还有一家火锅店联系我,我说我找好了,还一直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去。”

到今年,陶妙云在知味观工作已经是第4个年头了。不过她觉得餐饮服务工作强度偏大,打算不做了,“如果有强度小一点,朝九晚五的工作,我还是想做的,但是没有途径,很难找。”

主流招聘平台难觅“老人”踪影

退休人员愿意再就业,但记者发现,除了熟人介绍、自己主动找中介,目前还没有适合退休人员的招聘会。

春节过后,杭州有不少大型招聘会。记者到杭州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逛了一圈,发现各行各业的招聘信息都有,但绝大多数岗位都是针对年轻人而开设,只有小部分岗位对年龄的要求是在40周岁以内。

“我们要招聘的是大学毕业生,往届应届都可以。”在一家没有写明年龄要求,招聘客服、销售等岗位的企业摊位前,记者询问工作人员,对方表示,他们没有想过招聘中老年人。

相应的,在招聘会上,记者也几乎看不到银发族的身影。

随后,记者在搜索引擎输入“老年人”“退休”“招聘”等关键词,跳出来的大部分链接都是广告。而进入这些招聘网站,因为无法通过用工年龄进行职位搜索,所以老年人很难从这上面获取需要的信息。

在搜索中,记者找到了一个名为全国离退休人才网的招聘网站。据此前报道,这是由一位退休后再就业的老人个人创办的,面向退休老人这样的求职者,以及对这个群体有需求的用人单位。记者翻看了一些企业发布的用工需求,基本上以技术岗位为主,机械工程师、生产管理顾问、会计等。

也就是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退休再就业意愿的,很难通过现有的主流招聘平台,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

职能部门:招聘会仍以年轻人为主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全省一年有四五千场招聘会。这当中,毕业生招聘会1000场以上,除了针对毕业生,每年春节后也有针对农民工的招聘会。每周,在省人才市场也会有常规的综合类人才招聘会。但这些招聘会中,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

一名相关人士表示,他也关注到越来越多老年人有参与工作的需求,但工作难找的情况:“国家层面没有相应政策和制度保障,相关工作确实难以开展。”

“银发”就业悄然兴起 “重出江湖”并不容易

招聘会上有些年龄稍长的,是为子女找工作做参谋。 潘海松 摄

高龄再就业 制度未完善 浙江有突破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诗达说,他去新加坡旅游时跟了一个当地旅游团,导游是位60多岁的退休老人,他和导游聊了很久,发现这在当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国内,实际上真正实现再就业的“银发族”并不多。陈诗达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

“退休再就业的这一群体,不在劳动法保障范畴之内,这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陈诗达说,如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只有“职工”才属于工伤事故的主体范围,退休后已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也不再是工伤保险条例所保护的对象。此外,退休再就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与企业之间形成的是劳务关系,不受《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比如老年就业不能享受带薪年假、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等福利待遇。

因此,要让更多人实现退休后再就业,首先需要国家出台完善相应政策,保障老年人的相关权益。

近几年,浙江有关部门也开始关注到退休后再就业的需求。

去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出台《关于试行职业技工等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继续就业期间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一定程度上填补达到退休年龄继续工作期的工伤盲区。但是,意见并未覆盖所有退休再就业人员。根据意见,纳入试行参保的超龄就业人员暂限于未享受机关事业单位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且男性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

陈诗达建议,退休后再就业,务必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在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退休再就业遇到劳动纠纷,可以通过民法调整,如到法院进行起诉,来维护自身权益。”

有观点提出,退休再就业会抢了年轻人的饭碗。对此,陈诗达表示,这一观点并不正确。

老年人再就业的岗位和年轻人的岗位并不会重叠,“这也要求就业部门应积极开拓适合老年人的岗位,老年人体力和创新能力也许不如年轻人,但他们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陈诗达还说,退休再就业反而会增加更多工作岗位,“银发族再就业后,经济收入高了,自然会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从而会产生更多就业岗位。”

老年人力资源的释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晓婷看来,老龄社会的到来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力资源的释放,也是必然的趋势。鼓励有工作能力的银发族就业、帮助他们就业,对个体、家庭和社会,都是有利的,也是积极老龄化的体现。她分析,老年人再就业的趋势逐渐显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现代人更健康了。2016年,浙江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4岁。还有一个健康期望寿命的概念,人的健康期在延长,失能期在延后。

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家庭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子女的生育期延迟、儿童照料的不断完善,都将促使一大批年轻老人劳动力的释放。

还有精神上的需求,驱散孤独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新一代老年人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为退休再就业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本。

“老年人力资源的释放,恰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温饱不发愁了,要操心的事少了,留给自己的时间就多了。”刘晓婷说,如果不对这段“空闲”时间作出安排,一方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退休年龄和最早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可以是不同步的。退休后,可以继续就业,缴纳养老保险继续积累,这样越晚领取养老金,领到的金额就越高。也就是说,退休不等同于退出劳动力市场。像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福利改革的共同趋势是工作导向。有工作能力的人,你去工作才能获得福利,当你没有工作能力的时候,就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完善而体面的照护服务,“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如何鼓励老年人就业?刘晓婷认为,政府应关注并研究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首先,梳理开发适合老年人就业的岗位;其次,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岗前培训和就业帮助;同时,通过社会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工风险。针对就业歧视,政府也应有所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主要帮助的还是有就业意愿,有工作能力,但难以就业的群体。”

至于老年人就业是否会减少年轻人就业机会,刘晓婷表示,失业更多的是结构性矛盾,目前尚未有强有力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就业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记者手记:勤劳,不丢人

在寻找退休后再就业的采访对象时,我们被拒绝了好几次。一位帮忙联系的朋友说,对方有顾虑,说得再直接一点,觉得有些丢人。他认识的一位阿姨70多岁,虽然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但算不上是一线的操作工,是技术型的工匠。即便如此,在朋友之间,对于自己在工作的事,她仍然讳莫如深。阿姨说,身边的同龄人,大多过得很“滋润”,不是在旅游,就是在去旅游的路上。另一位阿姨也说,身边的小姐妹基本上没有退休以后再工作的,大家聊起天来,感觉自己有点异类。

至于为什么丢人?分析下来,基本上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上的,一个是家庭关系上的。

经济上的,大家都是一个企业退休的,退休工资知根知底,如果再出去工作,可能会被猜测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有什么困难。好面子的中国人,总是不太愿意自己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家庭关系上,最常见的猜测是“是不是孩子不孝顺,还要你出去赚钱”。包括有的子女,出于这个原因,也不太支持父母退休后再就业。当然,里面也有对于父母再就业劳动强度、权益保障方面的担忧。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退休后从事公益服务、老有所为的群体,我们很乐于点赞。那么退休后再就业,同样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同样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

对子女来说,应当给父母多一些支持,父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忙带娃。对社会来说,应当一视同仁,勤劳不分年龄,劳动不分贵贱。勤劳,不丢人。

(原标题《“银发”就业悄然兴起 “重出江湖”并不容易》,原作者 俞琪 余晓叶。编辑向冬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